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明末之力挽狂澜 >

第46章

明末之力挽狂澜-第46章

小说: 明末之力挽狂澜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体仁轻轻叹了口气,暗骂周奎这个猪队友,无事生非,害得自己偌大年纪的人了,休息在家也落不了清净,又要打起精神来,想方设法对付赵无忌。

    黄道周离开京城之日,恰好与赵无忌到达京城之日是同一天,京城外面的官道上,一座凉亭中,黄道周与前来送别的诸位好友依依惜别:“诸君,老夫这便去了,朝堂上的事,就拜托诸位了,诸位切切不可懈怠,也要时常规劝皇上,扶保我大明江山。”

    众人连忙答应下来,御史余应桂说道:“幼平兄有所不知,这几日皇上上朝,动辄赵无忌如何,高产作物如何,似是打算破格重用此人,张凤翼那老匹夫见风使舵,也妄称要什么不拘一格录用人才,唉,祖宗之法不可废啊,又听说那赵无忌并未参与今次乡试,还口出大言说什么科举无法为国择选出真正的贤才……”

    黄道周不禁一时义愤起来:“轻易废弃祖宗之法,此莫非亡国之君乎!”

    余应桂急忙说道:“幼平兄慎言!万万不可如此。”黄道周这才愤愤地哼了一声,又说道:“朝中奸人如此之多,蒙蔽皇上,若是老夫还在朝堂之上,定要与他们拼个你死我活!”

    他又看向余应桂与诸位同僚,说道:“科举取士,自古皆是如此,岂能轻易改弦更张?若是献上区区吃食便能跻身朝堂之上,那又置我辈于何地?以吃食而邀功得官,岂非佞臣乎!”

    余应桂叹了口气,说道:“幼平兄放心,只要我等尚在朝堂,定会规劝皇上,那赵无忌偷奸取巧,假造祥瑞以骗取官位,我等必然不让此等小人得逞。”

    黄道周慨然说道:“既然如此,老夫也就放心了,朝堂之事,就辛苦诸公了。”说罢与众人拱手道别,再不回头,上了轿子,一路南下而去。

第九十二章面圣() 
赵无忌却不知道这京师如此凶险,自己还尚未进城,便已有人在打自己的主意,他初次来到这大明的核心之地,只见城墙高厚,巍峨耸然,城门之处,来来往往之人络绎不绝,竟是比南京还要热闹几分。

    这大明的都城,处处庄严厚重,自有一番沉稳气象,深门大宅数不胜数,显然主人非富即贵,此情此景让赵无忌想起了后世的一句话,不到京城不知道官小,看来这一世的京城内,也是如此。

    赵无忌寻了一家客栈住下,此时天色已近傍晚,众人一起吃过晚饭后,便来了一位宫中的太监,原来崇祯得知赵无忌已经到了京城,便让太监来召他进宫,赵无忌简单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装,便随这小太监去了。

    小太监领着赵无忌,在宫中七拐八拐,最终来到了崇祯皇帝的御书房,小太监进去禀报之后,便让赵无忌自己进去了。

    赵无忌进了御书房,只见正中间站着一个二十余岁的青年,一身龙袍,含笑看着他,旁边还有几名绯袍官员侍立两旁,赵无忌料想这边是崇祯了,于是走上前去,双膝跪倒,说道:“草民赵无忌,见过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话音未落,崇祯早已上前将他扶起,说道:“赵秀才,朕等了你很久了。”赵无忌这才站了起来,偷摸端详了崇祯一眼,只见这当今天子岁数和他差不多,只是身材消瘦,眉宇之间隐隐有些苦恼之色,看来近年来他这个皇帝做得并不舒心。

    崇祯见他一表人才,举止温文尔雅,暗暗点头,说道:“赵秀才,这土豆和红薯,就是你种植出来的?”

    赵无忌说道:“草民偶尔得到这两种作物,发现其产量甚高,便想献于皇上,希望有朝一日在我大明推广开来,造福这天下的黎民百姓。”

    崇祯笑着说道:“你倒是个有心人,不知这两种作物,你是从何处得来?”

    赵无忌于是按照事先想好的说辞说道:“这两种作物,是草民侥幸从一位佛郎机商人处所得,据他所言,似乎来自于一个叫美洲的大陆。”心想,历史上红薯和土豆本来也确实是从美洲传来的。

    崇祯说道:“这土豆和红薯,朕已经看到了,果然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若不是亲眼所见,谁能想到世间居然还有亩产两千斤的粮食呢。”

    崇祯又说道:“听说庆记商行也是你创建的?眼镜和放大镜都是你发明的吗?”

    赵无忌回答说道:“启禀皇上,这些确实是草民做的,草民当初创建庆记商行,也是为了给南京城外的难民寻个出路而已,眼镜与放大镜是草民发明的。”

    崇祯问道:“你刚才说到难民,你是如何给他们寻出路的?”

    赵无忌答道:“草民本身没有多少田地可以安置他们,但是草民发明了肥皂和玻璃、香水,招募了这些难民,使他们青壮者可以来我工坊做工,或看家护院,保卫家园,以此赚取工钱,年老者和孩童免费提供饮食和住所,但他们也需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比如打扫街道,放养鸡鸭,清洗衣物等等。”

    “因为草民的工坊生产的商品销售很好,所以草民才能继续招募难民,安置他们,如今赵家庄已经安置难民七百多人,其中有四百多人为老人和妇孺。”

    “好!”崇祯兴奋地说道:“想不到你虽然没有功名在身,却能做出官府都做不到的事情,不错,朕很欢喜。”

    想起西北连年的旱灾,崇祯皇帝又问道:“你这土豆和红薯,虽然高产,然而是在江南种植,若是换个地方,会不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降低产量?”

    赵无忌说道:“好叫皇上得知,这两种作物,于我大明各地都可种植,虽然草民不敢保证处处都能高产,但是产量必然会超过当地原有种植的粮食,并且这红薯和土豆,即使气候稍微干旱,也不会太影响他们的生长。”

    崇祯问道:“那若是在西北等地呢?那边气候干旱,缺水少雨。”赵无忌回答道:“若是在西北,天旱的情况下,只需要在生长期内定期用井水浇灌,产量也不会太差。”

    “哦。”崇祯听的频频点头,这时旁边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大臣,开口说道:“皇上,臣有个问题想问赵秀才。”

    崇祯一看,原来是温体仁,于是便说道:“温首辅尽可询问便是,不必问朕。”

    温体仁轻咳了一声,说道:“赵秀才,这土豆和红薯果然是难得的高产,土豆两亩,产量都在一千六七百斤,红薯两亩,产量都在两千一百多斤?”

    赵无忌不认识温体仁,但是能在御书房和崇祯在一起的,想必都是大明居于大明顶点的官员了,于是他便恭恭敬敬地说道:“老大人所言不错,确实如此。”

    温体仁又问道:“不知这两种作物,赵秀才一共栽种了多少亩?”

    赵无忌说道:“因为种子有限,所以直到如今,一共种了四亩。”

    温体仁点点头,没有说话,崇祯看着赵无忌,说道:“如果朕使你主政一方,你将如何施政?”

    赵无忌暗想这是考较我来了,他想了想,回答说道:“启禀皇上,若是赵无忌能主政一方,我会带领百姓,发展农事,同时再兴建工坊,吸纳难民,苦练精兵,保境安民。”

    崇祯听了,虽然觉得他说得有些过于笼统了,但是又感觉他关键的地方都说到了,看来不是那种只知道之乎者也,具体事务一窍不通的人,这种人崇祯在朝堂上见得多了,说起来修身养性,道德文章,都是头头是道,口若悬河,若是让他做一些具体事务,他就抓瞎了。

    崇祯思忖良久,对赵无忌说道:“你且先退下吧。”于是便有一名小太监,将赵无忌引了出去。

    赵无忌走后,崇祯环顾御书房里的众人,说道:“众位卿家,观此人如何?”

    温体仁说道:“以区区二十岁的年龄,能有此等见识和才干,算是非常不错的了,假以时日,必成国之栋梁。”

第九十三章奖赏() 
听了温体仁的话,崇祯心中高兴,笑而不语,户部尚书候恂说道:“温首辅所言极是,且看他安置难民之事,便可看出此人颇具才干,且又有报国之心。”

    崇祯说道:“魏国公等人保举赵无忌为官,这个事情,你们怎么看?”

    兵部尚书张凤翼说道:“这个全凭皇上圣心独断,不过……”

    崇祯眉毛一挑,看了他一眼:“张尚书,不过什么?”

    张凤翼字斟句酌地说道:“老臣听闻,最近京城之中有人传言,说道赵无忌假造祥瑞,企图骗取官职,又有人认为赵无忌没有参加科举,如果给他授官,会让参加科举的士人们不服。”

    崇祯哼了一声:“总有人想搞一些见不得人的动作,这地瓜和土豆的产量可是实实在在的,并有魏国公等人当场所见,何来假造?难道魏国公,李诚德他们也和赵无忌一起造假吗?”

    张凤翼说道:“这都是一些市井愚民的胡乱传言,不足为惧,老臣以为,赵无忌虽然立下大功,又有魏国公等人保举,但是若是给他的官职过高,恐怕参加科举的士人们不服啊。”

    崇祯说道:“赵无忌才华惊人,朕打算让他进翰林院,历练几年,未必不是又一个我朝的张居正。”

    张居正乃是万历年间的重臣,勇于任事,才干过人,他担任首辅时,大明海晏河清,朝廷富裕,百姓安乐,边境和平,可惜他大权独揽,最终为明神宗所猜疑,他死后,明神宗听信谗言,公布张居正四大罪状,下令抄家,家属或饿死或流放,直到天启皇帝时,才为他平反。

    崇祯自登基以来,常常感到身边都是无能之辈,他对张居正的印象非常好,曾说过:“得庸相百,不若得救时之相一也。”的话,意思就是对身边辅政大臣的不满,期待能有一个像张居正这样的良相,挽救大明如今的危局。

    温体仁听了崇祯的话,不由得心中有些嫉妒,他略一沉吟,心里便有了主意,急忙说道:“陛下,万万不可如此。”

    崇祯嗯了一声,讶异地望向温体仁,温体仁说道:“皇上,翰林院向来是由一甲进士才能进入,赵无忌未参加科举,皇上授官于他已属破格,若再让赵无忌入翰林院,只怕天下士子不服,若是生出事端,反为不美。”

    张凤翼也说道:“温首辅言之有理,若是被有心人煽动,极易生出事端,士子闹事,非同小可,陛下要慎重考虑啊。”

    崇祯皇帝一想,两人说的也有道理,一时便踌躇起来。

    温体仁说道:“皇上,赵无忌如今宛如一块璞玉,还需要反复打磨,他才能真正成为一块珍贵的玉器,皇上大可外放赵无忌,使其主政一方,先培养他的经验,让他真正地熟悉政务,几年之后,他若做出了成绩,皇上再召回他,重用于他。”

    吏部尚书李长庚也说道:“臣附议温首辅,赵无忌如今虽有才华,却缺了历练,若是能去外地增长一些经验,想必对于他的成长,也是有利的。”

    崇祯问道:“那温首辅有什么好主意呢?”

    温体仁说道:“臣以为,赵无忌乃是最熟悉这高产作物之人,不如使他主管一方,在其管辖的所在,大力种植这两种高产作物,以为试验。”

    “老臣刚才询问赵无忌,如此高产作物,只种植了四亩,数量未免过少,难以服众,若是能在更大范围内证明高产,那时才是向我大明推广种植的时机。”

    崇祯看向吏部尚书李长庚:“李尚书,你是主管吏部的,你看外放赵无忌到哪里比较好?”

    温体仁偷偷给李长庚使个眼色,李长庚会意,他佯做想了一会,说道:“延安府葭州道下,神木县知县空缺,不如令他知县神木吧。”

    崇祯皱了皱眉:“没有其他地方了吗?知县之位有点低了,况且陕西那边,天灾不断,兵荒马乱,李尚书给他换个地方吧。”

    温体仁说道:“俗话说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正因西北那边困难,才正需要赵无忌这样有才华的人前去治理,这才说明皇上对他重视啊。”

    “赵无忌这样的贤才,若是年纪轻轻,骤然身居高位,容易招来别人嫉妒,对他也不好,他先做几年知县,若是有了成绩,皇上再提拔他,别人也无话可说。”

    崇祯想了一会,叹了口气,说道:“诸位爱卿,你们想法如何?”礼部尚书王应熊深知温体仁心狠手辣,睚眦必报,不敢得罪温体仁,便说道:“臣赞同温首辅的意见。”

    崇祯看向张凤翼:“张爱卿有何看法?”

    张凤翼心中暗想,李长庚向来唯温体仁马首是瞻,这赵无忌什么时候得罪了温体仁?让他去西北,这不明摆着坑他吗?也只有皇上不晓得其中的厉害。

    张凤翼也不敢得罪温体仁,温体仁如今圣眷正隆,得罪他的人,死都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