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西域风云 >

第124章

西域风云-第124章

小说: 西域风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宛军立刻列阵,相互靠拢,等待汉军来攻。

    汉军士卒们起劲的呐喊着,喊了好一会儿,孙威手一挥,所有士卒同时闭上了嘴,整个战场一下子又安静了下来。

    大宛军莫明其妙的看着汉军,不明白汉军为嘛要练嗓子,这是要开剧院还是怎么着?

    又过了一会儿,大宛统帅见对面汉军没有行动,中右二路已经全面接战,于是下令准备出击。

    大宛军才要行动,对面,汉军又一次放声呐喊起来,而且一边喊一边纷纷举起了武器!

    大宛统帅吃了一惊,急令备战,准备应付汉军进攻,但汉军呐喊而舞蹈,晃着手里的武器,却就是没有攻过来。

    大宛统帅有些着急了。

    右路明显的已经吃紧,他这边还没开战,这算什么事?

    他下令出击,心里打定主意,这一回,任汉军喊破喉咙也不理会了。

    孙威见大宛军开始异动,一声令下,只见整个汉军突然动了起来!

    大宛军统帅生怕中了汉军计谋,急令行动暂停,看看汉军打算怎么动再说。

    汉军这一动,动的还真不小,左右交叉,前后互换,走的人来马往,什么:一字长蛇阵、二龙出水阵、天地三才阵、四门斗底阵、五虎群羊阵、六宇连方阵、七星北斗阵、八门金锁阵、九父星观阵、十面埋伏阵。。。。。。一时间阵法变换不断,看的个大宛统帅头晕目眩,要不是最后大宛统帅决定不再看了,孙威能把这此阵法从最先到最后再从最后到最先再按一三五七九二四六八十的顺序组合着演习上无数回。

    孙威一边指挥着士兵们走阵,一边盯着大腕的动静,眼见大宛好象又有异动,他手中旗一卷,汉军阵势收起,正是一个二龙出水阵,随即手向前一挥,只见汉军左阵前出,鼓躁呐喊,真的开始列阵前行了。

    大宛统帅这才算出了一口气。

    这折腾了这么长时间,终于来了,他连声下令,也是兵分二路,准备迎击。

    汉军左阵出,行数十丈,一声号令,左阵。。。。。。又退回去了。

    没错,退回去了。但左阵退,右阵又出,看来是孙威没打算好,临时改了主意,打算从右路开攻。

    大宛统帅真是有些哭笑不得,实在不知道对面的汉军将领算哪门子将领,这算什么指挥法,他也跟着下达命令,兵力改向右路,打算着来个迎头痛击。

    大宛军阵形才变,汉军又变了,这一回右路也退回去了,两路汇合,转眼间又变天地三才阵,中路突起,左右微后。

    大宛统帅终于服了。

    这一回他是下定决心了,管你变什么阵形,我就闭着眼往前杀!

    号角声起,大宛军横向排开,全军向前!

    这一边,大宛军才一向前,那一边,突然间汉军已经大败。只见汉军全军仓皇后退,旗帜伏倒,鼓声不扬,士卒们大声乱叫着往后跑。

    大宛军统帅一见心惊,急令全军停止前进。

    这情形可不对头。

    这还离着二三里的距离呢,怎么对面汉军就败了?而且败的极惨,这怎么可能?不对头,这明显的是有计,极可能是诱敌之计!

    想到此处,大宛军统帅急令全军停止前进,观望一下再说。

    汉军见大宛军居然停止了前进,也就停止了后退,又重新回到原地,列起阵势,向着对面的大宛军连声叫骂,极做挑衅。

    汉军越是挑衅,大宛统帅就越不敢轻出。

    事情明摆着,对面的汉军人数也少,力量也弱,却如此挑衅,究竟有什么阴谋?

    思量良久,大宛统帅仍是看不懂这举动中的真意,此时右路已经结束了战斗,汉军已经开始集中攻击中路,大宛统帅有些心慌了。

    这可不行,不管什么阴谋,这么干看着也不是办法,他咬着牙下令,准备出击,而且心中再次打定主意,这一回任你玩儿出花儿来也不管了,无论如何,总得打上一仗。

    但他的这个命令没有来得及下。

    因为孙威出马了。

    一人一骑,单独出马了。

    孙威往两军阵前一站,扬声大叫:“众叛贼听了!尔等宵小,不伏天朝,今我大军,已经来到,速速投降,方是正道,如有迟疑,杀你个片甲不留!格老子的,日你先人板板,你榔个的弄个锤子!”

    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其实也不算乱七八糟,孙威的意思,能扯多久扯多久。虽然打油诗他水平不够,到最后实在不能合折押韵了,但随口再来两句四川陕西的方言,让大宛人翻译起来费点儿事也是好的。

    大宛通译果然上当。那通译刚开始还随口翻译,到了“格老子的,日你先人板板”一句就有些发晕了,及至“你榔个的弄个锤子”,算是彻底晕菜,只得回头和其他通译研究,看这话究竟是什么意思。

    skbshge

第251章 三国之战(四)() 
孙威见大宛方面正努力翻译,心中暗喜,心念电转,又长吟道:“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大宛的通译方才将那一通南腔北调弄懂,报告统帅道那是骂人,听得这又出了诗,只得再凝神细听,一听之下,不由目瞪口呆,大宛统帅连声催促,让他翻译,那通译无奈,只得翻译道:“江南又到了可以采莲的季节了,叶子浮出水面紧密相连。鱼儿在莲叶间嬉戏,鱼儿在莲叶东面嬉戏,鱼儿在莲叶西面嬉戏,鱼儿在莲叶南面嬉戏,鱼儿在莲叶北面嬉戏。。。。。。”

    “放屁!”大宛统帅一声怒喝。

    这都哪儿跟哪儿啊?对面汉将又不是发疯了,怎么可能跑这两军阵前玩儿起抒情了?这明明的是那通译汉语不精,胡乱翻译。

    那通译连声叫冤,说道汉人说的就是这个,如有错误,天打雷劈,全家被流沙淹。

    大宛统帅听得通译这誓发的够狠,又有其他通译在一边证明,不由沉吟。难不成,对面的汉将想家了?想那美丽的江南水乡的景色了?是不是那汉将想和他打个商量,两军停战,让他们搬师回家?

    想到这里,大宛统帅急令通译向前,告诉汉人,如果现在放下武器退兵,大宛人指天为誓,一定不会攻击。

    那通译领命,直去了好久,久的中路战事都快结束了,仍是没有回来,大宛统帅心中焦急,正要再派人催促,那通译终于回来了,只是,这通译满面汗水,脸上通红,回到阵中也不汇报,先要了一瓶水,好一通狂喝,喝罢才汇报道:他去见汉将,那汉将先是怀疑他的身份,一再要他拿出证据证明自己真的是受命而来,那通译解释又解释,对面汉将却只是摇头不信。

    无奈之下,那通译表示,如果实在不信,他就只能回去了。

    没想到,这一回那汉将信了。

    ………………废话,再不信这时间就拖不得了,通译要是回去了,大宛人不就开战了?

    汉人好容易相信了那通译的身份,接下来又对通译的汉语水平提出极大的质疑。也不知道是通译的水平差还是对面的汉将听不懂汉语,反正那通译说东,那汉将就听成西,通译说“休兵”,那汉将就听成“大葱”,而且一再追问为什么要用大葱,是不是还要放些生姜为宜。

    通译说“停战”,那汉将就听成“眷恋”,而且还立刻视通译为文学好友,现场吟诗一首曰:“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思念故乡,郁郁累累。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还直个劲儿的问通译大宛可有这等好诗。

    通译受不住激,分辩了一句“大宛也有好诗”,结果这诗人汉将就来了劲儿了,好一通论诗,什么“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氏。力能排南山,又能绝地纪。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这一通长吟,一边吟还一边摇头晃脑。

    到此地步,通译也发现情形不对了,现在的情势,要么是他发疯了,要么是那汉将发疯了,但他自我反省,好象自己没有发疯,这汉将看着不象正常人,但好象也不是发疯。

    通译心中怀疑,于是表示要是再讨论诗词,他就回去了。

    这汉将如梦方醒,开始与通译认真讨论起休兵的事宜,这一回也不打岔了,也不研究诗词了,而是满口的军事术语,而且极为专业,与通译反复商讨,细致研究。

    那通译到最后终于火了。

    其实这事儿真的没什么好研究的,就一句话:你们放下武器退兵,我们不追,不相信拉倒。

    那汉将见通译真的不再讨论了,于是表示会和部下研究一下这个提议。

    通译心中已经隐约猜测到了这汉将的目的,于是立刻表示,只给这汉将一柱香时分研究,过此时间不候,到时两军开战,胜负各安天命。

    那汉将听得通译如此说,也只能表示同意,但他说按汉人规矩,要先向大宛人致谢,并且要表示自己不是害怕大宛人,然后才能退兵。请通译先行回去,待他在两军阵前按习俗说罢就退兵。

    通译听着心中狐疑,心想自己于汉俗也是很有研究了,怎么没听过这样的习俗?但他也知道,汉朝地广千里,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可能这汉将的家乡有这样的习俗也未可知,好在终于得了这汉将表示退兵的承诺,于是这通译总算哑着嗓子回来了。

    大宛统帅听了这话,心中也是起疑,悄悄传令,一旦对方仍是这样行事颠倒,不要等待,直接攻击。

    这一回,那汉将好象终于神志清醒了。只见那汉将步出阵前,先是向四方做了个罗圈揖,然后扬声长吟。

    那通译侧耳听着,只听那汉将吟道:“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那通译嗯了一声。

    这典故他倒知道,说的是申包胥哭秦庭的故事。

    春秋时,楚国伍子胥,因家族被楚王诛灭而奔吴,谓其友申包胥曰:“我必复楚国!”

    包胥曰:“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后伍率吴兵破楚,申包胥乞师于秦。秦王不许。申“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为所感,做此诗,遂救楚。

    这汉将此时吟此诗,想来是要说,他们是受人哀求来出兵的,不是自己想出兵,这是给自己找个台阶下。

    大宛统帅听着通译的翻译,只是嗯了一声,那眉毛却仍是紧锁。

    他现在已经很是后悔。

    如果一开始他就什么都不管直接带兵杀将过去,现在已经取胜,而且开始支援中路了,但现在右路已败,中路吃紧,也是败象已现,如果现在兴兵杀过去,就算能够大胜也需要时间,待得他这边取胜了,只怕中路已经失败,那时他一支部队抵挡汉军两路大军,也是有败无胜,所以现在他只能希望这位汉将尽快交待完场面话领兵而退,这样他的部队就可以转而支援中路,还有反败为胜的机会,毕竟交待场合话用不了多少时间………………按正常的理解的话。

    然而,他并不知道,孙威的场面话就是不按正常理解的。

    孙威一诗吟罢,又起一诗,吟道:“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綌,服之无斁。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这一首却是比较少见,那通译一时也不会翻译,和几个通译研究了一会儿,这才弄明白。原来这诗也是《诗经》里的内容,说的是一个女子要回家看望父母的意思。大致是说一个女子一边洗衣裳一边想着要早早回娘家。

    那通译想了一想,悟到这是那汉将的暗示。这诗说的是女子要回娘家,意思却是他们要退兵,所谓“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要按字面意思,是说“告诉女管家,请假回娘家。搓搓我衣裳,洗洗我礼装。还有哪些洗?心绪早归家。”但诗有字面含意,也有寓意,看来这汉将是用寓意在说,他们要回去了,要退兵了,心中的思绪已经飞到了中原。

    通译翻译了这话,大宛统帅只是不语,心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