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明末之力挽狂澜 >

第221章

明末之力挽狂澜-第221章

小说: 明末之力挽狂澜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着眼前这几百只嘎嘎叫着不停的鸭子,黄宗羲皱了皱眉,疑惑不解地向赵无忌问道:“弟子等人编纂书籍正在紧要之处,不知恩师为何将我等唤来此地?恩师如此看重这些鸭子,可有何深意?”

    赵无忌回头看了几人一眼,点了点头:“今日为师带你们来的这个地方,便是一处巨大的畜牧场,规模大概是南阳学院的三倍之多,这里一共分成三大部分,最大的两部分乃是养鸭场和养猪场,养鸡场的规模稍微小一点,此处正是养鸭场。”

    黄宗羲呵呵一笑:“恩师把弟子等人带到这里,郑重其事,莫非这养鸭养猪,也有学问不成?”

    赵无忌正色说道:“这是自然,这里不但有学问,学问还很大,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太冲,你可知道这句话的出处?”

    黄宗羲是有名的大儒,学术造诣极深,这点常识可难不倒他,“这句话出自史记,郦食其向汉高祖刘邦进谏,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不错,为师以为,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官,就是好官,想让老百姓满意,就一定要让他们吃好,吃饱,如今陕西遍地反贼,不就是因为他们吃不上饭所以才起来造反吗?若是他们能够吃饱,谁还会冒着杀头的危险去造反。你们说,养鸭,养猪重不重要?”

    黄宗羲脸色微微一红,歉意地说道:“恩师说的对,是学生思虑不周。”

    “如果我们能想办法让鸭子长得又快又肥,下蛋也多,让民众吃到大量便宜的鸭肉和鸭蛋,这是不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众人都点了点头,李定国皱着眉头看着眼前的鸭子,说道:“徒儿愚钝,请问恩师,又该如何让这些鸭子长得又快,下蛋又多呢?”

    “这就要看遗传了。”

    “遗传?”

    “不错,父母和子女的容貌往往相似,父母的一些特长和特点,子女也往往会继承下来,这就是遗传,鸭子也一样,有的鸭子天生便长得快,有的鸭子则天生长得慢,请看这里大概有几十种不同的鸭子,若是将其中生长最快的两种鸭子进行交配,产生的下一代,会出现什么现象?”赵无忌一副循循善诱的老师样子。

    归庄反应最快,“学生明白了,这样鸭子的下一代,想必也会遗传父母生长快速的特点。”

    “不错,正是如此,若是就这样不断反复下去,每一代都挑选生长最快的两种鸭子进行繁殖,持续五六代之后,便可以得到一种生长速度快速无比的鸭子,这就是本官所说的,长得又快又肥的鸭子。”

    李定国出身农家,年少时也曾饲养过鸡鸭,相对其他三人来说,对农活比较熟悉,于是问道:“徒儿当年也曾养过鸭子,从小鸭长成大鸭,一般需要三个月左右,不知恩师所说的这种鸭子,生长速度有多快?”

    赵无忌伸出四根手指,轻轻摇了摇:“若是为师估算不差的话,四十天,只需四十天,鸭子便可生长到四五斤,便可以出栏食用。”

    众人顿时都是吃了一惊,四十天,把鸭子的生长期足足缩减了一半,众人都是头脑敏锐之人,很快便明白了这意味着什么,黄宗羲喃喃说道:“这岂不是说,三个月内,可以养两次鸭子?这样一来,岂不是当年饲养的鸭子,数量便可翻上一倍。”

第四百三十八章再赴临淄() 
“格物致知,研究万物之理,研究如何让鸭子快速生长,这也是一门大学问,孔子曾经说过,仓禀实而知礼节,先让老百姓吃饱饭,随后在教育他们,才会水到渠成,让老百姓能够吃饱饭,这也是大智慧,大学问。”

    赵无忌今天把他们四人带到这里,就是希望他们能够明白,这世间处处皆是学问,而并非只有孔孟之道才是真理,一个善于养鸭的农民,其价值也远远大于一个不通世事的饱学腐儒。

    “学生明白了,这就如同恩师的万有引力和三大定律一样,没有人发现规律之前,只觉得困难无比,毫无头绪,恩师把话说透之后,才发现是如此简单,只需反复将这些生长快的鸭子交配,便可得到生长快速的鸭子。”归庄摇头晃脑地说道。

    “不然,遗传选种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还有一个因素也很重要,就是饲料,同样是吃饭,有的人天天吃糠咽菜,长得就是面黄肌瘦,有的人天天酒肉不断,便长得肥头大耳,想让鸭子长得快,长得肥,鸭子吃的饲料也非常重要。”赵无忌指出了鸭子生长快的另一个诀窍。

    宋应星今日也来了,他摸着胡子想了想,说道:“鸭子所食,无非水草,鱼虾,再加一些粮食而已,莫非大人还有其他的饲料不成?”

    赵无忌摇了摇头,“这个倒是没有,不过各种食物的搭配不同,对鸭子的生长效果也会有所不同,如何研究出一种最佳的食谱,也是养鸭场最重要的一个任务,这需要将不同的饲料反复的搭配和试验,经过长时间的摸索,才能找出最优的饲料,这样的饲料既能让鸭子长得快,成本也要足够低。”

    “不断遗传改进品种,加上最优的饲料配方,这两点也可以推广到养鸡、养猪上面,得到生长快速的家畜,此外还可以搞混合养殖,比如可以在稻田放养鸭子,鸭子的粪便成为水稻的肥料,稻田里的虫子,鱼虾和杂草则成为鸭子的食物。”

    其实赵无忌很想把后世的羽绒服做出来,毕竟养了这么多只鸭子,绒毛大大地有,只可惜他解决不了羽绒服的布料问题。

    这时的衣服的布料,无非就是棉布、麻布和丝绸,这些布料纤维之间的缝隙大的惊人,若是用这些布料制作羽绒服,细小的绒毛很容易从这些缝隙中钻出,使得布料外面钻满了细小的羽毛,远远望去,穿这种衣服的人一身羽毛,仿佛一只鸟人一般,走路还会掉毛。

    赵无忌想着将来自己的军队,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在冬天行军,士卒们举手投足之间,漫天绒毛飞舞,大军过后留下一地鸭毛的情景,情不自禁的哆嗦了一下,看来,在质地细密的化纤面料出来之前,做羽绒服只能想想罢了。

    带着徒弟们在养鸭场里才待了半个时辰,便有手下传来消息,原来崇祯皇帝有旨意给他,宣旨太监已经到了府衙,叶婉儿派人通知赵无忌回去接旨,于是赵无忌只得提前打道回府。

    回去之后,见了宣旨太监,赵无忌跪下接旨,那太监当众宣读了旨意,崇祯一开头语气很严厉,申斥他不知爱惜百姓,胡乱收费,以至百姓民怨沸腾,有负皇上一番苦心云云,长篇大论之后,临到旨意末尾,却是轻轻放下,只是警告他下不为例,并未给予他什么实质性的惩罚。

    太监宣读旨意完毕,笑眯眯地将圣旨交给赵无忌,附耳小声说道:“皇上也知道赵大人在青州治政不易,这番申斥,只是做个样子而已,大人无需介怀,此外皇上另有密旨给赵大人。”

    随后他便神态恭敬的双手将这份密旨递给了赵无忌,说道皇上有命,这份密旨需青州知府赵无忌亲自打开,不需宣读。

    宣旨太监对赵无忌如此恭谨,是有原因的。

    自从赵无忌不费一刀一枪,利用报纸阴掉了高起潜之后,他在宫中的名声顿时大涨,几乎所有的太监对他都起了忌惮之心,生怕不知道什么时候,也会如此这般地被他阴一把,面前这个太监显然不想得罪赵无忌,所以姿态摆的很低。

    赵无忌足智多谋,手段百出,得罪了他,怕是随时都会被他不明不白的阴死,宣旨太监看向赵无忌的眼光,既恭敬谦卑,又有一些惧怕之意。

    打开密旨后,一行清秀的字迹映入眼中,正是崇祯皇帝的亲笔。

    “赵无忌,你这一次惹的麻烦不小,路振飞、余应桂等人带着一帮御史,天天在朝堂上弹劾你横征暴敛,吵得朕头都大了,不过看在你送来的二十万两银子和那些粮食的份上,朕会替你摆平此事,但是朕也对你也有两点要求,第一,你在庆记搞出了玻璃、香水等赚钱的商品,足见你的商才,你能否给朕的和记也搞出一个类似的商品?要一年能赚五十万两银子的那种商品;第二,你收税收费朕不管,你自己把握分寸,若是你横征暴敛,激起了民变,你就准备引咎辞职罢。”

    赵无忌看了密旨,心中这个晕啊,这皇上是有多缺钱啊,再说这口气也太大了,一年赚五十万两银子的商品?什么商品这么暴利?难道要本官去贩毒,卖鸦片?

    拿着赵无忌送的二百两银子,宣旨太监高高兴兴地启程返京了,赵无忌一个人在书房了想了半天,这才吩咐人找来夏允彝,询问前些日子在报纸上刊登启事,征集机床方案及招募工匠一事,进展的怎么样了。

    距刊登广告至今也有一月,这一个月来,受到赵无忌开出的高薪高价的诱惑,无数工匠,于大明各地陆陆续续地来到青州,经过顾炎武亲自把关审核,挑选出了一百多名确实有真才实学的,都雇佣了起来,不过机床的方案,却没有征集到合适的。

    赵无忌听了,也不是很沮丧,饭要一口一口地吃,总不能一口酒吃成个胖子,既然没有现成的方案,那就自己带人设计出一份实用的方案好了,以中国人的勤劳和智慧,赵无忌相信此事并不困难。

    于是第二日一早,赵无忌便带着李定国等人,前去临淄县,铁器工坊刚刚建好,新招募的一百多名工匠都在那里。

第四百三十九章临淄工坊() 
青州城到临淄县的这条官路,昔日路上的坑坑洼洼,如今已经被修路的民夫用夯土填得整整齐齐,道路十分宽敞,一眼望去让人心情舒服了很多,赵无忌带着李定国等人,此外还有二百名护卫的骑兵,骑着马在官道上向着临淄而去。

    如今四海不平,贼人频出,赵无忌在青州频频收费,得罪的人也不少,小心谨慎一些也是应有之意,作为一个穿越者,还没来得及施展抱负便被人偷袭,死于非命,那也太不值得了。

    “走在这条路上,才发现师父下令各县修缮道路的决定是多么的英明,道路平坦了许多,人马行走十分便利,徒弟看来,此次前去临淄,时间至少能缩短一半。”

    迎着秋风,众人策马在路上随意驱驰,想起同样是这条路,上次众人沿途小心翼翼地驭马绕过一个又一个坑洼,唯恐折损了马蹄子的情景,李定国不禁心中有些感慨。

    商敬石在一旁也跟着嗯了一声,“宁宇说的不错,此外不知诸位有没有注意到,这一路上行走的百姓和客商也比上次多了很多,道路修好了,百姓也愿意在两地之间来往,用大人的话说,这叫,这叫增进了商业经济的发展,大人此举当真高瞻远瞩。”

    赵无忌轻轻摇了摇头:“在本官看来,这条路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若是以十分为满分,这条路本官只能打三分。”

    “哦?”商敬石有些惊讶,“大人为何如此说?以某看来,这条路在大明的诸多官道里,已经是属于比较好的道路了。”

    “如今天晴无雨,这路自然还算不错,只是土路不防水,若是赶上雨天,道路被雨水浸湿,泥泞湿滑,依旧是难以通行,所以本官只能给这条路打三分。”

    商敬石叹了一口气,“若是按大人的想法,那就只能以青石或方砖铺路,这样才不惧雨水冲刷,只是无论青石或是方砖,造价均是不菲,就是在青州城中,也是只有少数主要街道由青石方砖铺成,很多城内的街道,也是土路。”

    方砖就不用说了,铺路的方砖对硬度和强度都有要求,普通砖头无法胜任,烧制方砖的成本很高,石头沉重坚硬,运输不便又不易打磨成型,这样昂贵的道路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普及的。

    赵无忌微微一笑,并未说话,心想临淄的水泥工坊应该也已建好了,到时候修建一条水泥路,让你们开开眼界。

    由于道路畅通好走,这次只花了一个多时辰便到了临淄,知县连元是个能吏,平时也很忙,赵无忌不想打扰他,便直接带人前去工坊。

    正在工坊里忙碌的顾炎武,听说赵无忌前来,急忙出来迎接,赵无忌看着眼前已经初具雏形的工地,满意地点了点头。

    “矿藏都勘探出来了?”赵无忌问道。

    “按大人的吩咐,优先勘探铁矿,煤矿,石灰矿和粘土矿,这四个矿藏都已勘探出来,近日便可组织人手开采,石英砂矿暂时还没有找到。”

    “嗯,石英砂暂时不急,马上就要入冬了,首先抓紧把水泥作坊建立起来,多多雇佣人手,准备大量生产水泥,本官准备把临淄到青州的这条路好好修一修,争取今年开工,今年完工。”赵无忌决心抢在冰冻之前,修完青州乃至大明的第一条水泥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