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龙翔苍穹 >

第54章

龙翔苍穹-第54章

小说: 龙翔苍穹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次紧急情况加强了太宗与突厥决一死战的决心。雄才大略的唐太宗始终坚决主张反击突厥。两年前,由于突厥严重进扰,唐高祖李渊曾听从臣下建议,打算放弃长安,另建新都,李世民坚决反对。同年突厥颉利和突利二可汗进犯幽州,李世民曾亲与对阵。“便桥之盟”后,太宗进一步加紧备战。他亲自垂范练兵,每日“引诸卫骑兵统将等习射于显德殿庭”,于是“士卒皆为精锐”。而此时国力逐渐强盛,反击突厥的时机终于成熟了。

于是,贞观三年冬,李靖和李 的六路大军,拉开了唐代与突厥30余年战争的序幕。

汉家大将西出师

唐太宗的决心是剿灭突厥,彻底消除内地遭受的祸患。唐代对突厥的战争是分两阶段进行的。

第一阶段先灭东突厥。贞观四年正月,李靖出奇制胜,在定襄大败突厥,颉利逃窜,李 

在白道截击,降其部众五万余人。两将又督兵疾进,大破敌军,颉利西逃吐谷浑,途中被俘。时值当年三月,东突厥灭亡。慑于大唐天威,“西北诸蕃,咸请上(太宗)尊号为天可汗”。颉利俘献京师后,太宗赐以田宅,授右卫大将军,几年后死于长安。

第二阶段对西突厥的战争,是在唐高宗时期完成的,伴随着唐与西突厥对西域的激烈争夺。唐初,西突厥势力极盛,“北并铁勒,西拒波斯,南接罽宾……控弦数十万,霸有西域”,对唐朝形成严重威胁,并阻碍着中西商业交通。

从太宗起,唐朝就开始了打通西域的斗争,贞观年间降吐谷浑、平高昌、讨焉耆、征龟兹,西域震骇,中西商路复通。此时西突厥首领为阿史那贺鲁。他曾因突厥内争失败而归附唐朝,受封左骁卫将军,参与征龟兹之战,太宗死,贺鲁即起反心,自号沙钵罗可汗,建牙帐于千泉(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与唐为敌,数扰西域。唐与之力战多年,逐个击破其联盟或附属各部。高宗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平西突厥最后一战开始。唐军由大将苏定方统辖,兵分南北两路,合击阿史那贺鲁,激烈的战斗接连不断,天降大雪,平地深二尺,唐军踏雪兼程追敌,士气高昂,阿史那贺鲁战败跳伊犁河逃往石国(今塔什干),被当地人擒获,送与唐军。西突厥自此灭亡。

中亚历史上的突厥语各族

唐灭东突厥后,将大量突厥降众安置在内地,保持了他们的部落和习俗,又在颉利故地设都督府和都护府管理其地。平西域及灭西突厥后,设著名的“安西四镇”驻军镇守,又设安西、北庭两个著名的都护府,以天山为界分别向西统辖西突厥故地及西域各部、各城邦。突厥人对唐朝的威胁消除了,他们再也不可能深入中原内地。此后,中国史籍中的突厥事迹逐渐消失,而在波斯人、阿拉伯人、拜占庭人和后来的西方人的史籍中,一批批名为“突厥人”的部族却在中亚大地上纵横驰骋,给世界历史留下深远的影响。他们是谁?他们和被唐朝打败的突厥人是同一个种族吗?

这些“突厥人”是什么人

突厥内部支派复杂,他们的社会形态尚处于较低阶段,社会结构十分不稳,他们居住的中亚地区民族混杂、播迁频繁、动荡不安,很多地区文明发展程度很高,具有强大的融合和同化他族的能力。这些因素都使突厥社会迅速发生着变化,使他们与其他民族混杂融合。因此,活动在中亚的这些“突厥人”,已经不是同一个民族或部族集团。

把生活在欧亚大陆上一批不同民族(部落或部族)的人统称“突厥人”的应该首先是阿拉伯人。当阿拉伯人在征服这些地区的部落、部族或民族时,面对一个个从没见过、又在一些方面表现出共同特点的群体,无法将它们互相区别开来,只好先入为主,把他们统统称作“突厥人”,把他们居住和活动的地方称作“突厥斯坦”(突厥人居住的地方)。阿拉伯人的这种称呼逐渐为其他一些民族所接受,成为习惯沿用下来。

后来,使“突厥人”这个指称所指代的对象不断扩大、并真正在他们之间建立起相互关系的,在相当程度上来说,是18世纪以来的语言学家。从那时起,东西方国家的语言学家对这些部族、部落和民族语言进行了研究,他们把这样一批从历史上看可能有共同来源、或是发生过密切接触关系的语言群体,划归为阿尔泰语系中的一个语族,称为“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一般称为“突厥语”、“突厥诸语言”或“突厥语族语言”。

随着欧亚大陆越来越多民族的语言得到研究,那些和已知的“突厥语”结构和特点相同之处较多的语言,就不断被归入到该语族中。也就是说,学者们基本上是依据语言特点,把一些操相关语言的民族归入到“突厥诸民族”这个群体中的。从上述情况看,中国史籍中记载的“突厥人”,和现代西方语言的Turk(突厥)一词所包含的内容和所指对象是完全不同的。当西方学者把这一语群及其使用者称作“Turk语族”和“Turk民族”之后,中国学者用“突厥”这个现成的词汇来翻译它,并赋予它新的含义。由此延伸,用“突厥民族”、“突厥诸民族”或“突厥语民族”泛指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各个民族。研究这一多民族群体语言、文化、历史、风俗等方面的学科被称为“突厥学”。

这些操突厥语的民族或部族成分混杂、起源多样,在亚洲大地上的各种活动持续了十几个世纪。本文择要叙述他们的一些史迹,从中可以看到它们的流变过程和地域分布,也可以看到它们并未形成过统一的民族或国家。为简便起见,仍将它们统称为“突厥人”。

一次次地由奴隶变为主人

在遭到唐朝的决定性打击的同时,西突厥居地以西的国际政治舞台上兴起一支新的强大力量,这就是阿拉伯帝国。阿拉伯人征服的脚步如旋风般迅速,7世纪中叶他们就越过波斯进入中亚,到8世纪初已直抵唐帝国边境。他们征服了突厥故地,但突厥各族统治者仍被留用以管理当地民政。阿拉伯人更失策的却是,自9世纪起,他们每年从中亚输入上千的突厥奴隶,以充实他们的军队并担任警卫。这些突厥将领和士兵逐渐取得权势,参与宫廷阴谋、左右朝政,把哈里发变成他们手中的傀儡,后来他们竟成了阿拉伯人的主人。还有,从这时起,突厥各族逐渐接受了伊斯兰教。

突厥人都是出色的战士,充当雇佣军本来是突厥人受到压迫和奴役而不得不从事的职业,但他们却好像乐此而不疲,最后总是要设法变成雇主的主人。阿拉伯人在中亚的势力衰微后,当地各族贵族建立了一个个小王朝,突厥人就曾在强大的萨曼王朝中充当宫廷卫队,10世纪末,他们就借机建立了著名的伽色尼王朝(其首都即今阿富汗的加兹尼)。而几十年后,他们又被另一支突厥人(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塞尔柱人,他们充当着萨曼王朝和伽色尼王朝的边防军)打败。伽色尼王朝还在11世纪初灭掉了伊朗语族建立的花剌子模第一王朝,突厥奴隶出身的伽色尼军官建立了短暂的第二王朝,而第三王朝则是塞尔柱人建立起来的,但统治者仍然是突厥奴隶出身,他们后来摆脱了塞尔柱人的统治,臣属于西辽,又打败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最后于13世纪在一场空前惨烈的战争后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灭亡。 

修2 54

(更新时间:2005…1…17 10:37:00  本章字数:4738)

那么这个自然的就涉及到怎么看待历史的问题,但是我不是专家学者,我在这儿要说的重点是现在的泛突厥主义与“东突厥斯坦”迷梦的历史迷误要怎么样走出来:

阿拉伯帝国的实际统治者塞尔柱人是雇佣军出身而攫取最高权力的典型。这批突厥人在公元10世纪从北方南下进入穆斯林地区,接受伊斯兰教,受编为萨曼王朝边防军,又称臣于伽色尼王朝,势力增长,参与中亚战争纷争,遂反叛伽色尼,很快拥有伊朗大部分地区,到公元1055年径直进入阿拉伯阿拔斯帝国首都巴格达,迫使哈里发授予其首领“苏丹”称号,自此,虽然哈里发名义上仍然是阿拉伯帝国的首领,但实际上阿拉伯帝国已落入塞尔柱突厥人手中,史称塞尔柱帝国。此后塞尔柱帝国继续四面出击,并于1071年大败拜占庭军队,小亚细亚和地中海东岸尽属突厥人所有,在这里建立了罗姆苏丹国,曾顽强抵御十字军入侵,后败于蒙古入侵。

当突厥人成为穆斯林世界统治者的时候,欧亚大陆政治格局再次发生重大变化:蒙古势力兴起并开始了他们的征战。蒙古人的攻势同样迅捷无比,他们于1221年征服花剌子模,1237年越过伏尔加河,1241年越过多瑙河直抵亚得里亚海岸。1243年罗姆苏丹国战败;1258年巴格达陷落,阿拔斯帝国灭亡。

冒险家帖木儿和他的后代

突厥各族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又吸收了所到之处各种较高形态的文化,他们虽然受到蒙古贵族的统治,却对蒙古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致使许多蒙古贵族突厥化。而且,蒙古人也犯了与阿拉伯人同样的错误,招募大量的突厥人入伍。随着蒙古帝国的分裂,这些突厥人立刻占据了显著的地位。14世纪后半期在中亚登上历史舞台的帖木儿,就是一个最成功的冒险家。

帖木儿出身于突厥化的蒙古贵族家庭,他于1370年推翻撒马尔罕的蒙古统治者,建立帖木儿帝国,将突厥各部组成强大的军队,在30余年间,他消灭伊利汗国,打败金帐汗国;向南侵入印度,洗劫德里;向西侵入小亚细亚,与奥斯曼帝国展开激战,俘获奥斯曼苏丹。1404年(明永乐二年),帖木儿踏上进攻中国的征途,但次年在途中病逝。

帖木儿帝国不久就灭亡了。但他的后代在南亚次大陆建立了功业。1526年,帖木儿的后裔巴布尔打败印度的十万大军,攻陷德里,建立莫卧尔帝国,这个帝国在17世纪~18世纪几乎统治了整个印度次大陆,是当时欧亚大陆上的强国,并且最终使伊斯兰教在次大陆站稳了脚跟,帝国直到1858年被英国殖民当局废除,但伊斯兰教与印度教的斗争直到现在仍在激烈进行。

奥斯曼帝国——三大洲的祸患,当巴布尔在德里巩固他的统治的时候,突厥人的另一支后裔——奥斯曼土耳其人已经把他们的星月旗插到了维也纳城墙下。他们本是一支游牧的突厥部落,随塞尔柱人定居在小亚细亚。

到14世纪中期,整个小亚细亚都已处在奥斯曼土耳其人的控制之下。1354年,他们渡过达达尼尔海峡进入欧洲,在此后一个世纪里,他们对欧洲人不断取得军事胜利,进占马其顿、攻克索非亚、剿灭塞尔维亚帝国,并于1453年攻陷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这距离他们的突厥人祖先第一次向这座伟大的首都派出使团已将近900年。然后他们渡过多瑙河、击败匈牙利、围攻维也纳,对欧洲保持了一个多世纪的巨大压力,到1683年最后一次围攻维也纳惨遭失败,其后这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帝国就开始了漫长的解体过程。

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在黑海海峡西岸的伊斯坦布尔(即君士坦丁堡),但它的领土中心在小亚细亚。这个帝国地跨三洲,西部伸入东南欧,向北达到克里米亚以北及外高加索地区,向东直抵波斯边界,向南伸入阿拉伯半岛和埃及,并沿北非海岸向西延伸。它的衰落过程漫长而痛苦,饱受欧洲列强的侵略和欺凌,但它在愚昧、落后、野蛮和垂死挣扎状态下的霸权野心也令人痛恨。内忧外患之下,帝国统治者祭出了种种法宝。18世纪后,帝国苏丹把在伊斯兰世界实际上已经废弃了几百年的哈里发的桂冠戴到自己头上,并在境内推行“奥斯曼主义”的观念,强调所有民族、所有臣民对一个帝国、一个朝代的忠诚;后来,他们又看到了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的可资利用的价值。

泛伊斯兰主义是19世纪后期出现的一种政治思潮,强调所有穆斯林团结起来,共同抵御欧洲列强的入侵。泛突厥主义则是此时处在沙皇俄国残酷统治下的一些突厥语民族中的知识分子,为联合境内外突厥语各族共同反对沙皇俄国而提出的一种主张,他们的领袖因遭到沙皇迫害而逃到土耳其。他们都错误地把实现自己理想的希望寄托在了奥斯曼苏丹的身上,而帝国当局立即把这些思想变成了推行反动政策的工具,既迷惑境内外穆斯林和突厥语各族群众,又借以抵抗西方列强,维持其帝国的梦想和统治。即使1908年资产阶级革命后上台的“青年土耳其党”,也依然继承了历届封建统治者的内外政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