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明末之力挽狂澜 >

第299章

明末之力挽狂澜-第299章

小说: 明末之力挽狂澜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今赵无忌手下的士卒里面,公认薪水最高的便是战舰上的炮兵,其次便是野战炮兵和这些枪骑兵们,薪水最高,淘汰率也是奇高无比,而公认能力最强的,也是他们。

    李定国看着在那边一个靶子一个靶子报数的士卒,心中满是欣慰,这一组的射击成绩不错,基本不是八环就是九环,看来这一年的辛苦训练果然没有白费。

    这时他的后面突然传来一阵温和的笑声,“好准的枪法,堪称枪法如神!宁宇你练得好兵啊。”李定国闻言转身看去,原来是唐维。

    “唐先生一向忙碌,今日怎么有空来此?”李定国看着唐维,脸上露出笑容。

第五百六十六章再起战火() 
唐维走到李定国面前,和他一起肩并肩看着第二组开始骑射的士卒们,“忙了一年,终于有成果了。”

    “嗯,这五百名骑士是我军目前最强的骑兵,人人都是火枪,弓箭的神射手,使用兵器的搏杀功夫也都是一流,弓术这边,商将军帮了我很多忙,这一切都是大人出征皮岛之前就安排下来的。”李定国双手抱肩,看着训练中的士卒说道,想起自己的师父,心中不由得有些伤感。

    “嗯,不光给你,大人给我也安排了任务,”唐维看了李定国一眼,转身对后面的随从做了个手势,很快,一把新型火枪便送到了李定国面前。

    “三眼铳?”李定国看着手里的火枪,讶异地问道,“大人让唐先生研究三眼铳?”

    “这可不是普通的三眼铳,”唐维伸出手去,指着火枪背后的三个击锤说道:“这是三眼燧发枪,按照大人的吩咐,整整研究了一年方才定型,今天就给你们送过来了,大人当时说,这种枪,就是为你们枪骑兵特制的。”

    李定国拿起三眼燧发枪,爱不释手地反复端详着,“这枪有三个枪管,战前先把火药和铅子装填好,枪管下面有个扳机,使第一次扣扳机会触发左侧的枪管,第二次是中间枪管,扣动扳机第三次,则右边枪管开始发射。”唐维为他一一解说着。

    “平时这里有个锁死的装置,火枪处于锁死的状态时,将不会被击发,可以避免枪手误伤。”唐维指着火枪右侧的一处装置说道,“这种枪装填一次,便可发射三次,正适合你们枪骑兵使用,战场之上,可没那么多的时间留给你们装填弹药。”

    李定国拿着手中沉甸甸的枪支,想起自己的师父,突然间便出了神。

    同一时间内,盛京,内秘书院大学士,二等甲喇章京范文程的府邸内,大汉奸范文程正在接见一名神秘的客人。

    来人三角眼,八字眉,年约四十岁上下,一脸的刁钻圆滑之色,此刻他正坐在范文程的下首,垂眉低目,脸上的笑容极为谦和。

    伸手递上一份礼单,商人脸上笑容更盛,“这是小的一点心意,还望范大人笑纳。”

    “永斗不必客气,你我皆是姓范,或许五百年前是一家也说不定的,下次再这样,我可就不让你上门了。”范文程看着对面的商人,笑眯眯地接过礼单,随手放在旁边。

    来人姓范,名永斗,长期在张家口一带活动,乃是明末清初有名的晋商之一,也就是后世满清得了天下后,封赏的八大皇商之一,有名的汉奸商人。

    自明初太祖朱元璋开国以来,范家便在张家口和蒙古一带做生意,传至范永斗的时候,已经是第七代,时人称其‘贾于边城,以信义著’,这个信义,指的是他和蒙古后金交易时,极为重诺守信。

    在后金和大明处于敌对关系之后,大明朝廷禁止了本国商品对后金的贸易输出,看到这其中有利可图,于是以范永斗为首的八家商人,便开始做起了走私生意,把后金所需要的军事物资和生活物资,偷偷地贩卖运输到辽东,‘与辽左通财货,久著信义’。

    他们不但走私朝廷禁止的战略物资去辽东,还替满清贩卖那些他们抢劫来的财货,使得大明朝廷对后金的封锁政策失败,属于典型的一边吃饭一边砸锅的汉奸商人。

    范永斗小心翼翼地问道:“不知大人召唤小人前来可有何事?”

    范文程脸色一肃,道:“大汗有意在不久之后讨伐明国,本官想来,宁锦防线上有关宁铁骑驻守,兵堡处处,不易攻取,只能是绕路进入明国边境,此次入境之事,正需要你等义商的协助。”

    范永斗听了,眼睛不断乱转,沉吟了片刻方才有了主张,“大人之意,小人已经明了,小人回去之后,便会派人前去侦查明军动态,绘制地图,尽快献给大人,却不知大汗打算何时出兵?”

    范文程奸笑一声,“当然是秋天出兵,那时猎物正肥,正是打猎的好时候。”

    范永斗也露出一个会心的奸笑,“嗯,时间上富富有余,请大人放心便是,破关之时,或许在下也能略尽绵薄之力,密云那边,小人颇是认识几个朋友,想方设法拖住那些贪官们一时半载,却是不难。”

    范文程知他在山西经营多年,早已织就了一张巨大的人脉关系网,他既然主动要效力,那想必会有七八成把握,于是也便欣喜地摇着羽毛扇说道:“善,你等义商之信义,本官想来是信得着的,大汗一向慷慨无比,事成之后,你等的回报定然不薄。”

    范永斗顿时便笑得见牙不见眼,“为大汗效力,是小的荣幸,谈什么回报不回报的。”

    两人对视一眼,不约而同地仰头奸笑了起来,笑声是那么的阴森,嗜血和残忍。

    四个月之后,崇祯十一年八月下旬,皇太极以睿亲王多尔衮为奉命大将军,统率左翼军;以贝勒岳托为扬武大将军,统率右翼军,贝勒杜度辅佐,皇太极带着豪格,济尔哈朗等人为中军,以马福塔为先锋,分兵三路征伐大明。

    熊熊战火,再度燃起。

    满清军队一路上势如破竹,锐不可当。

    崇祯十一年九月二十二日,满清右翼军主帅,成亲王岳托率军攻破密云墙子岭,清军攻击密云当天,守城明军茫然不觉,密云总兵吴国俊和监军太监邓希诏尚在祝寿喝酒,三万清军一日破城,随后像一群饿狼一般,从密云蜂拥而入大明境内。

    三日后,匆匆率军赶到迎敌的蓟辽总督吴阿衡被清军击败,兵败身死,九月二十八日,多尔衮的左翼军根据事先得到的情报,在明军防守比较薄弱的青山关,毁坏长城边墙,同样的破关而入,与右翼军的岳托在京郊通州胜利会师。

    沿着两路先锋打开的通道,皇太极的大军随后也跟着杀入大明境内,此时,大贝勒代善则率军出击宁锦,以牵制关宁铁骑,也有威慑之意。

    如狼似虎的满清大军再度聚集京师周围,至此,天下震动,崇祯急忙下令各地兵马,进京勤王。

    紫禁城内,崇祯皇帝脸色铁青,在御书房紧急召集群臣议事,六部阁老以及首辅刘宇亮齐齐到场,在座诸人中还有刚刚从外地赶回的卢象升以及监军太监高起潜,兵部老尚书张凤翼也抱病前来,崇祯赐了他一个锦凳坐了。

    任职时间最久的首辅温体仁,终于也被崇祯扫地出门,免去职务,以刘宇亮接任,如今内阁六部之中,只有老尚书张凤翼犹自屹立不倒。

    崇祯皇帝的目光在殿上群臣的脸上一一扫过,当看到卢象升和高起潜时,他的脸色稍稍缓和了一些。

    看着卢象升和高起潜,崇祯温声说道:“两位卿家,勤王的援军可曾到来?”

    由于与卢象升一直不睦,高起潜如今已前往辽东,担任关宁军的监军,听得崇祯发问,他瞥了卢象升一眼后,便抢先上前禀道:“听闻鞑虏悍然入侵,臣忧心不已,急率关宁铁骑四万日夜兼程前来护驾,幸得不辱使命,如今大军已到京师城外,扎营结寨,请皇上放心。”

    崇祯听了,面色欢喜,“好。”

    一旁坐着的张凤翼眼中精光一现,似是想要说些什么,但他最终还是忍了下来。

    卢象升也拱手说道:“启禀皇上,臣也已率宣府,大同,山西两万精锐赶到京师,早已做好准备,随时都可以与鞑子决一死战。”

    崇祯皇帝闻言,皱了皱眉头,宣府大同山西的士卒加在一起,才来两万?转念一想,崇祯便知端的,明军将领一向吃空饷成风,卢象升之所以才带来两万兵马,估计是宣大山西的总兵吃空饷吃的太狠,匆忙间只剩这点兵马了。

    吃空饷这是明朝军中一向的风气,崇祯虽然是皇帝,拿这个却也是无可奈何,水至清则无鱼,天下的将官都吃空饷,崇祯总不能把他们一个个都捉来杀了,只能是时不时地敲打他们一下,让他们做得不要太过分。

    崇祯略一沉吟,把目光投向了杨嗣昌处。

    杨嗣昌如今已经由兵部左侍郎升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由于兵部老尚书张凤翼体弱多病,兵部的日常工作依旧由杨嗣昌主持,此次满清入侵,按常理讲,如何组织明军,应对这些清军,是杨嗣昌的任务。

    迎着崇祯期盼的目光,杨嗣昌的脸上慌乱之色一闪即逝,他想了想,硬着头皮说道:“皇上勿忧,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如今我方勤王大军已到,军威赫赫,臣料想,鞑子在京师附近转上几日眼见讨不到好,也便回去了。”

    崇祯听了,微微颔首说道:“着卢卿总督天下援兵,赐尚方剑,此番驱除鞑虏的任务,朕便交给你了。”

    卢象升闻言,急忙上前谢恩,高起潜脸上顿时便掠过一丝不悦之色。

第五百六十七章是战是守() 
高起潜之所以不高兴,他和卢象升一向不睦固然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卢象升的能力虽然很强,但他手下士卒太少只有两万,这让拥兵四万的高起潜如何肯服从卢象升的命令?军中向来都是以强者为尊,高起潜觉得自己兵力比卢象升多,实力也比卢象升强,却要给卢象升打下手,心中并不甘愿。

    他手下的关宁军一向也是心高气傲,想让他们听从卢象升的调遣,更是不易。

    崇祯丝毫没有注意到高起潜的脸色,他叹了口气说道:“杨卿,卢卿,高起潜,你们三人都是朕的爱将,此番该如何作战,朕想听听你们的看法。”

    高起潜想了想,出列说道:“皇上,清军长于野战,而我方长于坚守,臣以为,我军应据坚城以守,不给敌军以可乘之机,清军在我大明境内,并无地利人和,待到天下勤王兵马纷纷来到,而敌军疲困之时,再一鼓作气,以大军猛击之,当可获胜。”

    高起潜统率关宁军,他的这番言辞,其实代表的也是他手下关宁诸将的意思。

    此番他率军前来,关宁军的大将祖大寿,吴襄皆尽来此,高起潜上朝之前,与二人曾有过一番长谈,二人皆以为清军野战极难对付,最好是避其锋锐,都建议高起潜最好是据城而守,高起潜深以为然。

    祖大寿,吴襄二人与清军交战多次,早已经被清军给打怕了,整个宁锦防线就是一个大兵堡群,拿了崇祯给的辽饷,关宁军倒也没闲着,修了很多兵堡,除了吴襄的爱子,号称勇冠三军的吴三桂,没有人喜欢出城和清军野战。

    宁远总兵官金国凤也算得上一位敢和清军正面野战的将领,不过此时他正驻扎宁远,防范满清大贝勒代善率领的清军,并没有随军入京。

    不过花费了崇祯每年数百万两银子去维持的宁锦防线,如今看来,似乎并没有什么用,清军再度攻到京城之下,便是明证。

    高起潜的这番方略,严格来讲不能说有错,也确实是可行之策,但缺点也很明显,明军据坚城以守,而满清则是集中兵力四处游荡,这样一来,京师和周边的一些大城算是能守住了,但是一些较小的城池和城外的百姓们,可就遭了秧,很容易被强大的清军一一击破,从而惨遭战火荼毒。

    崇祯听了,微微皱眉,他的心中并不是很满意,这样做,虽然稳妥,但是损失有点大,崇祯感觉有些心疼,于是便看向卢象升,“卢卿有何看法?”

    卢象升上前一步,朗声说道:“皇上,臣以为,据城而守不可取。”

    崇祯顿时便是眼前一亮,“哦,卢卿为何如此讲?”

    “皇上,先帝的陵寝就在城外,随时都有被鞑虏侵袭的可能,据城以守固然能保住大城,但周边的小城和城外的百姓又该怎么办?臣又何忍坐视不管?我军兵力有限,分兵守城的结果只能是任由鞑子各个击破。”

    卢象升的眼圈微微发红,他此刻的心情极为复杂,他的父亲几个月前刚刚去世,本应在家守丧的他应崇祯皇帝的征召,不得不复出为朝廷效力,父亲去世,自己却不能在家守丧,作为一个孝子,这让他对于这个时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