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我的人学 >

第43章

我的人学-第43章

小说: 我的人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据说,人在临死的瞬间,一生所经历过的事情,像走马灯似地在人的头脑中迴转。既有人因悔恨的泪水而使迴转在头脑中的情景变得一片模糊;也有人由衷地感到无上的满足,在无限的欢喜中迎接人生的终结。我以为:其中俨然存在着——人生成败的分歧点。

对于那些即便如何富裕或身居高位,度过无真诚可言的一生的人来讲,当然没有真正的人生胜利之感,想必仅有痛苦的回忆吧。而那些不管他人如何评价,诚实地奋斗一生的人;为主张、主义艰苦地拼搏一生的人,在迸发出欢喜之潮的急流中,迎接临终。这些人的实际行动——自己的生命、人生所取得的胜利;以强有力的步伐抵达生命的终点等,毫无遗憾地对社会、世界和宇宙的一切作出巨大的贡献。它作为人生的业绩,将在心中唤起无限欢喜的激情吧。

为什么胜利地度过一生的人,能在迸发出的欢喜之潮的急流中,迎接他的临终呢?据柏格森的深邃观察,认为欢喜之潮,是由创造,即〃生命〃的创造所形成的。在他的著作《意识和生命》中,精辟地阐明了欢喜和创造的关联。概括地说,就是创造越丰富,生命得到的欢喜越多,以致从心的深处泛起感情的波涛。

所谓创造,就是从过去确实没有的事物中,创造出新的东西;那么〃生〃的创造,该是新创造生命自身吧。

我们现在所生存的这个大宇宙,正是创造的根源,它产生并培育着生命。宇宙犹如巨大生物似的,创造出生息于地球的所有生命。

我们今天能如此享受生命的愉快,都应归功于这一可称作〃宇宙生命〃的,实存的无限的创造。我们人亦然如此,学者发现真理,并据此创造出知识的体系,艺术家创造出美。我以为:每天的行为,正是人参与宇宙的根本性创造的表现;它将不断地唤起激流般的喜悦。

柏格森不仅对艺术和学问的创造进行了论述,而且还涉及到生命自身的创造:

〃若在所有的领域中,生命的胜利是创造的话,那在与艺术家和学者的创造不同,无论何时,无论是谁能追求到的创造中,人的生命才有存在的理由。难道不应这样认识吗?这种创造是自我创造。由于人们努力,从少数中引出多数,从无引出有,不断地给丰富的世界增添些什么,而使人格显得更为高尚。〃(《柏格森全集第五卷》,渡边秀译,白水社版)

换言之,所有的人,无论何时能追求到的创造,都是人自己实现的自我创造。

〃创造〃一词的真正含义,是毫无遗憾地贡献出毕生精力,不断扩大自我生命作用的一曲凯歌;是用汗和泪浇铸成的结晶。所谓〃创造的生命〃,可以说,是呈现在人生经受不懈磨练的行动中的一种生命的物生论。

人生,会有风暴,也会遭到豪雨,还会出现暂时的失败。

但,深知创造喜悦的生命,是决不会因此而退却的。创造本身,也许是一场打开沉重的生命之门的最严峻的战斗,也可谓是最艰难的工作。确实,与打开宇宙的神秘的大门相比,那打开〃你自身的生命之门〃,确实是一件更为艰巨的工作了。

尽管如此,它显示出作为人的骄傲,不,应该说,是作为有生命的人的真正意义,真正的生活态度。我觉得:没有比不懂得创造生命的〃欢喜〃的人,更为寂寞无趣的了。柏格森曾说过〃由于努力给予丰富的世界增添些什么,而使人格更为高尚〃的话,若将他的话归结到一点,那可以说是共同开拓境界,让生命变得更为丰富、充实吧。

佛法的目的,正在于为人的自我变革、人的完成而不断地开辟创造之路。佛法敏锐地看到:作为人的成长的途径,只体现在与他人同甘共苦,强化他人生存力量的行为之中。

那使人真正懂得:利他行为,就是通向自我完成之路;如不尽的泉水,涌现出的〃生〃的原动力的,正是佛法。在日莲大圣人的佛书中,关于〃喜〃做这样的解释:〃喜者,乃共同喜悦之事。〃因而可以说,唯有共同创造,共同唤起生命的欢喜,才是真正的欢喜。

在处于轻视生命和生命力日益衰弱的今天,这样的实践——如何使所有的人显现出生存的力量,迸发出生命的欢喜,必将日益显示出它那重要意义。

第二节 探索生老病死的深渊

已为医学所证实的〃永葆青春〃

——老化和头脑的活性化

战后我国的平均年龄,在短时间内已接近世界最高水平,从昭和五十年①后半期起,真正保持了世界最长寿国的地位。

①昭和五十年——1975年。

这一事实本身,虽然可庆可贺,但与此同时,对随着社会的高龄化而引起的,诸多结构性的变化也不容忽视。这必将成为今后的一大课题。其中之一就是〃健康、医疗问题〃。

正如〃WHO(世界保健组织)〃的宪章所竭力提倡的,要建立这样一个,即不只是在肉体方面,还要在精神方面、社会方面,如何使人获得健康的长寿的社会。诚然,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考虑:在医学领域中,正大力开展的〃老人医学〃的研究和医疗制度的完善等事项,但我总以为作为它的前提,有必要对可称为〃生存价值的哲学〃、〃老年哲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加以整理、推广。

最近报上连续发表这样一种见解——〃在人脑的重要功能中,有人尽管年龄逐日增长,但由于其积极的生活态度而变得日益活跃。〃我感到:在动辄便消极地理解〃老年〃这个概念的今天,这种见解,应引起社会的极大注意。

在《朝日新闻》(一九八四年二月二十二日)上,曾引用《纽约时报》的科学专刊,介绍了以下的事例。从对二十一岁到八十三岁的男性头脑的断层摄影发现:按新陈代谢的测定值计算,健康老人的头脑,与年轻人一样富有活力。另据丹麦大学霍恩教授说:那种被称作影响判断事物和洞察力的〃结晶型知能〃的功能,与壮年、青年相比,有时在老人身上发挥得更为充分。

老人医学权威赛依博士也曾指出:〃一部分人的精神功能,在六十多岁时开始衰退,多数人是在八十多岁前明显衰退。但参加社会活动的老人们,有时不仅精神功能不见衰退,反而有所增强。〃据说,那些与外界隔绝,闭门不出的老人,确实变得日益衰老。

即便从我国进行的有关年龄增长的,发达心理学的最近研究成果看,〃智能性功能〃等不一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衰退。据说,还发现这样的情况——其间虽也有变化,然而,毋宁说是属于增强方面的变化。而且,还证实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人间的差别〃更加扩大。虽说这项研究刚刚起步,而那些被称为〃长老〃、〃泰斗〃的年长者在此关键时刻,以重金作出如此高明的决策,不是没有道理的。

众所周知,任何人也逃避不了生理上的老化现象。医学上认为:人身体的成长,于二十五岁前后达到顶点;至于人的记忆力和学习能力,则过了四、五十岁后,便明显地开始衰退。但事实证明,那些精力充沛的、开创性地不断参加社会活动的人的头脑,要比自身的年龄年轻得多。

由此可以看出,〃永葆青春〃一词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它将放出新的光芒。

确实,经济的保障和环境的改善,是进入真正老龄化社会所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但与这些环境方面的问题相比,更为重要的还是自身的社会存在感。再没有比失去社会存在感,更使人寂寞、空虚的了。从下述的事实也可了然,即在曾被看作理想的北欧型的福利社会里,也出现了:如老人自杀人数的增加、劳动积极性的低下和意志消沉等诸多社会问题。因而,重要的是——高龄老人们,如何使自己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实;满怀热情地从事于力所能及的工作。我觉得,这并非仅仅为了延长寿命,而且是创造富有生活意义和充满生命力的人生。

可以说,〃老年〃,是人生的完成,是人生向更高境界升华的一种表现吧。虽说其中有着所谓各自不同的人生途径,但不容置疑地在他们的心中,蕴藏着努力为社会做出某种贡献的热情和追求更高境界的意愿。

我以前曾有机会,与许多著名人士进行过令人难忘的交谈。其中不少是高龄老人,但几乎所有人都是怀有青年人般的热情,毫无遗憾地为事业奋斗终身的强者。欧洲最著名的美术家,也是法国优秀的哲学家鲁耐·由依库,也是我的挚友之一。在我们之间,有着以深切的理解和尊敬所结成的友谊。他已年逾八旬,仍精力充沛地工作着。我不禁为他那富有朝气的,真诚的人生而感动。

应该说,对于满怀工作热情和具有强烈的进取心的人来讲,〃老年〃,应是〃圆熟〃的别名吧。

那些积累了无数人生经验和充满朝气的人,即程度不同地受到人们信赖和尊敬的人,按照自我意愿完成了为人们所崇敬的一生。也许那些为开创使日后青年能充分发挥才智的〃后辈之路〃的人;满怀创造热情的人,将比年轻人更具有〃青春之心〃。这种〃青春之心〃,将永远不断地创造那光辉的人生。

人生的价值于五十岁后才真正闪光生辉。因而,即便已是年迈高龄,也需有一种〃永葆青春〃的气概,以连续的〃建设〃和〃创造〃的业绩,去谱写自己真正的一生。

医务人员应具备的条件

——耆婆等名医的品性

确实,以西方近代科学为基础的现代医学,对人类的幸福和繁荣作出巨大的贡献,如:因抗生物质的发现、公共卫生观的确立等使许多传染病得以防治;外科,随着输血技术的发展,甚至可以进行心脏和人脑的手术。这些成绩应予以大书特书。

但另一方面,也不能否认这种医学发展的本身,也提出若干新的问题。美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诺马·卡慈恩,尽管患有胶原病和严重的心脏病,但凭借其信念和意志,奇迹般地终于从死亡的边缘得以生还。这位著名的记者,意味深长地说了以下的话:

〃我们对微生物的战斗,虽大体取得胜利,但在为获得精神上的安宁而进行的战斗中,却不断地遭到失败。〃(《人的选择》,松田铣译,角川书店版)

他还对今天的医学教育应有的现状,提出意见,说:需要培养〃品性完美的人;不仅对于人的疾病,而且还要关心人本身的人;不仅能发现疾病的征兆,而且还能理解病人实际痛苦的人;不开那种失去人情味的处方的人……。〃

在诊断和治疗人体疾病方面,确实取得惊人的成绩,但在另一方面也不得不指出:对那为病痛折磨的人的生命深处的问题;涉及病人家属和社会应持有的态度等问题,总未予以足够的重视。这就是为什么医疗的现状被列为一大课题的理由。

美国的路耐·底福斯博士是一位在细菌学上,留下许多业绩的著名学者。我曾在东京与他进行过交谈。他是一个人格高尚的人,虽现已作古,但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

在底福斯和玛亚·柏英慈共著的《谈健康和疾病》一书中说:〃(慢性的——引用者)疾病的比例,正大幅度地增大,随着长寿者的增多更是有增无减。因此不由地联想到,无论家庭,或医院,或疗养院里,那些康复无望的老人,肯定会日益增多。这是由于——即便能勉强地延长病人的生命,也不能使其恢复健康的缘故吧。〃(《国际·时代·生活》,杉靖三郎日本语版监修)

这席话,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医学的本质。确实,年轻人的死亡人数,虽在减少,但正如人们称现代为〃半健康人时代〃似的,因某种疾病而感到苦恼的人,却日益增多。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疾病的状况也在发生变化。

据说,许多现代人动辄便失去身心的平衡。疾病的种类剧增,已多得几乎无法统计。由于现代社会日益复杂,尽管出现多种新的疾病,人们也不以为然。

在人们看到疾病多样化的情况时,不禁感到:佛法对疾病的见解给予莫大的启示。佛法上说,病的数目,为〃四百四病〃,或〃八万四千〃。〃四百四病〃,乃〃身病〃之数;〃八万四千〃,系指〃心病〃。所谓〃八万四千〃,与其说是数值,毋宁说言其数量之大吧。

顺便说明一下,在《大智度论》等佛典中写道:〃贪欲之病二万一千〃,〃瞋恚之病二万一千〃,〃愚痴之病二万一千〃,〃持有(上述——译者)三毒的病二万一千〃,总计为〃八万四千〃。

在日莲大圣人的《治病大小权实违目》一书中,进一步予以说明:〃人有二病,一为身病。所谓地大百一、水大百一、火大百一,风大百一,以上为四百四病也。〃〃二为心病。所谓三毒乃至八万四千之病也。此病二天、三仙、六师等也难治,何况神农、黄帝等之方药可及乎。又,心病因其轻重、深浅而种类繁多。〃

在佛法上,将这〃地大〃、〃水大〃、〃火大〃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