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我的人学 >

第29章

我的人学-第29章

小说: 我的人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时我又感到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语言〃是极重要的工具。人的一句话,既可以引起争斗,也可以促成和好。一句话可以造成终生伤痛,也可以变成难忘的人生转机。一句话具有一颗心。因此我认为重视语言,就是重视人的心。我希望自己永远是语言美的人。因为充满真挚的美丽语言虽然平凡,却能抓住人的心,使人紧紧团结起来。

健三夫妇由于内心的点滴误解,竟导致两人关系的破裂。

漱石写道:

〃两人都感到已成为再不能互相彻底交谈的男女。因此两人都未想到应当改变现在的自己。〃

的确,通过这个作品使人看到了人们普遍存在的不能正视自己的倾向。这种弱点将影响一生。可以说,不能变革自己的人,结果一生都要受到命运的摆布。

人考虑问题时,总是以自己为中心,经过相当的修炼之后才能站在对方立场多方考虑。如同世界是以自己为中心旋转一样,如果在考虑人际关系时,也用这种〃天动说〃,那就太幼稚了。在认识人、认识社会的过程中,能控制自己的感情,能够站在对方立场上考虑问题,这是人类成长方面的重要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讲,〃懂得人心〃决不是多多留意就可以做得到的。这是一个人完全成熟的证明。说明他成为脱离自我世界、胸怀更大世界的巨大生命力量。

成熟的家庭

——揭示家庭之含义的《娜拉》

任何人不可能自己诞生,也不可能只靠自己长大成人,必然是在家庭中诞生,在家庭中成长。可以说夫妇、父子、母子、兄弟之间都是由一种无形的锁链联结着。这正是〃不断创造人类〃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土壤吧。

我对于最近几年人们呼吁的〃家庭崩溃〃现象深感忧虑。

因为我认为这种现象与〃人类崩溃〃是互为表里的。

著名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娜拉》(矢崎源九郎译,新潮文库版)是一部描写主人公娜拉为谋求〃自身的独立〃而离家出走的剧本,这早已驰名世界。《娜拉》的最后一幕最为精彩。在这一幕,娜拉对丈夫的虚伪和自己过去的空虚生活痛感绝望,毅然宣布分手。她的告别也是宣布立志〃要作真正的人〃的开始。她的丈夫赫尔梅想使她回心转意,对她说:

〃难道我在你的心中永远不能成为超过别人的人啦?〃对此,娜拉只回答了一句:〃那必须是出现奇迹中的奇迹。〃

赫尔梅:〃什么是奇迹中的奇迹呢?〃

娜拉:〃那是在你和我都发生了变化之后——不,我已经不相信会有那种奇迹了。〃

赫尔梅:〃可是,我相信。你快说,我们俩都发生变化之后呢?〃

娜拉:〃那时我们俩的共同生活,就会象真正的夫妻生活了吧。啊,再见吧。〃(走出门去)

于是,赫尔梅叹息着,呼喊着娜拉的名字,〃啊,这奇迹中的奇迹!?〃他这样发出最后的带有一线希望的呼喊之后,幕落。

易卜生在这里所要表达的主题,并不是要对当时的社会进行改革。他在一封信中曾写过:〃真正需要的是人的精神上的革命。〃(《易卜生》,原千代海著,玉川大学出版社版)这句话正是他的思想核心,是贯穿全作品的〃意愿〃。易卜生找到了能够创造新时代的家庭的钥匙。它不是存在于环境的变化之中,而是在人的自身变革之中。

本来组合成家庭的锁链应当是爱情,是纯洁的心。但是,一旦这锁链是由阻挡彼此成长的依赖性、惰性和表面形式结合而成时,它就成为一条沉重的束缚人的铁链。我想,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人总是要生活在某种联结彼此的锁链之中、联系之中。只有在坚实的锁链之中,才能找到真正的、具有深刻意义的生之喜悦吧。

娜拉的出走正是要寻找一条更为坚固、更为紧密的锁链。

这恐怕是她人生旅途中的一个里程碑吧。我想易卜生想要说明的是不论男人还是女人,能否进行这种人生旅行,完全取决于自身成长的程度。

在第二代会长户田组织的青年聚会上,曾把《娜拉》作为教材进行过讨论。我记得那时户田先生在做总结时说过:

〃这个《娜拉》的续篇该怎么写,是个大问题。今后你们要个人写个人的啦。〃这句话至今深深印在我的脑中。

〃家庭的作用〃到底是什么?我认为越是处在激烈的变化时代,越应回到最初的起点去认识家庭的永恒使命。

一句话,家庭是〃创造人格的场所〃。也就是每日每时加深着心灵之美,通过彼此间的帮助不断修练每个成员的人格,由不成熟到成熟,日益丰富起来。我认为这才是永远不变的家庭存在的意义。

家庭中的各个成员不断与社会进行交流,然后又回到家庭。在这样每日每时的反复过程中,加深和扩大与左邻右舍、周围人员的交流。他们把在各自不同社会、地区中得到的体验带回来,形成家庭内的空气,并影响着家庭的成长。我想,这样不断成长起来的家庭或叫〃自我变革〃,或叫〃自我进步〃,总而言之是充满向上发展活力的家庭。我把今后的这种家庭形象,暂时称为〃成长家族〃。

当然,〃成长家族〃也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家庭是不断创造的。没有人能提供给现成的完美家庭。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过:〃家庭就是通过爱的不倦的努力创造出来的。〃(《作家的日记(1)》,川端香男里译,收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集17》,新潮社版)一千个家庭就有一千个样式。这就很好。用不着去和别人攀比。另外,并不是不具备一切条件就不幸福。

比如我们用电子计算机找到一个条件最优越的人,他举行过最豪华的婚礼,一开始就住进自己购买的新居。但是如果没有爱的不倦的努力,他的家庭很可能只是外表物质华丽,内部十分空虚,最后有堕入《玩偶之家》的危险。

如果只靠〃自家住宅主义〃,乍看上去十分幸福,实际会有意想不到的薄弱之处。如果不能朝着人生的更高层次,为了彼此的成长而不断努力,也不会刻写出人生的幸福和胜利的历史。只存在人们相互慈爱、相互体谅、共同攀登高坡之时,也就是这个〃成长家族〃或者叫〃真的家庭〃建成之时,才能促成一个人类易于生存的社会的出现,幸福之风才会吹到人间。

抱着正确目的走向社会

——一个劳动妇女的严肃态度

昭和六十年(一九八五年)的十月,我访问了秋高气爽的广岛。为纪念广岛被炸四十年及联合国〃国际青年年〃,世界各国青年男女聚集到这里,举行第六届世界青年和平文化节。我是应邀来出席这个大会的。

在会议期间,我打听到一个妇女的下落。三年前她的丈夫死于癌症,后来我曾一直关心着她的情况。

听说在她丈夫留下三个爱子突然离开人世之时,她曾茫然不知所措,沉重的打击使她悲痛欲绝。然而,最后她还是站起来了。这动力便是对三个孩子的爱。她下决心〃不叫孩子们失去希望〃。虽然经济上不一定困难,她仍然到建筑公司去工作,同时照看孩子,每天从事的是自己生疏的工作。她要通过自己的表现,向孩子向社会表明,〃我们的家庭丝毫没有后退。〃这种心情是对丈夫的忠诚,也是对自己的鼓励。这位妇女曾说过:〃我觉得丈夫和孩子们都在看着我工作的情况,所以一点也不能偷懒。〃

她的话是平凡的,也是感人的。对她来说,工作岗位就是磨炼自己,使自己成长的最好的修行道场。她要成为好妻子、好母亲的决心完全化作对工作的尽心和不断进取的力量。

现在,从事各种工作的职业妇女已达一千五百万人以上,超过了家庭妇女的数量。由于工作岗位的扩大和管理职位的出现,妇女参加劳动已成为不可改变的时代潮流。

听说最近不光单身青年妇女大量参加工作,那些从事计时工作的母亲们也在明显增加。她们出来工作的原因:一是家庭电器和速成食品增加,家庭琐事变得简单了;二是生活费用、房费不断上涨,需要增加收入。不只如此,在人的寿命已达到八十岁的今天,孩子长大之后的漫长岁月应当如何过得更有意义,也是人们考虑的问题。

不用说,他们的情况千差万别,目的很多。我历来就主张妇女把视野扩大到社会,充分施展自己的才智,因此出现这种〃女性时代〃的现象,我是双手赞成和支持的。我认为她们心中立志把握自己平凡的人生,使其更加坚实,更加适于自己发展的愿望是非常可贵的。

当然,每人参加劳动的动机肯定不同。但是,不管最初是以怎样的心情开始的,工作总归是工作,工作就要负起责任。

那些把工作岗位当成磨炼自己人格、施展才能、完美自我的场所的人,工作就会成为她们的食粮。此外,在我和许多劳动妇女交谈过程中,深感最重要之点是要把家庭和工作岗位区分开来,尽量有个思维方法与情绪上的变换。比如:来到眼前的工作要尽量当场解决;工作中要有具体目标;不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强加于同事或晚辈,而应当善于诱导别人介绍经验。

自然,生活不可能都按道理去进行,为了使〃劳动母亲〃的自行车能在家庭与工作岗位之间保持平衡,越过有形无形的障碍,工作的目的就如同一个车把,必须牢牢把握。平衡只能靠自己的身体去掌握。有时也许会倒向一方,甚至摔倒也在所难免。关键是要坚持下去,战斗下去。

成长起来的人没有牢骚,他是谦虚的。每天勤勤恳恳踏着人生的车蹬前进下去,周围人们看待你的目光肯定会变得温和起来。

对劳动妇女来说,最大的苦闷是孩子的教育问题。但是,只要看看对孩子们进行的调查就可知道,和母亲相处时间的减少,似乎并不一定会成为孩子们沉重的精神负担。反倒有很多例子表明:由于母亲既能工作又能管好家庭,母亲的奋斗精神反使他们更早地认清社会,懂得了正确的人生态度。

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只靠漫长的接触或语言的交流。父母的表现就是最好的教育环境。这种精神自然也适用于专职家庭妇女的情况。这里无须赘述。

我想,家务与育儿也应算作创造性的〃工作〃。为了丈夫,为了孩子,又为了自己的人格,不管什么事都能认真努力完成,这就是最重要之处。孩子们会在母亲身上学到这种精神,从而成长起来。

今后,女性将会更加深入、广泛地进入社会,这是时代的趋势。女性的特点是耐心、细致、善于体察关心别人。有强的审美观点。如能重视她们这些特点,使其发展,必将有利于社会。不只限于某种职业,在社会的各部门内,以及和平运动之中,女性都能发挥巨大作用。正是女性那脚踏实地的扎根于大地的实践经验与生活体会,可以使容易走向空洞化的各种运动得到充实。现实生活才是一切人共同依据的基础。〃母亲如果变化,世界也会大变〃——妇女的呼声、妇女的主张一旦运用到社会各个角落,必将给陷入困境的现代社会带来极大光明。

结婚是有崇高意义的创作

——评山本周五郎的《桃井》

常听人说现在离婚率增高了。也许还有一些夫妇即使未构成离婚,也只是维持着淡漠的感情而已。

夫妇是这个世界上有缘相逢的一对,他们曾立誓要一生比翼相随,现在却因某种原因各奔东西,其中定有第三者难以推测的不得已的情况。这种迫不得已的最终选择令人同情。

属于这种情况者可能是多数。姑且不谈这些,现在应当考虑的是在面临困难和绝望之时,以及日常点点滴滴的生活中,夫妇间到底应当采取什么态度。

山本周五郎的作品中有个小品《桃井》(《山本周五郎小说全集1》,新潮社版)。故事的主人公是个武士的女儿。她相貌不甚美丽,所以自幼就喜欢读书,从中寻找乐趣。逐渐地对和歌产生浓厚兴趣。立志写作和歌度过一生。在拒绝多次提亲之后,竟错过婚期,无人问津了。

后来她得到了转机,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位老妇人,在和老妇人接触过程中,她那关闭着的心被打开了。老妇人劝她道:〃不能把和歌之道与结婚对立起来。如果一生要独身到底,事事争强好胜,就不会作出打动人心的美丽和歌来。〃

不久又有人来提亲,说的是做一门武士的填房。那武士死了妻子,留下两个男孩。她一时茫然不知所措。她不忍舍弃和歌。但是又想,也许会像老妇人说的那样,反而能写出打动人心的和歌来吧。于是下了决心。这时老妇人又告诉她:

女人对结婚寄与的希望与理想并不是一结婚就能实现,而是靠今后自己的努力去逐步筑造。

〃并不是理想的境界里存在着结婚,而是结婚之后才开始实现理想,而且这理想几乎全要靠妻子的努力……。〃

在抚养两个继子的共同生活中,她经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