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国崛起1900 >

第444章

大国崛起1900-第444章

小说: 大国崛起1900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很多人都点点头,可是听的多,说的少。

    执掌杨子银行的陈光甫说道:“我想我们是不是应该积极推动小额存款业务。比如给小额存款优惠的利率。”

    这是一个办法,但未必能起到效果。

    杨潮摇头:“短期内也许有用。但绝对长不了,小额存款利率高的话,大额资金肯定会想方设法分拆存款的,最后反而得不偿失。”

    “我们可不能让猪肉价格把整体价格都带起来,现在猪肉价格都涨了一倍,从过去的2钱银子一斤,涨到了4钱了。可是如何让老百姓不买肉呢?现在手里有闲钱的人多了,还都觉得工作稳定,反正有国家管着。别的地方找不到活儿,还能去国家复兴开公署,当国家雇员,所以敢放心大胆的消费。因此消费短期内是限制不住的。也没有必要限制。可如果能够引导呢?”

    杨潮认为,消费无法限制,那就只能引导,引导大家去买那些价格变化不敏感的产品,买那些供应充足的产品。

    杨潮这么一说。很多人就开始活跃起来,有的说买房,有的说买车。

    很难想象房子和车子,能跟猪肉争抢市场,这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产品好不好。

    “收音机?”

    “自行车?”

    总算有些靠谱的了。

    收音机和自行车的价格较低,虽然跟猪肉不是同类产品,可如果能够鼓动老百姓手细一点,攒钱买这些东西,那么还有可能让老百姓少吃几顿肉。

    但这不是你说说,老百姓就会买了。你得鼓励,得让他们感觉到现在买最划算,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

    至于自行车和收音机的价格会不会涨?工业品的价格涨势相对更容易控制一点。

    原因很简单,生产工业品只要增加投资,扩大生产是看得见的,而农产的增产,那不是一句话的事,养一头猪没有半年时间根本就出不来,而生产自行车,相关企业加几个班就能将生产力在不增加机器的情况下翻一倍。

    从长久来看。工业品价格总是越来越低的,而农产的降价空间却不大,所以引导老百姓去购买工业品,是目前最好的办法。甚至是唯一的办法。

    “这个倒是可以考虑,多找找类似自行车、收音机之类的产品,价格不算太高,老百姓省点钱能买的起,可以将他们的消费目标从猪肉等农产品暂时转移一下。等猪肉生产上来了,那时候他们想吃多少肉。就吃多少肉。”

    集思广益,这些银行家,还是很精明的,很快就想到了很多消费品。

    什么钟表了,剪刀了,台灯了,镜子了之类的。

    “够了,够了!”

    看到他们的热情被调动起来后,杨潮抬手制止,这只是一个思路,不是考虑具体问题的时候。

    “自行车、收音机、座钟手表、电灯泡、梳妆镜子、剪刀菜刀、桌椅板凳,差不多了,大致我们挑选出十个左右大家都需要的产品,而且原料来源丰富,不至于推高原材料价格,又能切实提高百姓生活的产品,引导大家去消费。那么问题来了,怎么让老百姓去消费?”

    所有人又沉默了,他们没有相关经验。

    “要不,分期付款?”

    有人犹豫道。

    作为银行家,分期付款他们当然知道,美国人都玩嗨了的手段,可以说,美国2年代的大繁荣,就是分期付款提前消费带动起来的,不然哪有那么多美国人买得起车,还不是银行给他们的贷款。

    分期付款方式在中国也出现了,不过还没有流行起来,因为杨子银行团没有加入这个行列,杨子银行团涵盖5多家大银行、大钱庄,分属3个家族所有,十分紧密,步调一致,而且全都将网络扩张到了全国,掌握了大量的资金,他们不投入这个领域,这个领域在中国就做不到。

    杨潮摇头:“分期付款用来促进汽车、住房的消费还可以。但现在是要将葱姜蒜肉的钱引导到其他消费领域,自行车那些小件还用不着分期付款。我的建议是补贴,给这些企业补贴,要求他们段时间内将价格降低一半,然后一个月后提高三分之一,三个月后提高三分之二,让大家感觉到越晚买这些东西,就越不划算,所以短期内生下其他消费,去购买这些东西。”

    “好方法。”

    “杨大人圣明。”

    “听君一席话——”

    杨潮又抬手制止众人的马屁。

    “但是,我们银行家的朋友能做什么呢?”

    这才是杨潮跟这些人谈的原因,补贴生产企业,促进消费,政府直接就做了。

    但是众人又不说话了,他们不知道杨潮的想法,不敢乱说。

    杨潮心中暗叹,他想启这些人,却改变不了他们主动性差,当然更因为在自己面前有些放不开的原因。

    所幸不跟他们解释了,直接要求:“我希望我们银行界的朋友,能够配合政府的政策,我们会对自行车、收音机等行业进行短期补贴,时间不会过一年。可以想象,这些行业在这一年时间内市场会非常不错。可同样要面临一个产品不足的问题,我希望银行界的朋友,能在这时候给这些企业贷款,让他们大胆扩大生产。”

    众人都表示一定支持,不仅仅是因为配合政府,他们也能想象,如果政府补贴这些行业的话,这些行业肯定会迎来展的契机,他们贷款也就有稳定的回报,说到底是做生意的,还得赚钱。说起来,他们最近都赚了不少钱了,承销债券利润尚可,可单靠这个维系,也不是长久之计,很多人都开始怀念大繁荣时期赚钱的机会是那么多的时候了。

    只是张家傲还是有些沉闷,因为好像跟他们什么关系都没有。

    张家傲还是很专业的,在他的努力下,虽然黄金储备的慢慢降低,虽然通货膨胀开始出现,可是纸币始终维持了含金量,不至于像欧美国家那样,难以维持金本位,这就是他最大的工作成绩。

    杨潮对张家傲道:“张行长,央行虽然不可能直接去给企业放款,但是你们也可以提供一款产品啊,用来吸纳老百姓手里的菜金。”

    张家傲一动,到底是专业人士,马上就想到了。

    “您的意思是说小额债券?”

    杨潮点点头:“小额债券,就以国家复兴开公署的名义,就叫复兴债券。刚好让他们将下去的工资直接收上来一部分。同样可以其他门类多样的小额债券,什么爱国债券,教育债券等等。只要能引起老百姓的心里共鸣,告诉他们省下一顿肉钱,买一张债券,帮国家度过难关,让孩子有学上。所以有个一两,二两的面额就行,人人都能买得起。不妨将分销费提高一些,到那些杂货铺,甚至直接送到菜市场让菜贩子代销。”

    打着复兴,爱国的名义,目的就是从老百姓嘴里扣出他们吃菜、吃肉的钱,张家傲听着怎么都别扭,但他承认这是一个好办法。

    一个个银行家们讨论的热切,各自抒着自己的看法,有的表示自行车行业贷款肯定是好生意,有的更看好钟表业,有的觉得刀具行业是必需品,肯定最把稳,至于他们说的是不是自己的真实想法,还是在误导别人,那就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

    如果能将消费暂时引导到工业品,不需要多久,只需要一年,这段时间农产品市场好,农民肯定扩大了生产,只是农业生产没有工业生产增产那么快,有一个生产周期,所以还没有新产品投入市场。

    因此只要调整一年,基本上就不用担心了。

    到时候农产品丰富,工业生产也扩张起来,但靠这些还不足以推动经济全面复苏。

    真正能带动整个经济复苏的,说到底还得靠房子和车子这样的大件消费。(。)

第六百三十二节 劫富济贫() 
第270票。

    ————————————

    既然在上海,自然要见一见中国最大的包租公梁启超的,这些年他不断的盖房子,在全国各地盖了100多万栋租屋,为1000个以上的家庭提供了廉价住房。

    不过住他的公屋的,都是城市里的最底层,经济危机之后,很多人都退租了,那些人大多回到了乡下。3年经济危机,对公屋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因为退租的人太多,而公屋建设都是用借债推动的,租金少了,债可没少,该还的钱还得还。

    要不是国家紧急出手,公屋公司可能就破产了。

    梁启超在某些脾气上,跟张謇是一样的,那就是不想给国家添麻烦,张謇始终坚持,上不给官府惹麻烦,下不给百姓添负担的道德观,梁启超也差不多。

    现在靠着国家才能活下去,让他觉得十分不痛快,这种传统士大夫,总愿意将更多的社会责任放在自己个人身上,从而获得一种牺牲奉献后的精神满足。

    可有时候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做到某些失业的,不可避免的要依赖到政府,西方人认为组建政府的目的,就是为了提供一些个人无法提供的社会服务。

    这些道理,梁启超不明白,也不想明白,他有他自己的道德观。

    所以他很不痛快,甚至可以说痛苦,人都憔悴了不少。

    杨潮跟他谈以公屋名义发小额债券的事情,他都有些无精打采,不感兴趣。

    梁启超显然对这时候继续修建公屋不感兴趣,他更没有兴趣把自己的困难向杨潮抱怨,还不够丢人啊?

    幸好杨潮早就将一切调查清楚了。

    公屋现在的入住率已经降低到了一半,以公屋的运行条件。如果入住率达不到七成,基本上就面临着亏损。

    入住率降低的最重要原因,是那些最小型的,30平米的房子开始变得无人问津,50平米的房子倒还算受年轻夫妇的欢迎,在城市里刚刚建立家庭的年轻人。对这种租金不高,水电保证的小房子比较满意。

    但是30平米的单身公寓,就不太受欢迎,当年大繁荣的时候,大量农村人涌入城市,有些两口之家,甚至三口之家,宁可挤在30平米的房子里,但是经济危机过后。很多人走了,之后最低日薪法案颁布,即便有返城的工人,工资也整体提升,对这些小房子就有些看不上了,现在租住小房子的,主要是单身青年。

    可以想象,即便经济慢慢恢复。这些小房子恐怕也很难在恢复过去的辉煌了。

    “启超公,如今不同了。公屋过去是给穷人盖的房子。可是中国人不能老是穷人。您说是把有钱人的钱都没收了,让所有人都变成穷人好呢,还是让所有人都办成有钱人好?”

    这其实就是苏俄模式和瑞典模式。

    梁启超不耐烦道:“当然是人人富裕的好。”

    他很不想回答这样脑残的问题。

    杨潮笑道:“我们现在就是这么做的啊,你看看,是不是所有人的工资都涨了。一个泥腿子一年挣360两银子,这种事。您跟康保皇当年搞维新的时候可曾想到?”

    梁启超冷哼一声:“犯不着在老夫跟前卖弄。”

    梁启超以为杨潮在自己面前夸耀他的政绩呢。

    杨潮道:“这可不是卖弄,而是让您认清一个现实,那就是今时不同往日了。你觉得一个一年能挣三百多两银子的人,会愿意住30平米的房子吗?”

    梁启超沉默片刻,最小的30平米公屋。随着成本越来越低,现在月租已经降到了2两,50平米的不过3两,对于一个月能挣30两银子的人来说,他们愿意多花1两住的更舒服一些。

    杨潮又道:“所以啊,您那小房子该退出时代了。不过公屋还是得建,毕竟不是人人都买得起花园洋房的。但是大家也愿意住上花园洋房那样的大房子,怎么办?还不是得靠您给他们建。”

    杨潮给梁启超戴着高帽子。所谓花园洋房那是只有富豪才能住得起的,什么商品房之类的现在还没有出现。

    最早的商品房,大概是香港的霍英东在50年代后搞出来的,他采取了卖楼花的方式,按照一家一户的方法来卖房。

    在他之前,还没有出现将一座大楼分拆出售的先例,哪怕是高楼大厦,也最多是一层一层卖的,政府发给大楼的房契,也都是一栋楼一个门牌号一张房地契,一家一户都拥有房产是难以想象的。

    因此房地产市场几乎都是富豪的独家生意,高楼大厦也主要用作商业,普通人家只能挤在胡同里弄之类的脏乱差的地方。

    公屋开始之后,给了很多人一个选择,那就是只要花很少的钱,普通人也能住得起高楼大厦了,但公屋的房间面积毕竟太小了,新鲜感一过,中产家庭就不愿意挤在这样的住房里面了,很多人都选择去租里弄的民房,自己租一个院子,里面有自己的厨房,有自己的厕所等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