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明朝小侯爷 >

第550章

明朝小侯爷-第550章

小说: 明朝小侯爷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甚至有时候会一起发生,所以每年到了入秋就是边镇秋防的开始,一直蔓延整个秋冬季都有可能会有蛮夷侵边。所以这已经屡见不鲜了,只要蛮夷没有攻破重镇,这就不算是大事。

    但是今年的秋防终于还是不同往年,因为正德皇帝下旨,由太保张知节总督宣大、山西等处军务兼理粮饷,征调京营两万赴边加强宣大秋防。

    这事在朝中引起了热议,一时从来没有出现过宣大总督的职衔,二时皇帝突然派张知节带兵赴边耐人寻味。

    对于张知节总督宣府大同这并没有谁有异议,虽然张知节比谁都年轻,但是论资历他却是最服众的。无论是能力还是功勋都让人信服。

    张知节带兵两万却让人猜测不已。因为两万军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你要说多吧,绝对不够北征大漠的,你要说巩固边防吧,只是宣府的兵力也足够坚守了。

    虽然百官热议猜测,但是并没有官员提出异议,因为国库丰盈底气足。区区两万兵力的调动所耗费的粮草银两对于如今的国库来说根本就不算什么。

    正德皇帝正式下达了旨意,张知节立即从神机营和三千营中抽调将士。虽然边塞苦寒,但是并没有将士退缩,反而十分踊跃。

    因为每次追随提督大人都能打胜仗,都能得到朝廷的封赏,而且如今朝廷国库十分充盈这是谁都知道的事,毕竟每年市舶司押送进京的税银都是几百车几百车的拉。

    最重要的是跟着提督大人打仗从来都没有吃过亏,就算是去宣府又如何?他们跟着提督大人平定霸州之乱,平定了宁王之乱,还有很多人不服气,认为他们远不如边军打鞑靼,他们心里如何能服气?

    边军打鞑靼?边军鞑靼也只是敢躲在城里,他们敢出城野战吗?所以在这些京营将士们的眼里,边军也不过如此!

    张知节调完兵之后就等着整军出师了,虽然宣府距离京城不过才区区四百里,比起远洋出海这点距离不算什么,但是侯府内的众人却是十分担忧。

    因为宣府之外就是蒙古,正是秋防蒙古侵边的时候。虽然太祖皇帝将蒙古赶出了中原,但是对于大明百姓来说蒙古依然是强大的存在。

    特别是自土木一役之后,蒙古各部时有侵边之举,而朝廷却无可奈何,这更加加剧了蒙古的威慑。

    此次张知节带兵前往宣府,紫衣和一叶心里担忧不已所以决定随张知节一起前往宣府。这个决定得到了一家老小的赞同,夫人和徐佳颍都拉着一叶和紫衣的手连声道,一定要照顾好张知节,至于孩子尽管放心,府里一定会照顾好的。

    (本章完)

第1146章 沉重() 
宣府,九边第一镇。宣化府于永乐七年设总兵官,始成宣府镇。瓦剌兴起,宣府防务日益凸显,土木堡一役,宣府损毁严重,景帝继位收复宣府,正统年间复修沿边关隘。

    自鞑靼兴起之后,鞑靼小王子年年进犯宣府,宣府防务实乃九边最重。张知节带领两万军从京师出发,迤逦向宣府进发。

    随张知节出京的不只是这两万大军和数百锦衣卫亲卫,还有一百多辆大车和两百多门小型佛郎机炮。这一百多辆大车全都是燧发枪,虽然宣府也有不少火绳枪,却还没有列装过燧发枪。

    此次张知节进发宣府,将军器局的燧发枪全都拉了干净,这就是他的底气,虽然他只带了一万五千神机营将士,但是他却还带了一万支燧发枪。

    燧发枪使用简单要学会并不难,所以只要训练一番,相信很快就派上用场。所以张知节对此行抱有很大的信心。

    张知节的大军自京城出发,关于张知节总督宣大、山西等处军务兼理粮饷的旨意已经到了宣府。接完旨意后,宣府总兵王崇、巡抚姜怀信相视苦笑。

    鞑靼每年犯边他们早就已经习以为常了,相比之下现在只是朵颜三卫犯边,他们的压力并不大。朵颜三卫根本就攻不破重城,顶多劫掠一番就退去了。

    当然了,有大军前来增援自然算是好事,即便是京营将士战力不堪也能壮壮声势不是。但是来了个顶头上司这就让人很不爽了,特别是一个从未在九边待过的顶头上司。

    领兵打仗最怕的是什么?最怕的就是门外汉的顶头上司指手画脚!当年土木之役,英宗皇帝尽起精锐之师,麾下猛将如云,结果呢?一塌糊涂惨不忍睹!为什么?还不就是因为那老阉贼狗屁不懂,胡乱指挥!

    当然了,这位新鲜出炉的总督大人肯定是比那老阉贼强的多了,毕竟是当今天下名臣。特别是主持开海通商,使得国力日增,就是他们这些边军将士也能感受到好处,饷银发的足了,军械也不拖拉了,总之就是朝廷有钱了。

    所以边军的将士们也都念这位提督大人的好,但是现在他却要来总督宣大了!这就让人不爽了!什么?你说总督大人也是名将,两次率领大军平叛?

    对于这些战功,边军的将士都是嗤之以鼻的,不过是打几个泥腿子罢了!朝廷数次派遣大军都被泥腿子打的丢盔弃甲,终于赢了就被吹上天了,有本事来宣府打鞑靼啊!

    没想到现在真的来了,但是宣府总兵却很不爽,因为人家来是做总督的!他可不想上面有个上司指手画脚,至于那两万京营将士,呵,那都是在京里做大爷做惯了的,来宣府能吃得了苦?

    所以王崇心里不止一次的暗骂,好好的福不享非得来宣府吃沙子!由不得王崇心里不爽,毕竟人家是御前的红人,朝中屈指可数的权臣,若是战事顺利功劳自然都是总督大人的。若是战事不爽,罪责都是他这个宣府总兵的!

    当然了,王崇也只是敢在心里这样想想,表面上是绝对不敢表现出任何不满的。毕竟人家是什么地位,他虽然贵为宣府总兵,和人家比起来还真是不够看。

    不管王崇心里如何不情愿,总督大人还是带领两万大军浩浩荡荡的接近了宣府。毕竟宣府距离京城也没有多远。

    王崇早早就派出了探马,只等着消息传来出城迎接,这时姜怀信找了来。

    “王将军,总督大人初临宣府,将军打算如何迎接?”姜怀信问道。

    这话问到了点子上,这也是王崇一直犹豫的事,按理讲总督大人驾临宣府自然该集齐众将一起出城迎接,但是各参将驻守各路,如今正是秋防的时候,岂敢擅自调动?

    “姜大人,本官正头疼着呢!如今朵颜三卫侵边在即,各处都在加紧防备。”王崇沉吟道。

    姜怀信斩钉截铁道:“那就不必召唤诸将,只带领宣府将官出城迎接。”

    没想到姜怀信竟然说的这么干净利落,这正和王崇的心意,王崇笑道:“既然蒋大人发话了,那就依姜大人!”

    这还是头一次王崇这么痛快的听姜怀信的话,虽然姜怀信是巡抚,但是宣府乃边镇不同于中原,总兵官挂镇朔将军印,并不比巡抚弱势多少。

    不过姜怀信也不在意,他也是为了边镇的百姓和朝廷着想。若是因为召集将领而使得军镇失陷,那谁也担不起这个责任!

    于是王崇带着宣府城内的将领,姜怀信带着文官,一起出城二十里迎接即将到来的总督大人。

    浩浩荡荡的大军前往宣府,这一路行来张知节颇多感悟,他从未来过北边,所见到的都是京师的繁华,南方的歌舞升平。却从未见过边镇的满目疮痍,自京师一路向西北前进,区区不过几百里,却仿佛进入了另外一个国度。

    如今大明繁华鼎盛,开海通商使得天下繁荣安定,但是对于边镇来说却似乎只是一个传说。这里依然贫瘠、苦寒,依然承受着祖祖辈辈就遭受的来自草原的威胁,并将子子孙孙的继续承受下去。

    说句实在话,张知节此前是有些得意的,他改变了大明的命运,使得大明从江河日下变得日益鼎盛,他带领大军平定了叛乱,他开海通商兴建水师使得大明扬威四海。

    他以为他已经做的很好了,但是真正逐渐靠近了边镇,他才明白,原来他所作的还太少。张知节一路西行,心情也有些沉重,此时的鞑靼还不算是大患,这让他想起了日后的辽东。

    相比日后的辽东,宣府不过是疥癣之疾罢了,但是连这时的宣府都这个样子,那未来的辽东会是何等的凄惨?

    一定不能让历史重演,张知节长长的呼出一口气!他相信他努力所作的一切都将改变历史,那么就从宣府开始吧!

    宣府终于近了,九边第一镇终于就要呈现在了他的眼前。

    (本章完)

第1147章 入城() 
大军在距离宣府二十里的地方停了下来,因为前方有上千骑恭候,领头的就是宣府巡抚姜怀信和宣府总兵王崇,张知节早已得到斥候的禀报,立即带着亲卫纵马上前。

    王崇带着审视的目光看着眼前的先锋营,听说总督大人擅长练兵,看起来确实不错,样子不错。就这样想着,已经有上百骑纵马而来,当先一人是看起来贵气无比的年轻人,穿着绣蟒的战衣,毫无疑问这就是总督大人了。

    真他娘的年轻啊!王崇感觉到了一种荒谬感,他儿子看起来都要比总督大人年长,可是人家却高居总督之位,而且是朝廷首屈一指的权臣。

    问题是这么年轻的总督靠谱吗?就算是正德皇帝胡来,内阁的大学士和兵部尚书未免也太胡来了!虽然总督大人年轻贵气,但是好歹不是乘坐马车来的,而是骑马起来的。

    王崇不认识张知节,但是姜怀信却认识张知节,或者说是见过张知节。姜怀信立即上前行礼道:“下官宣府巡抚姜怀信带领宣府文武官员见过总督大人,恭迎总督大人莅临宣府!宣府上下蓬荜生辉!”

    王崇也不甘落后,立即上前道抱拳道:“宣府总兵王崇,恭迎总督大人!”不管他心里是如何想的,但是他都表现的十分尊敬,毕竟这位总督大人虽然看起来年轻,但是权势却是实打实的!他这个总兵在总督大人眼里还真不够看。

    后面的将领们也纷纷行礼,张知节笑着扬声道:“免礼,免礼,如今秋防在即,适逢朵颜三卫有异动,皇上命本督前来总督军务,还要多仰仗诸位将士。”

    姜怀信听了笑道:“总督大人转战南北战功赫赫名扬天下,我们边军将士素来敬仰,总督大人能莅临宣府,这下全体将士都与有荣焉!请总督大人入城!”

    王崇带着将士们齐声应声道:“恭请总督大人入城!”

    张知节闻言颔首上马,姜怀信和王崇也上马紧随其后,众将和亲卫簇拥着张知节入城,沿途姜怀信和王崇介绍着,这里曾经爆发过的战役。

    宣府城下白骨累累,张知节心情有些沉重的入城。但是城内的情景却与与张知节想象中的不同。城内并没有兵荒马乱的场景,也没有破败苦寒的样子,反倒是看起来有些繁华!

    是的,繁华,张知节确实有种这样的感觉。虽然跟京城没法比,也没法和南方的苏杭之地相比,但是相比张知节一路行来所见到的满目疮痍,这里确实看起来有些繁华。

    见到总督大人面有异色,王崇笑着道:“总督大人,宣府城的景象是不是与大人想象的不一样?”

    张知节听了笑道:“确实出乎本督的预料,都说边镇苦寒,没想到宣府城内竟然如此繁华!”

    王崇笑着解释道:“数万大军驻扎在宣府,人吃马嚼,就有好些商人寻商机而来,边镇的将士都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过日子,也舍得花银子,所以久而久之这里就愈发的繁华了!”

    姜怀信哼道:“商人重利,即便是边镇危险,他们也会逐利而来!”

    张知节对此笑而不语,商人逐利虽是天性却也带动了社会的发展,若没有这些商人存在,那边镇岂不是一片萧条?边镇本就苦寒,若是在如此萧条的话,真能把人给逼疯了!

    进了城之后,姜怀信和王崇吩咐属下安置京营大军,自己引领总督大人及亲卫继续向城内行去。

    一直到了一座壮阔的府邸,府门上的牌匾上龙飞凤舞的几个大字“镇朔将军府”。张知节一拉马缰听了下来,抬头看着这块门匾,这是宣府总兵府。

    王崇笑道:“总督大人,府内下官都已经安派妥当了,还请总督大人不要嫌弃将军府寒酸。”

    张知节明白王崇的意思,他这是将他的府邸让了出来。张知节缓缓摇头道:“镇朔将军府乃是镇守宣府总兵府,这是历来的规矩,也是宣府总兵不畏苦寒为朝廷守边的荣耀,本督虽蒙皇上信重忝居总督之位,却也不好住进总兵府!”

    王崇笑道:“总督大人身份贵重,这宣府城内也就是这座府邸还能入眼,下官一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