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玄幻电子书 > 青少年最想知道的100个未解之谜 >

第23章

青少年最想知道的100个未解之谜-第23章

小说: 青少年最想知道的100个未解之谜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七大奇观”之一。从此以后,“空中花园”更是闻名遐迩。

    令人遗憾的是,如今,“空中花园”和巴比伦文明其他著名建筑一样,早已湮没在滚滚黄沙之中。我们要了解“空中花园”,只能通过后世的历史记载和近代的考古发掘。

    直到19世纪末,德国考古学家发掘出巴比伦城的遗址。他们在发掘南宫苑时,在东北角挖掘出一个不寻常的、半地下的、近似长方形的建筑物,面积约1260平方米。这个建筑物由两排小屋组成,每个小屋平均只有6。6平方米。两排小屋由一走廊分开,西边那排的一间小屋中发现了一口开了三个水槽的水井,一个是正方形的,两个是椭圆形的。根据考古学家的分析,这些小屋可能是原来的水房,那些水槽则是用来安装压水机的。因此,考古学家认为这个地方很可能就是传说中的“空中花园”的遗址。

    当年巴比伦人用土铺垫在这些小屋坚固的拱顶上,层层加高,栽种花木。至于灌溉用水是依靠地下小屋中的压水机源源不断供应的。

    考古学家经过考证证明,那时的压水机使用的原理和我们现在使用的链泵基本一致。它把几个水桶系在一个链带上与放在墙上的一个轮子相连,轮子转动一周,水桶就跟着转动,完成提水和倒水的整个过程,水再通过水槽流到花园中进行灌溉。这种压水机现在仍在两河流域广泛使用。而且,考古学家的确在遗址里发现了大量种植花木痕迹。然而,到目前为止,在所发现的巴比伦楔形文字的泥版文书中,还没有找到确切的文献记载。因此,考古学家的解释是否正确仍需进一步研究。

055 撒哈拉沙漠中的艺术长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唐代大诗人王维奉命到凉州河西慰劳将士时所作的《使至塞上》中的千古名句,意思是在广大无边的沙漠中远远看去,边塞上用作军事联络信号的烽烟格外地挺拔;那横贯在沙漠中的长长的黄河和傍晚落山的太阳,大大的,圆圆的,莽莽苍苍让人感到温暖和亲切。

    如果王维与考古学家经过长途跋涉,历经千辛万苦,来到非洲撒哈拉大沙漠的话,相信他绝不会以欣赏大漠的笔调,写下这两句神来之笔的。

    在阿拉伯语中,“撒哈拉”就是荒凉之意。撒哈拉大沙漠位于非洲北部,东起红海沿岸,西至大西洋,北迄地中海,南部深入非洲大陆高原腹地,东西长达5600公里,南北宽约1600公里,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约占非洲总面积的32%,占全球沙漠总面积的一半,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它的最低高度为海平面下132。9米,最高则达到海拔3400米,一般海拔为200~500米。在如此广袤辽阔的大荒漠中,除了极个别的点状绿洲外,到处都是黄色的沙子,一条条平行排列的沙垅,高100多米,延伸达数百公里。像金字塔一样的沙山,高高耸起,还有令人生畏的沙海,纵横千里,显示着大沙漠的浩瀚和壮观。

    撒哈拉沙漠降水极少,是典型的热带干热气候。白天,烈日当空,气温急升,烤得沙丘如同火炉,鸡蛋放在沙堆上很快就可以烤熟,地表温度最高达70℃,然而一到晚上,温度骤降,有时竟降到零下15℃。这样强烈的温差,使裸露地表的岩石剧烈地热胀冷缩。每当夜晚,到处都可以听到岩石爆裂的声音。更令人胆战心惊的是沙丘和沙山也因为剧烈的胀缩,促使大堆的沙砾堕落下滑,使整个沙丘像山崩一样从高处轰然滚落下来,接着又激起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使那闷雷般的轰鸣此起彼伏地在沙海中经久不息地回荡着,令人夜不能寐。

    两千多年来,撒哈拉的河流和湖泊变小了,留下许多布满砾石的河床,植物普遍枯萎退化,动物被迫迁徙,气候越来越干燥,沙漠化的程度也越来越严重,日积月累地风化和冲刷着横亘绵延于沙漠中部达700多公里的雄伟奇特的塔西利?恩?阿耶山。天长日久,周而复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将整座大山割裂、风化得千姿百态,怪石嶙峋。横空出世、直立的千仞石柱,岌岌可危的石桥,森严峻峭的石壁,迷宫一般的小洞,真可谓是光怪陆离,令人目不暇接。此外,阿耶山中还有存活数千年的海鱼和巨柏以及丰富多彩、绚丽迷人的史前岩画。这些大漠中的“艺术长廊”是一部向世人展现这一地区沙漠化历程的生动画卷,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和艺术审美价值。

    然而,最令人感兴趣的无疑是遗留在塔西利?恩?阿耶山石壁上那数千幅生动逼真、栩栩如生的史前岩画。1934年,法国一支远程探险队在撒哈拉沙漠探险时发现了这一“沙漠瑰宝”。这天,他们来到阿尔及利亚东南部的塔西利。一天的沙漠跋涉,使队员们又渴又累,困乏不已。队伍只得在一条早已干涸了的河床边石荫下休息。突然,队长布雷南斯惊叫了起来。原来,在他躺下昏昏欲睡时,发现河谷石壁上有一幅与真犀牛一样大小,呼之欲出的图画。这个惊奇的发现,使布雷南斯激动不已。接着,他沿着河谷仔细寻找,又发现了许多岩画。他将发现的河马、大象、骆驼、长颈鹿、狮子、羚羊和头戴面具的人物等岩画一一描绘在记事本上。

    几个月之后,布雷南斯的这本记事本转到了考古学家亨利?洛德的手中。亨利?洛德对此极感兴趣,并敏锐地意识到这一发现在考古学上的重要价值。他立即组织了一支考古队来到了撤哈拉沙漠的深处,对岩画进行了一系列考察,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这些岩画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这些岩画或刻在山洞的石壁上,或绘制在裸露的岩石和山崖上,虽然经过了几千年的风雨侵蚀,但大部分仍然得以保存下来,而且线条清晰,成为考察和研究撒哈拉历史的珍贵文物。

    在这5000幅岩画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幅120平方米的大型岩画,画面上的大象、狮子、长颈鹿和其他动物神态各异,惟妙惟肖。另外,面积约20平方米的一幅狩猎图也很有特色,上面画着135个人,正在追杀围猎一群疾奔如飞的羚羊。一只身负重伤的大犀牛鲜血淋淋,表露出痛苦绝望的神情,正在猎捕者的追杀下拼命抵抗和挣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岩画向人们展示的是撒哈拉地区的一幅幅历史长卷。譬如在利比亚的乌德马西多斯和阿尔及利亚的恩阿杰尔伊赫伦等地发现的大量壁画,都是反映狩猎时期术作品。绘制年代大约在距今8000年前。壁画上主要画的是大象、长颈鹿、羚羊等野生食草动物,甚至还有水牛。这些岩画至少可以说明当时的撒哈拉是一片水草丰美茂盛的大草原,自然条件湿润而多雨。在这样气候温暖,河流纵横的森林和草原地区里,不仅生长着种类繁多的植物和动物,而且为人类提供了很好的生活条件。的艺在塔凯德杜马廷发现了一幅绘制得十分精致的牧牛图,至今大约有五千多年历史。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养牛的规模很大,而且饲养技术已经非常进步。养牛业的发达,除了表明人类生产技术水平有提高之外,自然物质条件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在丁阿尼乌因发现的一幅壁画上面,绘着一个男子驾驭着双马牵引的车辆在飞驰,这种车辆既可用于打猎,装载货物,也可用于战争。此外壁画上还有几个只在腰上缠一块布,手执长矛围攻一头叼着羊的狮子的猎人和一穿着阔袍、戴着有花饰头巾的人物,显然是地位较高的贵族。在这些壁画上出现了穿着统一制服,带着武器、排列整齐的军队。据分析,专家们认为这些壁画所表现的是部落进行掠夺和战争的时期,距今约三千多年。壁画中没有出现一向被人们称之为“沙漠之舟”的骆驼。据记载骆驼出现在非洲的时间在公元46年,显然在此之前,由于撒哈拉沙漠的生活条件迅速恶化,人们不得不迁往他乡。于是撒哈拉岩画的创作也到此结束了。

    那么,谁是这些形象生动,绘制精巧的史前岩画的作者呢?这个谜一直萦绕在考古家的心际。马里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代表,一个班乌尔族人在看了那些只有头和身躯、没有腿的牛的岩画后指出,这些奇特的画可能和班乌尔人的传统信仰有关。班乌尔人认为牛来自水中,因此,在一年一度的洛托里节,班乌尔人把牛牵到池塘中,而牛到了水中,腿部自然就看不见了。这些解释是否就是答案?人们还难以下定论,有待考古学家们继续探讨。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这些大漠中的“艺术长廊”是人类艺术史上的又一伟大发现。

056 纳斯卡平原图案之谜() 
如果说南美是个用谜铺成的大陆,那么其中最难解的谜,要算纳斯卡平原的图案了。在纳斯卡平原方圆250平方公里内,卵石砌成的线条纵横其间,勾画出巨大的鸟兽和各种准确的几何图形,从高空中看好像是用巨人的手指画出来的。

    1939年,纽约长岛大学的保罗?科孛克博士驾驶着他的运动飞机沿着古代引水系统的路线,飞过干涸的纳斯卡平原。突然,他好像看到平原上有着巨大而神奇的、好像是跑道似的直线图案。不错,确实是平行的跑道!因为它有明显的起始点和终止点。科孛克博士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又一次仔细地观察这些巨大的图形,不得不惊叹地说:“我发现了世界最大的天文书籍。”

    科孛克博士这个惊人的发现,很快在世界各地引起巨大的反响。考古学家和科学家们也相继而来,特别是德国天文学家玛丽亚?赖希小姐,自从她被这些神秘的图案吸引后,就再也不愿离开这块土地,并为此献出了她毕生的精力。赖希小姐从这片平原上认出数百个三角形、四角形或平行的跑道。那些巨大的交织排列的直线,有时彼此平行,有时呈文字形,她发现有很多又长又宽的条格、圆圈、螺纹。看上去如同蜥蜴、狮子等,还有好多不可名状的,像是某些植物,只不过植物的具体形态也被省去,只剩下简练的线条。

    在这些千奇百怪的图案中,有一幅著名的蜘蛛图。这只45。7米长的蜘蛛,以一条单线砌成,是纳斯卡最动人的动物寓意图形之一,这幅图可能是个特权阶层的图腾,也许他们在某个特定的节日来到这个图形上跳舞。图形中的蜘蛛可能与预卜未来的仪式有关,但也可能是纳斯卡人崇拜的星座之神。

    另一幅有名字的图案就是鸟图,在纳斯卡荒原上砌着18个这种鸟图。这种鸟图的尺寸非常巨大,长27。4米~36。6米。一条三又十分之七里的太阳准线,穿过这幅宏大的鸟图中128米长的翼展。在纳斯卡出土的部分陶器上,也发现有类似的鸟图。更奇怪的是,在皮斯科海湾附近,一座光秃秃的山脊上,刻着一个巨大的三叉戟图案,而当时印第安人却从来未见过三叉戟,这又是怎么回事?

    构成这些图案线条的是深褐色表土下显露出来的一层浅色卵石。据专家计算,每砌成一条线条,就需要搬运几吨重的小石头,而图案线条中那精确无误的位置又决定了制作者必须依照精心计算好的设计图才能进行,并复制成原来的图样。而当时的纳斯卡居民尚处于原始社会,那么这些巨画是怎样制作出来的?玛丽亚?赖希认为,古代居民可以先用设计图制作模型,然后把模型分成若干部分,最后按比例各部分复制在地面上。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些巨画是按照空中的投影在地面上制作的。这样解释虽能直截了当地解决设计和计算的困难,但却引出了更多的问题。因为古代纳斯卡人不可能掌握飞行技术,那么,是谁在空中进行投影呢?

    对巨画制作方法的不同解释也联系着对其作用的不同理解。这是个令全世界考古学家都困惑不已的难题。有人说,纳斯卡平原的直线与某种天文历法有关,因为这些图形中有几条直线极其准确指向黄道上的夏至点与冬至点。也有人说,图案中某些动植物图形是好些星座变异的复制品,那些长短不一、形状各异的线条,则是星辰运行的轨道。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根据美国航天飞机拍下的图片,在百万米高的太空中即可看到纳斯卡巨画的线条,而只有从300米以上的高空中才能看清这些巨画的全貌,因此,巨画只能是为从空中向下观看它的人绘制的。而在遥远的古代,有谁能从高空或太空中观看这些巨画呢?

    纳斯卡平原贫瘠而又荒凉,这里每年最多只下半小时雨,有人估计,这里也许已有万年没有正式下过大雨,而使那些神秘的图形能历时1500年而依然完整无损。美国航天总署也为这里的恶劣生态环境而震惊,感到它与火星上的环境有些类似,曾专程派人研究这个地区,想用它来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