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明末之力挽狂澜 >

第40章

明末之力挽狂澜-第40章

小说: 明末之力挽狂澜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待到下午,派出去打虎的人马终于得手,慕容先率领的一队发现了猛虎,慕容先以弓箭猛射,射死了这只伤人无算的山中巨兽,他知道赵无忌想要虎皮,于是便完完整整地剥了一张虎皮取回,送给赵无忌,赵无忌非常喜欢,吩咐人拿去晒干硝制。

    第二天一早,魏国公徐文爵亲自带着徐怡上门致谢,得知魏国公前来,赵无忌不敢怠慢,早早便率人在庄子门口迎接,把魏国公一行人迎进庄中,魏国公眼见这座由难民建立起来的庄园,如今处处鸡鸭成群,新房处处,人人都是面色红润,满面笑容,一派兴盛的气象,不禁暗自点头。

    赵无忌请魏国公坐了上座,魏国公坐定之后,这才和颜悦色地对赵无忌说道:“贤侄不畏艰辛,提前示警,力战鞑子,拯救小女的义举,老夫这里谢过了。”

    赵无忌急忙谦虚说道:“国公言重了,微薄之力,不足挂齿。”

    徐怡在一旁说道:“爹爹,若不是赵秀才击杀了两名鞑子弓手,恐怕女儿可就回不来了。”说罢也觉得有些后怕,两眼一酸,眼圈微红。

    徐国公也是面露怒色,说道:“这些后金鞑子真是无法无天,在我大明境内,竟然还敢劫掠我大明的郡主,我已经派徐猛率领一千黑甲骑兵,前去追赶多尔衮了,务必要将此獠碎尸万段!”

    徐彪在一旁说道:“启禀国公,末将昨日已经派人前去郡主遇袭现场查探,三名死去的鞑子,都是后金最精锐的射雕手,也难怪会杀伤咱们那么多的弟兄,他们射箭非常精准,死去的七名弟兄,全部是要害中箭,一击毙命。”

    随后他又满脸敬佩地说道:“死去的两名鞑子射雕手,都是被赵公子的火枪,一枪爆头,可见赵公子的枪术犹在后金射雕手之上,赵公子不愧是文武双全的全才!”

    AK47突击步枪的射程是三百多步,鞑子的弓箭顶天也就能射两百步,拥有射程上的优势,远距离击杀鞑子,赵无忌觉得实在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在徐彪眼里,已经是惊为天人,叹为观止了。

    魏国公也是微微点头,心想此人能文能武,若是埋没于民间,也是朝廷的一大损失,再说他对徐怡还有救命之恩,想到这里,魏国公便开口说道:“贤侄的文才武略,南京城中人人皆知,何以贤侄没有参加此次乡试?若是取得功名,也好博个一官半职,上为皇上分忧,下为万民造福。”

    赵无忌说道:“学生也是熟读孔孟经学,如何不思报效朝廷,只是学生才疏学浅,又感觉以这八股取士,选不到什么真正的贤才,所以本次乡试才没有报名。”

    魏国公说道:“贤侄大才,便是钱谦益,张岱,张溥这样的文坛泰斗也认可的,老夫有意直接向皇上保举贤侄,不知贤侄意下如何?”

    古代的保举,可不是随便保举的,若是保举之人才干不足,不光是折损了保举人的颜面,一旦被保举之人出现失职等行为,还有可能会波及到保举人,会被言官弹劾识人不明,所以古代的官员,一般不会轻易保举他人。

    但是赵无忌一身才学,南京城内哪个不知,他赤手空拳带着一群难民从无到有建立起今日这般兴盛的赵家庄,还给南京城内的权贵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股份分红,如今对徐怡还有救命之恩,魏国公感激之下,又有爱才之心,这才打算亲自出面,向崇祯皇帝保举赵无忌。

    关于自己的仕途,赵无忌有他自己的想法和打算,魏国公保举他,当然更好,其实就算魏国公不保举,他也有办法让崇祯对自己另眼相看。

    想到这里,赵无忌于是便拱手说道:“魏国公大恩,赵无忌感激不尽,不过国公且等几日,待到秋天到来之时,再请国公保举学生不迟。”

    “嗯?”听闻赵无忌让自己过些日子再保举,魏国公不禁有些纳闷,但是他知道赵无忌心思缜密,肯定是有其理由,于是也不再多问,便说道:“好,那便依贤侄所言吧。”

第八十章崇祯的一个下午() 
魏国公得知叶婉儿怀孕了,连忙又吩咐徐管家一会回府取一些药材送过来,徐管家连忙应允,魏国公又与赵无忌聊了一会,这才告辞,赵无忌带人恭恭敬敬将魏国公送出庄外。

    魏国公走后,赵宁拿着送来的礼单对赵无忌说道:“魏国公好大手笔,送来好多金银玉器和丝绸呢。”赵无忌吩咐赵宁把这些礼物都收好,放入库房。

    待到下午,徐管家又带人送来一些珍贵药材,不乏千年人参,千年灵芝等稀罕之物,赵无忌再三感谢。

    叶婉儿原本主管着庄内的财务事宜,她既然怀孕了,这个任务就落在了陈圆圆身上,陈圆圆原本就是知书达礼,饱读诗书,又跟赵无忌学习后世数学,短短时间内,就把接手的任务做的井井有条,账目清清楚楚,有条不紊,宋应星曾赞叹说道:“圆圆这算账功夫,便是多年的账房先生,恐怕也不及她。”

    紫禁城内,御书房中,对崇祯来说,这是一个悠闲的午后,崇祯虽然是个工作狂,但是他也明白过刚易折的道理,偶尔也会让自己放松一下,让自己小小地偷个懒。

    午后金色的阳光,温柔地透过窗楹,挥洒在二十二岁的年轻皇帝身上,好似也在抚慰他那受创累累的心灵。

    崇祯闭着眼睛,头靠着椅背,似睡非睡,他的心情,其实没有外表看起来那么轻松,六月,农民军打败了追赶而来的川军,参将杨遇春中了农民军的诱敌之计,中了埋伏,当场战死。

    七月,旅顺总兵黄龙派遣主力水师前往鸭绿江作战,没想到皇太极玩了一招金蝉脱壳,留下虚兵在鸭绿江,却派孔有德率领大军急袭旅顺,黄龙兵微将寡,哪里敌得过孔有德与后金精兵联军,连败数阵,弹尽粮绝,最后时刻,拔剑自刎。

    游击将军李惟鸾眼看事不可为,为了避免妻儿落入鞑子手中受尽侮辱,于是一把火把自己的妻儿全部烧死,然后率领手头最后的一支部队对孔有德进行了一次敢死突击,当场战死,不失名节,惨烈败北,自此,大明北部海滨重镇旅顺,便落入了后金之手。

    据说黄龙被围之际,孔有德曾派人劝降他,黄龙斩了来使,说道:“我大明只有断头总兵,没有投降总兵!”其铮铮铁骨,日月可鉴。

    崇祯听闻两人的忠义之举,心中也是慨叹万分,如今农民军四处出击,屡剿不绝,自从多尔衮走后,后金又改变了议和的态度,派军偷袭旅顺,又有魏国公急报多尔衮设计要劫掠郡主徐怡,崇祯也是大怒,奈何多尔衮甚是警觉,一路疾行,此时已经到达盛京了,崇祯也是追赶不及。

    常言道虱子多了不咬,各地的噩耗听的多了,崇祯索性也不去想这些烂事了,今日他只想安安静静地在自己最爱的这间御书房内,什么也不做,排除一切外界的纷纷扰扰,他想到,时光如果能永远停留在这一刻,该有多好。

    王承恩观察着崇祯的表情,他知道崇祯此时不想谈论国事,便小心翼翼地在一旁低声说道:“皇上,魏国公派人送来几副眼镜和放大镜,甚是神奇好玩,不知皇上有没有兴趣看看。”

    “嗯?好玩的东西?”想起魏国公徐文爵那张不苟言笑的国字脸,崇祯说道:“魏国公一向严肃古板,怎么也想起给朕送一些玩物了?”

    看到崇祯起了兴趣,王承恩急忙呈上一副眼镜和放大镜,轻轻放在崇祯面前的桌子上,说道:“魏国公送来的东西,虽然是神奇好玩,却不是玩物,乃是实用之物。”

    崇祯终于睁开眼睛,看着桌子上的这两个物品,一个圆形的琉璃片,茶碗大小,被牢牢镶嵌在一个纯金打造的金环中,金环还有一个把,他随手拿起这个东西,问道:“此乃何物?”

    王承恩说道:“皇上,据说这个叫放大镜,透过此镜看东西,能把东西放大数倍观看。”

    崇祯拿着放大镜对准桌子上的一柄玉如意看去,发现镜子中的玉如意瞬间变大数倍,上面雕刻的一些细小花纹,毫不费力就能看得清清楚楚,他又拿去对着桌上的一摞奏折看去,原本他需要费力去看的一行行小字,顿时就变成了一排排大字,好不舒服。

    崇祯拍手赞道:“果然是个神奇好玩之物,大伴你说的对,还很实用。”他目光又看向另一样物品,只见这个物品由两个圆圆的琉璃片组成,外面也是套上一层纯金的框架,“这又是何物?”

    王承恩说道:“启禀皇上,据说此物叫眼镜,边上两条腿架在耳朵上,两个镜片置于双眼之前,专门给眼力下降的人用的。”

    崇祯哦了一声,拿起这幅眼镜端详了半天,只见镜片晶莹剔透,镜架制作精美,堪称一件完美的艺术品,于是便摸索着想把这眼镜套上去,王承恩急忙上前帮忙,不一会便帮崇祯皇帝戴上了眼镜。

    崇祯平时白天上朝与群臣商议大事,晚上批阅奏折,时间长了,用眼过度,有点近视眼了,有时离的远了,便看不清人,此刻戴上眼镜,瞬间发现周遭事物变得清晰了很多,连王承恩那苍老的脸上的皱纹,都能看得一清二楚,崇祯又惊又喜,说道:“果真神奇,太神奇了。”

    崇祯皇帝赞叹了一会,这眼镜戴上他便舍不得摘下来了,四处看来看去,时不时还用放大镜照照,就像个刚刚得到心爱玩具的小孩子一般。

    崇祯皇帝欢喜了一会,便对王承恩说道:“魏国公忠心体国,一片赤诚,朕知道了,能像魏国公这样一心考虑着朕的大臣,如今也不多了。”

    王承恩连忙称是,崇祯戴上眼镜之后,视力好了很多,他突然发现放大镜的柄上还有几个小字,他仔细看去,只见上面用小楷端端正正地刻着两个字‘庆记’,看来这是放大镜的制作方的名号。

    王承恩发现皇帝在看那两个字,就在一旁说道:“这眼镜和放大镜都是南京城内一家名唤庆记的店铺所出品,据说魏国公在店里也有股份。”

    崇祯哈哈一笑:“没想到魏国公手下也有能人,一般人可想不出来这眼镜和放大镜。”

    王承恩想了想,说道:“老臣听说,这庆记的最大股东是南京城内一个秀才,唤做赵无忌,此人号称江南第一才子,才华高绝,春江花月夜和人生若此如初见也是他所做。”

第八十一章简在帝心() 
王承恩一提春江花月夜,崇祯便晓得了,当即说道:“原来是他,也只有这样的大才,才能发明出这等神奇之物,对了,不知应天府今年的乡试结果如何?这个赵秀才如此了得,就是中了解元,朕也不会觉得惊奇。”

    王承恩脸上的神色甚是精彩,露出一副想笑而又不敢笑的神情,崇祯察觉有异,奇怪地看了王承恩一眼:“怎么?莫非他竟然名落孙山吗?”

    王承恩想了想,说道:“说起来,这倒也算是南京城内的一件大事呢,皇上天天日理万机,这事老臣便没有和皇上说。”

    崇祯说道:“哦?你且快说,到底怎么回事?”

    王承恩说道:“启禀皇上,这赵无忌他没有参加乡试,他说我朝的八股文选士,选不出真正有能力的人才,所以这次乡试,他没有参加,也就没有名次。”

    听闻此言,崇祯皇帝一拍桌子,猛地站起:“你说什么?他竟然这么说!”

    王承恩低眉顺眼,眼光看着地上说道:“据传这是他的原话。”

    崇祯皇帝站着想了一会,脸上阴晴不定,最后才缓缓坐下,说道:“他说的其实也没错,朕也是这么想的……”

    王承恩听了皇帝这话,吃了一惊,一个趔趄,差点没摔倒,他仍旧没有抬头,看着地面说道:“原来皇上是这么想的啊。”

    崇祯自小饱读史书,古代的列位伟大帝王,得到贤臣的辅佐,开启太平盛世的事迹,让他向往不已,同时他又自视甚高,历代皇帝里,除了尧舜,其他皇帝他都有些不放在眼里。

    据说曾经有大臣拍他的马屁,将他比作文景之治中的汉文帝,本来以为这马屁拍的恰到好处,没想到却惹得崇祯怫然不悦,原来崇祯认为汉文帝在历代皇帝里,只能算是中上,这样的皇帝怎么能跟自己相提并论呢?崇祯的自负,可见一斑。

    崇祯前面的皇帝,比如万历,曾有连续二十八年不上朝的记录,而崇祯以尧舜自比,其勤奋的程度,在明朝历代皇帝里,都是罕见的。

    比如说“日讲”,这是由有名的学者,每天为皇帝讲授四书五经等经史著作,然而历代的皇帝,都不重视这个,有的皇帝甚至一次都没参加过,只有崇祯,在他担任皇帝的这些年里,次次不落,坚持每天参加、学习。

    虽然崇祯如此勤奋,然而这大明的国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