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明末之力挽狂澜 >

第333章

明末之力挽狂澜-第333章

小说: 明末之力挽狂澜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六百一十四章乱世之兆() 
身后传来的惨叫声越来越弱,过了片刻,王启年有些疲惫地走了过来,一屁股就坐在了刘芳亮的身旁,如释重负般地叹了口气。

    “老王,口供得到了?”刘芳亮啃着一只肥大的兔子腿,啃得满嘴都是油,吃得正香。

    王启年毫不客气地伸出手,也撕下了一只烤得金黄的兔子腿,狠狠地咬了一大口,又灌了一口酒,这才含混不清地说道:“唔,他都招了,德王确实在多尔衮的军中,此人便是多尔衮军中探马侦骑,多尔衮的大军,此刻正在济阳城北面二十里处的杜家庄处。”

    刘芳亮闻言顿时便是一喜,“陈将军的骑兵正在我等身后三十里左右,一夜便可到达杜家庄,此等重要情报,必须尽早报给陈将军得知。”

    刘芳亮随后便招呼来一名骑兵,吩咐他把清军正在杜家庄的情报,速速前去禀报给在己军身后不远处的陈国宝,随后他三下两下匆匆把兔肉吞下肚,随手扔掉手中的骨头,双手胡乱在身上擦了擦,便站起身来。

    “老王,我先带人去杜家庄看看,盯住多尔衮的大军,你留在这里,到时接应陈将军。”

    王启年听了,头也不抬地嗯了一声,刘芳亮招呼上几名士卒,随即便牵来马匹,翻身上马,在夕阳的照耀下,带着手下纵马向着济阳城的方向疾驰而去。

    次日凌晨,天色刚刚拂晓之际,陈国宝率领两千重甲骑兵,终于偷偷地摸到了杜家庄之外。

    望着远处一片寂静的杜家庄,陈国宝微不可查地皱了皱眉头,眼前的情形,本能地让他觉得有些不对。

    陈国宝转身看向身旁的王启年,“王启年,你说清军就在这里?为何这里如此安静?”

    王启年此刻也是满脸的疑惑之意,昨日他已从俘虏口中得知,多尔衮大军人数足足有三万之众,三万大军,人吃马嚼,连营起码十余里,动静定然不小,而这与面前寂静一片,似是没有人烟的杜家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正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骚动,片刻之后,一位骑兵打扮的明军士卒,被人匆匆带到了陈国宝面前,王启年一眼便认了出来,此人正是跟随刘芳亮前去侦查多尔衮的骑士中的一人。

    “陈将军,在下是刘芳亮将军麾下士卒,清军似是已察觉我军到来,昨日夜间便已拔寨起行,离开了此地,刘将军已经带人追了上去,命令在下在这里等待陈将军。”这骑士恭敬说道。

    陈国宝听了,缓缓点了点头,转身看向远处的杜家庄,似有所思,默然不语。

    “陈将军,既然清军已在不远之处,那我等便尽快追上去吧,所谓兵贵神速啊。”王启年在一旁劝道。

    陈国宝听了后,摇了摇头,“本将临行之前,大人曾有交代,多尔衮乃满清诸王中,最擅用兵之人,多铎,阿济格也皆是能征惯战之辈,告诫本将万万不可疏忽大意,贸然进军,以免中了敌军埋伏,更何况如今敌众我寡,我军更需步步为营小心行事,待到探清敌军虚实之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行动,此方是万全之策。”

    王启年听了,顿时脸上就是一红,晓得自己立功心切,却是有些莽撞了,“末将考虑不周,还望陈将军海涵。”

    “无妨无妨。”陈国宝道。

    沉吟半晌后,陈国宝当即传下命令,“来人,给本将探查我方周围五十里地之内,有无敌军潜伏其中,若是一切正常,我等便暂且在此地埋锅造饭,等待刘芳亮将军消息传来后,再做定夺不迟。”

    一个时辰之后,派去侦查的骑兵们陆陆续续返回,均是报告并未发现敌踪,周围情况一切正常,陈国宝这才命人埋锅造饭,饭后让士卒们好好休息一番,他们昨日连夜行军,通宵未眠,此刻陈国宝得知敌军确实已经离去,紧张的心情顿时便放松了不少。

    直到傍晚,陈国宝方才得到刘芳亮派人传回的消息,原来多尔衮大军昨夜拔寨出发,借着马快的优势,一路急行,如今清军已到杜家庄以东百里之外的王官寨。

    眼看手下士卒们已养足精神,陈国宝便集合起手下兵马,向着东面方向,连夜追了下去……

    不知不觉,三四日过去了,多尔衮的清军似是对这支人数只有两千的黑旗军骑兵十分忌惮,一旦发现有黑旗军的侦骑在自军营寨附近出没,便会立即拔寨起行,远遁千里,完全没有与追赶上来的黑旗军重甲骑兵交战的心思。

    而陈国宝这边,他本身兵力就太少,担心被清军设下埋伏,重蹈卢象升的覆辙,是以也不敢追的清军太紧,遭到清军埋伏,小心谨慎之下,以至于两军几乎每日都保持着七八十里地的距离,一个躲,一个追,明军始终追赶不上清军。

    夜色朦胧之中,陈国宝率军赶到了齐东县附近二十余里处,一片宽大的空地上,在这里,临时堆砌的土灶里犹自冒着袅袅黑烟,这样的土灶遍地都是,陈国宝借着月光粗略一数,大概有数千个之多,由此观之,清军人数确实有数万之众,却不知为何拥有如此强大实力的清军会像避开瘟疫一样地躲着自己。

    嗯,他又晚到了一步,接到刘芳亮的情报,他率军匆匆赶了半宿的夜路来到此地,却发现清军又已经早早离开。

    陈国宝长出一口气,心中满是不解和无奈,这几日追赶清军,他也着实是累得紧,赶快了担心被埋伏,赶慢了又跟不上清军的踪迹,多尔衮率领的明明是数万的大军,却跟明军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打起了游击。

    究竟谁才是弱势的一方啊?陈国宝无语问苍天,心中无奈。

    来到一处土灶前,陈国宝蹲下身子,探出手,摸了摸里面的炉灰。

    还有点温。

    此刻天还没亮。

    陈国宝站起身来,拍掉手上的炉灰,叹了口气,看样子清军似是正在己方进军来此的几乎同一时间,便已离去,自己与多尔衮的大军,再度失之交臂。

    不知怎地,陈国宝突然心中一动,他想起自己出兵来此之时,自家大人脸上那谜一般的笑容,以及当时大人说过的话,“嗯,算下时间,此行应该不会太危险。”

    这,就是大人所说的,不会太危险?

    两千明军追着三万清军到处跑,这确实很迷啊。

    此刻的陈国宝,颇有一种哭笑不得之感,他不知是该感到庆幸,还是应感到沮丧。

    东方的天际,突然出现了万丈红霞,火红的霞光驱散了夜色,天空渐渐露出了鱼肚白,新的一天,终于来到了。

    此时,赵无忌也率领大军,到达了济南城西北方向的禹城县,禹城知县何震初始听闻城外来了一支军马,顿时便被吓得不轻,因为禹城中只有五百士卒,兵微将寡,不堪大军一击。

    至于他为什么害怕,因为清军正在山东肆虐,各路兵马不敢出战,纷纷据城自守,他以为这个时候敢在齐鲁大地自如行军的,也便只有清军了。

    而待到天亮之后看到黑旗军打出赵无忌的旗号,何震这才放下心来,心中一块大石落了地,他也看过朝廷的邸报,晓得赵无忌被崇祯任命为兵部侍郎,总督山东兵马之事,对于赵无忌出现在此地,他也并不奇怪。

    赵无忌号召山东兵马共同抗清的事迹,他早就有所耳闻了。

    定下心来的何震,当即便匆匆向城中缙绅募集了一些牛羊牲畜,以及一些粮食和财物,便带着这些物资,来到赵无忌的军营之中劳军。

    皇太极率军走的是临邑到德州这条路,并未途径西面的禹城,也因于此,禹城百姓方才躲过一劫,并未被兵火波及。

    何震原本担心赵无忌会提出索要粮饷之事,因为禹城本身的粮食也已不多,实在有多余粮食供应大军所需,没想到赵无忌很好说话,直言粮饷自会筹备,不需何知县操劳,这让何震颇有些感激涕零。

    就在半个月前,吴襄,吴三桂父子的溃兵也是从禹城路过,吴襄当即便强令何震援助粮饷,索要一千石粮食,禹城县本就不是什么富裕大县,何震哪里拿得出这么多粮食?于是何震只是婉言拒绝。

    大明虽然一向以文驭武,但如今正是乱世,手里有兵,就是草头王,武将的威权达到了顶点,关宁军连崇祯的命令都未必买账,更何况一个小小的禹城知县?

    结果吴襄父子索粮不成,勃然大怒,临走之时居然纵兵抢劫无辜的平民百姓,关宁军狠狠地抢劫了一番方才离去,把个何震气得是七窍生烟,暴跳如雷,暴怒之下的何震,当即便写了一封弹劾吴襄父子的奏章,给皇上递了上去。

    结果并没有什么用。

    这封奏章宛若泥牛入海一般,再无音讯,吴襄父子依旧好端端的,没有受到任何惩罚或是训诫。

    皇上的态度如此暧昧,于是何震也只得自认倒霉。

    他也算看出来了,如今大明武将的跋扈之风,是愈演愈烈了,便是皇上,也不敢轻易贬斥这些武将。

    此乃乱世之兆啊,何震在心中悲哀地想道。

第六百一十五章乘风破浪() 
既然崇祯皇帝无动于衷,何震便也只得自认倒霉了事,此番他又见赵无忌大军前来,有过经验教训的何震急忙找来城中有头有脸的缙绅们陈说利害,向他们募捐劳军的粮草物资,这些缙绅大半在城外也都有产业,担心赵无忌也像吴三桂那样再抢劫一番,是以纷纷慷慨解囊,这次的募捐尚算十分顺利。

    只是禹城县毕竟不大,这些缙绅募捐的劳军财物其实也不是很多,何震原本心中惴惴不安,担心赵无忌会嫌少,没想到见面之后,赵无忌一脸的和颜悦色,再三感谢何震前来劳军,并且表示黑旗军的粮草自会从青州府送到,并不需要禹城县助粮助饷。

    何震在营寨中一路前行,到赵无忌所部军纪严明,秋毫无犯,与吴三桂手下的兵痞们截然不同,心中感激之余,便把赵无忌大大地夸赞了一番,赵无忌只是含笑谦让,并不说话,眼看赵无忌急于行军,何震便知趣地早早向赵无忌告退,返回了禹城县。

    何震前脚刚走,后脚来自朝中的八百里加急快马再度来到,送来了崇祯的旨意和杨嗣昌的文书,赵无忌叹了一口气,只得出去接旨。

    崇祯这次的旨意一反前两次的褒扬和赞许,语气颇有些严厉,只是不断催促赵无忌,令他尽快率主力大军前去追击多尔衮部,营救德王,不得有误。

    赵无忌接了旨意,又将信使送走,回到帅帐之后,这才坐在书案之前,打开杨嗣昌的文书,皱着眉头看了起来。

    相比崇祯旨意的简单几句话,杨嗣昌文书中的内容可就丰富多了。

    赵无忌当初救过杨嗣昌的命,这个恩情杨嗣昌一直都记着,所以这虽然是一封官方文书,杨嗣昌却以春秋笔法在里面暗中点醒赵无忌,而赵无忌也读出了杨嗣昌字里行间的暗示之意。

    当今皇上对你的行为非常生气,你必须尽快调集主力大军,前去追击多尔衮,哪怕是做个姿态也好,哪怕是不能取胜,也好让皇上有个台阶可下,就算最终没有救出德王,朝廷也不会责怪与你。

    你不要再追皇太极了,尽快去追击多尔衮,不要再违背皇上的旨意了,皇上如今对你意见非常大,已经动了撤换你的心思了。

    这就是杨嗣昌在文书中隐藏的暗示之意,赵无忌何等聪明,自然是一看便知。

    放下杨嗣昌的文书,赵无忌有些苦恼地摇了摇头,他突然发现自己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

    借助手下强大的枪骑兵,以及高空中的热气球,再加上杜红儿恐怖的情报网络以及飞虎队无孔不入的渗透能力,自己对清军的兵力和动向非常清楚,但是赵无忌忘记了一点,腐败无能的大明情报机构,至今依旧对清军的真实实力和作战目的毫无所知,以至于崇祯皇帝对当前的战局,依旧是云里雾里看不清楚。

    实际上,历史上的大明朝廷就是这样,一直到清军撤退出关外以后,大明朝廷都没有弄明白清军的具体兵力和作战目的,其腐朽无能,一至于此。

    都怪自己没有事先和皇帝讲明清军分兵的目的,以及清军兵力的具体构成,以至于不知前方真实情况的崇祯,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并向自己下达了错误的旨意。

    必须尽快把清军的情报,以及自己的想法禀报给皇上,免得崇祯对自己的误解越来越深,想到这里,赵无忌随手取来一张信笺,在书案上摊平,一旁的春桃看他要动笔写信,急忙上前给他磨墨,赵无忌略一沉吟,便持着手中狼毫,沾了沾墨水,便写了下去……

    旅顺口,这座再度重返大明怀抱中的辽东重镇,如今几乎已经变成了一处巨大的工地,这里到处都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