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仙侠电子书 > 淡出江湖 >

第124章

淡出江湖-第124章

小说: 淡出江湖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谓的江湖,所谓的动乱,全都由它去吧,没有了萧啸,没有了莫青松,江湖依旧是江湖。人力勉强不了的,又何必自寻烦恼呢?

    没有了负担,没有了恩仇,剩下的只是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的一群人。萧啸最在意的一群人,此时,他们都聚集在自己的身边。

    整理了一下思绪,萧啸一拉缰绳,一马当先朝老家的方向奔去。

    百花谷又恢复了往日的欢笑,孩子们依旧到处采花捉虫,玩得甚是开心。此时,谷里的花开得更加艳丽了。

    ——全书完

    后记

    在一书最终完稿之际,在此向各位关注的朋友们说声谢谢。

    感谢大家对丁一的支持与理解,在往后的时日里,丁一一定更加努力的学习,争取在未来的日子里书写出更好的书。

    因文字表达功底有限,于人物语言、行为、心理等了解甚少,相关知识储备有限。中对人物对话、情景描写、人物安排等方面不合常理之处敬请读者朋友谅解。

    2013年5月13日于老家 

第147章 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回忆总是很美。

    立秋后,小草无声的从繁茂走向了衰枯,这时,蛐蛐们便闯入了小草波澜不惊的生活。

    夜凉如水,在漫天星斗的辉映下,蛐蛐们踩着断砖碎石搭建的舞台,披着妙曼的黑色轻纱,渴了,便饮一口清露,乘着温柔的夜色,用心灵的歌唱拨动草的心弦,在寂静的夜空里拯救小草的沉寂与荒凉。

    从此,小草有了激情的俯仰,也有了隐秘的心事。

    太阳暖暖的照在大地上,万物都发出了舒服的呻吟声,孩子们干脆仰躺在草地上,半眯着眼,享受这秋日里的阳光。虽然草丛中的露水尚未干透,但这并不影响孩子们那永远迷人的笑脸。

    村里的男男女女各自忙着zi的事,粮食都已经收起来了,中年大叔赶着牛到地里种麦子,邻家的肖玲在忙着给鸡喂食。一时间,狗叫声,吆喝声,小鸡抢食的叽喳声,此起彼伏,好不re nao。

    正在这时,村里不知是谁家的屋里传出来了一声孩子‘哇、哇’的啼哭声。

    原本re nao的场面一下子静了下来,接着,爆发出了一阵更大的嘈杂声。

    太阳也笑吟吟的斜挂在天边,为这个刚刚降生的小家伙祈福。

    儿时的我喜欢草,一片荒凉的草丛便是一个神秘的宫殿,在这个宫殿里,我最痴迷的是蛐蛐的歌声。

    晚饭过后,村里的大人孩子都习惯在外面有草的地方搭一张简易桌子,几个人围坐在那吹牛谈天打发时光。

    潜伏在一片荒凉的草丛中,在心里把zi变成一只黑色的小蛐蛐,就可以看见蛐蛐们灵秀的魅影。我的充满了幻想与美好的童年便是在无数的岁月里跟蛐蛐们一同度过的。凡是有蛐蛐们聚会的地方,我总是第一个到的。我们一起唱歌,一起欢笑,可有趣了。

    习习的夜风。是蛐蛐们歌唱的前奏,天上闪烁的群星是蛐蛐们歌唱的舞台灯光,在这夜幕里,匍匐在草地上听着蛐蛐们婉转的歌声,渐渐进入了梦乡。

    我总觉得,一个人的童年应该是清白的,不需要太多色彩,一笔一划简洁、美好,记住的也只是单纯的kuai le。

    终于告别了伴我数年的蛐蛐,我极不情愿的背上了书包。怀里揣着一个装了蛐蛐的罐子,踏上了村里的那所学堂。

    教书先生是一个干瘦的老头,戴着一副大眼镜,头上是一顶破毡帽。

    说话的时候总喜欢摇头晃脑,一双眼睛却总是半眯着,仰躺在那张太师椅里不动。

    对于这样的形象,喜多孩子是不大喜欢的。有几个年纪大点的给老头子起了个雅号,叫“龟丞相”。

    毕竟第一天上学,总是很好奇的。虽然依旧记挂着怀里的蛐蛐。可许多的小孩子在一起,中不会觉得孤独。

    ‘龟丞相’对孩子们并不感兴趣,对我们的游戏也不削一顾。他总是比任何人都到的早,一天到晚也都缩在那张太师椅里。像一只龟。

    我的启蒙教育算起来便在我踏入学堂的那一刻起开始了。

    一个人独坐在最后面,我很认真的把书本都全部拿了出来,却找不到老头子所念的是什么玩意。

    在他背后的墙上,用炭灰工工整整的写着一排排字:

    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弟,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起初倒是兴致满满,跟着一遍遍的读。可七八遍下来,依旧是这么几句。一时间觉得无聊,便一个人在下面鼓捣罐子里的蛐蛐,到了后来,干脆躲到桌子底下斗起了蛐蛐来。

    往后的日子,总忘不了带点有趣的东西到学堂里去,依旧坐在最后面,度过了最先的那段新鲜劲,接下来便是漫长的deng dai 与煎熬。

    好在不管怎样,在学堂里孩子们总能找到消遣的玩意。父母们虽然将孩子送进了学堂,但因为种种原因,不免管教的少了。如此一天天,一月月下来,孩子们也从最初的。

    孩子们这么一路念来,年纪也大了,慢慢的不再顽皮。

    我依旧不大喜欢念那赵、钱、孙、李,却对镇上杂耍卖艺的中年人很是崇拜。或许,是因为我打小就不是一个安分的角儿吧。

    幼时和小伙伴们斗蛐蛐、打架那就不必说了,进了学堂,依旧为了蛐蛐的事和同学动手那是小事。为了能在课上玩蛐蛐,跟那‘龟丞相’斗智慧,那才叫有意思。

    年少时候的顽皮捣蛋,直到稍微长大了,懂事了 ,这才规矩了些。

    八岁那年,终于一个人第一次进了城,心里满是激动。免不了到处走,到处逛。却是在回家的路上遇上了几个平日里的仇家,都是因为平日的一些小摩擦,结果挨了一顿狠揍。

    听父亲说,祖上出过几个武将,但还是文臣占多数。父亲是希望我可以成为他心目中的文人那样的,只是,很多事情都不会按照父亲早先设定好的那样发展。

    因为我自幼便调皮捣蛋的缘故,进学堂的事也因此反复的被迫推迟了两年。

    当时的我觉得,正该如此。

    我那些久别了的蛐蛐们也终于不用和我分开,那些日子,总是在母亲的呼唤声中才恋恋不舍的告别蛐蛐们的演唱会,回到zi的睡床上,却无意间发现,蛐蛐的歌声已经跳跃着尾随而至。

    它们强大的声音穿透力穿透浓郁而厚重的夜色,穿透我家的土墙瓦房,传到了我的耳边。

    每天晚上伴着蛐蛐们的歌声入眠,睡梦中也充满了童话般的美好。

    好几个夜晚,我都发现,蛐蛐们乘着夜色窜进我的家里,藏身在那土墙裂缝间,自顾自的唱他们的歌。

    躺在睡床上,听着屋内屋外的歌声,仿佛灵魂也得到了滋养。

    母亲总是迷信地认为家里有蛐蛐叫不吉利,总要紧张兮兮的起来,弄一碗水饭,嘴里念念有词,待得泼了,这才如释重负一般回去睡下。

    我是不大信这玩意的。

    小时候,每当傍晚时分,一得空,大人们便聚在某一家拉家常。所以,那时候的我们算是很幸福的,尤其是到了秋收的季节。

    离得近的孩子们一起到处跑,捉迷藏,偷玉米,刨土豆……

    只要能吃的,能玩的,孩子们都会感兴趣。fan zheng 只要不是zi家的东西,统统带走,称父母亲不在家,尽数弄熟了吃。

    有时候也到外面去弄,用铁楸在地上弄一土坑,架了火,或是烧、或是煮。往上面加一点盐,添点辣椒粉,或是花椒啥的,味道爽极了。有时候,连坑都懒得弄,直接在地上架柴火。待得柴火烧得旺起来,便把那些吃的往火堆里扔。待得火熄灭了,再刨开柴灰,把仍在火里的土豆什么的取出来大快朵颐。

    那日子可真叫享受,整天不用念书,不用劳动,现在想来,依旧觉得浑身舒爽。

    傍晚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是景色最美的时候。每天探头看着太阳下山,很多时候,我都会有一种置身仙境的错觉。

    所以,那时候的我基本上每天晚上都会做梦,而且数年下来做的依旧是同一个梦。

    梦里,有我向往已久的人间仙境,有欢笑,还有大把大把的吃食。伴随着蛐蛐的歌声,一遍又一遍的唱响在我的耳边。

    无忧无虑的童年在蛐蛐那灵动而又显得神秘的歌唱声中随时间匆匆逝去,随着年岁阅历的增长,心里也莫名的多了些伤春悲秋的情绪。

    终于,阵阵凉如水般的秋风瑟瑟吹过窗前,吹来阵阵蛐蛐的歌声,听在我的耳朵里,便渐渐的变得凄切起来。

    入秋后的每一个夜晚,我都会特意的打开窗户,任凭蛐蛐那如泣如诉的歌声哀怨的穿透我的心灵,这,分明是一曲生命的挽歌。

    第二天一大早,便起床梳洗打扮,对着镜子展露zi最迷人的笑容,打开书房的门,一头扎进书海的世界里。

    独立于zi的天地间,zi便是整个世界了。

    让zi从心灵的蜗居中苍敞敞亮亮的走出,然后把人世间的喧哗与嘈杂当成背景,抬起头,蓦然发现,天空依旧湛蓝。

    很喜欢这样的一句话:我们最终都要远行,最终都要跟稚嫩的zi告别。也许路途有点艰辛,有点孤独,但,熬过了痛苦,我们才能得以成长。

    年幼时候的梦总是带着一点主观的念想的,而且,它们经常会在我的梦里一一实现。

    所以,回顾我的童年,除了欢笑,已别无其他。

    然而,我发现,每个人自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远离纯净,开始漫步在红尘的烟火里。在茫茫人海里追逐,寻找所谓的归宿。

    仿佛又回到了幼时的学堂,‘龟丞相’依旧躺在那张太师椅里,依旧微闭着眼睛,摇着头大声的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孩子们也在下面跟着大声念,nao dai 摇得像拨浪鼓。

    年少时候的梦,总感觉很温馨。即便很多年以后,回忆起来,脸上挂满的依旧是那时候的那种笑。

    然而,时间最是无情,一旦过去了,便再也寻不回来。

    我们再也回不去了。未完待续…… 

第148章 善恶得辨,心灵自得一明灯() 
善恶得辨,心灵自得一明灯

    一念之善,吉神随之 ;一念之恶,厉鬼随之。知此可以役使鬼神。

    一念之善,吉神随之

    佛家讲究的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理念,而这善恶之分,便在人的一念之间。所谓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世间并没有绝对zhun que 的善恶准则,也没有人明确的规定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这个世界原本就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存在,所以,什么东西都得靠zi去摸索。

    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鲁迅

    人之初,性本善。说的不就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狱的道理么?

    人有短,切莫揭;

    人有私,切莫说。

    道人善,即是善,

    人知之,愈思勉。

    扬人恶,即是恶,

    疾之甚,祸且作。

    善相劝,德皆建;

    过不规,道两亏。

    是每一个孩子学前必学的东西,想必,当中的许多道理也会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见识的增加对我们自身的修养有一定的指导规范作用。

    修身,齐家,治国,方能天下平。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能够主动的去思考,而动物只能凭借动物的本能获取必要的食物。

    人皆凡俗,不求闻达天下,但求修身齐家。因此,每个人都会gen自身的需要选择zi喜欢的工作甚至伴侣。

    或许,每一个人的不同之处,便是这个自主选择所带来的结果吧。

    这也就能够解释,为什么人会有善恶之分,好坏之别了。

    笔者并非从事人类善恶研究的大能,所言所写仅为一时兴起罢了。

    人之好坏美丑又岂是人言所能定论?

    纵观人类历史,过往种种,不过是过往云烟,得一副臭皮囊,每天随日升月落罢了。

    大江东去浪淘尽,自古风流人物,尽在笑谈中。又何必太过计较眼前得失?

    有哲学家不是说人是矛盾统一体么,佛家还说善恶乃是一念间。如此说来,一个人是好是坏的区分便不再绝对。只怕是佛祖他老人家也算不得绝对的好,不然,何必又在菩提树下坐化?

    善恶与否,便暂时抛之脑后,相信,只要我一心正派,不对他人带来伤害损失,应当算得上不是恶人了。

    一念之善,吉神随之,善恶得辨,心灵自得一明灯。未完待续…… 

第149章 文字死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