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明末之力挽狂澜 >

第336章

明末之力挽狂澜-第336章

小说: 明末之力挽狂澜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名声一向甚好的第一才子,居然也在官场中沉沦,学会了虚报军功。

    而崇祯的态度也十分暧昧,如此大捷,他虽然面上跟群臣一样,满脸都是欣喜之情,然而他并未就这份捷报,给赵无忌以任何的奖赏。

    这就已经说明了一切。

    从上到下,谁也不相信这份捷报是真的。

    所以如今这份有韩瑜亲笔作证的战报出现在徐允祯面前,定国公的心情之震撼,是可以理解的。

    战报可以造假,但鞑子的首级造不了假,韩瑜也没必要赌上自己的前程,陪赵无忌造假。

    所以赵无忌的捷报居然是真的。

    徐允祯很快便从震惊中恢复过来,凭借勋贵世家子弟的天生直觉,他仿佛看到了自戚继光之后,又一位大明的璀璨将星正在冉冉升起。

    而赵无忌的军功,比当年的戚继光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至少率军六千,而能阵斩强悍清军九千的战绩,戚继光当年也没能做到。

第六百一十八章做媒() 
常言道,国难思良将,如今皇太极率清军大举入侵,沿途烧杀劫掠,荼毒无数,大明北部山河几近糜烂破碎。

    大明北方两大主力兵团中,卢象升战败身死,高起潜一触即溃,大明官军已再无与清军一战之力,只能坐视敌军在大明境内肆意劫掠,为所欲为。

    这些鞑子,怎么就如此厉害!卢象升也是大明的名将,号称卢阎王,关宁铁骑更是天下闻名,结果与清军一战之下,竟然双双败北,全军尽墨。

    清军在济南屠城的消息也传到了京城,顿时朝野震动,得知清军暴行后,京师之中也是一片人心惶惶,民众百姓无不担惊受怕,唯恐济南民众的惨案也落到自己身上。

    坐视鞑子在己方境内随意烧杀劫掠,大明朝廷的脸面也丢的精光,连自己的子民都保护不了,又有谁会拥护这样的朝廷呢。

    就这么龟缩在城中,任人宰割的滋味实在是太难熬了,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敌人的屠刀就会挥到自己的头上。

    整个京城之中,从上到下,都是一副末日即将来临的惶惶不安,为了躲避凶恶的清兵,很多权贵和富人都动了南迁的心思,更有一些朝臣开始称病不上朝,隐有弃官南下的心思。

    颓势已成,一切都在迅速地向着最坏的方向发展,明军处处溃败,清军节节胜利,清军屠城的消息一个又一个地从前方传来,一切迹象都在表明,局势已无法挽回。

    这华夏的锦绣江山,似已到了最危急的时刻。

    就在这时,青州府那个在病床上躺了一年多的少年知府却突然苏醒。

    转折点便在赵无忌身上。

    以赵无忌的苏醒为起点,大明一方的局势开始慢慢好转。

    首先,他率先在青州府发出通告,号召山东各路兵马齐力抗清,初步稳定了山东一带的民心,让百姓们知道,在这个时候,还有一支大明的军队没有放弃,为了保护大明的民众百姓,他们挺身而出,要前去迎击这些战力强悍的清军。

    再随后,赵无忌在青叶岭一战逞威,尽斩清军将领瑚什所部三千人,取得了自皇太极入侵以来,明军的首场胜利,打破了清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开战以来,清军势如破竹的势头顿时便为之一滞。

    再其后,赵无忌挥师北上,率领手下大军一举收复济南城,而清军为了避其锋芒,不得不兵分三路,准备撤军辽东。

    仅仅半个月功夫,大明与满清之间攻守之势为之一变,原本是清军进攻,明军防守;而今则是明军开始反击,清军且战且退。

    也正因如此,崇祯皇帝才会破格升赵无忌为兵部右侍郎,总督山东兵马。

    放眼大明开国以来,能以二十余岁的年龄任兵部侍郎,又总督一方兵马,也唯此一人而已。

    这都是他应得的,他立下的功绩,配得起这份封赏。

    而今,这个少年人再次出手,一战重创清军成亲王岳托率领的右翼军,更是斩首九千,大批的鞑子人头,如今正在送往京师的途中。

    而他的手下兵马,不过六千之数。

    如此锋锐的军队,便是称之为天下第一强军,也不为过。

    定国公属于那种武将勋贵,击败清军有多难,他心知肚明,大明与满清在宁锦一带酣战十余年,杀的鞑子数量,还没赵无忌一场战役杀的多。

    赵无忌的作用,堪称大明朝廷的定海神针。

    不出意外的话,此子必定是未来数十年,大明朝堂之上第一人,定国公徐允祯在心中暗自想道。

    突然,书房大门被人缓缓推开,一名四十余岁的中年贵妇款款走了进来,见到定国公犹自一脸沉思的样子,贵妇心中不由得升起几分好奇。

    自家老爷,已经有多久没有这么郑重其事过了?看他脸上的神情,严肃之余,似是还有些惊讶。

    贵妇乃是定国公的妻子张氏,张氏也是将门之后,她温柔贤惠,与定国公夫妻两人琴瑟相合,感情甚好。

    眼看自家老爷在盯着案几上的一封文书发呆,张氏当即便走了过去,轻轻坐在定国公的旁边,伸手拿起那份文书,便看了起来。

    没看多久,张氏便啊的惊叫出声,“斩首九千?”她扭头看向一旁的定国公,“老爷,这份战报可是为真?这未免有些太夸张了吧?”

    定国公眯着眼睛,不知在想些什么,“此事应该为真,你看上面还有韩瑜的印鉴,上面说,九千清军首级早在前两日,便已在运往京师的途中,不出意外的话,再有两三日,也就到了。”

    张氏放下手中文书,伸手轻抚胸口,一脸的激动之色,“啊呀呀,这下大明的江山有救了,这鞑子总算碰上克星了,便是戚少保在世的时候,怕也没他这么能打。”

    “赵无忌,”张氏皱起娥眉,喃喃自语,“我怎么觉得这个名字这么耳熟呢。”

    定国公扭头瞥了一眼自己的妻子,“你忘了?赵无忌就是怡儿看上的那位江南第一才子,写‘春江花月夜’的那个才子,此人如今刚刚被皇上升为兵部右侍郎,总督山东兵马。”

    “啊,”张氏又是一声惊叹,“我道为何感觉此人如此熟悉,不错不错,听说怡儿对他很是倾心,听说还因为此事,怡儿和她父亲闹得很不愉快。”

    定国公闻言,也是叹了一口气,“岂止不愉快,听说魏国公甚至要不认这个女儿,要和徐怡断绝父女关系,不过徐文爵膝下只此一女,所谓的断绝关系,老夫以为,徐文爵也就是嘴上说说罢了。”

    张氏的脸上露出怜悯之色,“两人倒是郎才女貌的一对,可惜那赵无忌已经有了妻子,这却是难办,堂堂国公郡主,怎能给他人做妾。”

    定国公嗯了一声,脸上神色也颇是苦恼,“世龙也与赵无忌相识,我曾让世龙暗示过赵无忌,建议他休了原来的妻子,再娶徐怡。”

    “那赵无忌怎么说?”张氏睁大眼睛,看着徐允祯,她想想也知道赵无忌肯定没有同意,否则徐怡何至于如今还是单身一人。

    定国公摇了摇头,“他不同意,只说糟糠之妻不可弃,还说此事休要再提。”

    “这人倒是个有情有义的,不是那种趋炎附势之徒。”张氏禁不住赞了一声。

    “不过,”略一沉吟之后,张氏的眼睛又慢慢地亮了起来,“如今赵无忌立下如此大功,凭此功绩,将来必会出阁拜相,甚至封王封侯也未可知,如今倒也配得上我家怡儿了。”

    古人有三妻四妾的说法,三妻便是一正妻,两平妻,平妻的地位与正妻差不多,所生的子嗣也是嫡子嫡女,而非妾生的庶子庶女。

    赵无忌现在的身份是兵部右侍郎,又有战功在手,俨然已是大明新一代的名将之星,徐怡嫁给赵无忌做平妻,也不算太委屈了她。

    定国公和魏国公两家公爷,都是当初明太祖朱元璋手下开国大将,中山王徐达的后人,一脉两枝,虽然一在南,一在北,但血脉相连,关系历来都是亲密非常。

    徐允祯听了张氏的话,眼前也是一亮,“夫人言之有理,若是两人当真能喜结连理,倒也了却了我那兄弟的一桩心事,不知夫人可有办法,玉成两人的好事?”

    张氏嗯了一声,眼中现出思索之色,片刻之后,她缓缓点头,“老爷放心,且容妾身慢慢想个法子。”

    “嗯,此事便劳烦夫人了。”徐允祯舒服地将后背靠在太师椅上,满意地叹了口气。

    到了他们这个权势地位的人,所谓的婚姻,几乎全是政治上的联姻,娶谁不娶谁,都是由长辈给安排,而非自己所能决定的,婚姻的两家,基本都是门当户对的权贵或是官宦世家,如此强强联合,才能保证自己的家族长盛不衰。

    赵无忌手握如此强兵,才干也是极其出色,与这样的一个人联姻,无论对于魏国公还是定国公,意义都是同样重大。

    西华门外不远处,万达茶楼,小太监李应星悠闲地坐在三楼一处雅座里,面前的桌子上摆着一壶上好的龙井茶,还有四碟精致的小点心,如今正是午后,阳光温暖,微风轻拂。

    只见他时而拿起一块米花糖放入口中,细细品尝,时而小口抿上一口香茗,他一直面带微笑,看着正在前方戏台上唱曲的女子,听到精彩处,他也会含笑抚掌,赞叹不已。

    这处万达茶楼,乃是京师之中规模最大的茶楼,每日都是人来人往,生意极其兴隆。

    论起热闹程度来,那就要数一楼最热闹,一楼的客人也是最多的,而那些自持身份,又稍有银钱的客人则会选择相对幽静一些的二楼和三楼。

    虽然二楼的消费要比一楼贵上好几倍,而三楼则是比二楼还要贵一些,但那种幽静自得的气氛,精美的吃食,以及伙计们殷勤而有礼貌的服务,还有那种种有趣而精彩的节目,无不让二楼三楼的客人感觉这一切果然物有所值。

第六百一十九章传遍京城() 
按理说,太监是不能随意出宫的,但李应星如今在王承恩身边听用,而王承恩又是宫中太监的第一人,地位崇高,所以也没人敢为难李应星,李应星也就经常借着帮王承恩采买东西的机会,频频出宫。

    有时李应星也会帮宫中那些妃子和宫女们买点东西,这些妃子和宫女手里有了钱,总是要花出去的,李应星嘴甜又殷勤,平时也愿意帮她们的忙,所以他在宫中的人缘很好。

    李应星办完正事,买完东西后,最喜欢来到万达茶楼歇上一歇,喝上一壶香茶,吃一些点心,听一会曲子,慢慢地他也就成了这里的熟客。

    时间长了,茶楼的伙计对李应星也熟悉了起来,都知道常来此地的小李太监是宫中王公公身边的红人,每次他来到这里,茶楼的大掌柜王福禄总会亲自出面,对他殷勤接待。

    此刻王福禄便坐在李应星旁边的一把椅子上,露出他那标志性的憨厚笑容,有一搭没一搭地和小李太监说着话,态度极其恭谨。

    “最近赵大人可有音讯传来?可有需要小人效力之处?”眼看无人注意自己这里,李应星装着在欣赏台上唱曲的美女,刻意压低声音,不动声色地问道。

    王福禄也在含笑看着台上的女子,右手不断地在腿上打着节拍,似是正沉浸在女子美妙的歌声中,他的嘴唇微动,轻声说道:“大人最近并未有书信传来,李公公有心了。”

    “嗯,既如此。我歇上一会便走,王掌柜有事尽管先忙。”

    王福禄又听了一会曲子,这才站起身来,含笑对着李应星拱了拱手,“李公公请先坐,在下还有些事情要忙,李公公若是有事,尽管吩咐这些伙计便是。”

    李应星目不转睛地看着戏台上的女子,随意对王福禄挥了挥手,王福禄又对他点了点头,这才转身离去。

    一曲唱毕,那女子盈盈站起身来,对着下面的客人们弯腰福了一礼,顿时台下便传来一阵鼓掌与叫好之声,一个伙计端着个黑色托盘,在客人之间来回穿梭,不时有客人将散碎银子扔到伙计的托盘里。

    李应星也扔了一块银子到托盘里,随后又伸手捻起一块米花糖,放入口中慢慢吃着,细细品味着大米的芳香和甘甜,就在这时,旁边桌子上客人的话语声突然传了过来。

    “告诉你们一个消息啊,我可是听说,赵无忌赵大人,在山东与清军岳托所部交战中,大破清军,并斩首无数!”声音虽然有点低,但三楼客人不多,极其幽静,李应星在一旁听得是清清楚楚。

    听闻是和赵无忌有关,李应星顿时便是精神一振,他做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伸出手去,又拿了一块糖,耳中却在注意听着邻桌传来的声音。

    “王公,这个消息好像前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