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世界历史1000问 >

第20章

世界历史1000问-第20章

小说: 世界历史1000问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阿克巴12岁那年,随父回到了印度。胡马雍在波斯萨非王朝的支持下回到印度复国。他逐渐压制住了印度混『乱』的各派势力,并攻占了德里。但在一片大好的形势下,胡马雍却在一次意外中坠楼而死。历史的风云变幻终于把少年的阿克巴推上了前台。

    阿克巴继位前四年,由拜拉木辅政,拜拉木在帕尼帕特战役中重创阿富汗人,终于解除了来自西北高地的威胁。1560年,阿克巴亲政。这时的印度仍是纷『乱』一片,他虽然占据了印度的中央,但四周力量比他强大的王公仍有许多。祖先传给他的血『液』中奔流着征服者的各种要素,包括野心、信心、坚强、荣誉感和才能,使他在征服印度的道路上畅通无阻。他的征服大致分成三个阶段,1560—1576年,统一了北印度各地,包括马尔瓦、拉吉普特、古吉拉特、孟加拉等地;1576—1595年,矛头指向西北,夺取了他祖先龙兴之地阿富汗,还吞并了脱离印度多年的信德和克什米尔;从1591年开始,他发动了征服印度半岛南端的战争,这场战争一直持续到他的子孙后代。

    阿克巴推行了哪些改革?

    阿克巴用武力和怀柔的手段,在15年的时间里统一了北印度。他又用16年时间把版图扩大到遥远的西北地方。最后,他用三年时间,平定了南方的几个王国,从而建立了一个强大的莫卧儿王朝。

    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他对自己国家的内务进行改革整顿。他命令官员重新丈量土地,将帝国分为182个税区,严格分别等级征税;他还废除将战俘卖为奴隶的习俗;下令取消人头税、香客税(对朝圣的印度教徒征的税)、田赋附加税,遇到天灾人祸,则一律免交田赋;阿克巴统一了全国度量衡,有力地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印度是个具有悠久宗教传统的国家,国内主要民族各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印度是世界上宗教最多的国家,现在人们把印度称为“宗教博物馆”。阿克巴信仰伊斯兰教,而印度长期流行的是印度教,因此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经常发生矛盾冲突,这极大地影响了国家的安定团结。为了协调印度教和伊斯兰教教徒们的关系,阿克巴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他宣布各教派平等,选用印度教人士做高级官员,自己还娶了信奉印度教的贵族的女儿做妻子。阿克巴在宫庭中采纳印度教惯例,每天清晨登阳台谒见臣民,参加印度教节庆,朝廷勤见时佩戴印度教标志等。印度教把牛当做圣牛,不许宰杀,阿克巴为此禁止宰牛、杀生。他还在宫中点上了长明灯等。

    胡斯战争爆发的起因是什么?

    胡斯战争又称捷克农民战争,是胡斯改革运动的最后阶段,它是欧洲历史上时间较长(1419—1434)、影响深远的一次农民战争。胡斯战争和整个运动一样,都是因捷克民族英雄胡斯(1371—1415)而得名。

    在当时的捷克,教会是最大的封建主和剥削者,教士的上层几乎全是德国人,因此人们的仇恨首先指向教会。教会征收沉重的什一税。教皇通过教会大肆搜刮,把捷克当做教廷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从14世纪后期起,捷克人民掀起了一场浩大的反教会斗争。在反教会运动中,出现了由捷克教士组成的革新派,他们用捷克语讲道,揭『露』教会的罪恶。到15世纪初,运动的规模越来越大。领导这一运动的是捷克伟大的爱国志士、神学家、布拉格大学教授兼伯利恒教堂的传教士约翰·胡斯(1369—1415)。胡斯出身于一个穷苦的家庭,他认为教会占有大量土地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主张没收教会财产,收归国有。胡斯还揭『露』城市的德国贵族的罪恶。

    1412年,教皇派人到捷克兜售赎罪券,胡斯公开抨击,主张改革教会,否认教皇有最高权力。胡斯的言行,引起了德国教士以及罗马教廷的仇恨。胡斯被迫转入农村进行反教会宣传。1414年,教廷邀请胡斯参加在康斯坦茨举行的宗教会议,胡斯本来不愿前往,由于皇帝西吉斯孟德答应保证他的安全,敦促他与会,胡斯于是斗胆前往康斯坦茨,不料自投罗网,于同年7月6日在康斯坦茨广场上被教廷以异端罪名焚死。胡斯的殉道激起捷克人民极大的愤慨。1415年9月,布拉格举行多次集会,抗议教皇和皇帝的背信弃义。市民开始驱逐德国教士,并不顾康斯坦茨会议的集会,实行俗人用酒杯领圣餐的宗教仪式。1417年起,出现了消灭一切领主的口号。到1419年7月,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在胡斯改革的旗帜下爆发了。

    亚马孙河因何得名?

    亚马孙河是全球水量最大的河流,流域面积占南美洲三分之一,其名源自传说中的女战士。要想像亚马孙河之壮阔,几乎跟理解“无限”同样困难。亚马孙河共有15000条支流,分布在南美洲大片土地上,流域面积几乎大如澳洲。干流河水很深,整条河有一半可容巨轮航行。远洋巨轮由大西洋经河口溯流而上,可航至秘鲁的伊基托斯。通航河道河面宽广,不能同时看到两岸。此河横贯南美洲,发源于秘鲁安第斯山脉。水从冰川融汇而成的湖泊流出,汹涌奔流,在东面山坡上冲刷出气势磅礴的峡谷。由于冲出大量沙泥,河水浑浊,恍如加了大量牛『乳』的咖啡,故称为白水河。还有一些支流流经沼泽,冲出腐殖质,水『色』较深,称为黑水河。随着地势渐趋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流至山下广阔的亚马孙盆地。

    最早探测亚马孙河河口的欧洲人,是随哥伦布远航的西班牙船长平松。他于1500年来到这里,以为是个大淡水湖。

    1541—1542年,西班牙人德奥雷利亚纳由秘鲁的纳波河顺流而下,最先乘船驶过了亚马逊河大部分河道。他是皮萨罗率领的西班牙探险队队员,从厄瓜多尔出发,找寻黄金、香料和传说中的黄金国。但因意外,皮萨罗率领部分队员几经艰辛,终于沿陆路返回厄瓜多尔。最后只有德奥雷利亚纳和部分队员东航至亚马孙三角洲,辗转抵达加勒比海。

    德奥雷利亚纳一行,沿途屡历艰险,经常受到土著袭击。他们曾遇上一个部族,战士全为女『性』。后来此事传扬出去,轰动一时,就把这个部族称为亚马孙人(古希腊神话中剽悍的女战士),大河亦因此得名。

第19章 中古史(7)() 
为什么印加人信奉太阳神?

    13世纪,克丘亚语族的印加人部落在南美洲西部安第斯山脉中部地区兴起。随后,它征服了这个地区的其他部落,形成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到15世纪中叶,终于发展成为一个以库斯科为中心的奴隶制国家——印加帝国。

    在印加帝国,最受崇拜的是太阳神。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印加人非常崇拜祖先,他们认为自己的祖先曼科·卡帕克来自太阳神。当印加人还处于愚昧和野蛮状态时,太阳神怜悯他们,就从的的喀喀湖的一个岛上(太阳岛)带着他的儿子和女儿——曼科·卡帕克和玛玛·沃利奥来到人间,把分散的人们组织在一起,并教给人们文明和各种技艺。曼科·卡帕克教给男人们农业技艺,而玛玛·沃利奥传给『妇』女们纺织技术。此后,曼科的子孙连续征战,征服了其他许多部落,占据了整个安第斯山脉中部地区。

    印加人崇拜太阳神与他们崇拜自然也有密切的关系。对他们来说,太阳能带给他们光和热。所以,印加人十分推崇太阳神。

    另外,太阳神是大众之神,这使印加人一直十分虔诚地崇拜太阳神。他们竭尽全力颂扬太阳神的权威,为太阳神举行豪华的宗教仪式,供奉大量的祭品和牺牲(古代为祭祀宰杀的牲畜),还在全国各地建造了许多宏伟壮观的太阳神庙,用来供奉他们的主神。

    在印加帝国的帕查库蒂帝王统治时期(1438—1471),还确立了庆贺太阳神的宗教节日。印加帝国的最大宗教中心是库斯科的太阳神庙。

    津巴布韦国名有何来历?

    “津巴布韦”一词在当地班图语中是“石屋”或“石头城”的意思。石头城是南部非洲地区最著名的古迹,是南部非洲古老文明的象征。

    津巴布韦及其周边共有一百多座规模不同的石头城,规模最大的一座在维多利亚堡东南17英里附近,名字就叫做大津巴布韦。据考证,这座石头城建于600年前后,是马卡兰加古国的一处遗址。古城分为外城和内城两部分,外城筑在山上,城墙高10米,厚5米,全长240米,由花岗岩巨石砌成。内城建在山坡谷地,呈椭圆形。城内有锥形高塔、神庙、宫殿等,都由石块砌筑,而且这些建筑的入口、甬道和平台等都是在花岗岩巨石上就地开凿出来的。

    古老的石头城令当地人引以为豪,并把它看做国家和民族的象征。因此,他们就用“津巴布韦”(石头城),来命名自己的祖国。

    元朝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吗?

    在世界史上,元朝除了中央直辖的领地之外,还包括四大汗国: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四大汗国的统治者在血统上出自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彼此血脉相连,同奉入主中国的元朝为宗主,与元朝驿路相通,使节往来频繁,对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元帝国疆域最大时几乎囊括亚洲和欧洲的大部分领土,称其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一点也不夸张!

    《马可·波罗游记》是怎样的作品?

    马可·波罗(marcopolo,1254—1324),世界著名旅行家、商人,1254年生于意大利威尼斯一个商人家庭,也是旅行世家。马可·波罗的父亲尼科洛和叔叔马泰奥都是威尼斯商人。17岁时,马可·波罗跟随父亲和叔叔,途径中东,历时4年多来到中国,在中国游历了17年。回国后出了一本《马可·波罗游记》。记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见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西方地理学家还根据书中的描述,绘制了早期的“世界地图”。

    《马可·波罗游记》共分四卷,第一卷记载了马可·波罗诸人东游沿途见闻,直至上都止;第二卷记载了蒙古大汗忽必烈及其宫殿、都城、朝廷、『政府』、节庆、游猎等事;自大都南行至杭州、福州、泉州及东海沿岸及诸海诸洲等事;第三卷记载日本、越南、东印度、南印度、印度洋沿岸及诸岛屿、非洲东部;第四卷记载君临亚洲之成吉思汗后裔诸王的战争和亚洲北部。每卷分章,每章叙述一地的情况或一件史事,共有229章。书中记述的国家,城市的地名达100多个,而这些地方的情况综合起来,有山川地形、物产气候、商贾贸易、居民、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乃至国家的琐闻轶事、朝章国故,也时时夹见其中。

    “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做什么?

    根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朝时,我国东南沿海有一条通往东南亚、印度洋北部诸国、红海沿岸、东北非和波斯湾诸国的海上航路,叫做“广州通海夷道”,这便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叫法。当时通过这条通道往外输出的商品主要有丝绸、瓷器、茶叶和铜铁器四大宗;往回输入的主要是香料、花草等一些供宫廷赏玩的奇珍异宝。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宋元时期。到明初郑和下西洋,把这条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巅峰状态。郑和之后的明清两代,随着海禁政策实施,我国航海业的衰败,这条曾为东西方交往做出巨大贡献的海上丝绸之路,也随着愈来愈严厉的海禁而逐渐消亡了。

    海上通道在隋唐时运送的主要大宗货物是丝绸,所以大家都把这条连接东西方的海道叫做海上丝绸之路。到了宋元时期,瓷器的出口渐渐成为主要货物。因此,人们也把它叫做“海上陶瓷之路”。同时,还由于输入的商品历来主要是香料,又称做“海上香料之路”。

    达·伽马是哪国航海家?

    瓦斯科·达·伽马(vascodagama,约1460—1524),欧印航线的发现者,葡萄牙航海家,从欧洲绕好望角到印度航海路线的开拓者。达·伽马出生于葡萄牙锡尼什,卒于印度科钦,青年时代参加过葡萄牙与西班牙的战争,后到葡宫廷任职。1497年7月8日,达·伽马受葡萄牙国王派遣,率船队从里斯本出发,寻找通向印度的海上航路,船队经加那利群岛,绕好望角,过莫桑比克等地,于1498年5月20日到达印度西南部卡利卡特。同年秋离开印度,于1499年9月9日回到里斯本。伽马在1502—1503年和1524年又两次到印度,后一次被任命为印度总督。伽马通航印度,促进了欧亚贸易的发展。在1869年苏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