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抗战之我的纵横人生 >

第345章

抗战之我的纵横人生-第345章

小说: 抗战之我的纵横人生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等到那边与将七八百前俘虏分配完毕之后,一起来到李子元身边的张子健与何三亮,见到李子元的时候。看着李子元有些铁青的脸色,两个人对视一眼都摇了摇头。他们以为李子元还是在为最终被迫接纳董平所部,而有些不愉快。

    与满心不情愿的李子元相比,张子健反倒是很看得开。而且对于这个清一色都是老兵组成的连,张子健甚至还有些心动。他跟着何三亮一起来找李子元,就是想将这个连编入自己的一营。只是见到李子元脸色,张子健将自己的想法又咽了回去。

    相对于有些心虚的张子健,何三亮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道:“团长,你也不用太担心了。你放心吧,老董他们都是老兵了。这个时候合则两利,分则两败的道理,他们还是很清楚的。我相信他们,不会在这个时候捣乱的。”

第四百五十九章 只有四成() 
听到何三亮的这番解释意味的话,李子元一愣的同时,马上就猜到是他们两个误会了自己。点了点地图,李子元苦笑道:“你们两个这是想那儿去了。我这个人肚量虽说不大,可也没有小气到这种程度吧。既然已经留下了,我也不至于给人家脸子看。”

    “咱们可是老战友了,我有那么的小肚鸡肠吗?我现在是头疼,我们下一步的行动方向。眼下壶关独立营迟迟联系不上,我们现在甚至连及这里的基干民兵都找不到。联系不到他们,我们就无法得知壶关境内,眼下日伪军的确切情况。”

    “没有了情报的支持,咱们转移的时候就充满了不可预见性。同时选择转移的方向,也是难以下决心的。咱们的侦察员,没有办法离开十里岭太远。这种情况之外,我们对壶关的敌情,包括西窑沟一战之后壶关境内敌情的变化,就无法充分的了解。”

    “十里岭不是长留之地,今天必须要转移这是必然的。但敌情不明,壶关境内敌军调动情况不明,我们的转移方向就难以定下来。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怎么样将这小两千号的人,都给安全的带出去。”

    说实在的,李子元现在也有些被搞糊涂了。这里是壶关地方武装的主要活动区域,也是四分区在壶关境内的堡垒区。怎么自己都已经两进十里岭了,现在连一个基干民兵都找不到。自己两次进来的时候,身上可都穿着的太行军区制式的八路军军服。

    虽说还穿着老棉袄,可身上都的军装和四分区都是一样。派出的侦察员也都是便衣,怎么非但没有找到当地的武装,老乡见自己派出的侦察员,不仅都躲躲闪闪的,甚至有的村子还集体跑了反,这让李子元很是搞不明白。

    十里岭或是壶关境内,之前肯定发生过什么,才会让老百姓警惕性如此的高。只是这里究竟发生过什么,李子元却是猜不出来,也没有时间去猜。当务之急,是怎么样选择一条尽可能安全的通道,将部队给安全的带出去,将物资平安的交到军分区手中。

    李子元的话音落下,张子健却有些大大咧咧的道:“团长,你这是有些过于担心了。就咱们现在的装备和兵力别说伪军了,就是日军来上一个大队,咱们也没有什么好担心的。遇到日伪军的拦截,大不了集中兵力和火力打过去就是了。”

    “我就不信了,在山地战中咱们本来就占优势的情况之下,再加上眼下的装备和充足的弹药,咱们还冲不过小鬼子的封锁线?山区地形的限制,小鬼子的封锁线就算调集再多的兵力,也不可能在一个点上配备太多的兵力。只要攥紧拳头,打出去还是没有问题的。”

    看着一脸得意神情的张子健,李子元却是皱了皱眉头道:“老张,咱们现在的装备的确上来了。每个班都有轻机枪,重机枪的配备水平,即便是在全军区都绝对是独一份的。就算三营还在话,一个营都够得上配备一个四挺编制的重机枪连了。”

    “要是将那些准备上缴军分区的苏制轻重机枪都留下,咱们每个营的机枪数量甚至还要翻一翻。不说别的,单就这机枪火力,对付日伪军就绝对没有问题的。咱们现在手中的轻机枪数量,甚至都比咱们师东渡黄河的时候还要多。”

    “还有一门山炮和几门迫击炮,两门二十毫米小炮。掷弹筒,一个连可以配备四到六个。轻重武器弹药充足的,是我们从来都没有想象过的。现在手头的兵力,如果加上董平那个连,足足有一千五六百号人,可以说的上是兵强马壮。”

    “从表面上来看,至少面对日军一个简编大队的时候,无论是兵力还是火力都占据绝对的优势。但这只是从表面上看,而从实际上我们眼下的战斗力水分极大。甚至不如原来在突破壶关与壶北之间封锁线时候,当时一个半营的战斗力强。”

    “部队现在构成的结构太复杂,一千五六百人的部队,却是三种训练体系培养出来的。重庆中央军的,前西北军杂牌,再加上我们自己的训练方式都有区别。三种训练方式培养出来的新兵,都是按照自己部队的火力配备,以及实际作战传承下来的经验来训练的。”

    “老何,你出身是西北军杂牌,你是最有发言权的。除了基础训练之外,到了战术训练阶段,你们与中央军一样吗?其中的差别,恐怕会相当的大吧。注重拼刺刀或是大刀作战风格的部队,与德国顾问训练出来战术体系,以及后期重点能一样吗?”

    “我就不信那个汪伪第二方面军的训练,也和中央军完全一样。他们的主要干部,都是老西北军出身的。练兵,估计也是西北军的那一套。咱们之前和他们交手的时候,这支伪军的战术风格,可是与你原来的四十军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

    “而咱们八路军的战术运用,更是根据咱们自己实际情况制定的。打近战和夜战,与你们老西北军差不多,可跟中央军一比区别还是很大的。眼下咱们是从基本的火力配备,到战术运用可谓是三种基本上不同的风格。”

    “在这三种不同的风格,没有捏合到一起的情况之下,我们的部队战斗力眼下也只停留在纸面上。而且在接收了这七八百战俘,我们在没有将他们的彻底的消化之前,这些人的战斗力很难完全发挥出来。“”

    “在加上之前出身汪伪第二方面军教导团的战士,在他们还没有彻底的融入进来之前。兵不识将、将不识兵,之间的默契配合全无。你们说我们的战斗力,现在究竟有多少?我看我们现在的战斗力,最多也只有表面上看起来的四成。”

    “甚至我们到了战场之上,还无法做到上下统一、令行禁止。更何况,在一下子扩充了这么多的新战士,我们军事干部的数量和水平都不够。班长提排长、排长提连长,说起来很容易,可他们的水平真正达到了吗?”

    “老兄,一支部队的战斗力,可不单单是看纸面上的东西,真正的东西是要看本质的。我们现在就像是一座建在沙子上的楼房,地基不稳上面怎么稳得住?部队没有真正的融为一体,那再好的装备也没有用,也无法发挥真实的战斗力水平。”

    “政委之前督促我们转移,这并不是他虚张声势。其实我也认为,在发现那几个便衣特务的时候,我们就应该转移。但问题是,我现在不敢轻易下转移的决定,就是怕部队在转移的时候,自己把自己跑脱节了。”

    “想着哪怕是争取半天的时间也好,至少让战士们之间,新战士与新的集体之间熟悉一下。这样,即便遭遇到危险,我们也可以尽可能保持部队的稳定。要是当时就转移,整个部队建制没有调整完毕,战士们之间相互不熟悉,恐怕搞不好自己能把自己给跑散了架。”

    “所以我只能冒着暴露的危险,也得尽可能的多争取一些时间,来进行哪怕最小规模的整训。尽可能的理顺部队建制以及指挥关系,让战士们之间哪怕是做到最低限度的相互熟悉。以最大限度的将所有人,都给安全的带出去。”

    “如果哪怕有三天的时间,给我好好的整训一下这些人,我想还是大有作为的。可问题是,我们现在恰恰最缺乏的就是时间。这种情况之下,再加上敌情不明,咱们的转移方向正确与否,能不能避开日伪军大队就至关重要。”

    李子元的话音落下,张子健与何三亮对视一眼之后,也马上就明白了李子元的这个担心,并不是无的放矢。都是老兵出身,之前得了那么多的装备,脑袋有些发热还没有想到这些。但李子元稍微一提醒,却是在短时间之内都反应过来了。

    大量的新鲜血液加入进来,的确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部队的实力。加上这些人虽说是新兵,但只是对于部队来说。他们自身都是已经完成全训的新兵,只不过还没有来得及分发而已。但是短期之内新鲜血液的大量涌入,对于一支处在逆境中的部队,却未必是一件什么好事。

    尤其还是整个作战风格,几乎完全不同的两支军队。这样一来,这批人在还诶有彻底融入新集体前,部队的战斗力在短期之内一定程度上下滑,几乎可以说是必然的。尤其是短期补充进来的新兵,还占据部队大部分力量的情况之下。

    正像是李子元说的那样,部队现在的战斗力,能赶上之前一个半营就已经相当不错了。这不是训练水平的原因,而是相互之间的陌生。这一点并不是单靠火力优势,就可以完全的弥补的。至少需要一段时间的整训,哪怕是三两天的整训。

    就连一向战斗力强悍的日军,在每次作战后大批补充新兵的时候,也不会将这些新兵直接送上战场。而是要给他们对自己部队,一定的熟悉时间。哪怕是不多,但这个过度也是一样要有的。

    自己部队眼下的情况,倒是和日军战时补充兵员有些像。日军在战时,都会以完成全训的新兵建立野战补充队。面对伤亡过大的时候这些野战补充队,会成建制的直接补充进部队,以免部队新兵过多战斗力的下滑。又可以避开训练新兵,需要的大量时间。

    但在全部进入部队之后也需要短暂的融合期,至少熟悉自己的长官和身边的老兵。这样无论部队伤亡再大,但也可以在短时间恢复元气。最关键的是,同一种训练手段训练出来的新兵,补充进部队之后所需融合的时间并不多,长则七八天,短则三四天便足以。

第四百六十章 各怀心思() 
正像是李子元说的那样,哪怕是三天也好。可眼下却这三天的时间,却偏偏是谁也不会给自己。在敌情不明的情况之下,转移的确是风险很大。你能指望一个班的战友之间,相互都还在陌生的情况之下,他们能够默契的配合作战?

    而且部队的战斗力,除了部队的训练程度以及纪律要求之外,部队内部之间在作战之中,配合的默契度是相当关键的。哪怕是完成再全训的新兵,你也不能指望他一天之内,就可以与身边的战友配合默契,这是需要时间进行哪怕是进行几次战术演练,才能真正形成的。

    想了想,何三亮道:“那我们现在该怎么办?眼下无法联络到壶关兄弟部队,我们又不能在这里无限期的停留下去。日伪军对南面的扫荡无果之后,会在最短的时间之内调头北上。十里岭地形虽说于我们有利,但纵深却是太浅回旋余地并不大。”

    “最关键的是,这里距离百尺以及壶关县城,还有主要的交通线距离太近。短时间之内,咱们可以利用灯下黑的办法在这里隐蔽待机,可绝对不是长久之计。甚至可以说,最迟明天南线的日军在扑空后就会调头北上。”

    “而且政委抓了几个便衣特务,也有打草惊蛇的举动。这些便衣特务联系不上,日军自己就会察觉到这里的异常。就像团长说的,我们必须要转移,甚至在今天午夜之间,必须要离开十里岭。”

    何三亮的话音落下,边上的张子健犹豫了一下后道:“老李,既然周边的敌情不明,我看我们是不是分散转移?你我还有老何,各带一路分别向西、北以及东面转移。这样我们的部队可以做到精干、缩小目标,并可以最大限度的保存部队。”

    “即便是一路被日军发现,但却可以掩护其余的两路部队快速的脱离。只要能够调动日军,我们就能找到突围的缝隙。要不干脆,我带着一个连,虚张声势向西转移,将日伪军的目标引向西面,你们带着主力借机向东撤退。”

    对于张子健的建议,李子元想都没有想的就否决了:“老张,你这两个办法都是下策。分散突围,咱们的老部队没有问题。可那些新参军的战士,根本就不适应咱们这种作战方式。你分散突围,搞不好即便突出去了,这些新兵也所剩无几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