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明末之力挽狂澜 >

第171章

明末之力挽狂澜-第171章

小说: 明末之力挽狂澜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倭国的金银虽多,却是远水不解近渴,想要解决大明当前的财政困局,还需要另辟蹊径,想到这里,赵无忌也不禁暗自苦笑不止,这崇祯皇帝当真看得起自己,这么大的一个烫手山芋抛过来,任是谁来也承接不住,看来自己也要想个法子敬谢不敏。

    只是完全拒绝崇祯的话也是不妥,如今的大明,实施的是极权的封建君主制度,皇帝为天子,拥有着绝对强大的至高无上的权力,所谓的受命于天,对整个天下进行统治。

    因此,拥有着绝对权力的皇帝,极为强大,他若是想杀一个人,甚至都不需要理由,也没有谁能拦得住。

    赵无忌不过是想自保,并不想触怒崇祯皇帝,所以这进京的途中,他一路上思索的便是如何能为皇上找到一个全新的财源,多多少少对皇上有所交代。

    赵无忌在路上,为大明帝国的财政而苦恼的时候,却不知道,此时在京城,对待如何安排赵无忌的问题上,崇祯也陷入了苦恼之中。

    崇祯也没想到临到赵无忌离任时,还能搞出这么一个大动静,以四千乡勇,趁夜突袭罗汝才,刘希尧五万流贼联军,竟然大获全胜,罗汝才单骑逃逸,刘希尧当场授首。

    此次胜利,严重地打击了贼军的气焰,也为正在围剿高迎祥,张献忠的两位总督洪承畴,卢象升减轻了一部分压力,毕竟罗汝才也是贼军中有数的悍匪之一。

    当赵无忌大破贼军的消息传到京师,朝堂上下一片欢欣鼓舞之余,一些官员仿佛看到一颗闪闪发亮的将星正在冉冉升起,于是便纷纷上奏崇祯皇帝,恳请皇上破格提拔赵无忌,让他率领手下精兵,与洪承畴,卢象升两位总督一起,共击流贼。

    接到奏折的崇祯皇帝苦笑不已,赵无忌手下那些乡勇战力固然惊人,却也是个巨大的吞金巨兽,调赵无忌去剿匪,饷从何来?

    再一个,赵无忌立下大功,此番势必要对其再次提拔,若是让其前去剿匪,崇祯担心赵无忌趁机在军中发展势力,崇祯本就对赵无忌拥兵自重心存警惕,若是被赵无忌借着剿匪机会,扩大自己在军中的影响,成为李成梁那样的人物,那崇祯宁可不让他去。

    起码李成梁没有外援,还是个单纯的军阀,赵无忌可是个会治政收拢人心的,还有察哈尔部为外部强援,若不是此时留着赵无忌作用更大,崇祯还真的有了借进京的机会,除掉赵无忌的想法。

    同为领军的文臣,洪承畴依赖手下的贺人龙,左良玉等大将作战,并无自己的核心部属和士卒,崇祯皇帝对他,还是比较放心的。

    卢象升手下的天雄军虽然也是有名的强军,然而卢象升在大明朝做官已经十三年了,崇祯对他比较了解,他的忠诚毋庸置疑。

    所以三个文臣中,既能打仗,又与崇祯接触的少的赵无忌,成为被猜忌的对象,也是很自然的。

    于是这一对各自戒备,各怀心思的君臣,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管愿不愿意,彼此都在慢慢地接近,直至见面的那一天。

第三百四十二章再创商行() 
北条家那十五个侍从一夜醒来,便发现着了贼人的道,贵女被不知来自何方的贼人掠走,自己远在异国他乡,大明又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人生地不熟,这些外来的倭人一时间两眼一抹黑,没了主意,也不知该如何寻回贵女。

    惊慌之下,有几个侍从甚至打算切腹自尽以赎罪,这十五人中的首领小岛茂正在头疼之际,没想到晌午时分,贵女竟然自己回来了,后面还跟着一百多名大明骑兵,还没弄明白怎么回事时,便被这些骑兵“请”了回去。

    此后这伙倭人便加入了赵无忌的进京队伍中,看着这些明军异常豪华精良的装备,严整的军纪,彪悍勇毅的气质,小岛茂本能地觉得贵女终于寻觅到了北条家的机缘,有了这样有力的强援,复兴北条家的希望大增。

    小岛茂是个海商,常年来往大明和倭国,算是对大明的情况比较了解,所以这次北条次才会派他前来,一路上赵无忌与他接触了好几次,自他口中了解到很多倭国的形势和情报。

    在大明,进京的官员,住宿也是个问题,一般情况下,他们通常都会住在京师中的寺庙之中,而不是各地的会馆和客栈。

    客栈作为迎来迎往之地,居住之人鱼龙混杂,朝廷命官与一些平民,商人居住在一起,难免伤了官员的体面,客栈周围又经常会有酒楼和茶楼,十分喧闹,是以很少有官员肯居住在客栈。

    会馆乃是同乡聚会之处,皇帝最忌讳的就是官员结党营私,担心他们拉帮结派,互相勾结,所以官员若是住在会馆,即便内心坦荡,也难免会有瓜田李下之嫌,会被人猜忌,所以进京的官员入住会馆的也非常少。

    而京师这里,寺庙众多,规模庞大,环境优雅,并且寺庙人来人往,住在这里,既十分舒适,又可显得自己胸怀坦荡,并无不可告人之处,不必担心会被人猜忌。

    赵无忌本来是打算寻个寺庙住的,不过徐怡作为魏国公府的郡主,家中在京师产业众多,住所更是有好几处,当下便借了一处府邸给赵无忌暂住,让赵无忌感激不已。

    占地一千多亩的紫禁城,周围俱是高达三丈的坚固城墙,里面共有九千多间房间,对外全封闭,对内也是分成几百个大小院落,赵无忌每次进了紫禁城,都有一种插翅难飞的无力感和恐惧感,毕竟这里有着一言可定人生死,至高无上的皇帝陛下。

    依旧是那间熟悉的御书房,崇祯的身边也依然是上次见过的那位老太监,到了此地,赵无忌也不得不五体投地行跪拜大礼:“臣赵无忌叩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崇祯急忙走了过来,双手将赵无忌扶起,说道:“赵爱卿辛苦了,此番爱卿安定西北,击破流贼,劳苦功高,说罢,想要朕如何赏你?”

    赵无忌听到崇祯话语中的温和之意,心中这才安定下来,看来崇祯暂时还没有要对付自己的意思,于是便垂首说道:“若不是皇上破格提拔臣于微末之间,臣此时依然不过江南一秀才而已,臣便是有些许功劳,那也是尽一个臣子的本分而已,不敢居功自傲。”

    崇祯听他说的谦虚,心中也是欢喜,于是又命人赐座,自己也再度转身坐于龙椅之上,徐徐说道:“赵爱卿,你可知道朕为何会调你回来?”

    赵无忌低头说道:“臣不知。”

    “这几年户部收入,年年入不敷出,缺口甚大,不知爱卿对此有何看法?”

    赵无忌想了一会,说道:“户部亏空,由来已久,宛若一个久病的病人,只能用养身固原的慢药徐徐医治,慢慢去了病根,若是骤然施以猛药,只怕病情未愈,病人的身体却先受不了了。”

    “臣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亏空问题绝非臣独自一人短时间便可解决,若是能给臣充裕的时间,慢慢地观察发现税收中存在的问题,再一点一滴的慢慢改进,或许十年之内,形势会有所改观。”

    “可是,爱卿在西北,短短不到两年,神木的税收和秋粮就翻了几倍……”

    “臣不敢欺瞒皇上,神木府县的税收增长,庆记商行出力甚大,臣也是庆记的大股东之一,以庆记商行的财力,令一处府县有所改观并非难事,但若是用在一国之地,则如同杯水车薪,发挥不了多少作用。”

    崇祯听了,面露失望之色,说道:“那财政的问题,短期内赵爱卿也无计可施了吗?”

    赵无忌点了点头,说道:“臣才疏学浅,实在想不出来太好的办法,只能据实以告皇上。”

    崇祯听了,重重叹了口气,说道:“庆记乃是你一手创建,从无到有,再到如今的规模,足见爱卿商才了得,有关我大明的财政问题,爱卿就当真一点看法也没有吗?”

    赵无忌想了想,开口说道:“皇上若是说要赚钱,臣可以仿照庆记,再度创建一间商行,以皇家为股东,为皇上赚钱,此举最易,见效也最快。”

    崇祯听了心中大喜,庆记商行目前犹如一只能下金蛋的母鸡,每月给股东们的分红便有五六万两,让他内心羡慕不已,赵无忌若是能为自己再创一个庆记,一年几十万两的收入,虽然弥补不了户部的亏空,却也是一大笔难得的收入了。

    想到这里,崇祯便说道:“既然如此,朕这个股东该出多少钱?”他心中暗忖,按庆记的股份来算,比肩庆记的商行,股份少说也值几百万两银子,自己手中可没那么多钱。

    赵无忌听了,微微一笑,说道:“皇上只需为臣提供种种方便即可,钱却是小事,有白银两千两,足矣。”

    崇祯听了又惊又喜,连带着说话的声音都有些颤抖了:“当真只要两千两?”

    赵无忌笑了笑,伸出一根手指说道:“臣占一成股份,皇上提供两千两银子,占据九成股份,给臣半年时间,臣有把握为皇上赚到二十万两银子。”

第三百四十三章君臣奏对(一)() 
看着崇祯又惊又喜的神色,赵无忌脸上平静如常,依然是一副恭恭敬敬的样子,内心却不禁暗叹一声。

    天子,受命于天,富有天下,代天行事,拥有无穷无尽的威严与权力,然而区区二十万两银子,便让崇祯激动成了这个样子,由此可见,这皇帝目前都窘迫成什么样子了,罗汝才不过一介流贼,手头都有十多万两银子,堂堂大明帝国的君主,居然会为了二十万两银子惊喜万分?

    赵无忌对崇祯并无恶感,相反,他对崇祯给予他的知遇之恩,是深深感激在心,然而此时,有些话,他却不能,也不敢说太多、太深。

    解决财政亏空问题?很简单,那些皇亲国戚、朝堂上的诸位大臣有的是钱,李自成攻破京师后,自崇祯的国库中只得到了十万两银子,自京师的权贵大臣手中,却足足搜刮到了白银七千万两!这哪是皇上与民争利啊,这分明是勋贵大臣们跟皇上争利。

    在赵无忌看来,大明朝廷中的诸公如此腐败,崇祯只需反反腐,抄抄家,便可轻易获得大笔银子,随便搞搞也能弄个几百万两白银,弥补缺口或许不够,但赈济救灾却是没什么问题,只要稳住了难民,流贼便成不了气候。

    然而这话他不敢说,大明自朱元璋起,二百多年来,官僚系统早已变得臃肿不堪,官员们更是腐败成风,他们的腐败,不是一个人的腐败,而是整个系统的腐败。

    就以崇祯用以反腐的主力工具锦衣卫来说,从上到下也是烂透了根,买官卖官,敲诈勒索那都是家常便饭,崇祯后期反腐的成果,大部分都白白肥了锦衣卫,崇祯自己倒没得到多少。

    这种情况下,赵无忌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在朝中既无人脉,也无资历,顶着一个五品的知州官位,要他向崇祯提出反腐的建议,进而站在整个庞大官僚系统的对立面,还是算了吧。

    赵无忌并不惧怕牺牲,但是牺牲也要牺牲的有价值,敌我不明的情况下,贸然向皇上进谏,然后被整个官僚系统不明不白的整死,这不是牺牲,这是送死,这么做除了能得到一个冒死进谏的名声外,几乎什么用都没有,这样牺牲的价值基本为零。

    崇祯皇帝自登基以来,一直兢兢业业,勤勉政务,期待自己能成为尧舜那样的明君,他的勤奋程度,不仅仅在大明的历史中,便是在整个华夏王朝的历史中,像他这样勤勉的帝王也不多见。

    他的身材清癯瘦削,外表沉稳持重,神态庄严,幼时的经历又养成了他俭省的习惯,他自小便通过自学阅读了大量的经史著作,儒家的正统观念对他影响深远,毫不夸张的说,他的学问和修养,在朱元璋的子孙后代中,也是出类拔萃的少数人。

    然而,他的缺点也同样的鲜明,刚毅的外表下面,内心最深处却隐藏着软弱,重大事件发生时,往往便会失去信心,放弃努力,等待命运的安排,性情又过于急躁,此外,与历史上很多皇帝一样,他的猜忌心也很重。

    治大国如烹小鲜,他的急躁性情,使得后代的史学家常常扼腕叹息不已,也曾有人说,若是换一个像万历般几十年不上朝,不管事的皇帝,大明也许还不会亡得那么快。

    方向反了,越努力,反而会离目标越远,同样地,一个勤奋的庸才君主,他越勤奋地做事,反而只能使得国家越快的败亡。

    崇祯身边,除了始终忠心耿耿的王承恩外,并没有太多值得信任的心腹,就说这御书房内,除了王承恩外,崇祯背后还侍立着两个年约十五六岁的小太监,别看他们一副谨小慎微、战战兢兢的样子,宫中关系错综复杂,谁知道他们又是谁的眼线?谁知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