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仙侠电子书 > 之隐形皇帝 >

第422章

之隐形皇帝-第422章

小说: 之隐形皇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历了江湖这番劫难,本来生性跳脱,贪玩成性的正德皇帝,却突然好似变了一个人,成了一个沉默寡言,整日里对那方锦帕不语。

    其他人都是不知道正德皇帝怎么了,就连刘瑾也是如此。好在刘瑾确认了这是正德皇帝之后,却就没有再理会正德皇帝的心情。

    在他心中,正德皇帝不过就是一个顽童,许是在外面的经历,把他吓到了,过段时间,理应也就好了。

    只是他却不知道,因此于家庄的事,却让正德皇帝已经对刘瑾产生了些许的不信任,这也是他沉默寡言的原因之一。

    此刻刘瑾启奏,按照往常,正德皇帝一定喜笑颜开的询问刘公何事启奏,这会儿他却只是极为敷衍的点了点头,嗯了一声,就没有后话,好似没有听见刘瑾的话语一般。

    刘瑾见得皇帝如此,忍不住脸上一阵气怒,旋即又想到这皇帝自小顽劣,刚刚又经受了惊吓,行为失常,自己如何与他计较。

    当下他却是摆了摆手,收拾了一下脸色,自顾自的说道:“这第一件事!就是郑旺妖言一事!”

    郑旺在与子龙相认以后,承诺要保住子龙,公开子龙的身份,在子龙离开之后,就真的付诸行动。

    他重提当年之事,并且亲手写了一张状纸,倍言自己女儿郑金莲才是正德皇帝的亲生母亲,张太后不过是狸猫换太子,并且还残忍的杀害了自己的女儿。

    然后又找人把状纸递入了通政司之中,上达天庭,却是令得这件事搅得京城满城风雨,大街小巷,都在传论这个消息。

    只是因为京城就在天子脚下,缇骑众多,这些京城的老百姓都只敢在背地里议论,不敢当众说出来。

    可京城的舆论,却因为郑旺这一纸诉状,变得对张太后、刘瑾极为不利。

    大街小巷的百姓都在传言,最后越传越离谱,说是张太后与刘瑾私通,为了霸占权位,才故意如此行事。

    张太后听到这些不堪入耳的消息之后,气的大发雷霆,把慈宁宫能打碎的,都给打碎了,然后还亲自见了正德皇帝,看他如何作想。

    正德皇帝已经知道了子龙的存在,心中也是对郑旺一事有些迷惑。

    只是他毕竟被张太后从小养到大,对张太后却也是濡慕情深,因此也不会真的就相信了这个言论。

    当场就表态,说这一切不过是妖言惑众,自己是不信的。张太后见得正德皇帝如此,心中稍稍安定,当即就与正德皇帝合计,着令他发出中旨,惩戒造谣之人,并且还说刘瑾已经查明,这郑旺如今就在宁夏的风月帮之中,要皇帝发出中旨,着令安王剿灭风月帮。

    刘瑾自然是立即作证,证实了张太后所说的一切。正德听了之后,也只得同意了二人的意思,当即就让刘瑾下了中旨,着令安王剿灭风月帮。

    此刻刘瑾又在朝堂之上,提出了这郑旺妖言一事,正德不禁也是勉强提起了一点兴致,有些疑惑的问道:“郑旺一事,不是已经形成了定论了么?”

    “不错!”刘瑾高兴的点头说道,“先帝在世之时,就曾说过这郑旺失心疯,一切都是妖言,不足为信。可如今却有人意欲借助这个疯了的老头,搅风搅雨,污蔑陛下,实是该杀!”

    “哦?刘公又是收到了什么消息了?”正德皇帝却是满不在乎的看了一眼手上的锦帕,头也不抬的问道。

    刘瑾见正德如此无礼,又是有些生气。可如今大事在即,他也是只得强压怒气,继续说道:“不错!老臣得锦衣卫回报,说是安王殿下拒绝执行陛下的旨意,并且为郑旺所在的风月帮伸冤,言语之中,还说当年的事,或许另有隐情,显然是认可了郑旺所言!”

    “岂有此理!”正德皇帝还没有发作,就听得奉天殿后传来一声惊喝,然后就见得一身凤冠霞帔的张太后在一众宫娥、太监的簇拥,仪态款款的走来。

    远远的,众位朝臣就在李东阳、杨廷和的带领下,躬身行礼说道:“臣等拜见太后,愿太后千岁千岁,千千岁!”

    “免礼,平身!”张太后缓缓走上坍圮,来到正德侧面的一个锦座坐下之后,乜斜着眼睛,看了一眼正德,说道,“陛下,郑旺妖言一事,可是先帝定下的,难道你不知道么?”

    “这”正德皇帝本没有太过在意这件事,虽然这与他身世有关,可他却对自己的身世毫不怀疑,只是如今张太后亲自出面,他也不得不重视起来,看了一眼张太后,发现这位以往雍容华贵的太后,这会儿却气的有些暴跳如雷,额头上的青筋,都能隐约可见。

    当下正德皇帝为难的看了一眼刘瑾,示意他出来为自己圆场。刘瑾得意的一笑,当即柔声说道:“太后息怒,陛下不是不知道,只是这涉案的人,却是陛下的皇叔,因此陛下才有些犹豫罢了!”

    “哼!皇叔又如何!”张太后重重的一拍椅子,直接呵斥道,“这郑旺不过是一介平民,到现在,尚不能证实宫里是否有一个叫郑金莲的女子,可这胆大妄为的平民却就敢妖言惑众,说陛下你是他的外孙,你能认么?”

    “这自然是不能认的!”正德皇帝却不知道自己真正的身份,当即苦笑着摇头否定道。

    “不错!”张太后见正德皇帝当众表态,颇有些高兴的又说道,“既然陛下也觉得与这平民没有关系,先帝又曾亲自定案,这郑旺也就是一个妖言惑众的贼人了,这等贼人,该不该杀!”

    “额”正德皇帝一阵迟疑,却是有些不想就此杀了郑旺,他内心深处,还隐隐觉得,这郑旺或许还真的与自己有些关系,否则如何解释那个名为徐子龙的人呢?

第五百五十二章 朝堂() 
“该杀!”可是正德皇帝虽然迟疑,他一旁的刘瑾却是反应极快,直接说道,“按照大明律,这妖言惑众,造谣生事的人,理应是判处重刑,何况这郑旺妖言的对象,又是大明皇室,实是该千刀万剐,方能平息民怨!”

    张太后见刘瑾如此说,却是高兴无比,正准备就着刘瑾的话,说下去的时候,不料杨廷和却出班谏阻道:“不可!郑旺妖言一事,在先帝时已有定论!先帝曾言,这郑旺妖言惑众,死不足惜。只是他毕竟得了失心疯,又是一介老朽,先帝也就慈悲为怀,宽赦了他的罪过,准他在京中颐养天年!如今要杀了郑旺,岂不是在违背先帝的旨意么?”

    其实杨廷和不知道,此时的郑旺,已经被刘瑾刺杀。他只通过李东阳知道,正德皇帝的真实身世,更知道郑旺确实理应算是国丈。

    本来以他刚烈的脾性,会当场戳穿此事,可念及这事牵扯着大明皇家的威仪,他也是只得以先帝的遗旨来保护郑旺。

    这也是李东阳想做的,毕竟李东阳与子龙见过之后,对子龙印象极好,很想为子龙保下他的外公。只是李东阳身为首辅,为众官表率,却不能轻动。

    不料刘瑾得意的一笑,好似杨廷和的举动全在他的掌握之中一般。他也是没有说话,只是看了一眼张太后。

    果然,张太后猛地站起身来,戟指杨廷和,说道:“杨大学士,本宫本以为你饱读诗书,当是一个知道三纲五常的有德之士,不想今日却说出此等昏聩的话语来!”

    这个训斥可是极为严厉,杨廷和本就是爱惜名声之人,当即就气的脸色涨红,只是训斥他的是太后,他也不能做出什么过激的举动。

    当下他只得气愤不已的抱拳说道:“臣不知错在何处!还请太后明示!”

    “主忧臣辱,主辱臣死!这句话,杨大学士听过没有?”张太后却是厉声喝问道。

    “这”杨廷和面色大变,半晌无语。

    张太后却不管他,直接说道:“如今郑旺妖言惑众,就算是先帝,也是定他一个妖言的罪名。只是先帝为人慈悲,不忍伤人性命,又看郑旺年老体衰,没几年可活,就把他圈禁京中,颐养天年,可谓是仁慈至极了吧!”

    “是”杨廷和聪慧无比,已经知道张太后想说什么,只是他一时半会儿,却也是没有想到如何反驳,只得硬着头皮答道。

    “这样宽厚仁慈的优待,这郑旺非但没有半分领情,反而一旦得了空隙,就溜出了京城,去了那宁夏风月帮之中,继续煽动无知百姓,造谣生事!此等忘恩负义的小人,杨大学士,你告诉哀家,该不该杀?”张太后凤目圆睁,等着杨廷和说道。

    “哎”杨廷和虽然一百个不愿意给郑旺定下罪名,可是这罪名却是先帝所定,几无可反驳,当下他只得颓然一叹,缓缓退到了班内。

    见喝退了杨廷和,张太后也是颇为高兴,站在坍圮之上,对着下面的文武百官说道:“诸位臣工,郑旺造谣生事,污蔑先帝、陛下、哀家,你们说,这样的人,该不该杀!”

    刘瑾站在张太后侧后,得意的向下使了个眼色,那以他马首是瞻的曹元等人立即出班,齐声说道:“该杀,该杀!”

    一时间,在刘瑾党羽的引领下,即便是清流文官以及一些武官,都是走了出来,齐声诉说该杀。

    眼见得朝堂一片赞同,张太后也是笑颜逐开,点了点头,回首看向正德皇帝,说道:“陛下,诸位臣工皆言郑旺该杀,陛下之前也是下过了中旨,这事,哀家看就这么定了吧!”

    “哎!都随太后的意思!”正德皇帝心里隐隐一痛,点了点头说道。

    眼见得正德皇帝也都点头了,这郑旺妖言一事,也就以他被判处死刑而告一段落。

    可刘瑾的目地,却不只是对付一个郑旺,等张太后坐好之后,他又出声说道:“既然郑旺已经判处死刑,那么老臣却想说说,之前陛下的中旨、太后娘娘的懿旨都下发到了安王的手上,着令他剿灭庇护郑旺的风月帮。

    可这安王殿下非但不执行陛下的圣令,反而厉兵秣马,与宁夏镇守总兵姜汉暗通款曲,积蓄兵马,意图不轨。这件事,却又该如何处置呢?还请陛下、太后圣裁!”

    “安王叔忠心耿耿,断不会谋反的!”刘瑾刚刚说完,正德皇帝就否定道,“朕听说那风月帮在宁夏根深蒂固,势力庞大,有宁夏第一帮之称!或许安王叔调集兵马,却是为了要剿灭风月帮准备的吧!”

    刘瑾一副早就知道如此的表情,当即轻轻一笑,说道:“老臣说安王意图谋反,可不是一面之词!月前下令到现在,已经一个月过去了,安王一点动静都没有,反而在积蓄粮秣兵马,难道剿灭一个地方帮派,是需要这般的么?

    其二却是老臣为了调查清楚安王的动向,早就命人前去打探,日前就宁夏镇守太监李增回报,说是安王意图不轨,图谋造反,甚至为了能够成功,他还勾结了许多其他的势力!”

    “李增?”正德皇帝一愣,他却没想到刘瑾竟然能找出人证来,虽然这人证也是太监,隶属于刘瑾的麾下,可刘瑾本身就指掌大明的监察大权,这李增也属于监军一类,他的话,也是不得不信。

    “不错!李增的信使就在奉天门之外,请问陛下,是否招上殿来询问?”刘瑾得意的说道。

    这也就是他控制三厂一卫的好处,只要他说谁有罪名,不怕三厂一卫不能罗织出来。

    只是像安王、李东阳这样的贵戚大臣,却不能随便罗织,而必须能有真材实料。

    好在那安王确实有起事的意图,早就被刘瑾察觉。郑旺被他监视看守这么多年,突然就能被安王救走,其实就是刘瑾故意给安王下得套。

    安王要起事,必须有名头。而郑旺,就是最好的名头。只要郑旺到了安王的地头,说出当年的事来,以张太后的影响力,自然能影响朝臣,借助先帝的遗旨给郑旺定了罪。

    郑旺的罪名一旦确凿属实,那么包庇他的安王,必定也会受到牵连。

    自己只要以朝廷的名义,逼迫安王交出郑旺,如果他交出,自然就失了锐气,不足为患。

    如果他不交出,那么安王就属于同谋的罪名,一样可以借助张太后意图掩盖当年之事的心理,给他定上罪名。

    甚至于刘瑾为了防止安王交出郑旺,再次龟缩,使得自己投鼠忌器,他还故意借着张太后正在气头上,责令手下的杀手把郑旺给杀了。

    这样一来激得安王不得不起事,二来就是能使得郑旺再也无法开口,不能再搅乱他的计划。

    这一切,却是刘瑾在知道安王的大概意图之后,定下的毒计,由不得安王不中套。

    “这就不必了!”正德皇帝对安王的观感倒是不错,先帝在世时,曾多次召见安王,并隐隐有把正德皇帝托付给安王照顾的意思。

    因此要说安王谋反,正德皇帝却也不信。可如今李增身为镇守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