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国崛起1900 >

第334章

大国崛起1900-第334章

小说: 大国崛起1900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算下来救治一个人至少得50美元以上,而日本患病的是以10万计的,500万美元的药费就出去了。加上伤病员的医疗设施,隔离需要的额外人力资源,付出的成本更是数倍的提高。而这些比药品更不能少,防止患病的人崩溃暴乱,对日本政府来说,甚至比救治他们都要紧。

    日本必须拨出1亿美元用于对抗霍乱的专项资金,无形中又增加了重建费用。

    同时两百多万人的家园被毁,经济拉远断绝,等于是两百多万张嘴。日本人要养活这些人,哪怕日本人吃的再少又得拿出额外的资金帮助他们。

    同时日本人还要面对工业中心被摧毁,可以预计的长达数年甚至十年以上的经济萧条,日本人的未来是迷茫的。

    所以尽管世界各国都伸出了援助之手。中国更是展现了一个负责人的大国的气度,可是日本人的心理依然消沉,自杀率大幅提高。

    日本地震救援工作效率很高,最终没有发生让人担心的动乱现象,说到底这是一个服从性惊人的民族。在政府尽力救援的情况下,日本民族耐心的等待着,哪怕不断的有人因为疾病而死,他们也默默的忍受了。

    这更让杨潮对日本这个民族充满了忌惮,后世的美帝之所以始终在日本建立军事基地,可不仅仅是针对中国的,中国也从来不反对美国在日本驻军,倒是对美国在韩国驻军颇有微词,原因很简单,就是防范这个民族重新站起来的。

    在日本人的忍耐下。救援工作有条不紊,在年底的时候,就给日本灾民配齐了帐篷和应有的棉被等饱暖用品,杨潮带领中国救灾团队在前方收获了一片赞誉,上海和东营的纺织企业则赚的盆满钵满,两百万人的棉衣、棉被和帐篷,这是一个上亿两的大市场。

    朝鲜人通过卖木头也赚了一大笔钱,建筑、铁路等等的需求,这同样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朝鲜可以通过这一次机遇。大大提高他们的木材工业。

    这时候杨潮在报纸上大肆歌颂救灾的成绩,宣称通过他们的努力,两百多万日本灾民,将能过一个温暖的冬季。

    同时杨潮也回国了。将救灾工作转交给了马腾飞,他在这里就是一个象征意义,赚够形象分后就该撤场了,没必要一直待在日本给日本人服务。

    年后中国首都就要搬迁到南京了,这种盛世杨潮自然是要捧场的。

    迁都南京,是杨潮五年以前提出的。经过米青四年执政,在社会上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到潘训手里时机已经成熟了。

    各路专家已经将各种利弊分析的清清楚楚,迁都南京的好处太多了,直接将首都搬迁到长江流域,将促进长江流域的经济,同时首都在经济重心位置,更有利于首都所需的各种物资供给,会大大降低不必要的消耗。

    还有认为南方的人口已经比北方多了很多,搬迁首都到这里更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总之一句话,迁都南京好处多多。

    背后自然有政治势力的推动,南方人普遍欢迎都城南迁,这意味着南方地位的上升,也意味着几千年北方左右南方的政治态势的终结。

    潘训选择迁都,肯定也是出于政治考虑,第一明年就要大选,江南地区是最大的票仓,如果迁都南京,显然原本的江南省,现在的安徽、江苏和江西三省肯定会支持他,第二由于将载沣赶出了紫禁城,北京城几十万满人后裔对他的印象很差,用直隶省来换江南的支持,这个买卖很划算。

    更何况还有更多的南方省份会坚定的支持他,比如长江流域的四川、湖广都是大票仓,迁都也是讨好他们,有长江流域省份的支持,他基本上可以保证连任了。

    当然迁都动议是杨潮最初提出的,杨潮的考量就单纯了一些,政治考量上也有,就是稳定南方,南方清末以来一直是中国动乱的源头,代替了西北地区,因此迁都这里是有必要的,但主要还是经济考量。

    北京的环境承载力远远支撑不起一个几亿人的首都,后世为了北京的良好运行,修建了南水北调等多少大型工程,就这样还无法解决北京的严重雾霾;环城路修了一环又一环,都比奥运多一环了,还是无法解决交通拥堵问题。

    选择南京就容易多了,首先南京这座城市跟北京不一样,他不是江苏的经济中心,人口天然不会增长到太恐怖的程度,有周边的苏州、无锡等经济大城相竞争,还有上海这个经济中心分担,南京即便成了首都,也不可能吸引到太多人口。

    让北京人民远离雾霾,这就是一项功德无量的功绩。

    过了年迁都工作开始了,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一切工作都有条不紊。

    因为潘逊很早就开始运作了,在国会活动并且拨款修建南京总统府等政府设施,两年的准备后,总统府、国会等设施都建造完成,去年也通过了国会批准,今年年初就进行搬迁工作。

    趁着老百姓过年,总统府的政府官员,先一步南迁到了南京。

    大量的文件,档案,紧急转移。

    但是其他部门大都还在北京,比如各种部委,外交机构等等。

    但是这些都挡不住潘训进入总统府,还有国会的重新开张。

    总统和国会,就意味着国家。

    正月初十这一天,南京极为热闹,借了新年的势头,这个迁都在一片喜气洋洋中进行。

    数以万计的社会贤达,政治人物,齐聚南京,一时间南京的各大旅馆、酒店一房难求,让南京人提前感受到后世的北京生活。

    房价、物价开始狂飙,有经济眼光的人早就买下了大量的固定资产,这次大赚了一笔,物价、房价飙升,也让南京人民体验了首都的气息,但是此时让南京人选,他们宁可忍受这些损失,也愿意当一个首都人,全国所有的城市大概没有会选择否的。

    随着南京正式成为首都,一系列发展改造计划也启动了,首先是南京的河港码头扩建,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进度也要加快,1917年杨潮竞选临时大总统时候承诺修建这座大桥,开始建造到如今已经过去了8年,眼见就要到尾声了,潘训要求这座大桥必须在大选年前建成,显然又能给他加分不少。

    比南京长江大桥早修建的武汉长江大桥已经基本建成,进行了测试,还没有正式通车,但是大量技术人员可以撤出来南京长江大桥进行工程攻关,因此还是很有机会提前通车的。

    “迁都南京,对我国的未来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大。而且每年至少能降低1亿两的办公经费,老百姓的钱,每一分都要用到老百姓身上!”

    大总统府礼堂中,潘训站在前台,慷慨激昂的演讲,他的声音通过身前的话筒,经过四周悬挂的扩音喇叭传到众人耳中,如同就在耳边回响一般,显然这个礼堂经过巧妙的设计。

    潘训的演讲主题集中在削减经费上,这是他这几年执政的主要理念。

    “这对于政府继续削减债务是有巨大帮助的。过去两年来,通过裁军,裁撤冗员,我们削减了30亿的债务。削减债务的同时,我们还修建了2万所初等学堂,9千所高等学堂还有30所大学。”

    由于这些年频繁的战争,国家债务规模已经到了300亿两,现在白银价格高昂,1两银子比价美元1。33元,等于400亿美元的债务,比美国的国债规模还要庞大。主要就是军事开支,潘训用两年时间削减了30亿两的背后,则是裁撤了300万大军。(。)

第四百六十六节 收了个斧头() 
“今明两个财年,我们还将继续削减更多的债务,将钱都花到老百姓身上,给老百姓建更多学堂,尤其是西北、西南不富裕的省份,中央将拿出巨额资助,让每一个孩子都上得起学,让每一个人都能拥有一个公平的未来。”

    潘训讲完,热烈的掌声响起,杨潮也笑着鼓起掌来。

    旁边的张謇不搭理杨潮,但是对潘训却很满意。

    杨潮跟张謇的关系,恩恩怨怨,吵过闹过,但没有私仇,可张謇在杨潮面前总摆出一副高傲的姿态,杨潮猜测八成是读书人的傲王侯的那种心态。

    “嘿,状元公,听得明白吗?”

    杨潮打趣道。

    张謇瞪了他一眼,脸憋得通红:“狂徒。”

    杨潮哈哈笑着,遮掩在一片掌声中。

    张謇这些年做的贡献还是不小的,当然不是他建了几座工厂,哪怕他的工厂已经从大生一厂发展到了大生十厂,已经雇佣了200多万人,可跟他其他的贡献相比那真的不算什么。

    他做了一任农商总长,推动了《矿业条例》、《公司条例》、《商人条例》、《商会法》、《奖励工商业法》、《国币条例》、《证券交易所法》等20余种经济法律、法规的正规化,而且还根据自己经商办厂的经验,并且亲历亲行到全国各地去采风,征求意见,将刻板的西方条款,跟中国的方式相结合,精简了繁杂的程序,使其适合中国国情,效率大大提高。

    这些东西,杨潮是做不来的,只有张謇这种深刻了解中国国情,并且自己就有丰富的从无到有手创企业经验的老字号才能举重若轻的做到。

    只是他也太不务正业了,一边当着官,一边管着企业。一边还到处承包农场,组建了大量的试验农场、牧场,雇佣洋人培育良种,培养人才。将优质细毛羊引入蒙古草原,将优良棉种引入东北等等。

    另外他还大量办学,这是最不务正业的事情了,通州师范学校、常乐张徐女学、第一实业小学、盲哑学校、第二实业小学、女子师范学校、恳牧乡初高小学校、南通大学农科、南通大学纺织科、南通大学医科、商业中学、师范附小新校等,范围囊括学前、初等、中等、高等。种类包含师范、职业、社会、特殊教育等等。

    南通这个江苏下辖的穷县,现在已经成为中国教育先进地区,早就完成了义务教育覆盖,中等教育普及,高等教育和大学教育资源充足的时代。

    他还在山东办了纺织大学,学科门类齐全,从纺织机械设计到纺织企业管理,从纺织技术应用到特殊材料开发等等学科;在东北开办了东北农业大学,教授育种、育苗,翻耕、休耕到机械化生产和农场管理。抽空还专门安排学校教师学院到农场中实习。合作改良了不少良种。

    在蒙古建立了现代化试验牧场,引入了荷兰奶牛,美国肉牛,澳大利亚绵羊等良种,并且不遗余力的向牧民推广,手把手的教授牧民畜牧技术,现在蒙古基本实现了牧场化管理,跟他的工作有相当大的关系。

    其他什么社会事业,他都是能插一手就插一手,能推动政府办理就推动政府办理。不能推动政府办理,他不惜自己掏钱办理,反正只要他觉得应该做的事,他就会去做。

    但是杨潮还是说他不务正业。所以张謇很生气。

    “状元公,你们复旦大学该开学了吧,第一期大学,请不请我去捧场啊?”

    杨潮笑道。

    张謇冷哼一声:“爱来不来。”

    这就算是邀请了。

    杨潮哈哈一笑,算是接受了邀请,两人之间本不必多说。其实相互欣赏,但又相互看不顺眼。

    杨潮始终认为,张謇不是个合格的企业家,不是正宗的民族资本家,他应该算是一个社会实践家,在用自己的想法改造社会,一个国家有这样的人是幸运,但这样的人多了,也容易出问题。

    杨潮始终认为,军人就该干军人的事情,官员就该干官员的事情,那么资本家自然也就该干资本家的事情,张謇既想做企业,又想办教育,还想搞慈善,结果就是只能拖累了本业,大生现在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纺织集团,可是大生的利润水平,说不好听点还比不上上海一家血汗工厂。

    只是现在行情良好,猪都能挣钱的时候,所以大生的利润还算不错,一旦风停了,大生这种又笨,又大,又僵的企业,肯定是第一个出事的。

    张謇则认为杨潮家国情怀淡薄,好名,好夸大其词,好卖弄聪明,只知道一味的挣钱,什么挣钱就做什么,做银行,做石油,做铁矿,就是不做实业,连农业都不做。

    而且认为杨潮人情寡淡,明明能救人的,偏偏看着别人去死,比如经济危机的时候,上海那些钱庄都是老关系,老朋友,杨潮硬是看着他们倒闭,还低价把人家的家当都吞掉,这不是绝户计吗,是个人都干不出来。

    那些富强党的后生多好的小伙子们,一个个留学兴业,不以一己私利为重,就是经营的冒失了点,经济危机来了,杨潮只要松松手指缝就能救他们一命,可偏偏任由这些孩子的心血付诸东流,让他们的企业倒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