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明末之力挽狂澜 >

第189章

明末之力挽狂澜-第189章

小说: 明末之力挽狂澜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长庚听了,顿时心中有种大事不妙的感觉,仿佛看到一只煮熟了的鸭子正要起飞。

    当下便有小太监自徐怡手里取了信,然后放在玉盘上,恭恭敬敬地呈给了崇祯,崇祯接过信,看了一下信封上的字体,确实是毕自严的笔迹。

    毕自严历经天启,崇祯两任皇帝,精心协调,精打细算,支撑大明财政长达十年之久,他为官清正干练,颇具经济之才,崇祯看了他七年的奏折,自然对他的笔迹是熟悉万分。

    崇祯打开奏折,一目十行地看了起来,看到一半的时候,他突然咦了一声,不由得站了起来,他并没有注意到自己的失态,依旧是聚精会神地看着这封信,很快,这封信就被他看完了。

    崇祯轻轻地将这封信放到了面前的案几上,重新坐定,看着徐怡缓缓说道:“这信你是从何处得来?毕老大人在信中说常平银自英宗皇帝以来,便已名存实亡,早已亏空殆尽。,”他将眼神投向李待问:“为何李爱卿却说户部还有十万常平银?”

    徐怡叹了一口气,眼中已有泪光闪动:“那是因为有个傻瓜拿了皇上的钱,妄图填补常平银的窟窿,用以赈济灾民,没想到刚运了十万两过去,便被人发现了,而侯阁老也恰巧在此时身亡!”

    “啊?”崇祯霍地站起,“你,你是说赵无忌用朕的银子,去填了常平银的亏空?”

    “正是如此,所以户部多了十万两,而和记少了十万两。”

    崇祯一脸不敢相信的样子,情不自禁用右手挡住了额头和双眼。

    徐怡的话语依旧在继续:“常平银之事,本与他并无任何干系,也无任何的利益交集,他之所以甘冒奇险,火中取栗,以臣妾想来,无非为的是那数百万流离失所的灾民!”

    崇祯想起自己刚才还对赵无忌起了杀心,顿时便是羞惭的无地自容,这样一个忠心耿耿的臣子,默不作声地替自己查缺补漏,冒着欺君瞒上的名头,拿出自家商行的银子,去填补户部的窟窿,什么是忠臣,这就是忠臣啊。

    相比朝中诸公争先恐后的将朝廷的钱往自己的腰包里塞,贪污腐败无所不用其极,赵无忌却是甘冒奇险去填朝廷的财政窟窿,两者相比,高下立判。

    惭愧啊,自己居然还想杀了这样一个忠心耿耿的臣子,自己若是当真杀了他,那岂不是成了纣王,秦二世那样屠戮忠良的昏君?

    想到这里,崇祯看向犹自坐在一旁咳嗽不止的张凤翼,心中顿时便升起了几分亲近之感,而对一旁的李长庚,则越看越是讨厌,以前怎么没发现这个老头如此遭人讨厌?

    只是自己刚才还跟这些大臣一起,谈论对赵无忌打打杀杀的事情,崇祯皇帝一时也不容易转过弯来,几位阁老也都是面露尴尬之色,竟然一时无人出声。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自殿外传来,很快曹化淳,骆养性二人的身影便出现在了建极殿中,两人的话语俱是杀气腾腾:“启禀皇上,东厂(锦衣卫)上下时刻待命,随时听候皇上的命令!”

    崇祯的脸色尴尬无比:“哦,两位爱卿来的很快啊……,对了赵无忌现在怎么样?”

    紧跟在骆养性后面的锦衣卫指挥同知吴国安听了,还未等骆养性开口,便抢先谄媚地说道:“启禀皇上,赵无忌依旧是不发一言,臣以为,此等奸人,不动大刑,他是断然不肯招认的!”

    崇祯听了勃然大怒:“朕不是告诉你不得伤了他吗?快快把赵卿家请过来,少了一根毫毛,朕要你的脑袋!”

    吴国安拍马屁失败,只得屁滚尿流地跑出了建极殿,他想破了头也想不明白赵无忌为何会咸鱼翻身,想起皇帝说的不得伤了赵无忌的吩咐,他不由得加快了脚下的步伐,嘴里喃喃骂道:“哪个兔崽子敢在老子不在的时候对赵无忌用刑,老子抽他的皮,扒他的筋!死之前也要先拉你垫背!”

    崇祯转变了对赵无忌的态度,对徐怡也跟着亲近了几分:“怡丫头,看到赵无忌被锦衣卫带走,你便跑去山东,向毕老大人求了这封信?不愧是女诸葛,当真急智了得。”

    徐怡的俏脸红了一红:“多谢皇上夸奖,不过这求助的主意,却是赵无忌想出来的,臣妾不敢居他人之功。”

    崇祯皇帝笑的跟一朵花似的:“看来朕还是很有识人之明的嘛,至少这赵无忌,朕便没有看错他,无论才华还是品质,都是一等一的人选。”

    半个时辰后,吴国安终于将赵无忌带了过来,崇祯看到赵无忌步伐稳健,神色如常,晓得他并未遭到虐待,心中这才松了一口气。

    赵无忌跪在地上:“罪臣赵无忌叩见皇上,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平身罢。”

    “谢皇上。”

    崇祯看着眼前的少年,开口问道:“事情真相,怡丫头已经跟朕说了,毕老大人的信,朕也看了,朕很好奇,你为何在锦衣狱里一言不发?为何不替自己辩解?”

第三百七十六章另开财源() 
赵无忌缓缓开口,少年的声音和眼神一样的清澈:“臣早已托徐怡郡主前去毕老大人处,陈说利害,求取书信,是以臣料定此事必将水落石出,还臣一个清白,臣之所以一言不发,乃是想借此机会,向皇上说明两个道理。”

    “其一,眼中所见,并不一定就是事实;若无毕老大人一封书信,则所有人都会认为臣贪墨了皇上的银子,户部有人贪墨了常平银,又有谁会知晓这背后的曲折真相呢?”

    “其二,圣贤曾云,‘治大国如烹小鲜’,皇上乃是尧舜之君,一言九鼎,天子一怒,伏尸百万,若皇上一听闻臣有不法之事,立即颁下雷电霹雳,则臣早已化为一堆枯骨,幸得我皇圣明,臣方才逃得一死,臣谏言,请皇上凡事三思而后行,缓缓图之,切不可操之过急。”

    崇祯皇帝从龙椅上站起身来,自台阶上走了下去,来到赵无忌身前,温言说道:“是朕误会了你,这是朕的不是,爱卿的谏言,朕听进去了,常平银的事,朕不再追究,和记商行,依旧由你主管。”

    “这个,臣挪用皇上的银子,罪该万死,皇上虽然宽宏大量,臣却不敢再主管和记了。”

    崇祯摇了摇头:“爱卿的忠心,朕已知晓,和记依旧由爱卿主管,有你主管,朕放心,爱卿若是还有什么要求,也可以跟朕说。”

    赵无忌心想这正是向皇上请求外放的好机会:“启禀皇上,如今我大明财政缺口年年扩大,连续数年收支亏空,以至于我煌煌大明,居然连三十万两的常平银都凑不齐,无钱则无饷,无饷则无兵,无兵又何以对抗虎视眈眈的后金皇太极和诸多流贼?而今天灾频频,流贼作乱,百姓早已不堪重负,皇上若是单单依靠向民间加收三饷以填补财政,只怕民生凋敝之下,反而会滋生更多的乱贼,三饷已不可持续,臣窃以为,另开财源才是上上之策。”

    崇祯听了,知道他必是又打着外放一方,督造大船,实施海上贸易的主意,不过若是当真把他外放出去,崇祯还是有些不放心。

    赵无忌的能力太强,一般的文官,会治政理民的,多半不会打仗,用这种文官外放一方,崇祯不必担心他们会谋反,可以放心使用他们,赵无忌则不同,他虽然是文官,但是打仗也很厉害,这样一个文武双全之人,崇祯很担心他会自立藩镇,进而造反作乱。

    左右为难之间,崇祯沉吟着,迟迟没有说话。

    张凤翼在一旁坐了半晌,他情绪已经平复下去,也不咳嗽了,听到赵无忌的话,他很感兴趣,赵无忌的商业才能早已得到验证,他若是提出另开财源,想必一定是有办法的。

    张凤翼摸着胡子,含笑看着赵无忌,问道:“如何另开财源,想来你已有计较在心,不妨说出来,老夫也帮你参详参详。”

    赵无忌向前走了两步,不经意间,他已走到了大殿的中央,他稍稍整理了一下思绪,便开口说道:“我大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以一直自居天朝上国,这固然没错,然而这个世界其实很大,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在我大明之外,也有无数的番邦异国,不夸张地说罢,我大明的土地面积,仅仅占整个世界陆地面积的二十分之一而已。”

    赵无忌的话,立刻便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诸位阁老顿时便是议论纷纷,就连崇祯皇帝也不禁耸然动容:“赵爱卿,这个世界当真有这么大吗?”

    赵无忌点了点头:“千真万确,这一点,臣可以用臣的身家性命担保,钦天监有位色目人,唤做汤若望的,如今担任钦天监五官正一职,他便是来自遥远的欧罗巴大陆,据臣所知,欧罗巴大陆的陆地面积便与我大明不相上下,那里至少有几十个国家,生活着无数和他一样,白色皮肤的色目人,皇上若是不信,只需唤他过来询问便知。”

    崇祯皇帝是知道汤若望这个人的,汤若望也曾对他介绍了欧洲那边的情况,那时他还以为是这个色目人为自己家乡吹嘘的夸大之辞,现在既然赵无忌也如此说,那欧罗巴大陆,想来确实面积不小。

    “自欧罗巴大陆往南,还有一个非洲大陆,面积与欧罗巴大陆相差不远,自我大明,远渡重洋一直向东,更可到达到南、北美洲大陆,两洲面积更是我大明的数倍之多,不过生活在那里的都是一些蛮夷野人,文化水平与我大明相差甚远。”

    “在这些大陆上,生活着千奇百怪的动物和无数珍奇异兽,以及种种特产和富饶的矿藏,比如美洲便有无数的黄金和白银,而我大明以南的诸多岛国,则盛产种种香料,欧洲的工业技术比较发达,很值得我们大明借鉴和学习,而这些国家,对我大明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也是非常的仰慕和喜爱。”

    “是以臣认为,完全可以建造一支强大的船队,远渡重洋,用我大明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等商品,换来一船船的黄金白银和香料,这些交换来的财富,不但足以填补大明的财政缺口,还能剩下大量的盈余,这便是臣想出来的另开财源之策。”

    赵无忌的话说完之后,建极殿内顿时又陷入了一阵沉默。

    崇祯听到海外尚有那么多的陆地,那些陆地又是如此富饶,也是怦然心动,赵无忌说的若都是真实的,那以海外贸易来赚取银钱,补充财政,还真是一条可行之路。

    在场的诸位阁老也都陷入了沉思之中,海外贸易的利润之丰厚,其实他们以前也都多有耳闻,但是直到今天赵无忌的一番话,才让他们发觉,海外贸易的利润,其实要比他们想象的还要丰厚许多许多倍。

    所谓的财帛动人心,想起如此之多的财富,便是几位阅历丰富的阁老,面对如此诱惑,呼吸也不由得急促了起来。

    户部尚书李待问执掌大明财税,对于朝廷的缺钱处境,他是最感同身受的人,是以他对于填补财政缺口也最为热心,想了半晌后,他率先开口,打破了沉默:“皇上,臣以为赵大人所献之策,花费甚少,而所获甚大,不妨一试。”

    李待问话音刚落,便听到一旁有人厉声说道:“不可!皇上,此举万万不可!”,众人扭头看去,说话之人正是吏部尚书李长庚。

第三百七十七章愿去山东() 
李长庚看着崇祯,一脸的大义凛然:“皇上,祖宗之法不可废,海禁乃是我朝开国太祖定下的国策,岂能轻易更改?户部多年亏空,乃是近年天灾频频所造成的秋粮歉收,民众流离失所,以至于税赋收入也大大下降;

    然而天灾总不能一直持续下去,早晚还是会恢复正常,到时只要有两三年风调雨顺的日子,粮食就会得到极大丰收,到时税赋自会充足,财政缺口也会自然弥补,又何必违背祖训,开海禁?”

    崇祯听了,想了想觉得也有道理,总不能以后年年都天灾吧,只要有那么几年的丰收年景,或许财政也就缓过来了呢?

    “皇上,老臣的看法却与李阁老有所不同。”张凤翼站起身来,一脸的凝重之色:“李阁老之言,也只是预测而已,那万一当真是年年天灾不断,又该如何?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总要做好万全的准备。”

    “若是要远渡重洋与番邦交易,非有大船不可,老臣对造船也有所了解,据老夫所知,一艘大船从设计到制造、下水,常常三四年之久,绝非朝廷今日下令,明日船队即可远航,臣以为,可以令赵无忌先行督造大船,以为准备工作,便是不与番邦交易,大船也可改为战船,就当增强了军备,也是好的。”

    崇祯知道张凤翼说的有理,他并不是那种保守的帝王,要不他也不会破格将赵无忌由一个秀才身份提拔为官,开不开海禁,只是他一句话的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