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玄幻电子书 > 青少年最想知道的100个未解之谜 >

第36章

青少年最想知道的100个未解之谜-第36章

小说: 青少年最想知道的100个未解之谜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数目,比人类或黑猩猩的还要多。因此,无论是从脑重量和体重的比,或是从大脑皮质的皱褶数目来看,大西洋瓶鼻海豚脑部的记忆容量,或是信息处理能力,均与灵长类不相上下。

    尝试了解海豚的语言

    由于海豚大脑的记忆容量和信息处理能力与灵长类动物不相上下,如果人类能与海豚相互沟通,就应该获得许多有关海洋动物的宝贵资料,并学习到不同的表达和思维模式。与海豚一起潜水就会发现,海豚是相当“聒噪”的动物。根据录音调查记录显示,海豚使用频率在200~350千赫以上的超声波的喊叫声进行“回音定位”,而人类的听觉范围介于16~20千赫之间,人类无法听到海豚回声定位所发出的超声波。因此,我们在水中听到的海豚叫声,可能是海豚同类间互通消息所使用的部分低频声音。

    人类要与海豚沟通,先决条件是要了解海豚的语言,这样就必须分析海豚发出的声音与行为的关联性。事实上只要有适当的录音设备就可能进行海豚声音分析。然而,声音与行为之间的关联却不容易掌握,目前人们还无法确切了解海豚发出的各种声音所包含的含义。

    为使人类与海豚沟通,第二种方法是让海豚学习人类的语言,二十多年前,美国海洋大学的专家们就是采用这种方式开发海豚的智能。目前海豚在专家的训练下,已经能从训练人员的手势中,学习并了解单字与复合语句的意义并能作出适当的反应,但尚无法达到能与人自由交换信息的境界。

    不论是研究海豚声音与行为的关联性,还是教导海豚学习人类的语言,以目前的进展来说,距离人类与海豚互相了解、互相沟通的最终目标都还相当的遥远。

    海豚护幼奋不顾身

    母海豚如果不幸小产,为了让没有行动能力的小海豚呼吸,它会拼命地把小海豚推向水面,并不断地重复这些动作,甚至停止觅食达两天之久。

    据水族馆的人士说,一旦小海豚死去,母海豚会奋不顾身地设法让小海豚复生,但如果持续的时间太久情形严重时,连母海豚也可以因衰竭而死亡。所以,必须尽快将小海豚的尸体打捞起来,也许这样做会避免母豚过分伤心,使其恢复体力。不过,工作人员要清除死亡的小海豚并非易事,母海豚会护着小海豚避开船只,与工作人员展开耐力比赛。

    母海豚是否知道小海豚已经死亡?还是因为觉得小海豚可怜,而拼命想把小海豚推向水面?抑或只是出于一种动物的本能?也许海豚的确具有某些人类所无法了解的理性,详细情况目前尚不清楚。

    海豚救援遇难同类

    古代希腊曾经流传着海豚搭救溺水者的故事:有一次希腊著名的抒情诗人和音乐家阿莱昂参加由一位意大利富商举办的音乐大赛,结果赢得了巨额奖金。他携带这笔财富乘船返回希腊科林斯,不料途中却引起船员们眼红,欲将他杀害,他临死之前要求再演奏一曲,美妙的音乐引来了一大群海豚,然后阿莱昂纵身跳入海中,海豚将他负在身上,游至安全的地方,阿莱昂因此脱险。这个故事说明,在古代,人类与海豚之间的关系良好。那么海豚与海豚同类之间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1994年6月,研究人员在太平洋进行海豚生态调查时,曾观察到一条海豚不幸被鱼叉击中而呈昏迷状态,在其附近,游来另一条海豚,不断地把它推向水面并发出声音,仿佛在唤醒处于昏迷状态的受伤海豚。

    海豚能识别敌友

    研究人员在调查野生海豚时发现,通常一开始海豚都不愿意靠近人,似乎意识到陌生物体的存在。但当察觉人类并无敌意后,海豚的戒备之心逐渐下降,甚至可近到伸手可及的距离,它们会一边摇动头部,一边观察人。只要其中的一条不经意地逐渐靠近人,其他的海豚也会慢慢地游过来。

    意大利南部夏科湾附近,每天都有十多条大西洋瓶鼻海豚游向海滩。这些海豚对人类的骚扰似乎并不介意,而且已习惯人类用手给它们的食物和鱼饵。因此,即使是野生海豚,若有适当的机会,也会与人类和睦相处。

087 巨人的传说不仅仅是传说() 
在世界各个民族的传说中,巨人几乎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从希腊神话《奥得赛》里英雄俄底修斯在海岛上遇到的独眼巨人、格林童话里杰克的豌豆与巨人,一直到格列佛游记里的“大人国”,许许多多的故事都描述巨人这样的生命。18世纪以后,随着近代人类学的研究发展,这一类的传说渐渐地消失,现在大家都说这些只是故事和传说,不可尽信。然而,一些关于巨人的考古和化石发现,让人重新思考:“传说”是否仅仅是传说?

    南美洲神秘的ICA石雕

    在南美洲蕴藏着许多令人好奇又不知其解的古文明遗迹。其中,在著名的秘鲁纳斯卡平原北部有一个被称为ICA的小村庄附近的小山中,有一批雕刻着图案的石头在几年前ICA河决堤时开始大量的被人发现。

    秘鲁的JavierCabrera博士从1960年开始研究ICA石头,在他私人的ICA石雕博物馆里收集了11000颗石头。这些石头,根据推测至少有一万年的历史,上面雕刻着许多令人难以置信的图画。在这些图画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与恐龙生活在一起的情况,恐龙像是一种家畜,或是当时人们驯养的动物。科学家认为恐龙早在一亿多年前就消失了,那么这些图画究竟是谁雕刻上去的?

    ICA博物馆的石头上刻着许多恐龙与人类生活在一起的图形,其中的一颗石头上刻着一幅图:一个惊慌的人被一只暴龙追着跑。这个暴龙跟我们在电影《侏罗纪公园》看到的暴龙是一样的,是一种站立的恐龙,后腿非常强壮有力,而前面的手很短,好像发育不良,看起来跟它庞大的体积很不相称。

    由这张暴龙追着人跑的雕刻,我们想到雕刻这张图片的两种可能性:

    我们现在知道恐龙的样子,是专家在挖掘出恐龙化石后,经过仔细地分类整理,然后以复原的方式拼凑出原来的骨架,再根据合理的推测而描绘出的。因此第一种可能性是:这些雕刻ICA石头的人,具备与现在科学家同等的知识,可以藉由复原化石,绘制出恐龙的形态。

    另一种可能性就是:当年的确曾经有人类与恐龙生活在一起!

    不管哪一个想法是对的,得到的结论同样惊人。因为这些石头上雕刻的图画太令人费解,怎么会把恐龙跟人画在一起呢?

    再看看另一块石头,上面雕刻的是一只三角龙。这种恐龙长得很像巨型的犀牛,以头部的三支角得其名。图里雕刻的是一个人骑在三角龙的背上,手里拿着像斧头一样的武器挥舞着。还有在另一块石头上,我们还看到一个人骑在翼龙背上。几乎比较著名的恐龙类型在这些石头雕刻里都有出现,而且还似乎跟雕刻石头上去的这些人的生活有密切关系。

    仔细地比较这些石雕,会发现一个更令人惊讶的事实:在这些石雕中,人与恐龙的身高比例差不多少。以现在发现的暴龙化石为例,暴龙身高约有三层楼那么高,在《侏罗纪公园》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暴龙是非常巨大的,一脚可以把人踩扁。我们看所有的石雕里,恐龙虽然还是比人大,但比例并不悬殊,三角龙对于骑的人来说,好像是现在人与牛的比例。

    首先我们再仔细量一量刚刚看过的暴龙追着人跑的石雕。根据资料,暴龙一般身长12米,按照图上这个几乎是直立站立的暴龙来算,它的尾巴占了1/3的长度,也就是说它的高度是剩下的2/3也就是8米。按照图上的比例,这个ICA人的身高应该有5米。我们也把现代人的身高放在旁边比较,是不是小了一号呢?

    雕刻ICA石头的人是巨人吗

    另一张骑着三角龙的战士图我们也可以量量看人与恐龙的大小比例。一般的三角龙身高4。5米。按照图上的比例,这个战士身高也有4米以上。以现代人的身高骑这样的恐龙是有点儿太大了。

    除了雕刻在石头上的平面图之外,Cabrera博士也在ICA地区找到许多与恐龙有关的立体雕塑。在这些雕塑中,同样呈现出人与恐龙共处的情境,而且更生动地展现出当时人类与恐龙的大小比例。那么这说明了什么?是不是有可能在那个时代生存的人类是比较高大的,也就是“巨人”呢?

    这样的想法虽然乍听之下有点难以令人接受,然而考古学家发现生活在二亿八千万年前的一种古蜻蜓,学名叫做Meganeuramonyi,它的双翼展开有70厘米宽。又比如说,恐龙时代有些蕨类的体型相当巨大,最大型的种类甚至比恐龙还高大,约30米。现代的蕨类大多是矮个子,只有树蕨类较高大,但高度却远不如它们的老祖先。过去在恐龙生活的年代曾有这么巨大的蜻蜓与蕨类植物,那么如果那个时候也同时存在人类,是否也会比今天的人类来的高大?

    特大号的大腿骨及脚印

    1950年后期,土耳其的山谷地区发现了许多巨大的骨头化石。经调查证实与人的骨头十分相似,只是比例出奇地大。其中的一个人大腿骨化石,长达120厘米。依照这个比例,这个“人”的身高有5米,真的称其为巨人一点也不为过。

    巨大的脚印化石

    各地的巨人传说另一个相似的发现在美国。印第安人有一个传说,在很久以前,曾经有一种红发巨人族,身材十分巨大,也十分地凶悍,印第安人的祖先,经过了长年的征战,才把巨人赶走。这些巨人居住在美国内华达州垂发镇西南方35公里处,一个叫做垂发洞的山洞。这个传说人们起初并不重视,直到1911年,矿工在挖掘垂发洞的鸟粪之后,发现一具巨大的木乃伊,身高达2。2米,红色头发,才引起考古学家的兴趣。

    这个发现揭露之后,学者们想到了印第安人古老的传说,并且开始调查。加州柏克莱大学与内华达历史学会派出人员前往调查,山洞已经因为开矿被破坏,劳德找到了一些印第安人的遗物。接着,垂发镇的采矿工程师李德与其他人员测量了挖掘出的一些股骨长度,发现股骨所属的那些人,身高可达2~3米。在同一个地方也发现了一些红发。这些骸骨直到现在还被内华达州的亨波特博物馆收藏。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上,是否有巨人存在过?如果说没有,那么在土耳其与垂发洞发现的巨大骨骸是怎么回事?如果有,后来他们又到哪儿去了呢?

088 难解的雪人之谜() 
不论从高加索地区、帕米尔高原还是从蒙古高原、喜马拉雅山传来的信息,都说存在真实的雪人的活动,而且大多数信息都证明雪人属于人科动物。那么,雪人真的就是人科类野人吗?对此,英国女人类学家玛拉?谢克雷博士认为,雪人是尼安德特人的后代。这就是说,雪人介乎于人、猿之间。前苏联人类学家切尔涅茨基也认为雪人是尼人的后代,说尼人在与现代人的直接祖先智人的搏斗中,节节败退。其中的一支逃入高山雪峰,发展成雪人。

    中国人类学家周国兴先生认为,雪人是巨猿的后代,巨猿不是人类的祖先,但同人类祖先有“亲戚”关系。他比较了雪人脚印和猿类脚印,认为雪人更像猿。传说中的雪人直立行走,受惊时也匍匐疾跑,这很像古猿类。他推测,古代的巨猿并没有真正灭绝,它的后代潜伏生长在欧洲东南部及亚洲的雪山冰峰之间,成为神秘的雪人。但它们并没有语言的功能,只会发出模糊的叫声。

    也有学者否认雪人的存在,他们认为传说中的雪人脚印可能是熊的脚印,也可能是山上的落石在雪融化后造成的。锡金政府曾组织过专门的考察队考察据说是雪人频繁出没的世界第三高峰干城嘉峰山麓,可是一无所获。1959年,一支美国雪人考察队在尼泊尔境内考察了一个半月,也没有发现雪人的任何蛛丝马迹。那么,前述各国各地区有关雪人的报告甚或科学调查都是在撒谎吗?显然又不像。

    总之,雪人之谜令人既难以置信,又感觉不好轻易否定。

    关于雪人传闻和记录:

    1889年,一位英国陆军中校在印度锡金东北部标高2500米的山上,发现雪人足迹。1898年他返回英国,便将这项发现写在著作中。这是最早的雪人纪录。

    1921年,第一支圣母峰探险队在拉克帕拉标高6300米处发现了雪人足迹,消息立刻传回英国,从此雪人的存在渐渐在世界传开。

    1925年,希腊摄影家托姆巴基在尼泊尔的塞姆冰河上标高4600米处目睹雪人,这是最早的西方人目击雪人事件,而雪人一词从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