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烽烟尽处 >

第264章

烽烟尽处-第264章

小说: 烽烟尽处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碱是肯定要生产的,但我更倾向于,把它作为保证白音跟咱们继续合作的条件,提供技术给他,让他的盐场来生产!”张松龄摇摇头,低声解释,“小王爷是个无利不起早的人,咱们这边不断拿出新东西勾着他,就能让他不断想从咱们手里得到更多东西。轻易舍不得跟咱们翻脸!”

“行,你说的算。”红胡子脑子转得一点儿都不慢,很快就明白了张松龄要把从盐沙里提取碱面儿的技术转让给白音的理由,点头表示同意。“就是,大头都给他占去了,想想就有点儿他娘的亏得慌!”

“咱们自己虽然不生产纯碱,却可以用纯碱成品和提取骨胶的副产品,开作坊造肥皂!”见红胡子脸上带着明显的不甘心的,张松龄继续补充,“也是两三个人,用木头模具就能造出来。若是将来条件成熟了,还可以放入浴盐的配料,把肥皂变成香皂。只是做香皂的相关技术,我就不清楚了。需要托人去买资料!”

“够了,够了,肥皂就够了!太高档的东西,估计也会跟浴盐一样,当地没几个舍得花钱买!”红胡子越听越高兴,像个小孩子般手舞足蹈。

“如果能保证游击区长时间不受攻击,还可以开碳窑、砖窑和石灰窑,烧木炭、红砖和石灰。不过这三样投入较大,窑也得专门从口里请老师父来帮忙搭。就只能暂时放在以后再考虑了。”张松龄回忆着自己老家那边的情况,继续说道。跟鲁南地区比起来,连最基本的工业产品都无法自给自足的黑石寨一带,就如同一张白纸。任何赚钱的产业都可以照搬照抄过来,根本不受任何限制。

“没事儿,没事儿,饭要一口一口吃!真要起砖窑的话,咱们也未必能招募到那么多合适的工人!毕竟山南那边的老百姓,都是过来开荒的,家家都有自己的地!抽不出太多的劳力到作坊里帮工!”红胡子倒是知足,笑呵呵地说道。

“那就先从最初级的擀毡子和熬骨胶做起。等条件成熟了,再考虑其他!”张松龄也怕一下子弄得东西太多了,反而乱了头绪。笑了笑,做出最后总结。

“也不能光想着帮老百姓开作坊赚钱!得想办法教育他们,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国家和民族!”红胡子斟酌了片刻,又做出一条补充,“如果光靠给好处争取民心的话,咱们能给出的东西再多,也比不过小鬼子!”

“小鬼子根本没拿咱们中国人当人看,才不会主动给百姓谋取福利呢!”张松龄不敢苟同这个观点,笑着摇头。

“那可说不定!”红胡子继续坚持自己的意见,“现在小鬼子是相信凭借他自己的实力可以征服中国,所以才一味地仰仗武力。而万一他发现武力压制不能尽快奏效,便会尝试着其他手段。想当年,康熙爷一条‘永不加赋’,立刻把大清的统治稳定了下来。那时候的满洲人,对中国来说,又何尝不是外来入侵者?!”

“那……?”这下,轮到张松龄惊诧了。他没想到,看上去并未读过多少书的红胡子,说起话来居然能如此引经据典。终大清一朝,满洲统治者都视其他华夏大地上的其他各民族为奴隶。所以才有了那句,“宁与友邦,勿与家奴”。但满清的统治却延续了二百余年。究其原因,统治集团敢于主动让利于被征服者,起了相当大作用。特别是康熙朝的永不加赋,虽然只落实到了有限的几个省份,却让终日食不果腹的小老百姓们,又看到了生存下去的希望,又找到了苟活下去的理由。

红胡子想得无疑比张松龄周全,点点头,继续强调,“除了切实给他们的好处之外,还得想办法教育他们!特别是当地的年轻人。即便从给咱们游击队培养后备力量的角度,也应该这么办!”

这就不是张松龄所长了,他只剩下了瞪圆眼睛干听的份儿。红胡子想了想,继续说道:“你最近培训新兵时,给大伙讲的那些东西,我觉得很好。咱们不妨在山下也开一个夜校,由你、小吴和游击队里其他读书相对比较多的人当老师,教周围百姓读书识字。顺便也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还有,你们青年学生会唱的那些歌,也捡熟悉的,教给新兵和百姓们几首。可以鼓舞士气,也可以寓教于乐!”

“叫他们读书,还教他们唱歌?!”张松龄的思路有点跟不上红胡子的脚步,望着对方的眼睛,诧异地重复。山南那些口里来的移民,基本上连他们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出来。在他们之间普及教育,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至于唱歌,让一群闲下来只会哼淫靡小调的家伙们,喜欢上慷慨激昂的抗日歌曲,不是太难为人了么?!简直就是教一群鸭子学狗叫,谁是那块材料啊?!

“对,你先从在附近村子里有家的新兵教起,然后再带着他们去教山下的百姓!慢慢来,只要调子好听,他们肯定会学。学着,学着,就明白里边的意思了!”红胡子对自己的设想非常有把握,笑呵呵地给出相对具体的实施方案。

“那我就试试吧,不过我很久没唱过了,未必还记得几首!”张松龄虽然不太相信红胡子的这个办法的可行性,却也不在乎做一些尝试。毕竟游击队的日子太单调了,多一些歌声,也能给日常生活平添几分乐趣。

他是个说干就干的性子,当晚从红胡子这里告辞回到宿舍后,就借着煤油灯光,把自己还能想起来的抗战歌曲,逐一回忆了出来,誊抄在了纸上。

最深刻的,就是那首《五月的鲜花》,已经过去快两年了,当初彭薇薇一句一句教他唱歌时声音,至今还在他心底回荡。几乎不用刻意去想,便能跟着哼出全部旋律。

另外一首至今不曾遗忘的,就是那曲《松花江上》。那是当年血花社的青年学子们最拿手的曲目,每次唱起,必会引发无数人含泪相和。

带着对逝去的恋人和朋友们的思念,张松龄把这两首歌,作为优先选择,尝试着教给了游击队的新兵们。最初场景果然如他所料,五音不全的新兵们怎么唱都不是歌曲原来调子,演绎出来的旋律五花八门。但是很快,便有人渐渐被歌声感动,全心全意地投入了进去,全心全意地唱出了歌曲的每个音节,每一个字符。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一次唱歌时间结束,张松龄满意地举头张望。却意外地发现,红胡子不知道什么时候站在了新兵教室的窗外。倾听着悲怆的旋律,整个人静如一座雕塑。

东北人红胡子,做过山贼,东北军连长,八路军游击队大队长。没做过亡国奴!

第二章 逆流(6)

“大家先拿出生字本来,把昨天教的汉字复习一遍。我五分钟之后就回来!”张松龄眼神好,发现了红胡子站在窗口,赶紧安排新兵们暂且自学,迈步迎出了门外。“王队,你找我有事?!”

“噢,有一点小事!”红胡子迅速抹了一把脸,再度抬起头来时,就又变成了平素那个笑口常开的小老头儿,“我没打扰你上课吧?!”

“没!这节文化课刚刚开始,头五分钟是例行唱歌,活跃气氛。然后才会进入正式课程!”张松龄摇摇头,笑着解释。

“那就好,那就好!”红胡子脸上堆满了笑,嗓音却暴露了他情绪上刚刚经历了一场大幅度的波动,“我是怕,我是怕打扰你教学生,所以才没敢喊你出来!,唉,咱们还是走远点儿说吧!就几句话,不会耽误你太长时间!”

不想让新兵们看到自己失态,他微笑着,向张松龄发出邀请。张松龄理解老人的想法,点头答应着,迈步跟上。二人肩并肩慢慢走出了五、十米,待彼此的呼吸声都变得均匀了,才在一棵开满了花的沙枣树下缓缓停住了脚步。

初夏的沙枣树开满了黄豆大小的白花,味道又香又甜,浓得令人迷醉。红胡子先深深地吸了一口花香,然后带着几分赞赏的意味问道:“教了几首歌了?好像效果还不错嘛!”

“一共教会了三首,大伙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对为什么而战的问题,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张松龄笑了笑,脸上的表情约略带有几分惭愧。半个月前红胡子提议教新兵们唱歌的时候,他可没想到会这么快就能看到成效。还以为每天累得连爬上床力气都剩不下的新兵们,对唱歌提不起什么兴趣。谁料半个多月下来,唱歌反而成了新兵们最喜欢的功课,丝毫不亚于端着步枪用复装子弹进行实弹射击。

“不错,不错!我看到大伙精气神儿都明显跟刚入伍那时不一样了!照这样下去,估计不用了两个月,他们就能正式走上战场了!这都是你的功劳,可比当初我一个人鼓捣强太多了!!”红胡子满意地点点头,笑着表扬!

“是王队指导有方,赵队长、郑队长和吴组长,也没少给我帮了忙!”张松龄不敢贪功,摆着手回应。

“该是谁的成绩,就是谁的!他们干了多少活,我心里头还能没个准数儿!”红胡子横了他一眼,笑着数落,“你这孩子啊,也不从哪学来的这么多毛病。生怕自己做了那根出了头的椽子!在游击队这一亩三分地上,还能有人找茬打击你?!甭说我不会答应,弟兄们的眼睛里也揉不进那粒儿沙子!”

“我,我不是那个意思。赵中队长他们真的帮了不少忙。至少,骑术都一直是他在手把手的教!”张松龄被夸得脸色愈发红润,摆了摆手,讪讪地解释。

“行了,你就不用谦虚了。反正即便给你表彰,也只能是口头的。我这里拿不出什么奖金来!”红胡子又笑着补充了一句,然后迅速把话头转到游击区的建设上,“开作坊事情,进行到哪一步了?我这几天没顾上下山去看,你跟我汇报一下进度!”

即便他不专程过来问,张松龄也会主动上门找他汇报。想了想,非常利落地回应,“第一座毡子作坊已经投产了,就在山下的小刘庄上。我把整个建设过程都记录了下来,跟工具图纸一并交给了郑小宝他们几个,让他们在临近的其他三个村子也照猫画虎,各开一个制毡子作坊出来。他们正拿着图纸跟村委会的人商量呢,只待谈妥了条件,就立刻组织人手动工!”

“那岂不是一下子就有了四个制毡作坊,会不会多了些,能卖得掉么?!”红胡子知道张松龄是个实干家,却没想到他的动作快到了这种地步。愣了愣,迷惑地追问。

“不多,不多!”张松龄笑着摇头,“没机器帮忙,制毡子就成了纯体力活,四个作坊同时开工生产,每月也就是三百来张毡子的产量。那东西,蒙古人翻新毡包就能用得上。只要价格合适,绝对不愁没销路。”

“蒙古人自己不擀毡子么?还是买来的比他们自己动手做还便宜?!”红胡子知道自己对工商生产属于外行,想了想,很是认真地向张松龄请教。

“蒙古人自己也擀毡子,但只有白色和棕色两种产品,并且大小也非常随意。不像咱们在作坊里生产的,可以根据事先的设计,分阶段把棕色的羊毛掺进去,弄出非常好看的花纹来。并且咱们作坊用的是统一的量具和模具,造出来的毡子每块都一样大小。远比牧民们自己擀出来的整齐!”

唯恐红胡子听不明白,顿了顿,张松龄继续补充,“这样,他们下次翻修毡包时,根本不用怎么费心思裁剪。直接把已经烂掉的那块扒下来,就能替换一块新的上去。所以即便咱们的货买得比他们自己造的贵一些,他们也会跟咱们买。况且马上就入夏了,羊毛价钱眼瞅着一路往下跌,除了咱们的作坊,谁也没实力花钱把牧民们手中的羊毛全包下来!”

根据季节变化,以一年中最低的价格,大批吃进原材料。再以相对平稳的价格,均匀卖出成品。道理很简单,但除了游击队之外,方圆几百里谁也想不到这个点子,更没实力和组织能力来成批地开办制毡作坊。红胡子虽然不懂做生意,可经张松龄稍加点拨,便明白了其中道理。笑着点了点头,非常高兴地说道:“那就好,那就好,能够把货卖掉,你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干。上头如果问起来,自然有我来应付他们!”

“怎么,上级部门有不同意见了?”张松龄非常敏感,立刻皱着眉头追问。

“肯定有。毕竟你做得这些尝试,都是咱们察北军分区以前从来没做过的。不光察北军分区,就是察南、河北那边的几个军分区都算上,咱们也是蝎子粑粑,独一份!”红胡子不想隐瞒,有什么就说什么,“但是咱们既要发展,又不能像军阀那样盘剥百姓,不自己想办法赚钱,难道还等着中央政府发军饷么?!甭说中央政府发不下军饷来,即便有,能有几毛钱落到咱们头上?!”

“这倒是!”张松龄被红胡子的说法逗得低声而笑,心里头,却依旧觉得不太舒服。军分区那边这么快就有了不同声音,肯定是游击队里头有人主动向上级部门反映了情况。否则,以双方之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