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我在七零混社会 >

第12章

我在七零混社会-第12章

小说: 我在七零混社会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家里人都在呢,那老太只揽着宋清如,一个劲的摸着她的头发,“没事,没事,你别怕,就算有事也跟你没关系的。”

    宋清如心里面咯噔咯噔的,她直愣着眼睛看着前面,就跟一个闹剧一样,一时之间恍惚了,到底是在梦里,还是在现代呢,这其实只是一个历史是不是?

    她看着王三姐居高临下,插着腰指着宋为民,就跟以前的判官对着死刑犯一样,看见宋清林被人推开了,碰到了椅子,又看到宋清婉去跟王三姐扑打,最后被婶子死死的抱住,一起瘫在了地上。

    举目四看,乱糟糟的,竟然是离魂一样,王三姐疾言厉色,指着那老太,“老太婆一个,竟然没看出来你是满族皇室的,活到这年纪,不知道剥削了多少民脂民膏,罪该万死。”

    一切都乱了,邻居都没有敢过来的,这闽南会馆已经变天了,大门上传承百年的对联成了春风里渣滓,一吹就散了,换成了张贴的歪歪扭扭的劣质品。

    “庙小神灵多,池浅王八多。”

    这是王三姐说的,别看着会馆不大,但是里面的坏分子多了去了,宋家不是第一家,也不是最后一家,王三姐现在已经神气的不行了,满院子里的人都要经过她的眼,生怕被她顶上了。

    所以宋家这么大的动静,竟然没有人出来说话,那老太自己拍着地面,忍不住仰天嚎哭,“这还有没有天理啊,老天爷,你不开眼啊。”

    上年纪的老太太,声音里面包含着几代风云的沧桑如同惊雷一声,宋清如跟自己说,这不是梦,这是现实,这些受难的都是你最亲爱的人。

    她觉得自己是怂,什么都怕,胆子也不大,最喜欢贪生怕死。但是事有所为有所不为,于是对着王三姐就冲上去了,最起码不能这么随意打人。

    可是还没等着开口,王三姐就跟刚看到她一样,确实是第一次见面,这么长时间,竟然没有见过宋清如,想了一下才觉起来,“这是你们家的病秧子吧,没想到还活着啊?”

    “是,我活着,你最好不要气我,不然我死了,你们都是害死我的人呢。”

    宋清如梗着脖子站在一群红袖章面前,气喘嘘嘘面色惨白,就跟快不行了一样,期望这样子可以让他们不要那么疯狂。

    但是,没用的,宋清如顶多是被推开了,这个样子也没人动手看和就不是长命的人。屋子里面扫荡了一遍,那老太跟宋为民直接就带走了,一个是叛国敌特,一个是封建剥削阶级。

    剩下一个后娘,带着三个半大孩子,宋清婉头都破了,自己捂着,还要来拉着宋清如安慰,“三儿,没事,没事的。”

    怎么能叫没事呢?这被拉出去的人,没有哪一个是囫囵回来的,不死也要脱皮,宋清如抱着宋清婉哭,宋清林也在一边抹眼泪。

    父亲就是天啊,王三姐倒不是空口白话,她是拿着档案来的,里面清楚地写着,国民党军需官,这个帽子摘不下来了。而且刚才箱子里,竟然有一本国民党的委任书,应该是宋为民这一辈子最辉煌的时候了,即使是一个小小的军需官,所以这个看起来无比平庸的无比谨慎的男人,竟然还好好的保留着,没想到现在成了索命的刀。

    档案是街道办存放的,一般是没人去翻看的,尤其是宋为民在这里几十年的人了,街道办的人都换了不知道几茬子了,根本就不会去翻看档案。

    可是世界上从来不缺少有心人,王三姐儿最近因为志同道合,跟革委会的一个主任打的火热,借着形势干的风风火火的,一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架势。

    只是房子紧张,要闪婚的时候没房子,王三姐真的是个毒物,竟然看上了宋家那两间北正房,这才想着去找找宋为民有没有什么错处。

    没想到一个大惊喜,扑灰的档案打开,没几页就看见了,早些年宋为民竟然是国民党的军需官,又去看那老太,竟然是满族的,祖籍是那拉氏的。

    就连已经死了的那遇春,曾经是皇亲国戚,只不过大清没了,一群满腔逊孙隐姓埋名,也翻出来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那遇春不是那老太亲生的,那老太以前是那遇春亲妈的陪嫁丫头,那遇春亲妈才是真正的皇亲国戚,姑奶奶一个,只是后来败了,最后竟然只带着那老太出来了,还有一个襁褓里的那遇春。

    贵族女子多体弱,世道艰难,竟然熬了几年就病死了,那遇春也托付给了那老太,那老太也是忠仆了,送着姑奶奶走了,又看着那遇春走了,现在又接过了宋清如,一辈子没歇气。

    宋清如自己擦擦眼泪,脑子无比的清晰,从醒过来以后,前所未有的清晰,她知道,这场浩荡没这么简单的,也没那么光明的,能做的就是在最坏的世道里活着,生存。

    她低着头仔细的想着,想着这时候有什么好的去处,肯定是能走的就走,留在这里没用,早晚折磨死,这里现在是最乱的地方,政治风暴最严重的地区。

    要不说她其实是宋家三个孩子里面脑子最好使的,心眼最多的,倒是让她想出来了一个好地方,陕北,去当知青,这时候北京知青,一般都去云南跟西北,还有东北地区少一点,几百万北京知青陆陆续续下乡。

    自从过了年以后,火车站那里每天都是知青专列,一车一车的离开北京,学校也一直宣传政策,希望毕业生提前报名下乡,可以看的出形势严峻,粮食是真的不够了,即使以菜代粮,也养不活这些青年们。

    陕北是个好地方,根据后来的知青回忆说,陕北并没有很大的政治风波,人民朴素又善良,很无私的接受了这些知青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们,而且陕北条件最为艰苦,只有成分不好的人才去那里,她想着对于兄姐来说,这是最合适不过的地方了。

第23章 世道艰难() 
“大家不要哭了; 听我说; 大哥二姐; 你们前天不是说学校里面有下乡名额; 你们去下乡吧,去陕北,就去那里。”

    宋清如一手拉着一个,目光殷切,学校里面给大家开大会,要有意愿的学生下乡去; 这是政策硬性规定,只要是毕业生,家里面按照政策基本上都要去一个的,其余的人自愿。

    只是谁也不想去,都知道是城里要疏散人口,没那么多工作岗位了; 下乡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而且留在城里的孩子,都是要顶替父母工作的,所以谁也不愿意下去。

    宋清林跟宋清婉就是随口一说,他们还不是毕业生,暂时没有这个烦恼,但是也不愿意下去; 下去了就不能继续学习了; 倒不是为了别的; 就是想上学。

    到底是孩子,宋清林跟宋清婉都吓坏了,这时候六神无主,只是不走,“我们不走,爸爸跟姥姥还不知道怎么样,我们怎么能走?”

    宋清林一边擦眼泪一边说,他觉得自己是男子汉,家里吃饭最多的人,这时候怎么能不管家人呢,平日里看着下乡是个苦差事,可是现在倒是成了避难所了。

    “是啊,三儿,我们走了,你怎么办,家里怎么办呢?难道看着他们受苦,我们自己跑了?”

    宋清婉一阵头晕,竟然还看见宋清如在笑,真觉得这世道疯了一样。

    宋清如确实在笑,“你们必须要去,而且要马上走,明早上就去学校,上午的火车知青专列是吧,你们跟着走,记得去陕北。”

    “不要说话,都听我说,爸爸跟姥姥这边没问题的,他们只要坚持住了,总不能要人命的,只是吃苦多一点,你们留在这里没用,是要等着饿死的,去下乡,还能有个活路不是。”

    “难道你们要在这里看着爸爸姥姥被□□,看着他们逼着你们断绝关系,揭发检举亲人,走吧,赶紧走。家里有我呢,我是我们家里最聪明的孩子,我知道的比你们都多,我是个病秧子,没看他们今晚都不敢碰我。”

    最后就连夏冬梅都明白了,要下乡,要去陕北,那里虽然条件穷苦,但是民风好,没有这边这么乱,再留在这里,不是被折磨死,就是被饿死,以后家里只怕是没粮没工资了。

    “林子啊,你听三儿的,你是男孩子,老宋家的根啊,必须要走,家里你什么都别担心,只管走就是了,你好好的我们家里都好好的。”

    夏冬梅别的不担心,只挂心宋清林,自己爬起来,家里都不收拾了,去给宋清林收拾行李去了。

    “那你呢,三儿,你能走吗?”

    宋清婉抱着自己妹妹,知道是白问,宋清如走不了的,她一天学也没上过,是个文盲,下乡人家都不要的。

    “没事的,姐,你也去收拾行李,能带走的就带走,家里大概也留不下来东西了。”

    宋清如很果断,竟然给一家子拿了主意,几个人通宵没睡,夏冬梅把家里粮食拿出来,都给孩子们做成了饼子,里面放油放葱,有几个鸡蛋也全煮了。

    这个小脚女人,半辈子辛劳,刚过好日子没几天,没想到这个局面,竟然坚毅的厉害,不哭不闹腾,只知道做饭收拾。

    “别哭丧着脸,先吃饭,该走的走,咱们日子不是照过,社会也不能总是这个样子,早晚有变好的时候,咱们总能等的到对吧?”

    一番话说的在理,就连宋清如都跟打了强心针一般,可不是,这只是暂时的,总有好的时候,一定能等到,而且她心里清楚,就这么几年了,撑住就好了。

    几个孩子冷眼看着,这夏冬梅虽然是相处时间短,但是遇到这样的事情,竟然也没有想着离开或者是有其他打算,只一心等着事情变好。

    平日里不声不响,这时候却是顶梁柱的作风,就跟中国几千年以来的劳动妇女一样,任劳任怨,用世界上最强大的忍耐力跟自信心支撑着生活的黑暗。

    “婶子,家里我藏着粮食呢,我们全拿出来吧,过了今天大概都没了。”

    宋清如现在只觉得庆幸,她疑心病重藏了细粮,刚才老兵子用的是粗粮,现在拿出来的却是一等面粉,这是留着攒着过年包饺子的。

    这一晚上,后半夜应该是最后的平静了,已经带走的不知道受到怎样的待遇,留在家里的也要在黎明的时候,接受最严格的审判。

    夏冬梅一停不停,那白面粉给做了大馒头,来不及发酵,蒸出来全是硬邦邦的,只留了两个,其余的大半给了宋清林,小半给了宋清如。

    “你们路上吃,去那边就晾起来,这样放的住,林子啊,你要是吃不饱,就写信回来,给你寄粮食过去。”

    夏冬梅一脸关切的看着宋清林,虽然不是她生的,但是比亲生的还要心疼一些,她觉得自己以后就是宋家人,要在这里养老的,以后靠着的是宋清林,所以一直掏心掏肺。

    这一点,显然宋清婉也相当能理解,后妈对自己跟大哥是两个态度,但是只要对自己哥哥好,没什么挑剔的。

    家里能收拾的东西都收拾走了,留也留不住,三点钟天还黑着,宋清林跟宋清婉就去了学校,姐妹俩走着去,宋清如不放心,怕走不了,一路跟着。

    等着老师来了,简单了解了一下情况,也觉得可怜,“你们这种情况,是去不了其他地方的,没什么可以挑的,都是些艰苦的地方。”

    宋清如就知道是这样,“老师,没事的,我们家成分不好,兄姐愿意去最艰苦的地方去,愿意改造自己,而且很迫切,现在就去,您看,行李都带过来了。”

    那老师一看,确实是行李都带来了,没什么好阻拦的,就是有点赶,等着人写完了,盖了章就是了,“街道上还需要盖章,你们得去一趟,不知道能不能赶上今天的列车了。”

    宋清如一听,还需要这个啊,她也不了解,只是接到办那里,现在他们家已经是臭老鼠了,这章不知道盖不盖。

    “你们先去火车站,没事的,到点就走,来得及我就给你们送过去,要是来不及也要上车,到时候我让你们学校的同学带过去,反正天天有车。”

    说完就跑着走了,得赶紧获取盖章,不然只怕王三姐这王八蛋要使坏了。

    你说这个来劲啊,今天还刮着北风,一跑起来嗓子眼就跟拉风车一样,不知道是要咳嗽,还是要剖心。但是这也没什么用的人,宋清如觉得自己这辈子大概也是操心受累命,没办法,她觉得家里自己最能干。

    这也是事实,过来人而且是先知,肯定是要冷静睿智的多,她真的是操碎了心,事发之前上面还有高个子,日子过得滋润不成问题,事发之后她就成了高个子。

    好容易到了街道办事处,那大妈才来开门呢,看着宋清如眼生,一边开门一边打量。

    这街道上没有她不认识的孩子,看着宋清如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