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我的人学 >

第20章

我的人学-第20章

小说: 我的人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成功必须是完美的,不要做那种鸣钟击鼓的傻瓜,只要有正常悟性和完美的意见,缺乏技术也照样能够演说。

只要你想认真地说明某件事,根本毋需为搜索词句而着忙。

世上雄辩家无论怎样使用美辞丽句,那只是用折叠起来的人生的碎纸片模造出来的人造花。

所以,它就像夜里潮湿的风吹响秋天的枯叶,不可能给人些微的感兴。

(悲剧第一部·夜)

真正打动人心的是认真二字,是真诚二字。目的为了装饰自己的技巧,或想取媚于人的低层次的手段,都是不必要的。缺少灵魂的形式上的雄辩,丝毫不会打动人的心,只能是在人们的脑细胞上一滑而过。

直诚的倾诉,不需要任何粉饰。曾经在洛杉矶奥林匹克运动会荣获金牌的具志坚选手说:〃我不知道自己的得分多少,我只是发挥了自己所能做到的技术水平。〃辩论虽和体操不同,但他的话,是不是可以认为和歌德所说:〃只要你想真实地讲某件事……〃,有一脉相通之处呢?

浮士德在回答〃为了使用辩论来打动人,应该如何做〃这一质问时,他说了如下的话:

那首先应是你自己的实际感受,是由肺腑自然迸发出来之言,用深沉的力量、津津的兴味,去捉住所有听众的心。

(同前书)

为了打动人,首先自己要有实际感受——我认为的确是如此。比如有一篇讲演稿,它不表现自己的真实,只是形式地宣读一过,当然不会有动人的力量。

我曾经在《教育所感》这篇文章中说过,世人将苏格拉底的极大感化力量,评为宛如〃电鱼〃一般具有给人以电击的力量。对此,我解释说,苏格拉底的那种〃电鱼〃般的力量,那是因为他自己先具有遭受电击般的感受,所以才能使别人产生宛如受电击般的感觉。苏格拉底或浮士德所说的话,和那些关注自己的声望、追名逐利的政治家的演说,层次完全不同,它启发我们去看待什么样的演说才是真诚的言论。只有从实感这种土壤中才能产生〃发自肺腑之言〃。我的恩师户田先生常说:〃无信之言如烟。〃恩师这种基于坚毅信念和以行动为基础的言论,和浮士德所说〃由肺腑迸出来之言〃是相对应的。如果缺少这点,那么纵然费尽万语千言,结果只不过是〃如烟〃一般云消雾散而已。

浮士德还说:

用羊皮纸写的古文书,你认为是神圣之泉吗?

你是说只要饮上一口就能永远滋润你的喉咙吗?

真正能唤起你身心清爽的,只能从自己的灵魂的清泉中掬取。

(同前书)

在这段里,浮士德在第二件事上,稍稍变换了某些不同于演说或辩论的角度,谈论了对读书、考据应持的态度。

〃羊皮纸写的古文书〃也就是古典,它本身并不产生价值。

如果读的人缺乏应有的正确态度,那不过是仅仅增加一点知识而已。这种态度显然是不正确的,所谓阅读古典,比增加知识远为重要的是,通过阅读来更新自己。如果不是以这种态度对待,那么只是脑袋加大,丝毫不会给你带来人的成长。

关于这点,浮士德告诫说:〃只能从自己灵魂的清泉中掬取。〃

扩充自我的〃活动〃

浮士德在和魔鬼靡非斯特订立契约之际,曾吐露了他即将走上新的苦难之旅的心情。

我将全人类给予我的一切,用内部的我来全部加以体尝。

我用我的精神把握更高更深的东西。

我要在我的胸中堆积上一切幸福和一切悲叹。

这样,我将把我的自我扩展到人类的自我,最后让我和整个人类一齐灭亡吧。

(悲剧第一部·书斋)

这段话是人所共知的、典型地揭示了不断追求自我扩充的所谓〃浮士德精神〃。同时,这种将自我扩充到与宇宙同大的普遍化的欲求,作为〃宇宙即我〃〃我即宇宙〃的视角,也可以说是,和主张mikrokosmos①和makrokosmos②融合为一的佛教的生命观、宇宙观相通的。

①mikrokosmos——源出德语,小宇宙。实即指〃人〃。②makrokosmos——源出德语,大宇宙。

上边已经提到,浮士德并不是纸上谈兵的观念论者,而是精力旺盛的现实主义者、实践者。浮士德通过实践,追求将本人的自我扩充到人类规模的这一壮大抱负,使他不但不愿蜷伏在象牙之塔里,也不愿安享私人幸福的小天地里,而是挺身到政治这种〃公共〃的天地里去。他的这一发展方向,从某种意义说,是必然。因为巨大的工作、巨大的活动,必然会带来相应的自我扩充。

浮士德开始走上的道路,无疑是蕴藏着事业欲或权力欲必然伴随而来的危险性。但是,歌德对魔鬼靡非斯特提出的是否可以诱惑浮士德时,他让神做了如下的回答:

品质好的人不管如何为黑暗冲动所驱策,绝不会忘记正路。

(天上序曲)

果然如此,浮士德经过了漫长的遍历之后(歌德说那时浮士德年龄,已达百岁)他所到达的境界,不是贯彻权力意志,而是〃人的幸福只存在于为他人尽力当中。〃

这可以说是,和大乘佛教的〃菩萨道〃或〃自行化他〃精神相通的一种广大的心境。因为虽然肉眼看不到,但〃心中燃放着光明〃。

失明的浮士德开始筹划〃最后的事业、最大的事业〃的海岸一带的巨大开拓事业。

于是,他的最后的独白:

我为数百万的人们,建造新的土地,虽不太坚牢,只要劳动就能自由地居住的土地。

(中略)

人的睿智的最终的话,是这样的:

〃凡是想争取自由与生命的人,必须每天重新为此而战斗。〃

因此,在这里,孩子、大人和老人,都各自和危险进行着搏斗,健壮地度日。

我望着这样的人的美好的共同社会,我渴望和自由的人民一起住在自由的土地上。

我面对着这样的瞬间,我要呼唤:〃请等等,你真美!〃

我留给这个世上的印痕,早已是——

历经永劫也不会死灭。

预感着这样高度的幸福,我在饱享着这最高的瞬间。

(悲剧第二部第五幕·宫殿前广阔庭院)

不勇敢地投身到民众的海洋中去,就不可能有伟大事业的成功,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法华经》上有〃三界如火宅〃的法理。据说美苏两大国核武器的拥有量已经是造成那次大惨剧的广岛型原子弹的一百五十万倍。真可以说是〃如火宅〃了。为了实现人类的和平与幸福的梦,应该像勇敢的浮士德那样,绝对不应逃避这种火宅般的〃尘寰〃的现实。

浮士德的最后独白一结束,他便向后倒下而死。他自以为他在创造理想的国土,他并不知道这个国土其实是根据魔鬼靡非斯特的奸计所安排的浮士德自身的坟墓。……

魔鬼想从坟墓盗走浮士德的灵魂,结果未能如愿;天使从天上降临,保护了浮士德的灵魂,升天而去。〃救济〃的手伸出来了。

诗剧《浮士德》也许可以认为是悲剧,但是,正像所有的优秀的悲剧一样,其中具有给人们以一种强大的灵魂Katharsis(净化)作用的力量。在浮士德波澜起伏的历程当中,围绕着人应当如何生活这一近代人的〃自律〃问题,像汲取不尽的泉水一样,蕴含着许许多多的启示。

第三节 《三国志》(一)

我的恩师的读书观

——〃要你读书,不要让书读你〃

《三国志》是恩师户田先生经常使用的书,和青年们一起阅读,用它来培育青年。尤其是由昭和三十年(一九五五)春天起的半年期间,将它做为讲习用的教材,户田先生利用这个时机,向我们彻底地阐明了他独特的领导者论、人间观、历史观。

户田先生生于明治时期,从青年时期起就多次读过《通俗三国志》(湖南文山译)五十卷。同时对于吉川英治先生正在报纸上连载的《三国志》也十分爱读。户田先生对于〃三国〃人物的评论,绘声绘影,就仿佛呼之欲出的一般。

户田先生教导说:〃读书也有种种不同的读法。只注意情节,感到有趣,这是最肤浅的读法。其次是研究该书的成书情况或历史背景,弄清当时的社会形势及登场人物的性格等等,一边思索一边读,这也是一种读法。第三种是深入探讨作者的为人、境遇,探讨他的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进而深入到作者的思想中去,这又是一种读法。如果不按照这最后的读法去读,那就不是真正的读书方法。〃

他还说:〃要你读书,不要让书读你〃、〃史实与小说不同。

小说,是作者用自己的境遇比照史实写成的,也就是通过作品中的人物,使之作为作者本人的代辩者,因此,不了解作者的境遇,就会变成被小说读你了。不应该认为小说就是原封不动的事实。〃正如先生的读书观所表明的那样,先生对《三国志》具有独自的卓越看法。

对我自己来说,《三国志》是我很值得留恋的、充满了深刻记忆的一部书。回想起来,在我二十几岁时,曾经贪婪地反复阅读过,当时我日记中写过:〃《三国志》第三次读毕。〃

同时,能像这部书那样,和友人一起谈论、一起争论的书,也是很少的。在二十七岁的日记中我曾这样写道:

〃归路,与朋友谈论《三国志》——

曹操的勇气。关羽的人格。张飞的蛮力。孔明的智慧。孙权的年富力强。

是非论、善恶论、种种的议论。

要做王道的人,不做霸道的人。

为民众之王,勿为权力之将。

做大众之友,勿为财力之奴隶。

要做善的智者,不做恶的智者。〃

的确可以说《三国志》一书,对我来说,对于培养我的历史观,形成我的人观,是一部极其重要的青春之书。

《三国志》中既有人才论,也有领导者论。它也触及了一般的传统、风俗、宗教、民族性。总之,它是蕴含着种种要素的〃大河小说〃①。而且书中的人物形象,也是佛法中所说的地狱界、阿修罗界、人界、天界乃至菩萨界……从十界的角度来看,也都描绘出各种缩影。从而可以从中感受到多种多样的人生和人的生活道路,感受到宿命、使命这类东西。从这种意义说,这部书虽然表面看来似乎陈旧,其实它分明还活在现代。许多人至今仍然读它,企图从中学习与现代相通的东西,这就是最有力的证明。仅从这一事实,也可以看出户田先生为了形成、触发青年的〃人学〃,特地使用《三国志》来进行讨论的卓越见识。

①大河小说——指时间跨度长、人物众多的超长篇小说。

探讨《三国志》的时代背景

——动荡、混沌的实力时代

构成《三国志》背景的历史舞台,自然是三世纪在中国展开的〃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三国志》所描写的正是这百年左右的三国治乱兴亡的情景。

历史上出现的三国时期,一言以蔽之,是动荡的时代。旧的权威崩溃了而新的权威还未建立起来,社会规范与价值观都处于混沌状态之中。这点,从某种角度说,现代也是如此。

巧的是,当时在西方正是罗马帝国的末期,〃五贤王时代〃告终,出现了〃军人皇帝时代〃。罗马帝国的统一与治安已丧失殆尽。看到用单独的力量去统治帝国广大的领土已十分困难的戴奥克雷狄阿努斯皇帝,宣布四个分区统治制度,形成了帝国分头割据的时代。这可以看成是和孔明〃三分天下计〃相通的。在大体相同的时代,不问东方或西方,出现了相类似的政治取向这件事实,使不少人感到历史的奇妙性。

话归本题,将〃魏〃〃蜀〃〃吴〃三国治乱兴亡的历史写成正史的,是西晋的史官陈寿。据记载,他从二三三年一直活到二九七年,他留下了《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和《吴书》二十卷,合起来共六十五卷。其中收有四百六十八人的皇帝及个人的传记,以行文简洁而著称。使这部名著进一步增加身价的,是南朝的宋人裴松之(三七二——四五一),据说他为了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引用了一百四十余种书给本书作注。罗贯中是十四世纪中叶的人,他将这些史书及说书人在市井上讲的三国故事,写成了一大长篇小说,这就是《三国志演义》。所谓〃演义〃就〃演〃(敷衍)〃义〃(史实)

之意。这部《三国志演义》共二十四卷。一般认为该书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

吉川英治先生的《三国志》,是由昭和十三年①到昭和十八年写成的小说。吉川先生在序文中说:〃原书有《通俗三国志》《三国志演义》等数种版本,我并未从哪种版本进行直译,而是随时择其优点,按我的想法写成的。〃这就是说掺进作者本人的历史观、人物观,来加进新的解释。对此,据说曾经实际踏上过中国大地的作者本人的见闻、体验,也起了很大作用。在有名的开头的刘备刘玄德的感慨:〃河水悠久地流去,(中略)他在久久地眺望着黄河水——这使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