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明末之力挽狂澜 >

第331章

明末之力挽狂澜-第331章

小说: 明末之力挽狂澜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孔有德的汉军,此番进军以来,与清兵士卒的骑兵配合默契,相辅相成,皇太极如今对孔有德的倚重,已不在岳托,多铎这些女真人的将领之下。

    虽然孔有德也败给了赵无忌,并且几乎把手下的汉军损失殆尽,但这并不影响皇太极对孔有德的信任。

    多尔衮,阿济格不也败在赵无忌的手中了么?

    “启禀大汗,按明军移动的速度,大约四五天,便可赶上我军。”孔有德略一沉吟,便算出了具体的日期。

    “大汗,这些汉人百姓偷懒耍滑,走得太慢。”一旁的索尼阴阴地补了一句。

    “四五天,”皇太极点了点头,面沉似水,片刻之后,他抬眼看向范文程,“范先生,把赵无忌违背明皇旨意的事情给朕传播开去,朕乐见他和崇祯,君臣不和。”

    “臣遵旨。”范文程急忙应道。

    “此外,传朕的旨意,明日全军开始急行军,包括所有的汉人百姓,若有步伐缓慢,跟不上队列者,”说到这里,皇太极眼中闪过阴冷光芒,“一律给朕斩了!”

第六百一十一章定计() 
满清左翼军的营帐内,地上铺着两层厚厚的波斯地毯,图案精美繁杂,做工精巧细致,尺寸这么大,而又这么厚的波斯地毯,市面价值少说也要几千两银子一条,如今这样的地毯,便随随便便地铺在泥地之上,虽然是白昼,营帐里却奢侈地点燃了五十多支粗大的牛油蜡烛,映得营帐里一片光明,蜡烛里更是添加了某种香料,令人闻之心旷神怡。

    这地毯,这蜡烛都是从济南城的大户人家抢来的,来的容易,所以也不甚被人爱惜,精美的地毯上,到处都是泥泞的靴子印。

    多尔衮三兄弟正在营帐之中,三人围着一张案几团团而坐,面面相觑,脸上都有苦涩之意。

    案几的中间,正正放着一张纸,那正是明军在辽东四处散发的春宫图传单,图案栩栩如生,一看便是高手匠人,精心绘就,男女两人的动作更是活灵活现,让人口干舌燥,心动不已。

    然而三人谁也没有欣赏图画的心思。

    赵无忌这一手太狠了,把多尔衮和庄妃的风流韵事,以一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得沸沸扬扬,在多尔衮的军中,虽然没有人敢当面传播这种事,但士卒们看向多尔衮的眼神已经暴露了一切。

    他们的眼中慢慢都是浓厚的钦佩之意。

    大汗的女人都敢碰,睿亲王果然够狠!

    看着眼前的明军传单,阿济格有些烦躁地骂了一声,他想了想,便看向多尔衮,“如今到处都在传你和庄妃的风流韵事,为兄问你,此事可是为真?”

    多尔衮苦恼地抬起头,看了阿济格一眼,想了想,这才说道:“大兄,此事是真是假,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大汗会怎么想。”

    “怎么不重要,”阿济格不满地瞪了多尔衮一眼,“若此事为假,你可以前去找大汗去分辩,清者自清,大汗乃是贤明之主,他不会责怪你的。”

    多尔衮叹了口气,再度把头低了下去,看样子他的情绪更低落了。

    多铎有些恨铁不成钢地看了一眼自己的大兄,“大兄,此事是真是假,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汗身为一国之君,他需要尊严,需要一个面子,而今传言沸沸扬扬,几乎众人皆知,事到如今,便是此事为假,大汗的面子也已丢得精光,大兄,你想,此时的大汗会怎么做?”

    阿济格瞪大眼睛,一脸茫然地看着多铎,“啊,怎么做?”

    多铎无奈地看着阿济格,想了想,决定还是把话给大兄说透了,“此事无论真假,大汗出于维护自己权威的目的,一定会对我等三人不利,今后他还会更加变本加厉地坑我们三兄弟。”

    “大兄你想,押送财物这种美差,没有咱们兄弟的份,德王是赵无忌志在必得的目标,大汗却把这烫手的山芋递到了咱们兄弟的手中,大汗的用心,还不是昭然欲揭吗?他这是要借着赵无忌之手,削弱我们兄弟三人的实力!”说到最后,多铎眼中露出凶狠之色。

    阿济格听了,顿时就是一脸震惊之色,“大汗本就对我等三人起了心思,如今又出了庄妃这档子事,那我等岂不是……”

    多尔衮猛然抬起头来,打断了阿济格的话,“大兄不必担忧,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传言不过也只是传言而已,便是大汗,也无法以传言治罪我等,他只会暗中下手,谋算我们兄弟三人,便如同此次命我兄弟三人押送德王一般。”

    他随手拿起案几上的传单,叹了口气,“赵无忌此人不愧人杰,轻轻一张纸,却胜过千军万马,逼得我等不得不和大汗兵刃相见,此人手段,确是比我高出一筹。”

    阿济格顿时便是一阵紧张,“兵刃相见!多尔衮,你该不会,起了‘那个’心思了吧?”

    多尔衮面无表情地扫了他一眼,“大汗实力强劲,八千白甲精兵尽在他手,又有马福塔,范文程等人对他忠心耿耿,我三兄弟便是加在一起,也不是大汗的对手,大兄,你想多了。”

    “那兄长的意思是?”多铎心中一动,抬头看向多尔衮,所有所思地问道。

    “我等与大汗的关系日益恶化,这时,更应保存好我军的实力,不可中了大汗的计谋,他想让我等与黑旗军拼个两败俱伤,可是,本王偏偏不如他意。”说到这里,多尔衮眼中的杀气一闪即逝。

    “该如何做,还请兄长示下,弟无不遵从。”皇太极三番五次地算计多尔衮等三人,此刻的多铎,也是杀心顿起。

    “据探马所报,赵无忌派出了一支两千余人的骑兵,正冲着我军而来,似是打算抢回德王,而赵无忌自己,则带着剩下的兵马,前去追赶大汗去了。”多尔衮说出了自己刚刚收到的消息。

    “啊?这个时候,赵无忌还敢分兵?分兵之后还敢去追赶大汗?”便是一向自诩骁勇过人的阿济格,对赵无忌的胆略,或者是疯狂,也是甘拜下风,自叹不如。

    “嗯,赵无忌此人行事一向出乎意料,他这么做,想必有他的想法,我等却是不必理会,不过,面对这两千追击而来的明军,我等该如何应对?”多尔衮阴鸷的眼光,看向二人。

    “集中优势兵力,剿了他们!”阿济格恶狠狠说道。

    多尔衮看向阿济格,脸上似笑非笑,“哦?剿灭他们?赵无忌手下的骑兵可都是重骑兵,连人带马都是身披铁甲,防护力不逊于我方白甲兵,武器还有威力巨大的三眼铳和陌刀,不知大兄打算花费多少条人命去剿灭他们?八千还是一万?”

    阿济格听了,脸色一红,他知道多尔衮说的没错,赵无忌的这批重骑兵虽然只有两千,但是战力相比己方的一万骑兵,也不遑多让,剿灭这伙骑兵并不困难,但是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自军便是真能消灭这股明军,付出的代价也将会大得惊人。

    “既然打不得,难道我等便把德王双手奉上?”阿济格有些不耐烦地问道。

    多尔衮摇了摇头,“我等既不能违背大汗的命令,给他以对付我兄弟三人的口实,也不能如大汗之意,去和明军拼个你死我活,两败俱伤,我的想法很简单,只有一个字,躲!”

    “躲?”阿济格和多铎异口同声地说道。

    “不错,我等犯不上为了德王和黑旗军死拼,白白损伤实力,黑旗军虽然向来凶悍,但我军几乎都是骑兵,机动力超强,只要我军不想作战,便是赵无忌,也拿我等无可奈何。”

    “我等只要在这边一直拖下去,假以时日,赵无忌迟早会赶上大汗,血战一场,到时无论谁胜谁负,我等兄弟三人俱可坐收渔人之利,这便是本王的想法,不知两位兄弟,以为然否?”多尔衮看向阿济格和多铎,眼中露出征询之意。

    阿济格沉吟半晌,点了点头,“此计可行,大汗已对我等起了猜忌之心,为今之计,我兄弟三人也只得以自保为主了。”

    多铎亦是连连点头,“兄长此计大妙,便如此而行罢。”

    两日后,紫禁城。

    今日是个好天气,艳阳高照,春光明媚,晨风和煦,雄伟大殿的顶部,堆积了一个冬季的积雪早已消融,温暖的阳光透过清澈透明的玻璃窗,照进了崇祯皇帝的御书房内。

    虽然今天天气很好,但是崇祯皇帝却感觉心情十分糟糕,嗯,非常的糟糕。

    他两度下旨命赵无忌去拯救德王,结果今早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来报,说道赵无忌接到旨意后,只派了两千骑兵前去追赶多尔衮,而赵无忌自己,则带着所有的主力,去追赶皇太极去了。

    多尔衮有多少兵,崇祯并不知道,但他心中粗略估计,数万人马总是有的,面对数万强悍的敌军,赵无忌居然只派了两千人过去救自己的叔父,崇祯总觉得赵无忌是在敷衍他。

    ‘前敌总指挥’刘宇亮在河北后方待了半个多月后,终于被崇祯召回了京城,经此一役,崇祯也算看透了此人,心中早已拿定主意,只待清军退兵之后,便把这首辅罢免掉。

    刘宇亮当真是尸位素餐,无能之辈!

    此时国难当头,正应同舟共济,大明朝廷内部此时需要稳定,崇祯皇帝需要一个面子,所以目前刘宇亮名义上依旧是首辅,崇祯对他也保持着礼节上的尊重,不过他已经很知趣地称病不上朝了。

    这样也好,朕一看到这种废物,心里就堵得慌!

    御书房中,如今只有次辅薛国观和礼部尚书杨嗣昌二人在此。

    薛国观乃是被崇祯破格提拔起来的,他原本才能一般,资历也是平平,不过他在大明诸臣中,还是属于那种肯担当,愿做事的臣子。

    并且薛国观一向迎合崇祯意图,崇祯的命令,他都不折不扣地去做,这才得到了崇祯的欣赏,由礼部左侍郎起步,一路高升。

    而今他虽为次辅,但在刘宇亮失势之后,朝野内外,已一致将他视为接替首辅的最大热门人选,可谓是春风得意,风头一时无两。

第六百一十二章南辕北辙() 
相比头发梳得整整齐齐,还留着一脸漂亮胡子的薛国观,杨嗣昌的模样就憔悴了很多,他的眼窝深深地陷了下去,两个黑色眼圈分外明显,他的精神也有些萎靡不振。

    原本杨嗣昌的体型略显肥胖,面前算是胖人,而自清军入侵之后,日思夜想,日夜操劳,这些日子里,他的体重直线下降,事到如今,他的体型已经清减了许多。

    因为他是大明朝堂上,兵事的直接负责人。

    杨嗣昌虽然是礼部尚书,但因兵部尚书张凤翼一直旧病缠身无法上朝,所以兵部的大事小情,一直都是由曾任兵部左侍郎的杨嗣昌在操持,而这次清军入侵,直接便把杨嗣昌推到了波峰浪谷之处。

    大明朝廷的上上下下,各类大小官员,公认当今朝堂上有两个官职最不好做,一个是户部尚书,另一个便是兵部尚书。

    为什么,因为朝廷缺钱啊,没看皇上自己都穿着打了补丁的衣服么?为了筹钱,皇上连祖宗留下的禁海令都给废止了,允许赵无忌从事海贸之事,为朝廷赚钱,为了赚钱,崇祯更是不顾天家的面子,把种种皇家指定产品卖得满大明都是。

    也算是一文钱憋倒英雄汉了。

    大明王朝到了今日,几乎是处处用钱,而能收上来的财源却是越来越少,户部每年都要亏空至少几百万两银子,如何弥补这些亏空,维持这个老大帝国的继续运转,是摆在每一任户部尚书面前的最大难题。

    前年刚刚上任的户部尚书李待问,初上任时容光焕发,神采奕奕,满头的黑发油光水滑,那是何等的踌躇满志,而今短短两年过去,李待问的头发胡子如今全白了,他原本是五十岁的壮年,现在看起来,倒像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家一般。

    可见户部尚书的难当。

    而兵部尚书的位置,比户部尚书还难坐。

    流贼年年闹事,鞑子岁岁来侵,户部虽然缺钱缺的厉害,但总算还没有致命之忧,但主持兵部,指挥调动全大明的军队,一个不小心失误,那便是一个狼烟四起,山河败坏的局势出现。

    一旦连续遭到兵事上的失败,兵部尚书可就成了最大的替罪羊。

    兵部尚书这个位置,就是一个火山口。

    朝中的文武百官,只要是神智稍稍清醒点的,谁也不愿意去这里当官。

    老尚书张凤翼倒是想干事,也有些才能,但他如今年老多病,久病缠身,连上朝都上不了,他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而此时此刻,能干事,才能也有的杨嗣昌才被崇祯委以重任,以礼部尚书身份,主持兵部事务,杨嗣昌或许才能平平,但他至少不怕事,敢干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