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明末之力挽狂澜 >

第525章

明末之力挽狂澜-第525章

小说: 明末之力挽狂澜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多久,范,孔两人便来到了木屋门前,孔有德看着为首的一名丫鬟,低声问道:“里面情形如何?”

    丫鬟急忙屈膝福了一福,同样低声答道:“跟昨日一样,洪先生一直保持沉默,婢子劝他用饭,他也不应,白日也只是闭目养神,或是看看书,到了晚上便熄灯休息。”

    孔有德微微颔首,随即扭头看向一旁的范文程。

    范文程想了想,便轻摇羽扇,含笑低声对孔有德道:“恭顺王请回吧,待本官单独和洪大人谈一谈。”

    望着孔有德远去的身影,范文程轻轻地敲了三下门。

    然而没人理他,屋中的洪承畴依旧闭着眼睛坐在那里,似是没有听见的样子。

    skbshge

第八百九十三章洪承畴不死矣() 
稍候片刻,范文程再度敲门。

    依旧没有回应。

    轻咳一声后,范文程推开房门,有点尴尬地走了进去。

    小半个时辰之后,范文程更加尴尬地走了出来,从敞开的房门里,传来洪承畴的阵阵大声喝骂声。

    啪的一声关上房门,也将身后的骂声关在了屋子里,范文程看了一眼身旁四名噤若寒蝉般的丫鬟,迟疑了一下,便转身离开。

    片刻之后,范文程走到一处无人的角落,他这才从衣衫口袋中掏出一块方帕,擦了擦脸上的唾沫星子。

    他本想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服洪承畴,却没想到惹得洪承畴发火,被俘后一直沉默不语的洪承畴,拍案而起,指着范文程的鼻子便是一阵破口大骂,直骂的范文程无地自容,只得匆匆告辞离去。

    挨了一顿臭骂的范文程,也来不及和孔有德告辞,便匆匆坐轿子前去皇宫,求见皇太极。

    御书房中,听了范文程的禀报后,皇太极的脸上顿时便露出了惊喜之色,“什么?洪承畴有投降之意?”

    范文程急忙连连点头,道:“确是如此,。”

    洪承畴是明王朝的重臣,也是掌兵十余年的名帅,无论是在朝堂上,还是在军伍中,都有很高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这也是皇太极一直想着收服他的原因之一。

    另一个原因,当然便是洪承畴本身的个人能力。

    事实上,若不是崇祯皇帝胡乱下令,催促逼迫洪承畴仓促出战,原本松锦之战的失利者,本应是满清。

    明军的十五万大军,人吃马嚼,固然是花费巨大,但那八万清兵可也不是喝西北风的。

    明朝的疆域,几十倍于满清,物资粮食的产出远胜于满清,崇祯觉得辽东军费,粮饷太高,其实皇太极何尝不是也如此。

    只不过皇太极比较能熬,硬是熬到了崇祯犯错的时候,笑到了最后。

    而年轻气盛的崇祯皇帝,多疑却又性情急躁,他就像是继承了父母田地的暴躁孩子一般,看到田里禾苗长得太慢,便忍不住去上前拔苗助长,结果最终反而把原本即将收获的禾苗给弄死了。

    听闻喜讯后,欢欣之余,皇太极却又有些疑惑。

    “军师,朕今早还听恭顺王所言,说道洪承畴死志甚坚,已经绝食两日,却不知军师从哪里看出,洪承畴有投降之意?”

    范文程点头哈腰地谄笑道:“今日臣前去拜会洪大人,起初他对臣置之不理,臣劝说了他一番后,他便勃然大怒,指着臣的鼻子,便给臣一顿大骂。”

    皇太极听了,顿时便有些失望,道:“军师莫要和朕开玩笑,洪承畴这意思,分明是不肯降!”

    范文程轻摇羽毛扇,做出一副神机妙算的模样,笑道:“大汗莫急,洪承畴虽然对臣骂不绝口,但臣适才看得清楚,话语间,洪承畴不时伸手,拂拭自己的衣裳,弹掉灰尘。”

    “这,这又能说明什么呢?”皇太极心想他拂拭衣裳,岂不是很正常?

    “大汗请想,洪承畴若是一心求死,又岂会在意自己的衣裳是否整洁?连衣裳都如此爱惜,对自己的身家性命,他又怎会轻易抛弃?”范文程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是以臣知,洪承畴不死矣。”

    皇太极想了想,这才回过神来,当即便是哈哈大笑了几声,“军师当真不愧是朕之张良,孔明,如此一来,洪承畴岂非便是朕的囊中之物了哈哈哈哈。”

    范文程笑着连连点头不止,道:“洪承畴乃大才,大汗若是真心想收服他,定要礼贤下士,三顾茅庐,如此方能使英雄归心,让他死心塌地地为大汗效力。”

    皇太极听了,连连颔首不止,他的目光投向窗外的远处,陷入了沉思。

    杏山城中。

    杏山城是座军堡,是以城内的大部分建筑,俱是用砖石筑成,虽然看上去非常简陋,但是很实用。

    城中有马厩,粮仓,军营,校场等等常见的军事设施,至于商铺和酒楼,也有几座,不过不多。

    赵无忌骑着马,在虎大威等人的陪同下,在杏山城中巡视着。

    击败多铎的过程,远比想象中的顺利,得到溃败清兵的报讯后,当看到黑旗军的大队骑兵出现在远处时,多铎当即匆匆退兵。

    清兵退的是如此匆忙,以至于营寨中遗留下来的大量辎重和粮草,都来不及带走或是销毁。

    赵无忌率军追击了一阵,杀了数百名逃在最后的清兵后,最终也只得无奈地目送清兵狼狈逃窜的身影消失在了远方。

    没办法,这孙子跑太快了,撵不上。

    于是赵无忌率军返回,欣喜若狂的虎大威此刻也早已率军出城,前来迎接赵无忌。

    多尔衮率领的清兵大军就在几十里地之外的锦州城,随时都有可能前来攻击杏山,所以赵无忌命虎大威等人,匆匆将清兵营寨中的粮草辎重运进城去后,便放了一把火,将清兵的营寨彻底烧毁。

    多铎不但留下了大批辎重,营寨中还有为数不少的健壮民夫和年轻女子,担心他们会被追过来的清兵所杀害,赵无忌命人将他们一起带入城中。

    先是吩咐人将拼命地向自己表忠心的阿巴泰打入牢房,随即赵无忌便急忙带着虎大威,在杏山城内四处巡视。

    大明在山海关外,如今共有两座大城,三座小城。

    大城便是宁远,锦州;三座小城是塔山,杏山,松山。

    宁远和锦州一南一北,而三座小城则在它们的中间,这其中,塔山城距离宁远很近,而杏山和松山距离锦州很近,

    这也是为什么洪承畴会轻易地就被皇太极断了粮道。

    因为作为后盾的宁远城,距离洪承畴屯兵的松山城很远,足足一百多里地,而包围锦州的清兵大军,距离松山只有不到二十里地。

    清兵可以依靠其强大的机动力,轻易地在这一百多里地的任意一点上,切断洪承畴和身后宁远城之间的联系。

    但是崇祯给赵无忌的命令是解围松山和锦州,如今松山已失,想要为锦州解围的赵无忌,目光很自然地便落在了杏山城。

    毕竟杏山城距离锦州也很近,只有五十里,从这里出兵为祖大寿解围,可谓是非常方便。

    skbshge

第八百九十四章配角主角独角戏() 
赵无忌脸色凝重,骑在马上,带着手下梭巡在杏山城的街道上。

    一路上他不时地左看右看,神情专注。

    辽东的局势,比赵无忌想象的还要严峻的多。

    击败围攻杏山城的多铎后,从抓获的清军士卒口中,赵无忌得知了一个让他十分沮丧的消息。

    松山城在昨日,已经沦陷。

    就在曹变蛟夜袭清军营寨的次日,眼看明军突围不成,损失惨重,松山城副将夏承德,在夜间偷偷派出自己的儿子前往清兵营寨中请降。

    夏承德以自己的儿子为人质,约定在次日夜晚,献出松山城。

    于是,在第二天晚上,夏承德指挥着忠于自己的士卒,对洪承畴等人进行了突然袭击,当场抓获了洪承畴以及重伤在床的王廷臣,并大开城门,将清兵放入。

    大批清兵从城门处一拥而入,将松山城内的百姓和士卒们几乎屠戮一空,只留下了夏承德本部的士卒和家属,随后皇太极又命人放了一把火,将松山城烧得干干净净,从里到外,摧毁了这座大明的前线堡垒。

    随后得意忘形的皇太极,命人将受伤的总兵王廷臣斩首,同时又将洪承畴打入囚车,跟随自己一同返回盛京,而留下多尔衮三兄弟,率领六万大军,继续围攻锦州城和杏山城。

    松山城失陷的消息,让赵无忌很是郁闷,历史上洪承畴可是在松山城整整守了半年多,谁知道在这个历史时空中,洪承畴才坚持了不到一周的时间。

    赵无忌之所以只带了万余兵马北上辽东,乃是因为他原本的打算是增援。

    增援洪承畴,辅助洪承畴,在侧面呼应十五万明军,最终击败满清,击败皇太极。

    结果赶到乐安港后,得知了洪承畴兵败的消息,十五万明军灰飞烟灭后,赵无忌自己的这一支辅助力量,反而变成了作战主力。

    作战主力倒也罢了,据曹化淳和杜红儿带来的情报,明军虽败,但杏山,塔山,松山三座坚固城池依旧掌握在明军手中。

    洪承畴带着曹变蛟,王廷臣等将及一万多明军,退守松山城。

    吴三桂,唐通等人在杏山,兵部郎中马绍愉和山海关总兵马科退守塔山城。

    三座城池中的明军数量加起来,也有两三万人,其中还有吴三桂,曹变蛟这样的悍将,加上洪承畴的谋略和统筹,残存的明军足以成为一股强大的辅助力量,来侧面呼应赵无忌的主力进军。

    自军为主,洪承畴为辅,互相配合,内外夹击,最终击溃清兵,这是赵无忌在海上是曾设想过的作战预案。

    结果没想到松山城被内奸出卖,迅速告破,里面的那一万多明军也是全军覆灭,要知道,留在松山城的,都是洪承畴掌握在自己手里的精锐部队,他们的损失,极大地削弱了剩余明军的实力。

    唐通,马科均是指望不上,唯一可用的吴三桂,其手下精锐也在连续两次突围中,损失惨重。

    虽然吴三桂还在宁远城留下了一部分精锐,但让一贯喜欢保留实力的吴三桂出兵支援自己,难度不小。

    嗯,简单的说,黑旗军原来打算当配角,结果走着走着发现成了主角,但是还好,还有配角搭戏,再走着走着,最终发现剧本变成了独角戏。

    真正和清兵打起来,这些残存的明军,能保住所在城池不失,便算是帮了赵无极大忙了,指望他们出兵在野外支援自己,只有吴三桂能担当此任,但他是否会乖乖听从调遣,还在两可之间。

    而今,赵无忌真正能倚仗的,也就是自己手下这五千枪骑兵以及三千白杆兵,共计八千人马,初看之下,形势似乎与当初山东之战差不多。

    当初在山东,赵无忌也是以八千士卒破十万清兵。

    但细算下来,两者完全不能相提并论。

    首先,山东战场上,赵无忌士卒八千,但还有徐怡率领三千黑甲骑兵以及虎大威,猛如虎两人的四千步卒助战,实际兵力是一万五千人。

    再其次,当时清军对赵无忌并不是很重视,并没有全力出击去对付黑旗军,这才给了赵无忌以各个击破的机会。

    再加上清兵从大明劫掠了大量的人口和财物,需要分出兵力去保护这些战利品,又影响了一部分作战力量投入战场,所以可以说,当时的十万清兵,是绑着一只手在和赵无忌打。

    但如今的辽东,局势可就完全不同。

    首先赵无忌手头只有八千兵,再无其他援军可以动用帮忙。

    其次,通过俘虏口中,赵无忌得知,当前的多尔衮部兵力约为七万人,虽然赵无忌在与阿巴泰,多铎的两次作战中,杀伤了约四五千名清兵士卒,但保守估计,多尔衮所部至少也还有六万人以上。

    而皇太极还留了一部分主力部队在盛京,并没有出现在锦州一带。

    也就是说,一旦皇太极率军来援,赵无忌面对的极有可能就是满清的八,九万大军。

    并且这次清兵并没有山东之役时,需要运输财物,人口的拖累,可以全部投入到战斗中,并且对赵无忌已有所了解的皇太极,不出手则已,一旦出手,定然会全力以赴,集中所有兵力,力求一战退敌。

    再其次,由于初始便抱着辅助的打算而来,赵无忌此番带来的兵马并不全面,他带了骑兵,步兵,但唯独没有带炮兵和火枪兵。

    但是清军可是有孔有德的炮营相助,当初宣府总兵虎大威遭到清兵围攻,孔有德的炮营发挥了关键作用,若无清军炮营的远程轰击将明军阵列击溃的话,虎大威原本可以坚持到洪承畴大军来到,最终安然脱险。

    一想到己方正与敌军杀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