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明末之力挽狂澜 >

第573章

明末之力挽狂澜-第573章

小说: 明末之力挽狂澜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无忌在信中还提及,若是朝廷不肯裁撤辽东兵马,他推荐如今尚在狱中的前西北巡抚孙传庭,出任辽东巡抚,理由是此人富有韬略,又向来知兵,曾抓获当初不可一世的闯王高迎祥。

    思忖良久之后,崇祯决定将赵无忌的奏折直接拿到朝堂上,让众位阁老重臣讨论一番,听取他们的意见,再做定夺。

    崇祯以目示意王承恩,王承恩急忙低头前行,来到崇祯身旁。

    “将钦州伯的奏折,给诸位阁老传阅一番。”崇祯低声吩咐道。

    王承恩急忙恭恭敬敬地拿起奏折,走下高台,稍作思忖后,便将赵无忌的折子首先递给了首辅陈演。

    陈演装模作样地看了一番之后,随手将折子递给一旁的户部尚书李待问。

    片刻之后,赵无忌的奏折很快便在殿中群臣手中转了一圈,最终又回到了崇祯的案几之上。

    又静待了片刻,崇祯方才开口问道:“钦州伯的提议,众位卿家以为如何?”

    户部尚书李待问早就对辽东问题耿耿于怀,毕竟这地方每年都没有任何的产出,没钱没粮,反而朝廷每年都要拿出几千万两去补贴辽东的士卒,赵无忌肯主动请缨,前去顶这个大雷,李待问自然是双手双脚赞同。

    一想起每年能减少几千万两银子的辽饷,李待问的心中便禁不住美滋滋的。

    毕竟大明每年的财政缺口也不过是七八百万两,赵无忌肯去辽东,哪怕能节省下一半的辽饷,大明的财政也会立即起死回生,转为盈余。

    更何况考虑到赵无忌那高超的理财手段,李待问暗中揣测,到时不但不用朝廷花钱,恐怕辽东还能给朝廷缴纳钱税和粮税。

    崇祯话音刚落,李待问便以与他的岁数完全不符的敏捷程度率先出列禀道:“钦州伯此举,可行性十分之高,有钦州伯镇守辽东,既能保辽东一方平安,也能节省下朝廷的大笔兵饷,老臣附议钦州伯。”

    礼部尚书蒋德景思忖片刻饿,亦是出列附议。

    满清的大内奸,兵部员外郎陈洪范一直低眉垂眼,做出一副忠厚老实的模样,不过在暗中,他却是竖起了耳朵,眯着贼眼不断地窥探着周围的一切风吹草动,与众人脸上的开朗笑容相比,此刻陈洪范的脸上全是强挤出来的假笑。

    满清和大明要议和了?那自己这大内奸可怎么办?皇太极会不会卸磨杀驴,把自己这个内奸,作为一项礼物送给明皇崇祯?

    这些日子以来,别人都盼着大明取胜,只有陈洪范盼着赵无忌兵败辽东,深知赵无忌只有八千兵马的陈洪范,曾经对皇太极抱有无限的信心,甚至他已经做好了到时主动打开城门,放清兵入京师的打算。

    可惜铁打的事实无情地扇了他一巴掌,皇太极不但没能取胜,反而在战场上中了一枪,不得不狼狈退回盛京,生死未卜。

    这种情况下,叫陈洪范如何不急?

    眼角的余光突然瞥见,站在自己右边的兵部尚书陈新甲,微微抬起右脚,似是要上前附议,陈洪范来不及多想,急忙加快一步,抢在陈新甲的前面出列。

    已有两位阁老附议赵无忌,若是再加上陈新甲一人,那赵无忌镇守辽东的事实基本上便会铁板钉钉地成为事实。

    所以陈洪范必须阻止并破坏这一切。

    眼看陈洪范抢先出列,陈新甲皱了皱眉,收回了即将迈出的脚步,崇祯心中也有些不悦,心想这么多阁老重臣尚未开口,你一个兵部员外郎怎能如此逾越。

    不过崇祯最近对陈洪范的印象很好,是以也只是在心中暗骂了几句,脸上却依旧是一副和蔼可亲的神色。

    陈洪范拱手抱拳,满脸的欣喜之色,“皇上,臣以为钦州伯能驻守辽东,乃是再好不过的事情。”

    崇祯听了,微微颔首,心想朕也是这么想的。

    不但安全,还省钱省粮。

    “首先,鞑酋皇太极重伤,想必命不久矣,而满清中最强大的实权派,睿亲王多尔衮与钦州伯在私下里关系极为亲厚,当初山东一战,据传多尔衮便曾按兵不动,坐视钦州伯孤军深入,一举击破鞑酋皇太极主力大军。”

    “事后多尔衮更是将德王家眷完好无损地派人送去钦州伯营寨之中,而今臣听闻又是钦州伯与多尔衮在阵前相商,谈妥了两国和好的百年大计,是以臣以为,钦州伯镇守辽东,定能与满清和睦相处,让我大明辽东边境,再无战火燃起。”

    陈洪范一脸欣喜地说道。

    skbshge

第九百六十八章辽东大计() 
陈洪范的话语,崇祯初始听时,还微微点头,但越听下去,崇祯便越觉得有些不是味。

    大明和满清原本是你死我活的敌对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你赵无忌居然和对方的实权亲王关系这么好,这么亲厚,这可就让崇祯有些不放心。

    古代的帝王,都是非常忌讳手下大将暗中勾结敌国势力,陈洪范把赵无忌和多尔衮之间的关系大加宣扬,添油加醋,无非就是想离间崇祯和赵无忌的关系。

    崇祯皇帝这个人呢,还是十分精明的,就是阅历有点浅,此外还多疑,他听陈洪范这么一说,顿时心中就有点打鼓,对于留赵无忌在辽东之事,他的心中也开始动摇了起来。

    崇祯脸上的笑容慢慢逝去。

    陈洪范不动声色地偷偷瞥了一眼,将崇祯皇帝脸上的表情尽收眼底,心中顿时便是一喜,晓得自己刚才的话语已经奏效。

    “更何况钦州伯乃是我朝第一战将,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仅仅以八千兵马,便能击破鞑酋十万大军,如此强军,当世无人能敌,臣谨为陛下贺;

    有钦州伯拱卫辽东,若是他再练出七八万强兵,届时一旦京师遇到贼人袭击,钦州伯部下快马强兵,只需三四日便可入关勤王,杀散流贼,岂不便利?”

    崇祯听了,心中顿时又是一沉。

    嗯,赵无忌这么厉害,辽东离京师又是这么近,他勤王便利,一旦造反起来,杀到京师也很便利。

    真要给赵无忌练出七八万人马,到时恐怕这当今世上,便再无人能制得住他,到时若他起了谋逆之心,又有满鞑睿亲王相助,攻破山海关,进而攻破京师,那也只是十天半月,轻而易举之事。

    念及此处,崇祯立即就打消了将赵无忌留在辽东的心思。

    不行,这个人太危险,不能让他留在辽东!

    崇祯如此在心中想道。

    皇上都喜欢猛将,名将,但若是手下将领太过于优秀,则皇帝对其的喜爱,就会转变成恐惧,担心其能力太强,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这便是所谓的功高震主。

    “此外,臣还听闻……”说到此处,陈洪范脸上突然露出尴尬之色,急忙闭上了嘴,似是不小心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语。

    崇祯皱眉望向陈洪范,语气明显有些不悦,“陈卿家,在朕面前,你大可畅所欲言,不必拘束。”

    陈洪范踌躇了一下,这才有些犹犹豫豫地说道:“臣听闻,满清睿亲王对钦州伯极为欣赏,曾当众放出消息,若是钦州伯肯投靠满清,便会封他一个一字并肩王,并会给他裂土分茅,世代罔替的待遇。”

    崇祯听了,眼中惊慌之色一闪即逝,他勉强挤出一抹笑容出来,道:“钦州伯乃是我朝忠臣,满鞑却是好算盘,只可惜钦州伯不会让他们得逞的。”

    眼看陈洪范带着‘老实憨厚’的笑容退去,兵部尚书陈新甲即将出列发言之际,崇祯急忙对一旁的首辅陈演使了个眼色,抢先开口问道:“不知首辅对于此事,有何见解?”

    有何见解?将赵无忌留在辽东坐镇,节省下一年几千万两的辽饷,你好我好大家好,这还用问么?陈演不由得当即便是一愣。

    能做到首辅这个位置,不说陈演有何过人之处,只说揣摩帝王的心思,这便一定是他的强项。

    看来皇上似是对此有些不以为然,刚才已经有三人附议赵无忌,既如此,某便反其道而行之,看看是否猜中皇上的心意。

    想到这里,陈演急忙出列,拱手施礼。

    “皇上,臣以为,杀鸡焉用牛刀,如今既然钦州伯已经重创满清军队,且满清又已经派遣使者,前来议和,而那睿亲王多尔衮,听闻也是个重情守诺的人物,是以臣以为,辽东之地将来几十年间,将不会再有战事。”

    “将钦州伯这样的一位忠臣强将放在辽东无所事事,实在是有些太过浪费了,是以臣以为,留祖大寿与吴三桂两人驻扎于此,也就够了。”

    陈演话音刚落,便感觉有一道如钉子般的锐利目光,狠狠地在后面扎到了自己的身上。

    不问可知,这一定是那被财政亏空弄得快要疯掉的李待问李老头干的。

    有些心虚的陈演急中生智,急忙继续说道:“不过老臣以为,辽东苦寒之地,向来无甚产出,守住此地耗资甚巨,而所获极小,钦州伯所言放弃锦州,宁远等地,亦是也有可取之处。”

    “臣以为,我朝既然已与满清议和,此地便也无需部署太多兵马,在关外保持三万人的兵马,已然足够,而锦州等地却也无需放弃,只需分兵驻守即可。”

    兵部尚书陈新甲终于有些忍耐不住,急忙上前一步禀道:“皇上,满清狼子野心,不可轻信,若是他们背信弃义撕毁盟约,三万兵马,可是抵敌不住那些如狼似虎的鞑子。”

    陈演回过头来,望向陈新甲,微微一笑。

    “陈阁老勿忧,我朝尚有勇冠三军的猛将吴三桂,老夫以为,可命吴三桂率领重兵,镇守山海关,而命祖大寿率领少量人马,驻守关外宁远,锦州等城。”

    “以吴三桂之骁勇,山海关之险峻,鞑子便是背信弃义,突袭我大明,想要攻破山海关,至少也需一年半载的时间,若是鞑子撕毁盟约来犯,皇上正可急命钦州伯速速挥师勤王,到时钦州伯亲率大军前来,定可一战而平辽东,攻破盛京,铲除掉我大明的这一心腹大患。”

    “不知陈阁老以为如何?”陈演笑着问道。

    陈新甲听了,心中不由得也是一动,觉得陈演说的也有些道理。

    清兵围攻锦州,花了一年时间都没能攻下,就算只在关外留两三万兵马,守住城池,也已足够。

    到时就算赵无忌不在辽东,清兵想要尽破锦州宁远塔山杏山等四城,杀到山海关下,至少也要一年半载的时间。

    这段时间里,朝廷完全可以调遣赵无忌率军前来勤王,有黑旗军出征,到时没准还可以因祸得福,一举统一辽东。

    想到这里,陈新甲于是便也不再多言,退了下去。

    “皇上,如今流贼李自成,张献忠十分猖獗,四处流窜劫掠,荼毒百姓,皇上何不命钦州伯率领得胜之师,返回讨贼?以钦州伯麾下兵马之战力,剿灭流贼,应是轻而易举之事。”礼部尚书蒋德景出列禀道。

    让赵无忌去剿匪?崇祯听了,心中当即一动。

    思忖片刻之后,崇祯摇了摇头,“杨文岳主持剿匪,颇有成效,临阵换帅,恐伤功臣之心,更何况赵无忌在辽东苦战一场,力克强敌,此刻也是士卒疲敝,朕的意思,让他暂且先休整几日罢。”

    蒋德景皱了皱眉,却也只得躬身谢恩告退。

    赵无忌此番立下大功,又有传言多尔衮要以王位引诱赵无忌归降,所以这番得胜后,论起封赏来,赵无忌最少也要从伯爵升一级,升到侯爵。

    侯再往上升,那就是王了。

    暂时崇祯还不想给赵无忌封王。

    崇祯与众臣又商议了一番之后,最终以陈演的意见为主,也采纳了赵无忌的部分建议,那就是不在辽东留下如以往那样大量的兵卒,而仅仅以目前祖大寿和吴三桂手中的三万士卒为主,镇守辽东。

    原宁远总兵吴三桂转任山海关总兵,拱卫京师,而原山海关总兵马科则被任命为宁远总兵,祖大寿的锦州总兵一职不变。

    同时崇祯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便是不再补充战争中损失的兵员,也算是另一种变相的精兵简政,原本辽东兵马号称数十万,如今骤然被缩减到三万,从此以后,几千万两的辽饷,至少可以缩减一半多。

    朝廷财政的压力,将会大大减轻。

    至于赵无忌提及的启用孙传庭的建议,崇祯压根就没有考虑。

    崇祯觉得大明这么大的疆域,能人异士层出不穷,忠臣良将从来都不缺乏,像孙传庭这样虽然有能力,但不听命令的臣子,多关押几日,挫一挫他的棱角,也是好的。

    孙传庭这个人,崇祯打算等到磨平了他的棱角,自己的气也消了之后,在启用他。

    商议好了帝国在辽东的布局之后,众人便进入了今日的第三个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