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抗战之我的纵横人生 >

第190章

抗战之我的纵横人生-第190章

小说: 抗战之我的纵横人生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袭损失惨重之外。三十六师团之所以追着李子元不放,还有一点是日军不敢宣扬的。

    那就是这支日军在中国东北秘密组建地,专门研究与实验新式化学武器的部队,在日军内部也都是绝密。这支日军部队与同样在中国东北组建的,另外一支同样高度绝密的部队,是日军为了应对将来更大规模战争,准备的绝密杀手锏。

    此次这支调进关内战场,为了试验新式化学武器,在不同气候条件和战场环境之下,使用方式和杀伤力的化学战部队,即便是在三十六师团内部,也只有几个大佐以上高级军官知道。

    在占据山西的第一军内部,也只有几个相关人员知道。此次这支化学战部队遇袭,让日军高层很是担心,这支神秘部队的资料和实际情况外泄。这也是为何在得知运输队遇袭,山之内正文少将不惜以自己少将之尊,亲自赶往遇袭现场的原因。

    更是山之内正文少将,急于将车队上的物资快速转移的原因。在山之内正文少将阵亡之后,为了彻底的消灭李子元所部,以挽回一名少将军官战死的耻辱,并尽快的杀人灭口将可能外泄的资料找回。

    三十六师团在第一军的严令,以及自身内部急于报复的原因之下,大批抽调兵力四处寻找李子元所部。为了避免李子元所部流窜出壶北境内,为了不惜削弱在壶北东部山区的兵力部署。

    这些特殊情况都是军区情报部门,不太可能搞到的。但即便是寥寥无几的情报,也让军区相当的重视。毕竟谁也不知道日军调进关内的类似部队,究竟有多大的规模,下一次这些毒气会使用在那个方向。

    尤其是日军在扫荡敌后根据地的时候,使用毒气作战比正面战场更加的肆无忌惮。甚至在据点外围,每天都要喷洒毒气,以防止八路军各部偷袭。使得即便是这方面的情报毛鳞凤角,但总部也不敢有任何的掉以轻心。

    所以经过总指挥的批准,这份情报作为加急通报,向各大根据地第一时间进行了通报。当然上级怎么做,就轮不到此时浑身上下包裹的像是一个粽子,此时正在军区总医院养伤,正有劳旅长和分区司令员、政委,同时来看自己的李子元操心了。

    李子元却没有料到,那次解围战后旅长说的那番气话,还真的就不是气话。在主力部队撤离之前,旅长专门来探望他的时候,再一次提出将他调回三八五旅工作。旅长的这个做法无疑让同样在场,来探望李子元的分区司令员和政委都很尴尬。

    但在两位老战友的面前,尤其是自己在四方面军老部下的司令员面前,这位旅长说话也没有什么顾忌。战争年代的人,还是直来直去的直肠子多一些有啥说啥。

    分区司令员当年在当连指导员的时候,旅长就是四方面军团级干部了。所以旅长这次来医院,就是选在了这个时候,直接当这二位的面提出要调李子元。好在李子元最终还是决定留下来,在壶北境内就地坚持。用他的话来说,从那里跌倒就从那里爬起来。

    看着固执的李子元,旅长最终摇了摇头,还是尊重了他的选择。不过在临走的时候,旅长还是叮嘱了一下李子元,下回现在下决心的时候不要在草率,要与上级多商议一下,不要老这么后发制人。

    上级有上级的考虑,整个作战部署是要针对全局的,不可能只针对某一地区。他李子元这次的确立了不小的功劳,但是整个作战也搞得上级很被动。几乎被他的指挥棒,调动的团团转。

    很明显旅长对李子元玩的这一手后发制人,调动主力配合他反扫荡作战做法心知肚明,只不过旅长没有点破而已。但旅长在临走的时候这番叮嘱,也变相警告了一下李子元,有些事情不可以一而在。

    旅长的话,让李子元很是汗颜。旅长看出来了,也就意味着总指挥和师长也都看出来了。总指挥和师长,这是借着旅长的口在与其说是警告,还不如说是在提醒自己。被揭了老底的李子元,多少显得有些尴尬。

    李子元也知道,如果这次自己的计划但凡出一点意外,主力赶过来的速度如果但凡慢一点,自己可能就会交待在那个小村庄里面。但对于李子元来说,只要减轻了对壶北东部山区的破坏,一切都是值得的。

    不过李子元知道,旅长要调自己回主力工作,肯定也已经与师长商量过,并取得了师长的同意。否则以旅长的为人,不会在这个时候草率行事的。即便是司令员是他的老部下,但旅长也不会这么不尊重别人的意见。

    虽说这个时候调动,不像几十年内之后那么费事,更没有像几十年后那么复杂,要,履行那么多的手续。但也基本上要一些手续的,至少要上级点头,政治部门开具一些手续。旅长要人,至少师长或是政委点头了。

    但李子元考虑再三,还是决定留在壶北。他在这里战斗生活了,已经是将近两年。虽然艰苦了一些,可这里的山山水水对于他来说,已经产生了一定的感情。再说这里的干部和环境都熟悉了,自己也可以充分的施展。

    李子元决定留在壶北,旅长也没有强求他,只是带着一丝遗憾走了。在旅长走后,分区司令员和政委对视一眼之后,看着李子元道:“下一步的工作你有什么想法没有?我们两个研究了一下,想要调你回分区工作,分区现在也缺少像你这样的干部。”

    说实在的,对于分区司令员和政委来说,要是说打仗上,李子元的确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头脑灵活、关键的时候也敢干。开辟地方武装工作,越是艰难的地方,也越是需要这种敢打、敢干的军事干部。

    至少在眼下的潞东军分区所属部队之中,像李子元这样的干部还是无法替代的。在李子元没有到任之前,壶北境内的军事斗争工作,一直都处在劣势的情况之下。李子元到任仅仅一年不到的时间,就在壶北境内硬生生的折腾出一片天地来。

    不仅牢牢控制住了壶北东部山区,将壶北东部山区建设成了稳固的根据地,还在原来被日伪军牢牢控制的,壶北西部产粮区打开了空间。之前旅长提出调人来,两个人还都有些担心李子元会点头。

    但李子元这个干部优点固然很多,可缺点一样太过于明显。其他的东西先不说,就这个总是好剑走偏锋的做法,让两个人很是有些经常性的心惊肉跳。前次打冈崎支队,这次反扫荡作战虽说都战功赫赫,可这做法也是对他上级心脏承受力的一个严峻考验。

    这次军分区乃至太行根据地反扫荡战斗,进行的如此顺利。日军发动的秋季大扫荡,结束的如此之快,李子元当说首功。可他的这个不管上级有什么部署,也想方设法的将主力给拽进来的做法,也让这二位着实承受着一定的压力。

    在战后军区那位一向以严厉著称的政委,很是敲打了这二位一顿。师长兼司令员虽说没有说什么,但也多少有些不满意。副总指挥更很是有些生气,批评他们听不进下级的意见。让这二位着实的替李子元,背了一个很大的黑锅。

第二百五十五章 误会() 
实际上李子元搞出这么一手,是根据战局的变化自己下的决心。因为没有电台,分区与壶北之间交通联系,又被日军封锁线给切断,根本就来不及上报。两个人直到李子元在平川镇外围打那一战,才大致判断出李子元想要干什么。

    可还没有等司令员和参谋长,在同样应对日军扫荡和蚕食的百忙之中,抽出空来好好琢磨一下李子元真正的意图,李子元那边却是已经打响了。主力部队也趁着这个战机,对壶北东部山区之敌展开围歼。

    李子元玩的这一手先斩后奏,搞的军分区很被动。司令员和政委两个军政主官,在上级的批评面前可谓是有苦难言。用政委的话来说,这次的黑锅背的虽说很值得,改变了整个分区面对日军蚕食战术的被动局面。

    可这上级的板子打下来,两个人也不能总替那个家伙去背吧。这个家伙这胆子也太大了,该收敛一些了。当年调他过来的时候,王诚就说起过自己的这个老部下。胆大、心细、肯学,但做事还是有些年轻气盛。现在看,可不单单是年轻气盛而已。

    在李子元养伤阶段,两个人研究一下,决定将李子元调到分区主力团担任副团长,放在眼皮子底下看着一点。眼下主力整编,抽调部分主力地方化,分区部队一下子扩编到了两个团。

    而两个主力团长一个奉调到其他的分区,一个刚升为分区副司令员。眼下分区军事干部数量还有些不足,调李子元到分区主力团担任副团长。即是对他此次战功的表彰,也有将这个让自己心惊肉跳的家伙,放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的意味。

    反正这个团根据上级的要求,分区已经预定部署在壶北境内,为太行根据地看住西南大门。调李子元任副团长,也算是加强这个团的战斗力。而且在团长还暂时由分区副司令兼任的情况之下,李子元实际上是军事主官。

    眼下各级部队的团一级干部,任命权都在军区。即便是作为两个团都编入潞东军分区,但团一级的干部任命权还是在军区。将李子元调到副团长的职务上,也是军分区能提拔的最高位置了。

    虽说对于李子元这个任命,上级还没有批准。但司令员和政委,还是决定先让李子元上任。至于其他的,等到上级批复之后再做决定。这倒不是先斩后奏,是两个团军事主官都还没有定下来,分区那位副司令迟迟上不了任。

    对于军分区司令员和政委的决定,李子元却并未接受。尽管他也明白上级的意图,但李子元的态度很坚决,宁为鸡头不为牛尾。要么就当正职,要么还留在壶北独立营当他的营长。而且李子元自认为自己的资历还有些不足,当副团长还有些难以服众。

    不过虽说分区司令员和政委对他的答复,没有直接给予回答。但在出院之后,李子元还来不及回部队看一眼,就接到了去眼下正在晋东南根据地的抗大总校学习的命令,据说这是兼任军区政委的师政委亲自下达的命令。

    用政委的话来说,该给好好给这个家伙上上组织教育课,以免这个家伙总是擅自主张。军队是一个整体,就算分散活动,但也要按照上级统一部署来执行。放出去并不意味着脱离上级的指挥,成了自由活动的山大王,任何人都不能成为断了线的风筝。

    李子元这次的确立了大功,但并不能成为他反客为主的借口。这次是总部和上级反应足够迅速,在最短的时间察觉到了整个敌情的变化,并快速做出了新的部署。要不然壶北境内之前已经打开的局面,很有可能会毁于一旦。

    用政委的话来说,这小子能打仗,也能打好仗,可也不是一般的能惹事。这到壶北上任这将近两年,这小子搞出了多少动静?人才是要爱惜,但该敲打的时候也得敲打一下。随着日军大规模的推行所谓的治安整肃计划,眼下敌后根据地逐步进入最困难的时期。

    像李子元这样的军事干部要用来挑大梁,可在放他出去之前也得敲打一下,省的这个家伙给他们竹竿子,他就敢把天捅了一个窟窿。越是到了这个时候,越是需要加强各级干部的纪律性。

    在这件事情上,政委一言九鼎。再加上师长也认为李子元是到了该敲打一顿的时候了,同时去抗大进修,对提升李子元的个人军事素养也有一定好处。两大巨头这么一碰,就算分区不想在这个时候放人也不成了。

    无奈之下的李子元接到命令之后,只能在出院之后,打起背包去了先去报到。还能怎么办,抗大来接他的人,就在军区医院外面等着,他就算想先回部队看看,在去抗大报到都没有机会。到了抗大李子元才知道,自己被分入了抗大的上级科学习。

    原本抗大已经迁往条件略好一些的邢台地区,但李子元这一仗打完,晋东南被动局面有了一定的改观。所以兼任抗大副校长的总部政治部副主任,决定抗大又迁回了黎城境内开展教学。抗大迁回来的时候,正好李子元伤愈出院。

    要是抗大真的迁往冀南的邢台,军区两大巨头无论再想敲打李子元,也不会在这个时候让他去进修。但抗大继续留在黎城教学,与壶北就隔了一道山梁,这无疑让师长和政委很是放心。壶北那边一旦有情况,随时可以让李子元返回。

    按照政委的意思是,抗大结业之后还要让李子元去北方局党校进修一下。他已经与北方局那边打好招呼,安排李子元在里面插个班。而这一切是眼下在抗大派来的警卫排长监督之下,只能打起背包老实的去抗大报到的李子元不知道的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