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明末之力挽狂澜 >

第628章

明末之力挽狂澜-第628章

小说: 明末之力挽狂澜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浓雾之中,突然传来了无数痛苦的呻『吟』声。

    曾德心惊胆战地站在远处,紧紧地盯着前面的战场,直觉地感觉有些不妙。

    突然一阵狂风从侧方吹来,顿时便将战场上的硝烟席卷一空,然后,曾德便看到了令他终生难忘的一幕!

    遍地的鲜血横流,无穷无尽的血肉散布在地上,残肢断体到处都是,断裂的武器碎片亦是举目可见,狂风带来一股浓郁的血腥味道,扑面而来,让久经战场的曾德也感觉一阵阵的作呕。

    无论是刘豹,还是细井勉,他以及他们的手下, 全都是踪影不见!

    刚才勇猛无比冲锋的数千贼军,此刻全部变成了一堆难以辨认的碎肉!

    曾德目瞪口呆地看着眼前的这一切,慢慢地,他的右手缓缓举起,手中紧握一把马刀。

    “头领,还,还,还要冲锋么么么……”一旁的手下被眼前的惨状,吓得话都说不利索了。

    咣当一声长刀落地,曾德醒过身来,毫不犹豫地转身就跑!

    太,太可怕了!

    身后再度传来阵阵火枪的怒啸声。

    俞松,苏瑾终于大着胆子,一步一挪地跟在赵无忌的身后,来到了别业的门口。

    眼前看到的景象,让他们狂喜之余,心中也被震撼的不轻。

    只是片刻之间,二百黑旗军士卒,便以狂风扫落叶的姿态,一举歼灭两千贼军!

    这,这又是一场二百破数千的戏码?

    俞松,苏瑾,李泰文,胡雪延,谢氏兄弟,人人都是一副目瞪口呆之状。

    这,这也太逆天了吧。

    才一盏茶的功夫不到,两千多贼人就这么死了,跑了?

    早知道镇南侯神勇,但没想到他居然能神勇到这么个地步。

    不要说是他们,便是赵无忌新收的手下冯锡范和陈近南两人,脸上神『色』也是非常的震撼。

    原本以为今日会是一场恶战,没想到最后居然是一场一边倒的屠杀!

    只有赵无忌,商敬石,以及那二百黑旗军火枪手,依旧是一副镇定自若的模样,似是刚才自己等人,只不过做了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而已。

    赵无忌看了俞松等人一眼,对他们的反应很满意,心中也很得意。

    这对于黑旗军来说,原本就是很简单的事情啊。

    二百火枪手,人手一支三眼燧发枪,一共可以连续『射』击六百次而无需装填弹『药』。

    火枪手原本『射』击就极为精准,再加上敌军阵列密集,火枪的命中率非常高。

    也就是说,火枪手的第一波枪击,就可以击杀五六百名贼军。

    海盗和倭寇,还有哪些反叛的官军,原本就是临时拼凑的乌合之众,两千多人一下损失了五六百人,肯定会军心涣散,战力大损。

    然后黑旗军再用手榴弹扫『荡』一下战场,再干掉个几百人。

    兵力骤然削减一半,一般的军队,到这个时候基本也就崩溃了。

    到了这时,残敌如果还能稳住不跑,赵无忌便只能敬他是条汉子。

    事实果然如赵无忌所料,到了最后,细井勉和刘豹双双身亡,两人都只留下了一个被炸得血肉模糊的脑袋,躯体都被炸得烂碎,至于曾德则再次发挥他善于逃跑的特长,早早地逃之夭夭,让赵无忌也只能徒呼奈何。

    没办法,曾德很狡猾,他带着人专门往树林子里和山里跑,让黑旗军士卒难以追赶。

    远远地望着曾德逃跑的方向,赵无忌看了很久。

    片刻之后,赵无忌终于转过身来,看着俞松等人,微微一笑。

    “诸位,此地已经被本官打扫干净,接下来,我等可以好好地谈一谈建设的事情了。

第一千零五十章卧薪尝胆多尔衮() 
辽东,盛京城。

    盛京街道上依旧是如往年一样地喧嚣热闹,各个酒馆,商铺依旧是宾客盈门,一副生意兴隆的景象,就连那些穿行在街道各处的游动小商贩们,看样子生意也很是不错。

    毕竟如今正是金秋时节,一年中难得的收获季节。

    一顶黑色的轿子在街道上匆匆而过,轿子一侧的窗帘掀起,露出大学士刚林面色凝重的一张脸来。

    作为一名正宗的满清贵族,这几年间,随着女真勇士在各地的东征西讨,在清兵的节节胜利中,刚林可谓是亲眼目睹了盛京城从弱小到壮大,从凋敝到繁华的全过程。

    每年的金秋,都是盛京城的民众百姓最为高兴和幸福的时候。

    打量着街道两侧的繁华景象,刚林眉头微皱。

    不知为何,他总觉得今年的这番气象,相比往年,隐约有些不同。

    随着轿子的移动,刚林的目光在街道上迅速扫过,突然间,他的脸上现出了明悟之色,随即他便叹了一口气,放下了窗帘。

    他已发现不同在哪。

    不同之处在于,虽然依旧繁华,但街道上却缺少了那些昔日一掷千金满清贵族们。

    若是在往年,这个富饶的季节里,女真勇士们也早已披挂整齐,手持尖刀和利箭,在蒙古,在朝鲜,尤其是在大明,趁着当地民众百姓丰收的时候,纵马挥刀,抢掠来无数的奴隶百姓,以及种种丰厚的战利品,将其带回大清。

    耀眼的金银珠宝,小山一样的粮食,肥壮的牲畜,所有这些,都是勇猛的女真士卒们的缴获,收获。

    每年的这个时候,盛京街头最不缺的便是那些气质剽悍而又一掷千金的满清贵族们,他们将手中大把的金钱,肆意挥洒,将盛京的繁华不断地推到一个又一个更高的高度上。

    尤其是在去岁,当皇太极率军在锦州城下,一战尽屠十五万明军,缴获了明军大量物资财富的时候,盛京城的繁华,也达到了了有史以来的最高峰。

    那时的盛京,真的是一座金碧辉煌,流光溢彩的天上之城。

    虽然不是秋季,但整个城池,都弥漫着一股丰收特有的醉人味道。

    此城只得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

    然而,那似乎也是盛京城最后的繁华一梦了。

    随着那个人突然地加入战局,原本一片大好的局面开始不知不觉地逆转,那个人坚定地一步一步,巧妙运用手中的八千士卒,硬生生地打碎了大汗的雄心壮志,于千钧一发之际,逆转大明危局。

    清兵原本吃下肚的东西,却又不得不原封不动地吐了出来,其后更是在那个人的兵锋威慑下,清廷不得不与大明签署了那份屈辱的和约。

    那份和约,还是刚林亲自前去大明京师谈判、拟定并签署的。

    刚林感觉,今年堪称是自太祖努尔哈赤夺下盛京城以来,盛京城最为萧条的一年。

    所谓萧条,并非指的是盛京城不再繁华,而是指盛京城的增长和发展势头,已经出现停滞,并开始掉头向下。

    与大明签订合约后,也就意味着以往满清的抢掠发家模式,已无法再继续持续下去。

    最富有的大明不能抢,蒙古那边,察哈尔部那里,肉没有几两,人却极是凶悍,抢劫他们很容易让满清也磕掉几颗牙齿,伤及自身。

    更何况那个人也是察哈尔部的摄政王,察哈尔部有难,他断然不会袖手旁观,所以蒙古那边,满清贵族们也早已达成共识,若非日子实在过不下去,绝不能轻易与其交战。

    以免再度招惹出那个煞星来。

    再往北,是比女真人更穷,也更凶悍的罗刹人,完全没有抢的价值。

    那剩下的便只有朝鲜了。

    今年,在清军的压迫下,朝鲜王勒紧裤腰带,不顾国内的民怨滔天,硬着头皮又从朝鲜民间搜刮了二十万奴隶与十万石粮食,白银五万两,全部进贡清廷。

    这点东西放在以往,怕是大汗连眼皮都不带夹一下,但是在今日,竟也被无数满清贵族觊觎不已,眼红耳热地等待着朝廷的赏赐。

    今年的收成属实不好,没有猪羊,有只兔子腿啃啃,也是好的。

    摇了摇头,刚林轻叹一口气,在一晃一晃的轿子中,身体后靠,慢慢闭上了眼睛。

    今不如昔啊。

    片刻之后,黑色轿子在一座巍峨高大的府邸面前停了下来。

    刚林手持一叠文书,匆匆下了轿子,随即踏上那十余级白玉阶梯,来到了那座府邸门前。

    这里是睿亲王多尔衮的府邸。

    如今是小皇帝福临执政,但福临今年只有三岁,无力处理政务,一切大事小情,都是摄政王多尔衮在处理。

    王府的门子认得刚林,自然晓得刚大人是自家主人的心腹,当下不敢怠慢,急忙殷勤地打开门,将刚林请了进去。

    “王爷何在?”刚林低声问道。

    “王爷还在那里。”门子低声说道。

    刚林似是对这个‘那里’十分清楚,当即迈步而行,急匆匆地走了进去。

    高大壮丽的影壁,华美的亭台楼阁,巍峨庄重的一处处院落,沿途茂盛的奇花异草带来阵阵香气,年轻貌美的婢女时不时如燕子般,轻盈地穿插其间,但刚林对这些全然没有心情欣赏,他此刻只想尽快见到睿亲王多尔衮。

    连续穿过好几处院落后,刚林终于来到了亲王府的后院。

    绿意盎然的小树林前面,芳草萋萋之中,一座异常简陋的草房突兀出现在刚林的面前,几名凶恶剽悍的清兵士卒,腰挎长刀,警惕地护卫在草房众位。

    这间草房孤单单地伫立在亲王府的一角,看上去与周围的奢华和清雅格格不入,但这却是刚林此行的目的地。

    士卒们见是大学士刚林前来,并没有阻挡他,刚林很快便来到了草房门前。

    “王爷,刚林求见。”一名士卒禀报道。

    “刚大人请进。”一道儒雅的声音从草房中传出,听声音,正是多尔衮。

    刚林于是推门而入。

    这间草房并不大,却被收拾得十分干净整齐,在草房的最里面,放着一张简陋的硬木板床,床上铺着厚厚的稻草。

    一床被褥铺在厚厚的稻草上。

    床的旁边,还有一张造型简单但结实平整的松木案几。

    多尔衮此刻便半躺在这张硬木板床上面,躺在那些稻草上面,他头顶处的横梁上,垂下来一根细细长长的绳子,绳子的末段系着一个黑色的小小物体。

    刚林知道那是什么,那是一枚苦胆。

    自从在锦州战场上败给了赵无忌,并在皇太极宾天,成为满清实际掌权的摄政王以后,多尔衮就吩咐人在府中给自己盖了这么一间房子。

    如今多尔衮已将此处作为自己的居所,每日都在这里休息,办公,躺在稻草床上,时不时便会尝一尝梁上悬挂的苦胆,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败于赵无忌之手的屈辱。

    多尔衮想用清苦的生活,效仿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发愤图强,让大清东山再起。

    看着多尔衮那张消瘦了许多的面庞,刚林在钦佩之余,隐约也感到有些心酸。

    “王爷,这些是需要您处理的文书。”刚林恭敬地把手中文书给多尔衮呈了上去。

    多尔衮坐起身来,先是对刚林点了点头,随即接过文书,开始细细查看起来,时不时便会在文书上写下自己的意见。

    当他翻到其中的一份文书时,多尔衮的动作慢慢停了下来。

    “王爷,如今太祖的陵墓亟待修缮,户部给出的预算是五十万两白银,因王爷一直强调要缩减开支,这么大的银两,臣不敢擅自做主,特来向王爷请示。”刚林小心翼翼地说道。

    多尔衮闭着眼睛沉思了半晌,方才摇了摇头,“太祖的陵墓如今还十分完好,本王以为,短期还没有修缮的必要,此事暂时搁置罢。”

    刚林连忙答应了下来。

    随即多尔衮便将批阅完的文书递给了刚林,刚林连忙双手接过。

    不过刚林却没有马上离去,他站在那里,脸色有些犹豫。

    多尔衮也站起身来,长长地伸了个懒腰,看着一旁的刚林,有些疑惑地问道:“刚大人还有别的事?”

    刚林还是有些犹豫。

    “刚大人,本王面前,你还有什么顾虑不成?”多尔衮很温和地说道。

    刚林是多尔衮的心腹,多尔衮对他很了解,能让刚林为难的事情,并不多。

    “嗯……”迟疑了一下之后,刚林终于还是说出了他想说的话语,“启禀王爷,范先生新近娶的如夫人,被豫亲王福晋请入王府中,已有十余日之久。”

    多尔衮的脸色顿时就变得非常难看。

    顿了一顿后,多尔衮深吸一口气,强行压制住了自己的怒火,这才望向刚林,温言说道:“多谢刚大人将此事说与本王得知,此事本王自会处理,请刚大人放心。”

    片刻之后,刚林离去,多尔衮沉着脸唤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