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武帝身边的美女御医:女国医 >

第47章

武帝身边的美女御医:女国医-第47章

小说: 武帝身边的美女御医:女国医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崔府志冷不丁打了一个冷战,嘴角抽搐了一下,说道:“微臣以为太后得的是真心痛。”

    武帝突然转过身,挥了一下袖子,怒道:“到底是真心痛还是消渴,你们,如实给朕说来!”

    空气顿时凝固起来。所有的人都低着头,大气不敢出。常融替义妁捏了一把汗,这回义妁凶多吉少,他亲眼所见太后病发前的症状与他曾经的真心痛发作并无二异。他有些困惑,义妁当初治好了他的真心痛,按理说不应该不知道啊。赵婕妤此刻也有些后悔,本来想为义妁争取一个表现的机会,不料却害了她。

    武帝指了指崔府志说道:“你是太医,你先来。”

    “太后心悸气短,脉沉细,发作时胸口卒然大痛,咬牙噤口,气冷,汗出不休,面黑,手足青过节,冷如冰。此乃真心痛的主症。”

    崔府志虽然说得头头是道,但语气明显不太自信。

    “多饮多食多尿是是消渴的主症,此外消渴病患形体消瘦,眼睑长有黄斑,头晕眼花,心悸气短,时伴有真心痛的症状,下肢溃烂,双足无力。据奴婢的观察,这些症状太后都具备,所以女婢以为太后是消渴。真心痛只是表症,是由消渴引发的,也就是说太后病的根源在消渴,只要消渴治愈,真心痛就不攻自破。”

    义妁振振有词,对崔府志的权威毫无畏惧之心。

    常融的面部表情有所松弛,原本以为义妁看错了,听了义妁这一番有理有据的论述,常融在心里反倒为义妁喝起彩来。

    赵婕妤也松了一口气,露出欣慰的笑容。

    武帝点了点头,并不做出评判,转而问太后:“母后,你说呢?”

    太后若有所思:“哀家觉得这个丫头说得更准一些。”

    崔府志急了,叫道:“太后,不要听她胡说,她只不过是区区一个女医!”

    义妁并不甘示弱:“太后,奴婢绝无半句虚言。若不信,奴婢还有最后一个办法,可彻底查验太后是否患有消渴。只不过——”

    “只不过什么?快快说来。”太后催促道。

第141章 消渴(7)() 
“只不过要费些周折,要劳烦一下太后,请太后宽容。”

    “你只管说来。”

    “奴婢恳求太后赐予些许梅雨(对皇室成员小便的敬称),凡消渴病患他的尿液有一股甜味。”

    崔府志自然也知道这是查验消渴的最重要的手段,见义妁信誓旦旦,他有些气急败坏,怒道:“你这罪该万死的丫头,竟敢对太后无礼,侮辱太后?!”

    “住口。”太后动怒了,喝住了崔府志,压低声音征询武帝的意见:“彻儿,你觉得此议可成?”

    “孩儿觉得此议可成!”

    于是支开闲杂人等,只留下一个贴身侍婢,帷幕放下来,片刻功夫,侍婢用一个精致的铜碗收集到了太后的梅雨。太后重新躺在床榻上,用锦衾垫住脖子,扯来绣有百鸟朝凤图案的褥子盖在身上。侍婢又卷起帷帐,然后跑到门外传太后的懿旨,让他们进来。

    义妁仔细观察了一下太后的梅雨,慢慢端至唇边,微微呡了一口。此举让所有的人瞠目结舌,太后觉得不可思议,皇上也大为感动。为确诊太后的病情,义妁竟然亲自尝试太后的梅雨。

    果真是甜的,像新鲜的梨子。为证实义妁没有说谎,还必须有一个人验证,常融自告奋勇说道:“让奴才来吧。”

    常融呡了一口,所有的人都把目光聚集在他的身上。

    “如何?”武帝迫不及待地问。

    “甜的。”

    常融的回答让提心吊胆的崔府志几乎崩溃。武帝为让崔府志输得心服口服,也想让他出一出洋相,于是命令崔府志也尝一尝太后的梅雨。崔府志尴尬之极,脸红到了脖子根,恨不能找个地窖钻进去。这或许是他这一辈子最觉丢脸的事。像他这样心怀叵测的医者,对病患没有怜悯之心,怎么会心甘情愿去尝太后的梅雨?可圣旨在上,他又如何违抗得了?只好硬着头皮,用舌头舔了一下,确实是甜的。崔府志的表情相当复杂,让武帝忍俊不禁。

    “你还有何话可说?崔府志,你,让朕很失望。”

    “皇上!”崔府志趴在了武帝的脚下,哭丧着脸,“臣对不起太后,臣失职,臣罪该万死!”

第142章 消渴(8)() 
说着,又自己扇自己的嘴巴。

    这人模狗样让采娟看了觉得恶心,要是她是皇上,一句话,拖出去斩了。

    站在一旁的采娟见父亲狼狈如此,脸红一阵白一阵,又心酸又气恼,对义妁的仇恨如火浇油,如浪汹涌。

    “崔府志,朕现在没有功夫追究你,也不想看到你,还不快滚!”

    崔府志仓皇退出了长乐宫。

    虽然得到了确诊,但由谁来治疗太后的病又让武帝陷入了困境。照理说,太后的消渴是由义妁诊断出来的,但她毕竟是一个初出茅庐的丫头,不足以武帝产生全部的信任。再说了,太医院除了崔府志,还有那么多太医,难道就没有一个可以治疗消渴症的?

    太后看出了武帝的心思,说道:“彻儿无忧,这事交给哀家来决定吧。”

    “母后想如何决定?”

    太后并没有回答武帝,却向义妁招了招手,唤道:“丫头,你过来。”

    义妁走过去。

    “听说你医术超群,哀家要考你一考,哀家有一道谜语,与药材有关,只要你猜对了,哀家的病就由你治了。你看如何啊?”

    太后额际上的皱纹慢慢舒展开来,脸上挂着祥和的笑容。

    “多谢太后眷顾。请太后出题。”

    “果在刺中央,秋来满山冈,核仁是良药,安神作用强。打一个药材名称。”

    谜语非常简单,采娟都猜出来了。太后出此迷题的真正用意不在于难倒义妁,而是给义妁一个台阶,也好让武帝对义妁产生十足的信心,在太后的心里,治疗她的消渴,义妁是不二人选。太后很会面相,她觉得义妁能治好她的病。

    谜语虽然简单,但义妁也没有表现出急不可耐的样子,那样对太后大不敬。她思索了一阵后,才缓慢地回答:“奴婢不才,不知道这个答案符合不符合太后的心意。奴婢觉得它是酸枣仁。酸枣周围长满了刺,秋天是它丰收的季节,取下它的核仁,碾成粉末,冲水服下,可以治疗不寐。”

第143章 消渴(9)() 
“说的好。丫头。”太后笑道,“既然她已经说出了答案,皇上,哀家的病就有她来治吧。”

    武帝见太后心意如此,也不好再拂了太后的面子,没再说什么,叮嘱了几句,领着赵婕妤走出了长乐宫。

    义妁开始为太后制定治疗方案。内经认为,消渴多由膏粱厚味食入过多,日久损伤脾胃,促使脾胃的运化功能失衡,食物停滞胃肠时间过长,酿成内热,蕴结化燥,消谷耗津,引发消渴。吃五谷而生百病,总的来说消渴是由膳食不当引起的。当然房劳过度,致使肝肾阴亏,阴阳两虚,也会导致消渴。

    消渴虽不是夺命的重症,但治愈的难度极大,很多大夫和病患刚开始都有信心,但最终由于病患无法遵从医嘱而前功尽弃。义妁陷入了沉思,她打算尝试新的治疗方法,彻底摒弃以往的药物治疗,而把药物当作辅助治疗的手段,甚至用食物来代替汤药。

    义妁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消渴是因为一个人的气血水平跌入了低谷。一般来说,人的气血水平有四个层次,正常水平、阳虚水平、阴虚水平、阴阳两虚、阴阳衰竭。太后的气血水平就处于阴阳两虚的阶段,如果不及时医治,就会阴阳衰竭而死。

    当一个人到了阴阳两虚的状态时,可用的气血几乎耗尽,为了维持生命,就要从肌肤腠理调一部分气血出来供五脏六腑使用,肌肤腠理没有了气血的滋养,就会变得松松垮垮,没有力气,人也越来越消瘦。很多医者陷入一种误区,消渴病患的尿液有甜味以为是他们食入过多的甜食所致,这其实是一个表现,根本原因在于:病患在阴阳两虚的气血水平下导致脾胃运化能力极度虚弱,无法将吃进去的食物化成精微物质分布到身体的各个部位,而直接从窍门排泄出来。

    消渴的缘由已经找到,义妁开始为太后对症下药,用气血养生法来提升太后的气血水平,只要让太后的气血上升到阴虚水平,消渴的症状就会消失。

    由于太后的脾胃极度虚弱,用大寒大补之药等于白费。义妁决定从经络、运动、膳食三个方面来提升太后的气血水平。

第144章 消渴(10)()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是睡眠,必须保证充足的睡眠,睡眠是养气血的最好方法,比任何灵丹妙药都管用。必须在子时前入睡。因为子时是身体产生气血的最佳时机。因为上了年纪,太后到了子时,也无法安睡,义妁极其耐心地劝说太后,即使睡不着也要睡,只要合着眼就比睁着眼好。太后只得依从,慢慢竟然能睡着了。现在还不到子时,太后就下意识到,该就寝了。如果因为出席一些宴会而耽误了睡眠,她就有一种自责的感觉。

    其次就是针灸和按摩了。在脾经上扎针,在太冲穴上扎针,按摩太后的两只脚底板,引气血下行,渐渐的,太后的脚底开始活泛起来,气力渐增,下地一走,不用搀扶,只要一根紫檀木寿杖就可以走动了。这让太后感到欣喜。人在心情愉悦的状态下,气血恢复能力也就越快了。

    因为太后的身子虚弱,敲身的方法就改为揉身。在太后的两条腿的外侧,按揉她的胆经,一方面引气血下行,另外一方面加快新鲜气血产生的能力。

    在膳食上,义妁很是费了一番脑筋。太后最喜食肥甘厚味,这也正是太后患消渴的最大原因。要使太后忌口绝非易事。太后的理由是,如果这也不吃那也不吃活着还有什么意思。义妁苦口婆心,又别出心裁,为太后精心烹制了两道药膳,太后才勉强答应。山药薏米芡实粥必须要喝的,这是最补气血的药膳。又给太后准备了苦瓜酿瘦肉和花生红枣炖猪蹄。

    义妁对太后的医治并非一帆风顺,最大的阻力来自太医院的干扰,由于义妁没有给太后下任何的处方,太医们联名上书武帝,说生病不吃药闻所未闻。太后病重,更应该吃药。联名奏章的后面还附了太医们集腋成裘想出来的药方,无非就是人参、杜仲等任何一个大夫都知道的消渴通用的方子。

    武帝在太医们的聒噪下三番五次地驾临长乐宫,质问义妁到底在做什么,太后的病什么时候才能痊愈。义妁只好一边又一边地解释,好在有太后帮衬,才渡过一次又一次武帝欲让她停止治疗太后的危机。太后的理由是:“哀家吃不下那些药,哀家不吃药腿不是也好了吗?”

    经过一段时间疗养,太后的病情有所好转,但武帝还没来得及高兴,一个惊人的消息传来,太后的消渴症复发了!

    那是重阳节前夕,转眼已经过了一年,太后高兴喝了点菊花酒,不料就寝前,突发胸痹,太后只觉胸部疼痛难忍,晕厥过去。

    武帝心急如焚,怒气冲冲感到长乐宫,太医和女医都跪满了一地。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武帝指着义妁的鼻子,怒不可遏。

第145章 消渴(11)() 
哪知义妁的表情不但没有担忧恐惧,反而用欣喜地口吻对武帝说:“皇上,这是太后病情好转的迹象。”

    “太后都已经昏厥,你还说这是好转的迹象?!”武帝正在气头上,根本听不进去劝说。

    “在发病的时候有这样的症状,同样在病去的时候也会有这样的症状。这是体内的正气把邪气往外赶,把疾病赶出体外的一个过程。只要再假以时日,太后的消渴就会治愈。太后目前的昏厥不必担心,奴婢已经查看了太后的情况,她很快就会自动醒来。”

    武帝并不懂医理,义妁的解释对他来说无异于对牛弹琴,在这危急的时刻,武帝只相信眼前的事实。

    更有崔府志在一旁火上浇油,还翻出了陈年往事,说当初就不应该让义妁给太后治疗。

    “崔府志,朕命令你即刻对太后采取急救措施!”

    “用猪心煎汤,加入麻黄、肉桂、干姜、附子,太后服下就会醒来。”

    义妁见崔府志用的苦寒之药,对太后的脾胃有巨大的损伤,急忙阻止:“皇上,不能这样啊,太后若用了这些药,她辛辛苦苦努力了一年,就白费了!”

    “你让朕还如何信你!”

    武帝有些犹豫不决。

    崔府志也危言耸听:“皇上,如果不及时治疗,太后恐有性命之忧!”

    相对于义妁的说辞,崔府志的理由更有煽动力,武帝动摇了,最终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