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我的人学 >

第38章

我的人学-第38章

小说: 我的人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是一八五九年,时年三十虚岁。

①兵学——即军事学。主要研究中国及日本古代兵法。江户时代的兵学主要有山鹿流与甲州流两大流派。

关于松阴的思想,今天受到不少批评。特别有关他对邻国的看法,有各种意见,也有人指出从他所持的日本观看,产生侵略思想并不奇怪。他的思想中存在如此众多的问题,从邻国的立场看,以日本为中心的色彩过于浓厚,这是不能否认的。

不过,松明虽有上述思想局限性,但他一生在那种剧烈动荡的时代,如同奔马一般积极活跃,这点是无一疑问的,而且他早就做好遭受迫害的精神准备,不怕掉脑袋,一心贯彻自己的信念,培养出很多人才,这方面有不少东西值得学习。

其一是他在逆境中发放出人的光彩。

松阴策划搭乘第二次来到下田海面的美舰,偷渡美国,遭到失败,被关进江户传马町监牢,后来被押回萩市,关入野山监狱。当时他二十五虚岁。

野山监狱是专门关押武士的,狱中生活比较自由。然而那是一座照明条件极差,遭受严寒酷暑折磨的牢房,这一点与其他监牢没有什么两样。

松阴把此处视为用功的好场所,一心一意勤奋读书。他从入狱到出狱的十四个月中,共读了约六百册书。从史书开始,广泛阅读了有关政治、经济、时事、小说、诗歌等方面的书籍。还写了相当多的著作,如:《幽囚录》、《野山监狱文稿》、《回想录》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除和狱中囚犯们讨论时事,把自愿者召集起来讲授《孟子》之外,还召开俳句会,甚至动员善长毛笔字的人做教师,举行书法讲座。连看守也参加俳句会。他讲课时,监狱长也前去静听。他还写了改革监狱的建议,说服狱方给犯人明确刑期,进行〃教育〃,甚至还推进了释放犯人的运动。

松阴身居苦境,并没有只是唉声叹气,空度时光。他总能寻找出自己必须做的事情,专心致意地去做。这正是他作为一个人的伟大之处。胸怀大志者很多,欲为实现理想而生活的人也很多。然而当身处逆境,为困难所阻时,则悲叹不幸,舍志而去者却也不少。或者虽未丢弃志向,却漫不经心地等待时运,徒费时光。

而松阴面对那一刻不停地流逝的〃时光〃,拼命加以利用。

他那不满三十年的生涯,所以成为历史上永不消失的光彩,永远放着光辉,是因为他一生,即便瞬间也不曾停滞、浪费过,他的一生是非常紧凑的一生。

根据记录,当时野山监狱关押了11个囚犯,其中年龄最大的七十五岁左右,平均年龄约四十五岁,关押时间平均超过十年。松阴是年龄最小的。按牢房生活的传统,很多杂务必须由他来承担。

可是松阴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能成为狱中的领导者、受到周围的尊敬和信任呢?

无须赘言,因为他拥有足以教人的丰富知识。既有在兵学师范时期积累的学业功底,又有旅游九州、东北、江户等地时直接耳闻目睹的知识,而且还通晓许多国家的历史、形势等。

但是,与其说来自其丰富的学识,不如说主要是由于他的为人和品德。有这样一个故事,他入狱后不久,知道了曾和他一起密谋偷渡而被捉进岩仓监狱的门弟金子重辅,病死在狱中。这时,〃他连续数天,吃饭时不吃汤和菜,省下钱,凑足百疋(一千文),送给死者遗族。〃(《吉田松阴》,古川薰著,创元社版)。伙食本来就很糟糕,而从这样的伙食中又一连数日省出一部分,以悼念其故去的门弟。不难想像,周围所有人都会为他这种正直、诚实所打动。

狱中的松阴为每个囚犯操碎了心。有人得病,他就自己研究治病方法,尽心治疗,他还建议大家为互相帮助,设立零存整取的储蓄。他为使囚犯们不自暴自弃,有时征求他们对自己所持见解的看法,有时劝他们传阅书籍。

松阴,对狱中的人们来说,一定是第一次接触到的具有真正人的宽容和温暖的伟大人物。和他交谈,使囚犯们陷入孤独苦闷的心得到宽慰,甚至使他们忘记自己是在可憎的牢房里。囚犯们那时一定也胸怀希望,进而感到生存的意义。

囚犯们逐渐为松阴那种能体谅人的真心实意所吸引,自然而然地提高了素质,愿意听他讲话,遵从他的学说,主动要求他讲课。

励志养精,为信念奋斗

松阴所以身陷囹圄却不悲观失望,并且充分发扬自己的特长和本领,这与他的信念有深刻的联系。

他撰写的《讲孟余话》中有这样一段话:

〃……事君而不逢时,相谏以死可矣,身遭囚禁亦可矣,忍饥挨饿亦在所不辞!身遭此境,功名几如全无,然仍不失人臣之道,永为世之模范,终必有感念其德风,而奋起振兴者。最终其国风必走向统一,贤愚贵贱必皆崇尚节义。〃

(《吉田松阴全集第三卷》,山口县教育会编,岩波书店版)

对松阴来说,酿成下狱之罪的偷渡计划是出自他的信念,为此他早已做好砍头、坐牢、忍受饥寒的精神准备。他坚信只有采取这样的行动,才能广开人臣之道,成为后世的模范,并且不久将来就能改变全国。他把过去的一系列行动,视为自己必须完成的使命的一个开端。人一旦树立了坚定不移的信念,就会变得坚强有力。

松阴为表示自己的决心,取号为〃二十一回猛士〃。他在自己的著作中经常喜欢使用这个名号。目的是提醒自己负有完成二十一回拼搏行动的使命。他在狱中写下的《二十一回猛士之说》中阐明了其来由:

〃我于庚寅年(文政十三年)诞生于杉家,长大之后过房到吉田家为嗣。甲寅之年(安政元年)因罪下狱。一日梦见神人,赐我名刺,其上曰:二十一回猛士。旋即醒来。〃

(《吉田松阴》,吉川薰著,创元社版)

事后,他自释其义——我生于杉家,〃杉〃字,表示二十一(〃木〃为十和八,〃彡〃为三,合计为二十一),养父吉田家的〃吉田〃也表示二十一(〃吉〃字的〃士〃为十和一,是十一,〃田〃字中包含着十,合计为二十一),而把〃吉〃字的〃口〃和〃田〃字的〃口〃重合起来便成为〃回〃。另外,他当时的名字叫寅次郎,〃寅属虎,虎之德是猛〃,以此自称〃二十一回猛士〃。松阴说,迄今他已完成三次拼搏。即指:脱离藩属,游学东北;向藩主呈递意见书;策划偷渡等。他说还要进行十八次这类行动,担子很重。并说为此要〃励志养精〃。他从家族名称取义,要完成二十一次拼搏行动。或许有人会觉得这样解释有点〃牵强附会〃。但这是他希望彻底完成使命的一种心愿的表露。他甚至从家族名称中寻找出相应的意义,作为奋斗的〃凭依〃,如此坚定的决心,不能不令人惊叹。

一生要完成二十一次拼搏,这意味着他在人生道路上要不间断地进行战斗。尽管偷渡失败,关进监狱,他不仅未一蹶不振,反而更大胆地宣布了新的挑战。人生是会有失败的,也会有长期痛苦的时候。但是远大的目标或理想,靠一、二次行动是不可能实现的。失败不足惧,也没有必要畏惧。要确信:在百折不挠的意志面前,任何障碍总有一天会被粉碎,最后的胜利在等待着我们。

另外,请注意:他说为完成余下的十八次拼搏,要〃厉志养精〃,志气是一切的根本。它包含锻练、努力、研究等等。

所谓厉志,就是要锻练思想,坚定意志,培养力量,不轻举妄动,作好万无一失的准备。

光是心情急躁,没有充分积蓄力量,一切都将化为乌有。

松阴关在野山监狱,埋头用功,好像和书本进行格斗似的,那也是为磨炼意志。

不管怎样说,他心中有坚如磐石的信念,并燃烧着使命的火焰。因而他没有悲哀,也没有伤感。他那照亮黑暗牢房的智慧之光,以及使人们那冰冷的心得到温暖的热源,正是他心中不断燃烧着的信念和使命的篝火。欣慰和鼓励全来自此处。

以行动为榜样

松阴于安政二年(一八五五)十二月,从野山监狱获释后,创办了松下村塾。那么他在塾中实行的是什么教育呢?

松下村塾,本来是他叔父玉木文之进利用松本村新道一带自家房屋而开办的村塾,因此他便以松本(下)村村名为塾名。松阴自己也曾在此学习过。后来,文之进晋升官职,此塾停办。这时,其舅父久保五郎左卫门开办的久保私塾继承了这名字。松阴的松下村塾,就是以此为基础开办起来的。

松阴在安政三年(一八五六)撰写的《松下村塾记》说:

萩镇的未来将从松本村开始,这所私塾将使全村震动奋发,进而为天下输送有为之才,书中充满这种雄心壮志。他在书中还说做学问之目的,就是学习如何为人,也即学习为人之道。

松下村塾最初设在杉家的一个房间里,不久,改造了院内一个小棚,建起一间八铺席大的教室作为私塾校舍。后来学生人数增加到几十人,于是又增建了四铺半席和三铺席大小的两个教室以及一个没有地板的房间。

学生的出身五花八门。既有藩士子弟,又有下级走卒的孩子,也允许农民、商人的小孩入塾。就连被称为不良青年的人也来此就学。

当时作为藩办学校有个明伦馆。那儿只准藩士子弟入学。

因此,下级走卒以及身分更低贱的青少年子弟连做学问的路也被堵死。这给青年带来多么大的消极沮丧心理是无法估计的。而松下村塾对这类广大青年敞开了做学问的大门。

在私塾里,各种身分的人一律平等。藩士之子和农民之子也平等往来,结为朋友。这是在等级森严的社会中,组织的一个超越制度的崭新的小社会。他肯定深知这种多阶层人的广泛团结,正是变革时代的力量。

当你描绘出一个明确的理想蓝图时,为了予以实现,很重要一点是首先要从眼前着手,将其具体化。有的人到遥远的彼岸寻求理想,并把它描画得天花乱坠,可是现实却丝毫没有为之改变。因此,洋洋万言的理想论,不如一个具体事实更加重要。应从自己脚下挖起,让清泉从此处涌出来。要点点滴滴地从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做起,随着它的累积和扩大,理想也将随之而实现。

松阴不仅不问学生们的出身、地位,连年龄也不加限制。

多数在十几岁和二十五岁之间,平均年龄为十七、八岁。其中也有九岁和三十五岁前后的。他们和其他人一样,同桌并肩而学。实在是一幅令人好笑的情景。他们也不收取学费之类。还常为没带饭的学生提供午饭。

那里的教学具有独特风格。完全尊重个性和自主性。

它和其它汉学私塾一样,以四书五经为主要教材,但这并不是特别规定,读什么基本上听从个人意愿。有的人读《日本外史》,也有学中国史书的。既有热衷于国学的,又有专门搞诗文的。学习时间也非固定不变。似乎没什么时间分配表之类。还有的学生白天去明伦馆,晚上来私塾。

在教室里,松阴经常在学生中走动,和每个人对话,进行细心辅导。他的座处不固定,也没有专设授课用的放书架。

每个人如其面貌各不相同一样,生长环境相异,其性格也不同。不能做千篇一律要求。因此,辅导教师要因人施教,一对一的指导,发扬其个性。这是培养人材的真谛。

以组织或团体为对象进行教学,容易发生的错误是忽略个性发展。即便讲话也如此,向全体人讲的话很难深入每个人的心,也难于取得所有人的理解。教育宗旨既然始终是坚持因人施教,那么拿出几倍于花费在全班的时间,进行个别指导,就变得非常必要了。同时,正因有针对个人的个别指导和鼓励,集体指导和教育也才能收到良好效果。松阴还起居于教室,和学生一起活动,与此同时教给他们什么是人类和社会的理想状态等。有时还和学生一起,一边拔草、捣米,一边讲解读书方法和历史。

安政五年(一八五八)三月,又增建了校舍。这是松阴和学生们齐心协力,自力更生建起的。他就是这样通过一件件具体的劳作,告诉学生们相互扶持、团结协力的重要性。

人并非先从语言文字来学习,而是在共同活动中学习更多的东西。松阴平等地和青年们接触交谈,同乐同悲,他的这种行动和做法本身,就是在进行人类平等和睦的教育,是〃人学〃的生动教材。行动是思想的反映,思想变成行动而表现出来。松阴在和学生接触中,可以说是把亲自示范作为自己应尽的义务。

松下村塾,作为一个私塾应具备的环境条件一样也没有,这样说并不过分。但是它有一位难得的老师。这是唯一的,也是最大最好的条件。对人进行教育的最佳环境条件,是教师本身,是人本身,难道一切不是从此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