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明末之力挽狂澜 >

第202章

明末之力挽狂澜-第202章

小说: 明末之力挽狂澜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前来的人选,赵无忌最后选择了李定国,李定国武功高强,胆大心细,有勇有谋,派他前去再适合不过,也能历练历练他。

    随后,赵无忌又分别给顾炎武和宋应星各写了一封信,请二人前来青州府,共同编写一套教书育人的科技书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依靠穿越者的先见之明优势,赵无忌或许可将大明自目前的泥沼处带出来,然而要使整个华夏民族真正地强大起来,继续傲立于世界之林,还需更多的努力,即将爆发工业革命,又发现了美洲大陆的欧罗巴人,将是华夏民族最大的竞争对手。

    想要继续领先世界,就必然要比他们抢先一步,跨入工业革命的时代,以先发的优势,迅速生产出大量的工业机械出来,将大明尽快工业化。

    想要进入工业革命时代,仅仅依靠赵无忌一个人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大量的科学家来创造发明以及,更加大量的熟练的技术工人来将这些发明和设想付诸实施。

    而今,赵无忌打算亲手播下华夏民族工业革命的第一批种子,这些即将面世的教材,则将是这些种子们最好的肥料和营养。

    此外,工业革命大量使用煤和铁,而青州府本地便有丰富的铁矿,此外在潍州,也就是后世的潍坊一带以及临淄(后世的淄博)都有大量的煤矿,在这个大明连矿税都取消的年代,探矿开矿实在是发家致富的不二法门。

    所以,赵无忌在信中,也请顾炎武从神木的工坊内,带过来一批能勘探煤矿和铁矿的人才来此,为在青州建立钢铁工坊提前做好准备。

    夜幕慢慢降临,黑色逐渐笼罩大地,白日曾无比喧嚣的青州城,慢慢地沉寂了下来,赵无忌所在的客房里,却依旧是烛火通明。

    赵无忌端坐在书桌之前,翻看着面前的几本书,这些都是自汤若望那里取得的,一本名为《远镜说》,讲述的是望远镜的原理及制造技术,这本书可以作为教材参考,不过对赵无忌来说,意义不大,望远镜的原理他早已知晓,也没有什么太高的科技含量。

    另一本名为《矿冶全书》,讲述的则是十六世纪欧洲开采和冶金技术,这本书赵无忌很感兴趣,这时候的欧洲冶金水平与大明各有长短侧重,这本书具有很高的参考学习价值。

    此外还有两本介绍火枪技术的书籍,《火器挈要》两卷、《火攻秘要》一卷。

    夜色慢慢地变得更深了,此时已是子夜,就连树上的鸟儿也停止了啼叫,昏昏沉沉地步入了梦乡,万籁寂静之际,三官庙的一处厢房中,烛光将赵无忌伏案疾书的侧影深深地印在了窗楹之上,时不时便有沙沙的翻书声音传来。

    商敬石同样是没有入睡,他手扶腰刀,侍立在赵无忌的房门口之前,两眼紧闭,浑身似乎进入了无我的境界,方圆数十米之内,无一丝动静能瞒过他的耳朵与思绪。

    三官庙里的某几处地方,飞虎队的几位队员也隐藏在此,不舍昼夜,忠心耿耿地护卫着他们大人的安全。

    今夜,看来又是一个不眠之夜。

第四百零一章交接青州() 
沙沙的翻书声竟是响了一夜,不知不觉,黑暗中沉寂了一晚的青州府城慢慢地生机勃发,开始蠢蠢欲动,早起的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开始了一天的劳作,偌大的青州府城慢慢地苏醒了过来。

    赵无忌站起身来,长长地伸了一个懒腰,清晨的阳光照射在厢房的窗楹之上,明亮温暖,他伸手轻轻推开窗户,一股早晨特有的清新空气瞬间便涌进了屋子里,令人心旷神怡。

    李定国昨日便已带着书信前往南京,否则今早定可看到他赤着上身在院子里练武的情形,赵无忌等人的伙食自有三官庙的道士们提供,省去了厨娘工作的北条兰,便取了扫帚在院子里扫啊扫啊的,院子里的每一寸角落,像是精准计算过一样,都被她的扫帚拂过,扫得干干净净,其自觉主动性及其扫地的严密性,令赵无忌怀疑她是不是一台人形扫地机,还是不用电的那种。

    片刻之后,有一名小道士恭恭敬敬地走过来,请新任知府大人及家眷前去用膳,三官庙的斋饭虽然都是素食,但是整治的十分精美丰盛,赵无忌十分满意。

    饭后,赵无忌则带着夏允彝还有十多个随从,前去青州府衙去和张祥进行交接。

    在后世来说,交接工作是一项很简单的任务,把手头的工作资料交付给对方,再交出钥匙、饭卡,工作中有什么注意事项再跟新同事说一下,也就交接完了。

    然而在古代,两个知府之间的交接,那可是颇为繁杂。

    首先,要交接青州府所有官员的名册和数量,此外还有房屋的数量,粮食的数量,仓库中的财物,马匹车辆,牢房里犯人的数量等等,共计三十多大项,这些都要一一当面点清完毕。

    就以粮食来说,首先,整个青州府有多少粮食,都分别存在哪里,这些都需要专人一一陪同前去验视清点,以免有了差错或是亏空。

    此外粮食的质量也要一一查验,比如说粮食又分为新粮陈粮,粮食是否有霉变,是否有泥土掺杂其中,一袋袋地打开看,显然是不可能的,只能在其中抽出部分样品检测。

    交接前青州府的亏空和差错,那都是前任知府张祥的责任,若是交接后才发现有亏空,那么不好意思,那就全是赵无忌的责任了。

    所以新任和离任官员之间的交接,向来都是异常繁琐而仔细,前前后后,一般都要历时一个月左右。

    赵无忌来到府衙,与张祥简单的寒暄了两句之后,张祥便起身告辞了,他的家眷早已从青州府衙里搬了出去,空出了偌大的青州府衙,留给赵无忌。

    至于具体的交接工作,自有张祥手下的李师爷和夏允彝两人,带着各自的手下一项项逐步核对交付,待一个月后,手下人将各项事务全部交接完成后,张祥再来,与赵无忌进行交接后的签字画押,至此两人的交接才算正式结束,没有交接完成之前,张祥是不能离开青州地界的。

    在推官李桢的引领下,陈圆圆指挥着众人将行李一件一件地搬进青州府衙,北条兰忙前忙后,像只小燕子一般在行李和房间中穿梭,和春桃一起忙着布置屋子,王盈儿出去考察、收购茶馆去了,杜红儿则是神神秘秘地不知去了哪里。

    赵无忌眼看无事可做,便换了一身便服,带着商敬石和几个侍卫,由青州府知事胡湘为向导,出了府衙,打算探访一下这青州城的民生民情。

    青州城乃是古九州之一,有着七千余年的发展历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乃是一座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名城。

    大禹治水划分九州,青州便是其中一州,青州地处交通要冲,地里位置优越,青州在历史上,曾作为山东的政治和文化中心,长达一千四百年之久,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将其第七个儿子朱博封到了青州城,为齐王。

    不过齐王的后代昏庸无道,做了不少坏事,最后被明成祖朱棣废去了王位,贬为庶人,从此齐王一脉就此断绝,如今此刻的青州城已经没有大明的藩王在内了,这也为赵无忌在这里执政除去了一大阻力。

    在济南府的第六代德王朱由枢,作为藩王,在大明的统治阶层内,被认为是仅次于皇帝一般的尊贵存在,德王府在济南城拥有着大量的土地和财富,有这么一位强力的藩王在自己的治下,济南府的苟好善苟知府的执政想必是十分不便,赵无忌如此地想着。

    德王家族生活奢侈,巧取豪夺,在供应与役使上加重当地人的负担,对济南府的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后世的人们往往以“寄生虫”、“毒瘤”等称之,据赵无忌所知,明朝的财政收入,居然有三分之一的份额是要用来供养这些藩王和宗亲,朱元璋的子孙们一生二,二生三,无穷无尽越来越多,几百年来负担日益沉重,这也未尝不是大明财政日益窘迫的原因之一。

    青州城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又不像西北那样频频遭灾,相对西北,还是很繁华的,神木作为赵无忌曾经执政过的标杆城县,与青州府相比,神木更有活力,青州府则更为繁华厚重。

    青州城内,举目望去,处处高檐明瓦,高大华丽的楼阁处处皆是,大块青色条石铺就的路面上,行人络绎不绝,街道两侧的店铺生意也煞是红火,不过,赵无忌注意到了一个细节,他走了一路,并未发现城内有难民和乞丐。

    胡湘作为青州府的知事,乃是正九品的官员,直接归属赵无忌这个青州知府管辖,于是赵无忌便扭头问道:“胡知事,本官一路行来,眼见这青州府城内,并无一个难民乞丐,街道整齐干净,看来前任张大人执政很是有方。”

    胡湘年约三十多岁,并不算很老,但是头上早已白发横生,面容看上去也远远比他实际年龄更为衰老,一副未老先衰的模样,若不是他曾对赵无忌自报年龄,赵无忌当真以为他已经年近五十了呢。

    犹豫再三之后,胡湘终于开口:“下官并不是背后议论是非之人,更何况张知府即将卸任,不过想来赵大人早晚都会知道实情,下官也就据实禀报了。”

    “本官理解,你且说来。”

    “其实大人只要出城一看,便知城中的难民和乞丐如今身在何处,山东山西彼此接壤,西北连年大旱,山西的情况也好不了多少,青州城外,大量难民聚集在外,约有三四千人之多。”

第四百零二章窥一叶知全豹() 
“城内的乞丐,想必都被张知府派人赶出去了吧?”

    “大人明见,正是如此,请问大人是否要出城去看看。”看着赵无忌的脸色,胡湘小心翼翼地问道。

    赵无忌想了想,摇了摇头,“今日先不出城了,本官有些乏累,咱们在城中转转就行,午时就回去。”

    昨夜一晚没睡,虽然年轻力壮,赵无忌也是有些乏了,胡湘领着赵无忌等人在城中挑着一些热闹繁华的地方又转了半晌,便回府衙去了。

    此时已是中午,府衙内的房间皆都已经收拾完毕,赵无忌谢了李桢和胡湘,两人连称不敢,便双双告退而去。

    午饭早已整治好,当下众人便团团而坐,开始吃饭,与大明的官宦人家或是富户人家不同,赵府中,无论是作为一府之主的老爷赵无忌,还是那些被雇佣而来的仆人,虽然不在一个饭桌上吃饭,但是吃的饭菜都是一样的。

    穿越过来的赵无忌,也继承了后世现代人人平等的思想,在古代,阶级之间,壁垒分明,便是最贤明的大儒和官员家里,主人和仆人的伙食也一定是要分开做的,不仅饮食不同,吃饭的地方也不同,老爷们可以坐在花厅中,摆上大桌,聚在一起坐着吃饭,仆人们则往往站着就把饭菜打发了。

    赵无忌家中则大不一样,除非是来了贵客,需要主人特意招待,否则的话,赵府上上下下几十口人,吃的饭菜都是一样的,平时吃饭的时候也都是聚在一起吃,只不过因为人太多一张桌子坐不下,所以分成几张桌子吃饭,这习惯,自赵无忌穿越以来,就一直保留了下来。

    想当初赵无忌刚刚穿越,家中穷困之际,他和家中仆人赵宁两人吃的饮食便是完全一样,赵无忌在心中,也更多的将赵宁当成兄弟,而非仆人,随后赵无忌雇佣难民,创办赵家庄,平日里更是与这些雇工一起,在食堂吃着大锅饭,大锅菜,随后虽然他步步向上,一路高升,至今已做到了四品知府,但是这人人平等的思想,早已在他的心中刻下烙印,始终不曾抹去。

    在大明很多家庭中,有时甚至正室夫人和侍妾吃饭,都要分成两桌,而在赵府,赵无忌和身边的家将商敬石、弟子李定国、婢女北条兰、花匠小岛茂围在同一张圆桌边,共同吃同样饭菜的场景,若是被外人看到,定然会惊讶万分,然而这在赵府,却不过是每日都在发生的常态。

    当然此时小岛茂早已远渡倭国,前去进行轰轰烈烈的抵抗残暴幕府黑暗统治的行动中去了,此时他并不在大明,所以,如今和赵无忌围着一张桌子吃饭的,也就是陈圆圆,春桃,夏允彝,商敬石,北条兰还有刚刚从外面回来的王盈儿几人而已。

    王盈儿身材娇小苗条,饭量却是不小,据赵无忌暗中观察,此人应属于后世那种‘怎么吃都吃不胖’的那种令人羡慕的少见体质,此时她正端着一个比她的俏脸还要大的海碗,把头埋在其中呼呲呼呲吃的正香。

    对此赵无忌只能表示无语,这么一个赏心悦目的美女,吃相竟然如此不堪,实在是让人扼腕叹息,古代女子嫁人都早,丧偶的王盈儿,如今年龄也才十九,比赵无忌还小了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