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商闲臣 >

第143章

大商闲臣-第143章

小说: 大商闲臣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话音一落,在场的看客顿时都纷纷拍桌子叫好,气氛比之前又更热闹了!

    这个林云放着正事不干偏偏跑到醉花楼来听书,明显是受了上头的指示。他的上头是千户汪和,汪和的上头就是狱卒司指挥使令狐养性了。

    说起来,刑部倒是怪得很,刑部尚书孙海是赵王的支持者,但是狱卒司指挥使是皇帝的忠心者,案查司的指挥使却是浙党的人。

    ……

    复杂……

    那天晚上,光武帝深夜秘密召见了大理寺卿和狱卒司指挥使,安排了相关事宜之后。此时令狐养性已经悄悄地将主要州府的诏卫千户全部换人了,同时大理寺派遣处的各地档头也在紧锣密鼓的换人之中。

    光武帝,在寿王的建议和林沐白、燕王的支持下,已经迫不及待地在全国布局了!

    这一天,他等了太久太久!

第290章云中山() 
第290章云中山

    此时,终于下定了决心。

    醉花楼的《文奸传》彻底打响了名堂,而与此同时,在三边、江南等地,也出现了无数个这样的说书先生。

    寿王可不止找了一个说书先生秘密培训,而是找了一大堆!这些说书人都是从江湖上找的,胆子大,又能侃能吹,只要给足钱,什么书都敢说!

    和醉花楼的那个说书先生一样,他们都要不受到帮派暗地保护,要不就受到诏卫明着庇护。这些人说一场书可以得到惊人的五两银子,而且还可以根据客人的多少拿提成,一时间所有说书人都抢着想说《文奸传》。

    而要说《文奸传》你先得学吧?想学你得拜师吧?一时间会说《文奸传》的那批说书人立即成了香饽饽,想拜他们为师的人能排长队!

    说书人里,一时都以说《文奸传》为荣!

    而因为《文奸传》说的是本朝的事,非常容易引起共鸣,而且还捎带有挖掘当权者隐私、丑闻的猎奇因素,所以在娱乐匮乏的大商朝,很快引发了巨大的轰动!

    只要是说《文奸传》的茶馆、酒楼,势必场场爆满!

    这些说书的一个个都唾沫横飞地在茶馆讲得那叫起劲,从陈启升如何在扬州城收受贿赂、如何嫁祸给扬州转运使柳庆元,讲到如何在江淮转运使任上贪赃枉法,最后被林差使查了出来,各种黑料猛料添油加醋地爆了一个又一个!

    说他如何勒索盐商,导致江淮一带盐价大涨。

    说来奇怪,就是没见一个衙门的人来抓!

    起先这些说书的都只在江湖帮派开的茶馆里说,因为开普通茶馆的老板怕惹事不敢请。不过到后来他们一看,哟,感情这么编排本朝大官也没事?

    那咱也请说书的来呗,谁还跟钱过不去啊?

    于是,《文奸传》以烈火燎原之势迅速席卷大江南北!

    《文奸传》第一期讲的是陈启升,引起巨大轰动后,第二期讲的就是原三边总督许鹤了。说书人添油加醋,把许鹤总督三边时的“抚为主剿为辅”的政策直接说成了他三边养匪以邀功,还公然对抗皇上圣旨,甚至意图诛杀大商国柱官员某某某!

    接下来第三期,讲的是京师府尹刘文正,讲他如何在京畿贪赃枉法、克扣官吏俸禄以及勒索盐商导致京城盐价大涨的事情。

    而有意无意的,在介绍这些“文奸”的时候,说书人都会带上一句,“话说这许鹤,乃是朝廷大儒李廷儒的得意弟子”

    或者“且说这陈启升,乃是当朝大员,朝廷三公之一李廷儒的学生出身,与朝廷大司农大儒顾宪成乃是翁婿”等等,明里暗里地提示他们都是浙党人。

    于是,浙党这个词,也第一次走进了普通老百姓的耳朵里!

    情势正在以滔天巨浪般的形势席卷全国各地,浙党人,好像嗅到了一丝危险的气息……

    就连北疆,帝国驻守长城边线的军士们,都听说了文奸传的故事,无不拍手称快。

    在文奸传以星火燎原一样的形势席卷全国的时候,京师北门,一匹北蛮矮种马飞速疾驰,上面一个便装汉子。

    但是如果你细细观察的话,又会发现,这个人气息平稳,身体灵活,眼神当中露出精光,显然是一个练家子的官差。

    他怀中,一份被他紧紧裹住夹带的明黄色的锦帛,安详地躺在他怀里。

    显然,这份明黄色的锦帛很重要。

    汉子一路上小心至极,目不斜视,路线只朝西北方而去。

    汉子看样子是先要去长城丧封口,然后路线转西,去朝廷驻守长城的大军营寨。

    北蛮之境,万年如一日,从来都是冰天雪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难得的是,如此穷山恶水、荒芜凋敝的地方,居然能够养活百万的蛮族精壮,加上那些妇孺老幼,多多少少也有几百万人口。

    但是也有一个缺点,庞大的人口基数,导致北蛮统治者一向很头疼,没有足够的粮食、肉类、和其他资源,就意味着有人会饿死。

    况且,北蛮一年四季之中,只有短短三个月的季节,还算正常,温度尚可,分别是六月到九月;九月一结束,整个北蛮大地就会陷入冰天雪地大雪盈尺的季节,直到次年六月,才会结束。

    正是因为这样的恶劣环境,加上北蛮人的农耕技术落后,导致他们只能向大商朝边境州县深入、劫掠,抢夺钱粮,向边境州县发起战争,不然,一旦冬季来临,他们只有饿死的下场。

    所以,这也导致大商朝和北蛮之间只有战争,永无休止的战争。

    一年一年,边境上都是日复一日的杀戮,血流成河,双方的将士、百姓喋血雪海之中,所以,在边境附近,一般都能看到一些被掩埋在雪里的人骨。

    北蛮地界,只有无边无际的林海雪原,看不到任何生物,如果是在高空俯瞰的话,还能看到地上偶尔有些地方有一些人户,都是一些不大不小的部落。

    云中山,已经不在大商朝境内,此处距离大商朝边境,还有二三十里路。

    山巅上,云雾缭绕,大雪纷纷扬扬的落下,银装素裹;雪地之中,一支长长的黑衣黑甲的重装步骑队伍,手持明晃晃的刀枪长戟,在云中山的冰天雪地里,顶着混沌迷蒙的飞雪前进。

    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儿狼似的嚎叫着,要征服这支装备精锐的哨探队伍。

    雪地里,原先的官差汉子顶着漫天风雪,他拍了拍身上的积雪,然后搓了一下手,看着那一对哨马队伍不禁露出喜色。

    “是我军的哨马。”汉子自语一声,然后一拍马,飞驰而去,马蹄在雪地里留下了深深的一路脚印。

第291章汝接旨() 
第291章汝接旨

    “那是何人?!”哨探的后卫一声大喝,哨探队伍发现了官差,士兵们纷纷张弓拔剑,警惕地看着来人。

    官差从怀里掏出明黄色的锦帛,运起全身真气,包裹着声音大喝道:“虎贲中郎将帐下偏军校尉左道宗,见过各位北疆军将士!”

    风雪很大,以至于差点让哨探的士兵们没有听到;不过,哨探当中亦有高手,听到之后,回身招手示意大家不要放箭,然后反问道:“可有凭证?!”

    官差飞快地骑马到了哨探近前,然后勒住马,从怀里拿出一块腰牌,交到哨探的把总手里。

    把总细细地端详了一下,方才拱手一拜,道:“属下见过将军,将军远道而来,来这冰天雪地里,可有急事?!”

    官差点点头,无奈一笑,道:“正是。

    本差奉皇上旨意,传圣旨于燕王,却不想出了边塞,就迷路了,侥幸之下,幸好碰到了各位兄弟。”

    哨探把总一笑,道:“这鬼地方,哪个地方都是一样的,没有来过又没人带路,迷路很正常的。”

    官差笑了笑,这一笑,浑身又是几个哆嗦,不禁喃喃道:“这地方,是在是冷的紧……”

    “呼!”把总扔过来一个皮囊,大声道:“里面是咱们大商麟州产的烧酒,喝两口,暖和暖和!”

    异国他乡,碰到一个自己国家京师来的官差,这个把总感到很亲切。

    官差接过皮囊,喝了两口,才感到暖和了一些。

    然后把皮囊扔过去,拱手拜谢,道:“兄弟,在下公务缠身,就不说了,回了京城,我请你喝酒!”

    把总摆摆手,骂道:“那些北蛮子杂种们,几十万人就在云中山前面呢,我说不定哪天就死在他们刀下了。唉……”

    官差叹了一口气,很是倾佩这些为国而战的将士们。

    顿了顿,把总唤过来一个人,道:“张望,你送这位差爷去大军营寨,出了事提头来见!”

    被唤做张望的那人一笑,然后拱手道:“必不敢辱命!”

    把总又向官差说道:“兄弟,我们还得巡逻,就不送你了,让我这个属下送你,他是可靠人。”

    官差拜谢,很快,两骑消失在雪地里。

    一个时辰后,官差到了北疆军大营。

    可真是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字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这些将士们,苦呀!

    张望把官差带到后,交给一名校尉,然后说了一些什么,校尉就带着官差去了中军大帐。

    燕王,一如既往的英俊潇洒、神勇俊逸,举手之间,都有着上位者的威严。

    他身上穿着盔甲,这么冷的天,都不脱甲,一张军案上,除了一些军报,还摆着一把剑。

    时不忘战。

    官差跪地行礼,道:“虎贲中郎将帐下偏军校尉左道宗拜见燕王殿下!”

    燕王面不改色,淡淡道:“军中无阶衔,叫我将军就好了。”

    官差不禁又心生敬佩,“朱将军教训得是,有朱将军这等无双战神,大商北疆定矣!”

    “过奖,北蛮屯兵,过不了多久,又得开战。”燕王眉头一皱,道:“说吧,有什么事。”

    官差从地上站起身,端端地站立,然后从怀里掏出明黄色的锦帛,道:“朱将军接旨!”

    燕王面色一变,从帅位上站起身,快步到大帐中央然后跪下,叩首。

    官差打开明黄色锦帛,呼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大皇帝思之良久,觉李廷儒、钱谦益等士子结党营私、党同伐异,有如附骨之蛆,不得不除。

    然浙党一派,势力强大,党人遍布天下,所谓动一发而牵全身,故,着燕王朱彦于六月十五,亲率或命心腹率军五万,拱卫京师,不得有误!”

    燕王再一叩首,道:“臣,朱彦,领旨!”

    圣旨传毕,也正式代表着,光武帝和寿王对处决浙党的所有准备工作,已经全部准备就绪。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林沐白这边,已经结束了杭州的巡视,当然,这里正是浙党的老窝大本营,新政在这里,推行得不是很顺利。

    不过林沐白也不着急,表面上还把这些人夸奖了一番,说他们为国尽忠,陛下龙颜大悦,反正都是好好表扬了一番,叫他们好好工作。

    这些人只是一些小喽啰,只要把浙党的元首解决了,不怕这些个不就范,而且,以这些人的胆识,还没胆子对抗皇权。

    光武二十九年,六月十六清晨,林沐白一行,正式启程返回京师,不过林沐白的大军回来的比预计晚了很多天。

    原因呢?

    是因为“遭遇”了上百万百姓的“阻击”。

    大军从出发这天开始,以后,几乎每到一地,都会面临人山人海的百姓前来迎接。

    百姓犒劳王师,而且你也不是着急去打仗,那总得表示表示吧?

    喝入城酒,这自是少不了的。

    入城酒有讲究啊,首先那得城中最长的长者来敬你,敬你必须干了。

    然后,是城中乡绅代表来敬,人家一片好意你好意思不喝?

    最终,黑压压的一片老百姓围着你,给你敲锣打鼓,表演各种当地民俗绝活儿,你能不看吗?

    他林沐白不想看不要紧,还得问问底下士兵答不答应?

    人家跟着你风餐露宿,折腾了这么久,谁不想乐呵乐呵?

    更何况,他们配得上这样的待遇。

    沿途的百姓,是真心实意、掏心掏肺地想感谢官军、感谢这个神一般的钦差大臣。

    要知道,一年前,他们还生活在对苛捐杂税和北蛮、阴兵借粮时不时入侵的双重恐惧中。

    但现在,一切都不一样了。

    如今他们不愁吃不愁穿,但凡勤快点都能过上好日子,连最后的心病——三生教,都已经被官军解决了。

    去大街上随便找个孩童问问,如今这是什么年月啊?

    他未必能告诉你是光武几年,但他一定会说,这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