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玄幻电子书 > 非我无道 >

第186章

非我无道-第186章

小说: 非我无道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刚道:“以大修之意,需退避多少里?“

    秦忘舒本想说出三千里的数字,但大晋又有多大,自太岳关而至极南端,也不过三千里罢了,难不成让大晋百姓退到别国土地去?

    他向苏仪瞧去,苏仪袖中就伸出两根手指来。这是两千里的意思了。

    但秦忘舒反复想来,就算是两千里,晋君也极是为难,大晋国土长而狭,北面皆是沃土,南端尽是蛮荒之地,北迁的百姓如何生存?

    想了又想,这才道:“至少退出千里去,否则必将伤损惨重。“

    此言一出,自晋君以降,皆是大声叫嚷起来,严老道:“秦将军,你这话说的好不轻巧,你可知我大晋北富南贫,千里之里尽是沃土,人口实有五六百万,若尽数南移,又哪来的土地粮食存活,不出一年,国库一空,百姓尽成饿殍了。“

    苏仪道:“那一千里已是极限了,严大夫有所不知,若是有大能灵兽破界,一步便是百里,千里之距,也就是数步便到,就算追杀及时,修士与灵兽斗起法来,必是摧山拔岳,翻江倒海,那时百姓如何闪避,可不是酿就池鱼之灾?“

    严老摇头道:“任你说的怎样厉害,退避千里着实是办不到了,那百姓怎知好歹?只当我国君要谋他的土地,夺他的家产,这一道迁移令下去,国君身上就要担上无数骂名,而南端的百姓,则又担心北迁之民占他土地,夺他衣食,亦会叫苦连天,到时民怨沸反盈天,大晋国不亡而亡了。“

    苏仪道:“严老,请问百姓国君孰重孰轻?“

    严老脱口道:“自然是国君为重,若无国君,哪来的百姓?因此国君仪不可失,名不可亡。“

    苏仪摇头道:“此言大谬了,若大晋百姓死伤八九,试问国君何以立国?这等浅显的道理,又何需多言。“

    严老被苏仪说的哑口无言,将大袖一拂,道:“总之退避千里绝难办到。“

    秦忘舒也不理二人争辩,只看晋君瞧去。

    晋君也不说,抬步向殿外走去,诸人急忙上前,却被晋君摆手止住,那晋君只是向秦忘舒微微点头,秦忘舒便也走出大殿。

    二人本是一前一后,那晋君却将手一拉,秦忘舒只好与他并行了。

    片刻之后来到殿后山坡上,那南国春来早,天气已是和暖,山坡处和风如熏,花草簇簇,极目瞧去,皆是一片翠色。

    晋君忽地叹道:“五年前失我秦帅,寡人痛断肝肠,本以为国柞就此而终,哪知将军千里驰援,替我守住太岳关。寡人能有大晋,实赖秦氏之功。“

    秦忘舒道:“陛下言重,父帅与我享国之禄,不过是尽忠职守罢了。“

    晋君道:“敢问秦氏还有后人否?“

    秦忘舒叹道:“除了在下之外,实无嫡亲家人了。“

    晋君道:“我听说大修尚有一个妹子,幼年失踪,想来以大修此刻神通,或许能寻到令妹下落了。“

    秦忘舒不知晋君怎地问起此话来,便道:“实不相瞒,愚妹早年已然身亡,却是不知其故,不过愚妹一道元魂已被我得了,数年之后,或可令其重入轮回。“

    晋君点了点头,道:“大修手段,果然非我等凡俗之人可以想像。大修,寡人倒是有个想法,不知大修可否同意?“

    秦忘舒道:“但有所令,自当竭力而行。“

    晋君笑道:“大修既说了这话,那可不能后悔了。“

    秦忘舒颇觉惊讶,不知晋君心中想得是怎样的念头。

第250章 秦晋之好就此盟() 
晋君道:“秦氏忠勇传家,我大晋能有今日,秦氏实有辅国之功。令妹若是转世重生,寡人着实欣慰。寡人有一子,年方五岁,倒也算是聪慧过人。若我秦晋两家能约为婚姻,岂不是国之大幸?”

    秦忘舒听到这话,心中剧震,世人有指服腹为婚之说,倒也罢了,如今妹子尚未出世,晋君便来约为婚姻,实是旷古未闻之事了。

    而晋君的苦心,秦忘舒如何不知。晋君在此刻订立婚约,那是要让自己死心塌地,替大晋谋福。

    只是秦忘舒对这个晋君这个要求,却极是为难。按理与大晋皇室联姻,那是无上恩宠。但秦忘舒既为仙修之士,眼界怎能与凡俗百姓一般。妹子嫁入晋国,在他人瞧来风光无限,但未必就是终身之福。

    那身份地位固然要紧,却比不过两心欢喜。自己又有何权力,能决定妹子的终身?莞公主殷鉴在前,若非中途发生奇变,莞公主岂不是终身郁郁?

    但若是不答应晋君的要求,一来就此与晋君结仇,御劫一事顿生波澜,若因此连累千万百姓,秦忘舒情何以堪?但如果就此决定妹子终身,更非秦忘舒所愿?

    秦忘舒心思电转,揖手道:“陛下,秦氏何德何能,敢得陛下如此恩宠,万请收回成命。”这句逊谢之辞总是要说的,想来晋君定然是不肯了。

    晋君果然笑道:“且不谈秦帅功高,便是大修一片公心,亦是万人敬仰,且以大修惊天动地的神通,说来却是寡人高攀了。”

    秦忘舒慌忙道:“陛下着实言重了。”

    晋君道:“这么说来,你定是肯了。”言罢目光甚是殷切。

    秦忘舒胸中早有定策,缓缓道:“那婚姻大事,为兄者岂能作主?且此事颇有许多麻烦。一来小妹转世之后,究竟落在谁家,此刻谁也难以预测,二来婚姻大事,自当由父母作主,在下亦需亲赴冥界,求得父帅示下不可。”

    晋君点了点头,笑道:“你我之约,旷古绝无,若能得天地玉成,那必将传为佳话了,此事纵有许多波折,也合了好事多磨之说。大修既有此言,寡人便再等上几年,又有何妨。只盼大修莫要让寡人苦候。”

    秦忘舒肃容道:“修士心念一动,必然上达天听,等在下稍有空暇,必来尽心料理此事。”

    晋君大喜道:“如此甚好。”

    秦忘舒知道自己虽算是应了,但这其中有许多手脚好做,秦晋能否真正联姻,端看自己的心思,若晋国公子果然德才兼具,自己将小妹嫁予晋国公子又有何妨,世间女子,总是要有个归宿的。

    若是晋国公子与齐国五公子一般,也是一名浮浪子弟,自己稍作拖延,此事也会不了了之。唯一的好处是,晋君既有此念,迁民一事应该是有七八分把握了。

    因此秦忘舒趁热打铁,道:“陛下,苏先生与严公之争,想来陛下也听得明白了,迁民之事虽有百般难处,却是不得不行。”

    晋君道:“果然要迁民千里不可?”

    秦忘舒道:“千里实为底限了。”

    晋君沉吟良久道:“大修一心只为苍生,于此事上又怎有半点好处?既然大修主意已定,寡人自当奉命。”

    秦忘舒道:“陛下明断。”

    经此一事,秦忘舒已然明白,这世间之事,若想办得成功,不光要讲道理,更要讲究人情,人情道理,竟是缺一不可了。

    若有那执念不知进退者,只知与人讲道理,却不讲人情,那便是寸步难行了。又好比御劫一事,固然是十万火急,于大道理上最能站得住脚,但前来援手的修士,无不是自己往日积累的人情,可见那人情道理,于俗世之中固然是要讲究的,仙家之事,亦是一般。

    但秦忘舒心中也同样知道,晋君虽是答应了,心中也是勉强,那是因大势所迫,不得不如此罢了。而就算是晋君勉强答应了,若是无法雷厉风行的办去,可不是毫无意义。秦忘舒想到这里,也是犯难。

    等二人回到大殿时,只见苏仪兀自在那里与大晋诸君争辩不休,苏仪身边几位晋国大夫,被那苏仪说的面色灰败,一言难发,唯有严公仍有一辩之力。

    晋君与秦忘舒在殿外听到苏仪高谈阔论,便也同时住了脚,瞧那晋君的意思,亦是想听听群臣的主意。

    秦忘舒暗道:“只盼苏先生说服了群臣,或可打消大晋君臣心中疑虑,那时令下法随,方才能真正行起事来。“

    就听严公道:“老夫并非不同意迁民,实因千里之地过于广阔,且皆是良田沃土,大晋谷物六成收于此处,敢问先生。一旦迁民数百万,百姓何以充饥?”

    苏仪道:“愚观大晋国土,皆是膏腴之地,只需一把火,便可再得百万顷良田。且大晋北地百姓,善植农桑,南国士民,却是半田半猎,便去耕种,也只是一把种子洒下去了事,却不知除草施肥。试问严公,百姓不懂耕稼,岂非是士大夫之失?“一言说得严公张目结舌起来。

    苏仪道:“严公,那身为士大夫者,定要上佐国君,下教百姓。那百姓好比赤子,他不去俯就他,他怎来亲近你?你不去教他耕读,他自个儿就能百事皆通了不成?严公言迁民实有大敝,在我瞧来,却实有大利。“

    严老本被说得低首,此刻觉得抓到苏仪痛处,当下精神大振,冷笑道:“实不知何利之有。“

    苏仪笑道:“既然大晋北地百姓善于农桑之事,一旦南迁,那南地百姓可不是多出几百万的师父来,你等士大夫所失,正好由北地百姓承担起来,岂非妙极?此其利一也。“

    严老犹不肯服。道:“难不成还有一利?“

    苏仪道:“大晋国土狭长,南北通行不利,就算同为国中百姓,鸡犬之声相闻,却是老死不相往来,一旦国家有变,那百姓彼此无相沟通,又怎肯同心并力,为国为忧?而借此迁民一事,或可使南北浑然一体,大晋上下铁桶一般,这可不是天下的好处。“严公至此已不能对。

    这时另一名中大夫道:“苏先生舌辩无碍,在下心服口服,奈何所言之事好似隔靴搔痒,瞧来用足了力气,其实却是毫无用处。“一句话说得群臣哄堂大笑。

    苏仪神色仍是从容,含笑道:“请教先生高论。“

    中大夫道:“北地百姓南迁,就算依先生之言,固然有百般好处,但人七日不食,便会身死。纵火烧荒,又能开恳多少土地,毕竟大晋国土有限,就算大晋遍地皆种五谷,依在下算来,只怕仍不足使用。那一亩所产可是有数的。“

    晋君听到这里,也是微微点头,只因那中大夫所言之事,恰是他最担心的,大晋昔年派遣秦重开疆扩土所为者何,还不是因大晋国土狭小,所产难以自足?若是百姓足食饱腹,谁又肯去阵上厮杀?

    而秦忘舒听到这里,则是放心大半,知道这场辩论再也不会输了,苏仪就此牢牢把握优势,定可一鼓而下群臣。

    苏仪微微一笑道:“你等偏处大晋,不知世事变化,那世间有一种仙稻,一亩所产,至少可收四五百斤,若遇良田沃土,精耕细作,便是亩产千斤也不稀奇。“

    严公哈哈大笑,面上却无半丝笑意,忽地将面容一肃,道:“先生本是高明之士,何以说此无稽之谈。“

    苏仪连连摇头道:“严公,如此大事,在下怎敢胡言乱语,你若不信,可请秦将军进殿,只需一问便知端底。“

    晋君也是半信半疑,转向秦忘舒道:“果有此事?“

    秦忘舒笑道:“陛下,苏先生所言字字为实,陛下若是不信,在下可邀陛下与群臣同观此稻。“

    晋君喜道:“若世间果然有这仙稻,可不是救了我大晋百姓?“

    若说他则才同意迁移,那是大势之下,不得不然,心中毕竟有许多疑难,但听到仙稻亩年数百斤之多,最担心之事,竟是迎刃而解了,晋君如何不喜。

    当下晋君便与秦忘舒同入大殿,群臣拜见毕,晋君道:“我受秦大修所邀,要去观那仙稻,诸位可随我一同前住。“

    严老道:“陛下只管放心,老臣这双眼睛虽是老眼昏花,却也要睁得大大的,免得被人糊弄了去。“

    苏仪笑道:“严公莫非连秦将军也信不过?“

    严老悻悻地道:“秦将军就算是好人,遇着了先生,只怕也学会了不三不四的勾当。“那是辩论不过,难免口中不服。

    苏仪哈哈大笑道:“此番定要让你心服口服。“

    秦忘舒心中暗道:“多亏了遇见负心,种出这仙稻来,若无此稻,如何说得大晋君臣心服。“

    他将那妙府山居祭将出来,只见大殿之中,立起小山一座,中间开了一道门户,俨然一座玲珑山居,群臣见了,自然是又惊又奇。

    秦忘舒便向晋君一揖,晋君亦是好奇,就由秦忘舒领路,抬足进入山居之中,原以为此山不过数丈大小,哪知入得其中,却是十余里之阔,瞧得那晋君喜不自禁。

    又瞧见山居之中,立着一座大殿,殿外山水相依,良田如棋,俨然一座小世界了。晋君瞧了一转之后,目光立时就被那山居中数亩稻田牢牢吸住了。

    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