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明末之力挽狂澜 >

第174章

明末之力挽狂澜-第174章

小说: 明末之力挽狂澜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三百四十七章遇故人() 
曹化淳走后,赵无忌便打算前去挑选住所,徐怡听了,坚决也要陪同前去,赵无忌劝了她几句,只是不听,也只好由她去了。

    两人花了一下午时间,最终选定了一处宅院,这是一间两进的院子,里面共有十余间房子,宽宽大大,空间非常宽阔,地点不错,交通方便,价格也不贵,只要四百两银子,赵无忌十分满意,当下便付了银子,买下了这处宅院。

    有了居住之所,自然就不便再在魏国公的别业中居住下去了,第二日赵无忌便带人收拾了行李,搬了过去,此时他在京师之中,自然不能带着许多侍卫,以免被人怀疑他有谋反之意,最终他只留下了十个侍卫,其余之人都被他打发回西北去了。

    至于那些倭人,赵无忌也打发他们出去寻个客栈住,却将北条兰和小岛茂留在了身边,对外便宣称二人是自家的小婢和仆人,北条兰也一如赵无忌印象中的倭国女人一般,十分的温柔听话,竟然便真将自己当做赵府的婢女,挽着袖子,在赵府中忙里忙外,打扫洗衣做饭什么事情都做。

    宅院后边有块空地,种了些蔬菜,还有个挺大的花圃,于是小岛茂便成了赵府的花匠,此外还兼管种菜的任务。

    十个侍卫便成了赵府的家丁,商敬石是家丁队长,李定国则是赵无忌的门生弟子,一番安排下来,这个不大的宅院,很快就有了一些家的感觉,只差陈圆圆这个女主人来到了。

    崇祯的旨意也下来了,任命赵无忌为户部陕西清吏司郎中,即日上任,此外还因击破罗汝才之功,封赏陈圆圆为六品诰命夫人,升陈国宝、慕容先为游击将军,各有赏赐。

    赵无忌看惯了后世的电视剧和电影,一直以为古代的官员上班都是天还没亮时便要起床前往紫禁城,穿戴整齐,在午门外等候,钟声敲响后,排好队伍,鱼贯而入,朝堂上,文武大臣分列两旁,皇上则带着无比的威严等待臣子们上奏,这就是赵无忌想象中的官员上朝。

    实际上,这种上朝,叫做大朝会,每月只有一次,更多的时候,跟后世的上班类似,会给官员们排班,官员们只需要在规定的日子前去到岗上班就可以了。

    赵无忌得了崇祯的旨意之后,第二日便前往户部,拜见自己的顶头上司,户部尚书侯恂。

    侯恂五十多岁,这个执掌整个大明财政的户部尚书,是个看上去一脸和善的老先生,他见了赵无忌,很客气地跟他说了一会话,最后才说道皇上早已有了吩咐,他所在的陕西清吏司,大事小情尽可交给司内的员外郎,主事去做,赵无忌愿意在这里历练经验也可,不愿意的话不来上班也行,这样可以把精力全神贯注于皇上交付给他的任务上。

    随后赵无忌又分别前去拜访了他的另外两位主官,户部左右侍郎吴履忠和王家帧,两人知道赵无忌是皇上相中的人才,早晚将会飞黄腾达,所以对他也是十分客气,皆都是温言勉励了他一番,吴履忠更是亲自领赵无忌在户部的十三清吏司逐一走动了一番,将这些官员一一介绍给赵无忌。

    这些清吏司的郎中、员外郎、主事眼看上官亲自领赵无忌前来,晓得赵无忌不是个一般的人物,当下也都是对他热情相待,赵无忌自知根基尚浅,没什么资历,所以言语态度上更是十分谦和,为人处世彬彬有礼,给众人留下了一个极好的第一印象。

    陕西清吏司的员外郎名唤张世良,是个四十多岁,总是笑眯眯的胖子,主事叫刘成志,三十余岁,平时总是皱着眉头,身材瘦弱,这两人一胖一瘦,站在一起颇有喜感,这两人就是赵无忌的直属手下了。

    张世良、刘成志早已得到了尚书侯恂的嘱咐,知道赵无忌在这里就是个历练经验的,在这里待上几年,镀镀金也就走了,皇上迟早会重用他,前途远大。

    二人又看到平时眼高于顶,对下属甚是严厉的户部侍郎吴履忠居然亲自带赵无忌前来十三清吏司走动介绍,更晓得此人来历不凡,于是对赵无忌也是曲意逢迎,言语中颇有巴结之意。

    赵无忌进来之时,发现户部的门房前,站着一大群人,整齐地排成队列,在门前等候,当时他初来乍到,一时也摸不清楚形势,仅仅是感觉奇怪,并未多问,如今身边既然有两个亲近的下属,于是便向二人询问其中缘故。

    听了赵无忌的问话,张世良以与他肥胖的体态完全相反的敏捷速度抢先回答道:“大人有所不知,这些人大部分都是来我户部办事的,其中更有不少乃是自外地来的。”

    张世良脸上露出傲然之色,继续说道:“大人,咱们户部,总管天下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来找咱们办事的人,犹如过江之鲫,络绎不绝,大人今日所见这些人,还算是少的,若是到了年头岁尾之事,那门外排队之人,每日都有百八十人,有的外地来人,在京师待上数月,也进不得我户部大门呢。”

    赵无忌听了,恍然大悟,就如同自己后世一样,那时各地的市长,甚至省长不也是总往京城财政部、人事部等部门跑吗?以求为自己的地方争取一些政策和资金,或是投资的机会,没想到这种现象原来是明朝便已存在,绝非后世所独有。

    赵无忌又与二人闲谈了一会,了解了一些这边的情况,二人也都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跟赵无忌说了很多户部的事情。

    此时已近中午,眼看二人如此殷勤,赵无忌颇有些过意不去,便开口邀请二人吃饭,二人推辞了几句,眼看上官确实是诚意相邀,最后便也高兴地答应了下来。

    于是赵无忌领头,张世良、刘成志二人落后半步,三人便向着外面徐徐走去,眼看就要出了户部大门,突然在门外排着的长长队列里跑出一人,小心翼翼地来到赵无忌身前,腰板躬得极低,拱手说道:“请问前面可是赵大人?”

    赵无忌听他口音像是江南人士,观其面容,似乎有些面熟,但是一时半刻又想不起来他是谁,心中不由得有些犹豫。

    那人瞥了一眼赵无忌青色官服上的补子,上面绣着一只白鹇,晓得赵无忌如今已是五品官员,又看了一眼自己身上的八品绿袍,有些自卑又有些惴惴不安,再度小意说道:“赵大人,是我,我是周镳啊。”

第三百四十八章举手之劳() 
听这人如此说,赵无忌立即便想了起来,自己在南京时,曾有个叫周钟的秀才总找自己麻烦,可惜每次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不但没有伤到赵无忌,反而把自己弄得身败名裂,最后不知所踪,而面前这位周镳,便是周钟的哥哥。

    虽然他对周钟并无好感,甚至是很有些讨厌,但是周钟的哥哥周镳却是很正直的一个人,其人品在南京官场也是很受人称道,赵无忌做事向来讲究恩怨分明,并不会因为讨厌周钟,就会对周镳也产生反感。

    这时候的大明,士人、老乡、同学之间,互相提携已是一种约定俗成的风气,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周镳虽然在南京时与赵无忌来往不多,两人也并不算什么熟人,然而在这远离江南的京师,两人却也算得上是故知、老乡了。

    赵无忌若是不理周镳,消息传出去,难免会被人在背后讲究,说他官做大了,架子也大了,难接近,对老乡也不理不睬,所以赵无忌也只能热情地招呼道:“原来是周镳兄,适才眼拙,差点没认出来周兄,恕罪恕罪。”

    周镳扫一眼赵无忌那青色的五品官服,又看到他身后的两人,张世良他不认得,刘成志早先曾与他有过一面之缘,晓得他是户部的一位主事。

    周镳心中暗自揣测,看这二人对赵无忌既亲热又有些谦卑的神态,这赵无忌,如今竟然已经调到了户部,而且似乎职权不轻的样子。

    想到这里,周镳急忙问道:“这个,赵大人如今在户部做事?”

    “嗯,赵某幸得皇上赏识,暂任户部陕西清吏司郎中。”

    哦,竟然是一司之长,周镳倒吸一口凉气,别看清吏司郎中只是一个五品官,然而权柄却是极重,来这里办事之人,便是二品的巡按,也得放下架子,刻意巴结他,毕竟人家一支笔,便能决定地方的大笔投资,赋税,田亩等等重要关键事务。

    赵无忌眼看着刚才周镳自排队的人群中跑出来,心中对他的来意早已猜了个八九不离十,于是便主动询问:“周兄不是在南京为官吗?为何又来到京师?”

    周镳重重叹了一口气,说道:“下官忝居南京礼部司务,因一些赋税之事,被上官派来京师走动,没想到户部大门如此难进,下官在京师已有月余,却仍然在这里排队等候。”说罢,又叹了一口气。

    张世良听了周镳的话,隐隐似是有责怪之意,他担心赵无忌发火,急忙在一旁转圜:“赵大人,户部总揽天下九州之事,事务繁杂无比,每日各地均有人来此办事,这总要有个先来后到、轻重缓急之分,周兄弟这境遇,实在太正常了,绝非下面人有意怠慢。”

    赵无忌看着周镳,笑眯眯地说道:“周兄这次办差,寻的是哪个衙门?”

    周镳听他问起,似是有意相助自己,心中顿时升起希望,不由得将身子躬得更低了一点:“好叫赵大人得知,下官要去办事的部门,乃是户部广盈库。”

    赵无忌凝神一想,广盈库的主事似乎自己刚才见过,似是唤做陈瑜阶,是个和蔼可亲的中年人,刚才还与自己谈笑甚欢,想来会给自己一个面子,想到这里,他上前拉着周镳的手,笑道:“原来是广盈库,周兄为何不早说,本官这就带你去寻那里的主事陈大人。”

    周镳听了,内心顿时一阵狂喜,有赵无忌前去,自己这差事总算可以办妥了,在京师熬了一个多月,天天到这里等候,他可是真有点受不了了。

    “哈哈,这点些许小事,何须赵大人亲自前去,广盈库陈主事平时与下官也有些来往,赵大人,便由下官领周兄前去罢,定然将此事办的妥妥帖帖,让大人放心。”

    赵无忌闻言,只见说话之人正是张世良,于是也便顺水推舟道:“既如此,便辛苦张大人了。”

    “哪里哪里,赵大人且在此稍候片刻,下官去去就来。”说罢,张世良上前拉着周镳的手,亲热的领了他进去。

    赵无忌于是便与刘成志一起,在户部门前有一搭没一搭地边说话,边等候,不过片刻,便看到张世良笑嘻嘻地走了回来,后面跟着一脸兴奋的周镳。

    待两人走的近了,赵无忌看着周镳,微微一笑:“周兄,事情办妥了?”周镳连连点头道:“陈大人很好说话,到了那里,得知了情况,当下便把下官的文书给批了,赵大人,当初舍弟那么恶劣地待你,你却如此宽宏大量,不计前嫌、仗义援手,周镳惭愧万分。”

    赵无忌笑道:“周兄可不要这么说,举手之劳而已,如今正是午时,本官做东,周兄若是方便,不妨一起用饭罢。”

    周镳如今任务已了,他在京师待了这么长时间,早已归心似箭,又看赵无忌身边有两位下属,想必他们之间也有些话要说,自己若是去了,他们说话总不方便,想到这里,便拱手笑道:“多谢赵大人美意,下官却还有些事情,不便与大人同去,来日周镳必当登门造访大人,以谢大人援手之恩。”

    赵无忌哈哈一笑,也不勉强他,双方便在户部门前分手,临别时周镳又是一阵千恩万谢。

    张世良对这边比较熟悉,他在附近找了一家酒楼,三人边吃边聊,赵无忌又要了一坛酒,酒过三巡之后,席间气氛慢慢热烈,说话也放开了一些。

    赵无忌说道:“本官另有皇命在身,来此只为历练经验,这陕西清吏司的大事小情,还要多多仰仗两位出力。”

    两人忙不迭地答应下来,张世良端起酒杯道:“侯大人之前也曾和我二人交代过,说道赵大人才干过人,身负皇上的重托,赵大人此后若是不忙,便来司里点个卯,看看文书,处理一些政务;若是有事在身,便不必来了,一般小事下官自会替您处理明白,若是有干系重大之事,下官自会派人请示,请赵大人处理。”

    刘成志也急忙开口:“咱们这司里,也就是一些承上启下,按部就班的事务,都是一些繁杂琐碎之事,大人才智高绝,不应为这等小事费心,我等二人都自会为大人分忧。”

    赵无忌哈哈一笑,举起了手中的酒杯:“如此甚好,那就有劳二位了。”

    三人吃完饭后,张世良、刘成志二人自去返回户部当值,赵无忌则转身回了自己的宅子,歇息了一会,便带着商敬石,李定国两人并三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