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风之三国 >

第58章

大风之三国-第58章

小说: 大风之三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着跟在自己身边的五百残兵败将,沈奕真心情沉重,被打击的有些意兴阑珊,生出了甩手不管,投靠其他师兄弟,过自己的小日子的念头。其他的黄巾贼要么死亡,要么就跑路了,

    他如此消沉,不单单是因为他接二连三的战败,还因为士兵的背叛。他的亲兵千人,出去战死的,和留下的,其他的都逃跑了。就因为他接二连三的战败,这些人认为他沈奕真没有能力,或者有能力,但时运不济,终究成不了事,所以弃他而去。其中不乏跟他关系不错的人,这事给了他沉重的打击。

    “渠帅,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办?”一个黄巾兵出现在了沈奕真的面前。沈奕真认得,这是让他撤退的那个小兵。不过此时沈奕真心情不佳,懒得理他。

    “渠帅,您可是我们的主心骨,是我们的天,兄弟们都等着你拿主意呢!”这黄巾兵没有丝毫眼力劲,没见自己不爽么,还一直往上凑,沈奕真恶狠狠的瞪了他一眼。

    “渠帅,你瞪我干嘛,接下来该怎么做快点定下来吧!”这黄巾兵展现了作死到底的精神。

    “你不怕我斩了你?”沈奕真是气不打一处出,自己想要静静的时候,一个人在耳边嗡嗡嗡的说话,别提多烦人了。

    “渠帅斩我我也要问,再说渠帅也不会斩我的。”这黄巾兵大咧咧的一屁股在沈奕真的身边做了下来,“渠帅是有什么不痛快的事情,小人或许没什么能力,但也希望为渠帅分忧!”

    沈奕真沉默了许久,忽然开口,“你觉得我这个渠帅怎么样?”

    这是一个小兵,自己或许该听听小兵们的想法意见,然后才好决定下一步该怎么走。

    “很好啊!”小兵只有三个字的回答,让沈奕真泄了气,这种事情问小喽喽就是白搭。

    小兵憨笑了一下,“跟着渠帅杀那些为富不仁的人杀的很爽,还有钱、女人,这些我或许一辈子都不会有的东西,现在都有过,不过可惜还没捂热就失去了。”

    “你不生气么?好不容易有了一笔钱,甚至抢了个女人,但转眼之间就没了,就跟做一场梦一样。而且这样都好几次了。”沈奕真自己想象都觉得苦涩,梦想实现和破碎之间不断反复,再坚强的心脏也难以忍受啊。

    “那有什么,终究得到过,本是一辈子不可能拥有的事情,难得能经历一番,而且是真实的,不是梦。”这小兵却很看的开。

    沈奕真忽然觉得这个小兵很有意思,“那你认为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办?”

    “这是渠帅要想的,我一个小兵怎么会知道。”小兵憨直的让沈奕真越来越喜欢。

    “那你接下来最想做什么?”

    “抢钱、抢女人,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小兵笑了起来,哈喇子都流了下来。

    “哈哈哈!”沈奕真大笑了起来,“你的想法倒是真的简单。”

    笑声渐息,沈奕真复又叹了口气,“可惜我们只剩下这么一点人马了,或许我们应该投靠其他更强大的黄巾队伍。”

    这个小兵收起了憨笑,一脸的认真,“五百多人少么?”

    少,真的少!沈奕真笑而不语,没有回答!

    小兵躺了下来,叼着草梗,望着湛蓝的天空,一脸追思,“因为我父亲早死,我母亲改嫁,我不受待见,被继父的孩子排挤、欺负,那时候我多想有兄弟能帮我,可惜没有。我明白了,我只能靠我自己。后来大了点,我就在街上浪荡,想弄口吃的,结果被其他团伙围堵,打的我遍体鳞伤,那时候我多想有兄弟能帮我,哪怕只有一个,可惜没有。”

    “所以我只能不断的练习打架的本事,让自己变的更强。不出几年,我打出了名声,远近闻名,没有敢再欺负我。再后来,我继父得罪了一个士族,我们全家被搞的家破人亡,我也被其家丁打的奄奄一息,那时候我明白了,一个人再强又能如何,双拳难敌四手。我多希望有兄弟能帮我,帮我杀光那个士族全家,可惜一个都没有。”

    “我发了疯一般结交朋友,但没有一个是同生共死的兄弟。不管是绿林、帮派,我都混的艰难无比。如今,渠帅你可是有五百兄弟,同生共死的兄弟,少吗?”小兵羡慕的看了沈奕真一眼,“若能近一步,甚至可以裂土封王,就算退一步,也可以成为一方势力,不比那些帮会混的差。”

    “至于说接二连三的战败,我认为这更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

第121章 太史慈() 
天空中白云悠悠,遮住了太阳。在这小山坡,微风袅袅,带来了青草的芳香。沈奕真烦躁、苦闷的心静了下来,也躺了下来。

    “我没有见识,说错了渠帅你不要见怪。我听过说书的说过汉高祖的故事,你看那汉高祖还不是被霸王项羽打的屁滚尿流,就没见他打赢过几场战斗,结果不还是汉高祖坐了天下!输几场怕什么,就跟打架一样,谁没输过,只要没死,再找回场子就是了,打的他跪地叫爹都可以。”

    沈奕真大笑了起来,笑的无比痛快,念头通达,“好,我的小兄弟,你叫什么名字?”

    “我姓徐,名富。老爹希望我将来能成为富人,不被人欺负,我也是这么想的,不能被欺负。”

    “你以前是干什么的?”

    “混帮会的,还在一个帮派里还混上了三十六卫的身份,不过没什么用,还是劳碌奔波的命,希望过几年能过上富贵的生活吧!”徐富憧憬着美好的生活,笑了灿烂。

    “兄弟,我保证,你会过上富贵的生活的!”沈奕真拍了拍徐富的肩膀,郑重保证道。

    “嘿嘿,那我先谢过渠帅了。”

    沈奕真上上下下的打量了徐富一番,这个少年虽然看起来不怎么强壮,眼睛却是很灵动,一看就是一个聪明人,虽然因为战斗和逃亡,衣服上有血迹和污痕,但却整齐,不会向其他人一样邋遢。当下越看越是满意,或许自己应该培养一些对自己忠心不二的部下,作为这支部队的核心。

    “你有没有传道过?”

    “没有。”

    “你什么时候加入我们黄巾军的?”

    “一个月左右之前,在曲城加入的。”

    这么晚加入的那自然就没有学习过道法,也没有传道的能力了。

    “这样,你就跟在我的身边吧,我传你道法!”沈奕真是真的看好徐富,本来传授道法的事情可以让其他人先带徐富入门,不过他最后还是决定自己亲自教导。

    “渠帅的大恩大德,小人没齿难忘!”这完全是意外之喜,徐富跪拜了下来,激动无比的磕头。

    “快快起来,都是兄弟,不用这么客气,走,我们找个山寨先安顿下来,发展信徒,等我们壮大起来了再做下一步打算。”沈奕真一扫阴霾,重整旗鼓,准备好好的总结一下失败,然后再次开启征程。

    智弦和沈奕真就如同有了默契一般,彼此不动刀兵,各自闷头发展。

    为了能尽快壮大自己的军队,智弦甚至在黄县招兵买马,征兵的数量先后不断增加,直到达到八千人,如此山寨之中就有一万名新兵在接受训练。如此多的新兵,需要更多的武将去训练,也需要有威望的人坐镇,所以刘石和刘星两人就被智弦派了回去,同时回去的还有大半中层将领,以尽快让这一万新兵成长起来,可以投入实战之中。

    就在智弦在牟平县城窝冬,修炼自己的八卦和八门,关注着整个青州黄巾贼的情况之时,一个人来拜访了智弦,让智弦很是意外的人,因为其是历史名人。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县人。身长七尺七寸,美须髯,猿臂善射,弓马熟练,弦不虚发。说来还有一件太史慈的轶事。

    在太史慈年纪较年轻的时候,就后担任东莱郡奏曹史。当时东莱郡与青州的长官之间互有嫌隙,互相下绊子,互相坑,是非曲直不能一概而论,就是一笔糊涂账。若是遇到案件的结论州郡之间意见不统一的时候,哪方先把案件报给有司知晓,结案的判决就对谁有理。当时正好有青州的奏章已先发去有司处,郡守担心自己的奏章后到不利,于是求取可为使者的人。

    当时太史慈二十一岁,被推举为使,于是太史慈日夜兼程走下路,先抵达洛阳,却并不马上去投送奏章,而是到公车门前等候,等见州吏到了,才开始向有司送上奏章。和州吏走到了一起,太史慈假意问州吏道,“你也是前来递送奏章的吗?”

    这并没有什么好隐瞒的,“是的。”

    太史慈又问,“奏章在哪里?”

    州吏没有防备,以为太史慈和自己一样,是某个州的州吏,就告诉了他,“在车上。”

    太史慈便耍诈,“奏章题署之处确定没有出错吗?可否取来一视。”

    州吏并不知太史慈乃是东莱人,也担心奏章题署之处有误,这可是不小的罪名,于是便取出奏章给太史慈看。谁知太史慈结果州牧的奏章,就拔刀割毁。州吏大惊失色,高声大叫,“有人毁坏我的奏章!”

    太史慈一把抓住了州吏,将他拉进了车厢,笑眯眯的说道,“如果你没有取出奏章给我,我也不能将其损坏,我们的吉凶祸福恐怕都会相等无免,不见得只有我独受此罪。与其坐而待毙,不若我们俱同出走逃亡,至少可以保存性命,也不必无谓受刑。”

    州吏弄明白了太史慈的身份,更是疑惑,“你为东莱郡而毁坏我的奏章,已经成功,怎么也要逃亡?”

    太史慈便回答道,“我刚开始时受郡守所遣,只是负责来视察你们的州章是否已经上通而已。但我所做的事却太过激烈,损毁公章。如今即使见还,恐怕亦会因此见受谴责刑罚,因此希望一起逃去。”

    州吏相信了太史慈所言,于是两人当天一起逃亡。但太史慈与州吏出城后,却又潜遁回城通传郡章,完成使命。州牧得知其事,再遣另一吏员往洛阳通章,但有司却以先得郡章的原因,不复查察案件。太史慈由是知名于世,但他亦成为州牧所仇视的人物,为免受到无妄之灾,乃于是独自一人逃到了辽东避风头去了。

    太史慈生于公元166年,如今才公元184年,太史慈虚岁才19岁,这一切才没有发生,他还在郡总做自己的小吏。他本不应该此时就登场,但是在他得知智弦对军队将士推行的政策之后,却是深感智弦的大义、仁德,又得知智弦是大汉皇室的支脉,于是这才来投。

第122章 永无出头之日() 
历史上太史慈是一个名气不小的武将,但如今的他只是一个19岁的青年,只是郡吏,名声不显,地位卑微。而且他对智弦的势力未立尺寸之功,直接把他捧到大将的位置,刘石、刘星等人定然会有抵触心理。而且没有人能生而知之,太史慈的年纪不大,又没有经过军队历练,智弦也是不敢一下子把军队交给他的。

    人才总是有自己的高傲,所以太史慈的地位不能低,于是智弦将太史慈配给刘石,做他的副将,协助刘石训练新兵,让这一万新兵能尽快奔扑战场战斗。

    太史慈开了一个好头,开始不断的有士族之人投奔智弦,不过都没有什么名气,能力也没有智弦所期望的高,不过治理一地的能力还是有的。智弦也是来者不拒,使用他们充实势力的方方面面。

    这些士族之人是把双刃剑,使用他们,就会让智弦的势力详情暴露在士族的面前,但是智弦却无可奈何,他的势力扩张的太快,以致无人可用。而且往往用的放心的人,能力却有限,被眼界所限制。身处于这样的乱世,智弦只能顺应潮流,他不使用这些人,就等于将这些人推到其他人的麾下,给自己找麻烦。

    智弦很想建造学校,从平民中挑选机敏、聪颖的子弟培养,培育成为人才,以便日后使用,增加势力的透明度,将自己的势力更好的维持下去,结果发现,自己的想法就是在自讨苦吃。

    这里的风气就是做官可以衣食无忧,可以作威作福,可以光宗耀祖,至于说为民办实事这种事情根本就没有人在乎,就是在乎的人也不会放在首位,而是放在自身的衣食住行,自家的利益之后。所以,不管是培养平民出身的人才还是使用士族子弟,寒门子弟,结果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是人就有私欲,有私欲就会钻空子,寒门子弟培养起来,反而会因为自己幼年受到的苦难,而更在乎自己的利益,更在乎自己的得失,在大局观上面甚至可能不如某些有见识的士族子弟。所以思前想后,智弦虽然赞成办学校,却没有培养新好官员的想法。

    智弦前世并不是领导,如今忽然要管理这么庞大的组织,是一点经验都没有,只能权衡利弊,摸着石头过河,小心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