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抗日之兵王传说 >

第165章

抗日之兵王传说-第165章

小说: 抗日之兵王传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说,史迪威对李学坤是很欣赏的,他觉的,李学坤是中国的第一流的战将,他为自己麾下能有这样的指挥员而感到自豪。

    所以,当史迪威得知二百师来到印度后是极为兴奋的,他认为,二百师的到来使自己有机会洗雪缅甸的耻辱。

    于是史迪威开始着手进行他那在印度训练10万中*队,在中国装备30个美械师齐头并进反攻缅甸的计划。这个计划在1942年5月10日,也就是杜聿明将军下令进野人山、史迪威被扔在缅甸敌后的那一天,就已经浮上心头了。

    史迪威有记日记的习惯,他在笔记里说,中国有世界上最好的士兵,却由“*无能的政府和愚蠢胆小的指挥官”率领着。像二百师这样的部队,史迪威自然是求之不得,他下决心要将之留在印度,对其实施完全美国化的装备、教育、训练,建成一支更加强大的武装,作为重新打通滇缅公路甚至解放缅甸的基本力量。

    后来,史迪威又得知新三十八师到达雷多的消息,这让他喜不自胜,他没有想到,中*队竟然有两个师进入了印度,这样一来,他的计划实施起来将有很大的希望。

    于是,史迪威立即向远在中国重庆的蒋委员长发出电报,要求整训这支部队,将其改为中国驻印军,与新一批的中国远征军两路对进,以打通滇缅公路。

    当得知李学坤的二百师与新三十八师全部安全抵达印度之时,重庆的蒋委员长不由松了一口气,二百师,这个中国唯一的机械化师,终于逃了出来,而且更让他欣喜的是,二百师的装备连一件也没有丢下,这足以让蒋委员长引以为傲了。

    蒋委员长不由一笑,李学坤这家伙,时时刻刻都会带给自己惊喜。

    不过,新三十八师的严重减员却让蒋委员长感到一丝寒意,为什么同样的军队,都是由名将率领,但却是不同的结果呢?

    李学坤问齐装满足,而孙立仁部与廖耀湘部却损兵大半,看来,这就是所谓的将领个人能力问题了。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李学坤,绝对是一个大将之才,比其他的将领高出一大块。

    缅甸失守给以后作战带来极为消极的影响,使中国彻底失去了滇缅公路这一唯一的陆上交通线,好在美国人已答应了自己,开辟从印度飞越驼峰(在喜马拉雅山)的空中航线。

    这样,美国人答应的美援就可以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

二百五十五章 中国驻印军() 
虽说失去了缅甸日本也可以直接威胁印度。但是,也取得了重大的战略意义,掩护了英军撤退,赢得了时间保存了力量以保卫印度,也消耗、阻滞了日军进攻中国西南大后方的企图,配合国内部队阻敌于云南境内怒江天险,以后形成长期对峙,粉碎了日军从缅北进攻中国西南大后方的企图。

    这次远征作战,也是中国自甲午战争以来首次出国作战,他们弘扬了中国人民的国际主义和民族牺牲精神,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自己这个大国领袖,也赢得了英美领导人的尊重。

    史迪威的计划蒋委员长已经看过了,虽说对史迪威有抵触情绪,但是,这计划对中国来说,还是有利的,首先,史迪威的计划,要装备三十个中国师,全部给以美械装备,其中的二十个师用于缅甸战场,这是蒋委员长所乐于看到的。

    自从抗日战争爆发以来,中国只得到了很少的外援,大多数的时候,都是靠着自己过日子,艰难的支撑着,现在,一下子有了这么多的美援,就如同一个乞丐一下子捡到了黄金一样,蒋委员长真的可以开心的笑了。

    虽说这些美援不能直接用来对付八路军,但说到底,这都是自己的力量,早晚会归自己支配的。

    其次,史迪威提出一个计划,要把印度的中*队整训,组成中国驻印军,这是一个大胆的计划,史迪威甚至计划着,把中国驻印军编练成一支相当于发达国家a级标准的轻装备师。

    史迪威计划在印度建设一支完全由美国人训练的全美械中国部队若干个师,用于反攻缅北,称“x部队”;在中国云南昆明基地建设主要由美国人训练的美械部队30个师,用于反攻怒江,称“y部队”;然后在广西桂林基地再建设30个美械师,称“z部队”,与“x部队”“y部队”一起用于在中国大陆发起全面反攻,一举歼灭在华日军。美械部队,通俗地说,就是装备美国武器的部队。但这个“美械”标准并不统一,因地点的不同而不同。

    驻印军的装备全部换装美式,那是真正的美械,所有武器装备一应俱全,还拥有别的部队想都不敢想的两个坦克营。

    中国驻印军,将成为中*队的刀锋。

    对于这些,蒋委员长还是接受的,虽说是打日本人,怎么说也是武装备自己的部队,而且,中国驻印军的后勤保障由英国佬和美国佬负责,自己只要出人就成。

    中国别的没有,就是人多,自己只需要提供兵员就可以了。

    一想到自己的麾下能拥有世界上第一流的装备,蒋委员长的心里有些起伏,抗战到现在已经五个年头了,本来看不到什么希望,可是愚蠢的日本人,却不合时宜的捅了美国佬的屁股,把美国佬拉进了这场战争,现在看来,日本人虽然一时得势,但长久下去,必然失败,到时,自己才会真的成为一个大国领袖。

    转念一想,蒋委员长又想起了钻进野人山里的杜聿明的第五军,现在还没有他们的消息,不知他们究竟能活着走出来多少,杜聿明这个人还是不错的,对自己忠心耿耿,忠于自己的命令,他要能活着出来,自己一定要好好提拔他。

    想到这儿,蒋委员长完全同意了史迪威的计划,同时希望英印军出动飞机寻找进入野人山的第五军。

    1942年7月6日,蒋介石发来命令,第二百师与新38师改为独立师,脱离国内部队建制,开始在印度进行整训。

    从二百师师到达印度开始,盟军的飞机就不断飞进野人山寻找杜聿明的部队,不过,杜聿明的运气实在不算太好,他的部队一进入野人山,就赶上了恶劣的天气。

    这样的天气固然掩护了第五军免遭日军战斗机攻击,却也实实在在给搜寻效果带来了麻烦,所以当杜聿明的残部从鬼门关回到现实世界中来的时候,大部分人已经永远留在了野人山中。

    直到7月初,第五军才得以空投了干电池帮助第5军与外界取得联系,接连几天里,降落伞下系着的那些坚硬的军用饼干胀死了不少饿得早已虚脱的人,但毕竟使更多的人有了勉强走出大山的体力。

    7月中旬,二百师和新三十八师派出的救援部队在离印度边境100多公里的大洛开始零星接触到新22师的人员。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杜聿明中将和新22师师长廖耀湘少将率领着东倒西歪的士兵们,终于陆续走出了恐怖的800里野人山。

    这些九死一生的人首先该去的地方不是战场而是医院,因为即使是可口的牛肉、饼干、面包和水果,对于他们的肠胃来说也无异于石头,但是,总算有大约一万人活了下来,又一个师的架子保留下来了。

    新22师也是一支十分善战的部队,曾经在缅甸平满纳单独抵抗5倍于己的日军达18天之久。只是在缅甸作战中一直在与日军硬拼,战斗伤亡即几达半数,在野人山中又几经磨难,只剩下了不到3000人。

    当李学坤看到枯瘦如柴的廖耀湘时,不由悲从心来,这样一位抗日名将,竟然被野人山折磨成了这个样子。

    随后的几天,新二十二师的官兵得到了很好的照顾,这让他们终于恢复了生气。

    而史迪威,则一刻也没有停歇,他不停的筹划着组建中国驻印军的事宜。

    8月,中国驻印军成立,史迪威担任总指挥,美国人柏特诺任参谋长,至于那位被史迪威称为“终日绕室彷徨,对于军队的教育训练毫无办法”的前远征军司令长官罗卓英上将,也在做了2个月中国驻印军副总指挥后,被史迪威赶回了国内。

    其实,罗卓英不过是中*队的替罪羊,在史迪威眼中,中*队,除了李学坤和孙立仁等少数人外,大多都不会打仗,而精于内斗,要想提升中国驻印军的战斗力,就必须清除他们。

    所以,包括罗卓英与杜聿明在内的第五军军部成员,全部被赶出了印度,空运回国。

    英国人对于这支部队是感到不安的,所以,多次企图控制这支部队,但是,却被史迪威挡了回去。

    可以说,中国驻印军的成立,史迪威是立下了很大功劳的,他多方奔走努力,努力使在印度的中*队获得自主的、不受制于英国当局的境遇,这与英国当局的企图当然不相符合,所以被印度总督韦维尔拒绝了。

    但史迪威的想法又非常符合美国的战略,为了支持中国战局,美国已经在缅甸损失了很多运输机和飞行员,而运进中国的物资则杯水车薪,打通中印之间的公路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这时,一个重要的人物登场了,他就是马歇尔,马歇尔出面劝说英国首相邱吉尔服从美国的计划。

    此时的英国,在战争中严重依赖于美国的人力物力,美国人的话自然是有份量的,财多的人气粗,处处需要美国财力物力支持战争的英国,只有同意了美国人的设想。

    而且,英国人还把一个设施不错的兰姆伽训练基地交给驻印军;这个兰姆伽训练基地,原本被英国人关押了两万名意大利俘虏,英国人对俘虏很人道,所以条件还不错,现在,成了中国驻印军的基地。

    除此之外,英国人另外又把雷多一带设立为一个中国人管理的军区,由孙立仁兼任司令,其实,这个职位本应该是交给李学坤的,但是孙立仁有美国背景,在美国的军校读过书,所以更受美国的信任,于是史迪威将这个军事区交由中国驻印军作为后勤和进攻出发基地。

    一时间,印度最东北角的地段成了中国人的天下。

二百五十六章 蓝伽姆攻略1() 
史迪威将这个军事区交由中国驻印军作为后勤和进攻出发基地。一时间,印度最东北角的地段成了中国人的天下。

    在这里,美国人出装备,管训练,英国人负责生活供应,而中国则出兵员,这是雷多和兰姆伽基地的基本模式,美国物资变戏法似的源源而来,为后来的丛林决战提供了极为充分的物质条件。

    与国内部队相比,驻印军士兵的装备可以用奢侈来形容,战斗服、作训服、夹克、t恤、内衣内裤、毛衣、胶皮雨衣、作战背包、钢盔、软帽、便帽、防毒面具、作战携行具、带帆布套的野战水壶、s腰带、丛林靴、帆布护腿,甚至袜子一样不落。

    伙食标准也向美军看齐,注重营养,主要是面包、大米和罐头食品,国内不容易得到的各种珍贵的肉食,在这里简直吃腻了,反而思念起那原先叫人厌烦透了的新鲜蔬菜来;

    士兵们甚至管那些罐头叫大便罐头,每天强自忍受着吃进肚子里,而这些罐头,在国内绝对是上好的物资,花钱都很少能买到。

    至于军官,别人不知道,最起码李学坤部下的军官每餐都是四菜一汤,特别注重营养,这主要是因为李学坤给了管理后勤的英*官二十根金条,这些金条,对李学坤部的营养保障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而新三十八师和新二十二师的伙食就没有李学坤的二百师这么好了。

    先进的医药卫生和卫生教育保证了官兵的健康,热带丛林的恶劣气候已经不能打倒强壮而卫生习惯良好中国人。在长时间经历了拮据的国内部队生活方式之后,猛然间接触到如此丰富的内容,美国强大的物质生产能力令所有中国官兵眼花缭乱瞠目结舌,以为自己在做梦。

    当然,美国人的给予,并不是无条件的,因为与美国物资一起到来的还有大批美*官。

    史迪威有一个野心勃勃的设想,想把中国驻印军营以上军官全部换成美国人,他要将这支中国驻印军变成美国的雇佣军,所以,他从美国国内运来了多达300名各级军官,准备“大换血”。

    但是这样一来,这支部队就将变成一支美军的外籍部队,这个雄伟却有些可耻的计划遭到了全体中*官士兵的反对与抵制。反对得最凶的人中,就有李学坤和孙立仁。

    此时的李学坤,正与孙立仁聚在一起,两个人一边吸着烟,一边讨论着问题。

    “听说了吗?史迪威要把营以上军官全部换成美国人。”李学坤说道。

    “嗯,我听说过了。”孙立仁点了点头。

    “你是怎么想的?”孙立仁反过来问李学坤。

    “我就是觉的,史迪威太过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