果茶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重铸第三帝国之新海权时代 >

第131章

重铸第三帝国之新海权时代-第131章

小说: 重铸第三帝国之新海权时代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海诺并没有将自己的认知强加在海耶这样一个出生于19世纪末期、经历过一战和战后种种的海军少校身上,而是通过他的见解完善自己在战略上的思路。很快,他发现海耶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对包括鱼雷艇和布雷舰在内的轻型舰船性能及战术了解很透彻,这一点正是他相对缺乏的。

考察团返回德国之后,新的讨论随即在海军高层之间展开,由于对德国何时能够突破凡尔赛和约限制仍没有一个准确的预测,总参谋部最终只是拿出了一个相对模糊的规划方案:未来两年成立一支小规模的秘密潜艇部队,组建以1934级舰队驱逐舰和各式鱼雷艇为主力的近海防御舰队,以五艘德意志级装甲舰(最初准备建造5艘,但后两艘因为英德海军协定而改为更加强大的沙恩霍斯特级)为核心的主力舰队则用来应对野心不断膨胀的波兰人以及西面的近邻法国——若干年后,人们会惊讶发现这样的战略设想是多么的短视,然而此刻除了张海诺之外,谁又能猜到不久前入主帝国总理府的奥地利下士能够让德国在短短数年内迅速崛起为第一流的军事强国并悍然发动世界大战?

1934年6月,张海诺终于得到了他重返德国海军后的第二次晋升:海军中校。相比之下,当Gema公司的F型雷达终于安装到巴西籍货轮“力量”号上并开始为期八周的海上测试时,他内心的喜悦比前者更甚一筹,尽管这种试验型雷达还有这样那样的毛病和不足,但当这艘属于施奈德造船厂的远洋货轮在大洋深处航行时,相关技术人员可以通过实践测试收集各种至关重要的数据,并籍此来改进他们研发中的实用型舰载雷达。

两个月后,当“力量”号重返德国的时候,一件几乎无可避免的并且影响到整个德国之命运的事情发生了:总统兴登堡在任内逝世,经过内阁投票,希特勒戴上了两个头衔——元首和帝国总理,这意味着他也是三军的最高统帅。

两天之后,国防部统帅和陆海军总司令向希特勒宣誓效忠:

“我在上帝面前宣誓,我将无条件地服从帝国元首和武装力量最高总司令阿道夫·希特勒及帝国的人民。我以勇敢的军人身份,保证誓死遵守誓言。”

这次宣誓是史无前例的——从前的誓词只要求服从宪法和总统。这个对某人指名道姓作的誓言,在元首与每个海陆空士兵之间建立了私人的联系。然而却没有哪位军官曾提过一星半点的反对意见,或对此举世无双的措词提出过疑问。

在这天结束前,三军将士人人皆进行了同样的、忠于个人的宣誓。

第25章 德意志号的新任参谋官

1934年6月30日,德意志级装甲舰的第三艘,也是袖珍战列舰中最后一艘,“格拉夫·施佩尔海军上将”号在威廉港下水。因为有前两艘“德意志”号和“舍尔海军上将”号的经验,该舰随后的舾装工作进展迅速,到这年11月,甲板建筑和主副炮均已完成安装;次年1月,它顺利完成海上试航和武器测试,服役后即取代“德意志”号成为德国舰队的旗舰。

相比前两艘舰,“格拉夫·施佩尔海军上将”号增强了装甲防御和防空火力,因而吨位也大出了近600吨,实际排水量达到1。23万吨,而非官方公布的1万吨,但随着纳粹的上台,德国军方在政府授意下加快扩军步伐,这小小的“误差”已经变得无足轻重。1935年3月,希特勒对英国作了一个再明显不过的“示好”——提议与英国订立单方面的协议,申明德国海军未来的登记吨位不超过英国的35%。

对实际差英国一大截的德国海军来说,这种貌似“损己利人”的协议一点坏处也没有,因为当时英国的水面舰队号称拥有150艘驱逐舰,德国才有12艘;英国有54艘巡洋舰,德国仅有8艘;英国有8艘航空母舰,德国航空母舰数为零;英国有12艘战列舰及3艘战列巡洋舰,德国才有可怜巴巴的3艘袖珍战列舰。

此时,一战的另一个战胜国日本已明显不把《华盛顿海军条约》放在眼里,帝国海军大肆扩充军备,成为英国势力在亚洲的心腹大患。英国十分忧虑一旦德国步日本后尘,可能会进一步制约英国的海上实力,双方一拍即合。1935年6月,英德海军协定(Anglo…German…Naval…Agreement)签署。

英国海军上将贝蒂伯爵在英国上议院发表:“我要对德国人民致以衷心的感谢,他们向我们伸出友好之手,自愿提出德英海军吨位之比为35:100。若是他们提出另外的协议,我们是不可能阻止的。这个协议让我们能避免与世界上其中一个国家展开军事竞赛,对此我们十分感激!”

德国代表雷德尔对双方签署协议表示欢迎,并重申德国海军将有序地提高军力,绝不会与海上实力最强的英国为敌。对于英德海军协定,雷德尔在日记中写道:“现在回想此事,那时是我们扩军的顶点,也是我个人抱负的顶点。我想我有充分的理由坚定的走下去。”

毫无疑问,英德海军协定的签署,让德国海军有了摆脱凡尔赛和约限制的合法理由,这也是历史给予的客观评价。对于张海诺,这一协定则有另一重意义:从此,德国将光明正大的重建潜艇和海军航空兵部队,他所掌管的海外项目部虽有必要继续为德国海军测试机密技术和装备,但至少不用像之前那样提心吊胆的搞秘密潜艇部队了。

7月,即英德海军协定签署的第二个月,德国海军潜艇司令部正式成立,对外这只是一个新成立的部门,但在海军内部,它已经拥有90多名经验丰富的军官和700余名合格艇员,该司令部成立之初下属3个潜艇编队,第一编队以施奈德造船厂建造的UB…901至UB…906为班底组建,这6艘潜艇在德国海军被赋予具有历史意义的编号:U…1至U…6;第二潜艇编队以该造船厂建造的四艘远洋潜艇即U…911至U…914编成,它们正式归入德国海军后重新编号为U…7至U…10;第三潜艇编队初期仅辖UC…201和UC…202两艘执行布雷与运输任务的特殊潜艇;即U…11和U…12。

随着德国建造潜艇的合法化,基尔日尔曼尼亚、汉堡伏尔甘以及不莱梅威塞尔等老牌造船厂纷纷按照海军的要求重新开始潜艇建造工作,而作为目前德国海军的第一大潜艇供应商,巴西施奈德造船厂也在德国设立了自己的分厂——吕根造船厂,投产后前3年预计可建造18艘中…近程潜艇和12艘远洋潜艇,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在1938年之前年产量将提升一倍。

在潜艇司令部司令人选问题上,雷德尔仍希望张海诺或者赫森能够出任这一职务,尽管赫森本人的意愿倾向于接受雷德尔的任命,但张海诺却公正的推荐了历史证明最适合这个职位的人选——卡尔·冯·邓尼茨。虽然这位潜艇战术专家在秘密潜艇部队时期并未接受张海诺的邀请,但他的潜艇部队组织和指挥方面的才华并不是张海诺与赫森可以相比的。

面对这种分歧,雷德尔最终采取了一个折衷的办法:赫森和邓尼茨分任潜艇司令部的正副司令官,赫森主管潜艇生产和情报方面的事务,邓尼茨则主要负责艇员训练和战术演练,双方都愉快的结束了这一安排。

与此同时,张海诺还力荐赫尔姆斯·海耶代替他主管海外项目部。事实上,雷德尔对这位年纪不大但才华横溢的参谋军官员原本就十分欣赏和信任(历史上,二战爆发时赫尔姆斯·海耶是他的总参谋长),加上他的战略观点也符合海外项目部的发展,因而接受了这一建议。这样一来,张海诺得以从繁杂的参谋部事务中抽身出来,他主动请缨前往三艘德意志级装甲舰中的一艘任职,因为“德意志”号参谋官正好调任新服役的“格拉夫·施佩尔海军上将”号,他很快获得了这一与自己军衔相符的任命。此外,在他的争取下,海军技术部门还决定在三艘德意志级上试验改进后的F型舰载雷达,技术部门的卡斯克上校为这一试验项目的总负责人,张海诺则分管“德意志”号雷达测试工作。

※※※

自1933年4月服役以来,“德意志”号作为一部精密的海上武器已经运转了28个月。当张海诺站在码头上远观这艘战舰时,依然要为它简洁的线条和轮廓而赞叹不已,只是在美观的背后,张海诺理性的看到了它在火力方面的弱项——分布在前后两座炮塔上的6门280毫米52倍径的SK…C/28主炮,虽在高精度光学瞄准仪器、先进指挥系统和高素质军官艇员团队的共同作用下具有高射速、高精度和大射程的优势,却难以弥补火力密度上的先天不足;副炮和防空火力方面,8门低仰角的单管150毫米副炮被用来加强该级战舰的中近程火力,3门88毫米高炮(德意志号的初期装备)和若干37毫米以及20毫米的双联装机关炮用来对付敌方飞机,这明显是基于一战模式的设计,已经不能适应下一场战争对战舰防空火力的要求。

有关这一切,张海诺都认真的写入自己的航海记录中,准备等雷达实用检测结束后一并汇总并以书面报告的形势直接呈送到雷德尔那里——如今距离战争爆发还有好几年,只要在思想方面正确意识到这些不足,作出改进完全是来得及的。

此时的“德意志”号,舰身依然是完工时的灰白涂装,美观大方,就像是一位气质优雅的绅士,但等到要执行作战任务时,舰员们又会根据目的地海域的情况给它涂上相适应的涂装:深色的隐蔽色,灰白相间的海浪迷彩,或是适应大西洋航行的其他迷彩色。

张海诺就任这艘袖珍战列舰的参谋官之时,正好赶上“德意志”号在基尔港加装水上飞机弹射器:前舰桥与烟囱之间加装一部水上飞机弹射器(它的两艘姊妹舰则将弹射器安装在烟囱和后舰桥之间),舰载水上飞机平时就固定在这弹射器上,救生艇和交通汽艇则稍向两舷移动,烟囱两侧在原有吊放救生艇的吊杆的基础上加装了一部双向大型吊杆用以回收水上飞机。

对于一艘大型战舰来说,这样的改装工程只是一个外科小手术。张海诺不知道这艘战舰的设计师在最初设计它时是否已经考虑到要加装水上飞机弹射器,总之德意志级装甲舰简洁明快的舰面建筑给这样的改装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几天之后,“德意志”号即在基尔港外进行了第一次水上飞机弹射和回收演练,效果如预期的那样良好,只是目前德国海军使用的舰载水上飞机是双翼双座的亨克尔He…60型,其最大速度仅有240公里,214公里每小时的巡航速度下最大航程为900公里,机上仅装备一挺7。92毫米机枪,性能非常有限。

自从上舰之后,张海诺并未像普通新人那样遭到冷遇。如今总揽这艘战舰大小事务的洛恩·克里斯多夫,是“德意志”号服役后的第二任舰长。他在德国海军服役了30多年,被下属们亲切的称为“老水兵”。洛恩平日里不苟言笑,对工作有着近乎狂热的态度,有时候甚至让人感到不近人情,脾气也有那么一点古怪,但他丰富的经历和处理问题的果断获得了全舰从军官到水兵的一致信任,连张海诺也在不久之后加入了他们的“行列”。

副舰长卢克·卡莱格是个颇有绅士风度的中年军官,有着一双充满忧郁的蓝眼睛。他参加过日德兰海战和1918年针对俄国的水面行动,战功平平,为人非常客气,不喜欢参加任何形势的争论,对舰长洛恩的命令总是不折不扣的认真执行,属于那种不容易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却非常实用的军官。

尤其让张海诺感到高兴的是,他海军进修班时的好友雷蒙·冯·舒伯特目前正在这艘军舰上担任航海官——看来他在飞艇部队服役的经历对于这个职务是很有帮助的;同期毕业并且随“格森”号训练舰远航的利奥波德·斯托恩也在这艘新式军舰上谋得了火炮测距官的职务。

作为“德意志”号的参谋官,张海诺在舰上的职权仅低于舰长洛恩和副舰长卢克,由于有卢克这样一个从来不知道偷懒为何物的军官在,他每天的工作任务相对比较轻松:和卢克轮流检查各部门的工作情况,当然,有时候洛恩也会亲自参与进来;协助洛恩落实总参谋部和舰队司令部发来的各项指示工作,把这些信息汇总和归档,并且担负起上传下达的中间角色。

在改进型雷达安装上舰之前,张海诺每天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解这艘军舰以及各部门军官和水兵上。在洛恩以及各级军官的努力下,舰上的大小事务安排得井井有条,水兵们士气旺盛、心态乐观,各种设备运转情况良好。

在完成水上飞机弹射器改装之后,张海诺随舰进行了两次海上例行巡逻,一次在波罗的海靠近波罗的海域,这里海况相对较好,“德意志”号在标准状态下甚至能够跑出26。3节的航速——洛恩告诉他,这艘装甲舰在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