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最好的短篇小说大全集 >

第36章

最好的短篇小说大全集-第36章

小说: 最好的短篇小说大全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父亲很久不来看你了吗?”我以为她是想家了。

    “哪能来!火车钱,一来回就是两元多再说家里也没有人”

    我就把屠场放在她的手上,因为我已经读过了。

    她笑着,“喝喝”着,她把床沿颤了两下,她开始研究着那书的封面。等她走出去时,我听在过道里她也学着我把那书开头的第一句读得很响。

    以后,我又不记得是哪一天,也许又是什么假日,总之,宿舍是空朗朗的,一直到月亮已经照上窗子,全宿舍依然被剩在寂静中。我听到床头上有沙沙的声音,好像什么人在我的床头摸索着,我仰过头去,在月光下我看到了是王亚明的黑手,并且把我借给她的那本书放在我的旁边。

    我问她:“看得有趣吗?好吗?”

    起初,她并不回答我,后来她把脸孔用手掩住,她的头发也像在抖着似的,她说:

    “好。”

    我听她的声音也像在抖着,于是我坐了起来。她却逃开了,用着那和头发一样颜色的手横在脸上。

    过道的长廊空朗朗的,我看着沉在月光里的地板的花纹。

    “马利亚,真像有这个人一样,她倒在雪地上,我想她没有死吧!她不会死吧那医生知道她是没有钱的人,就不给她看病喝喝!”很高的声音她笑了,借着笑的抖动眼泪才滚落下来:“我也去请过医生,我母亲生病的时候,你看那医生他来吗?他先向我要马车钱,我说钱在家里,先坐车来吧!人要不行了你看他来吗?他站在院心问我:‘你家是干什么的?你家开染缸房吗?’不知为什么,一告诉他是开‘染缸房’的,他就拉开门进屋去了我等他,他没有出来,我又去敲门,他在门里面说:‘不能去看这病,你回去吧!’我回来了”她又擦了擦眼睛才说下去,“从这时候我就照顾着两个弟弟和两个妹妹。爹爹染黑的和蓝的,姐姐染红的二姐姐定亲的那年,上冬的时候,她的婆婆从乡下来住在我们家里,一看到姐姐她就说:‘唉呀!那杀人的手!’从这起,爹爹就说不许某个人专染红的;某个人专染蓝的。我的手是黑的,细看才带点紫色,那两个妹妹也都和我一样。”

    “你的妹妹没有读书?”

    “没有,我将来教她们,可是我也不知道我读得好不好,读不好连妹妹都对不起染一匹布多不过三毛钱一个月能有几匹布来染呢?衣裳每件一毛钱,又不论大小,送来染的都是大衣裳居多去掉火柴钱,去掉颜料钱那不是吗!我的学费把他们在家吃咸盐的钱都给我拿来啦我哪能不用心念书,我哪能?”她又去摸触那书本。

    我仍然看着地板上的花纹,我想她的眼泪比我的同情高贵得多。

    还不到放寒假时,王亚明在一天的早晨,整理着手提箱和零碎,她的行李已经束得很紧,立在墙根的地方。

    并没有人和她去告别,也没有人和她说一声再见。我们从宿舍出发,一个一个地经过夜里王亚明睡觉的长椅,她向我们每个人笑着,同时也好像从窗口在望着远方。我们使过道起着沉重的骚音,我们下着楼梯,经过了院宇,在栏栅门口,王亚明也赶到了,并且呼喘,并且张着嘴:

    “我的父亲还没有来,多学一点钟是一点钟”她向着大家在说话一样。

    这最后的每一点钟都使她流着汗,在英文课上她忙着用小册子记下来黑板上所有的生字。同时读着,同时连教师随手写的已经是不必要的读过的熟字她也记了下来,在第二点钟地理课上她又费着力气模仿着黑板上教师画的地图,她在小册子上也画了起来好像所有这最末一天经过她的思想都重要起来,都必得留下一个痕迹。

    在下课的时间,我看了她的小册子,那完全记错了:英文字母,有的脱落一个,有的她多加上一个她的心情已经慌乱了。

    夜里,她的父亲也没有来接她,她又在那长椅上展了被褥,只有这一次,她睡得这样早,睡得超过平常以上的安然。头发接近着被边,肩头随着呼吸放宽了一些。今天她的左右并不摆着书本。

    早晨,太阳停在颤抖的挂着雪的树枝上面,鸟雀刚出巢的时候,她的父亲来了。停在楼梯口,他放下肩上背来的大毡靴,他用围着脖子的白毛巾掳去胡须上的冰溜:

    “你落了榜吗?你”冰溜在楼梯上溶成小小的水珠。

    “没有,还没考试,校长告诉我,说我不用考啦,不能及格的”

    她的父亲站在楼梯口,把脸向着墙壁,腰间挂着的白手巾动也不动。

    行李拖到楼梯口了,王亚明又去提着手提箱,抱着面盆和一些零碎,她把大手套还给她的父亲。

    “我不要,你戴吧!”她父亲的毡靴一移动就在地板上压了几个泥圈圈。

    因为是早晨,来围观的同学们很少。王亚明就在轻微的笑声里边戴起了手套。

    “穿上毡靴吧!书没念好,别再冻掉了两只脚。”她的父亲把两只靴子相连的皮条解开。

    靴子一直掩过了她的膝盖,她和一个赶马车的人一样,头部也用白色的绒布包起。

    “再来,把书回家好好读读再来。喝喝。”不知道她向谁在说着。当她又提起了手提箱,她问她的父亲:

    “叫来的马车就在门外吗?”

    “马车,什么马车?走着上站吧我背着行李”

    王亚明的毡靴在楼梯上扑扑地拍着。父亲走在前面,变了颜色的手抓着行李的两角。

    那被朝阳拖得苗长的影子,跳动着在人的前面先爬上了木栅门。从窗子看去,人也好像和影子一般轻浮,只能看到他们,而听不到关于他们的一点声音。

    出了木栅门,他们就向着远方,向着迷漫着朝阳的方向走去。

    雪地好像碎玻璃似的,越远那闪光就越刚强。我一直看到那远处的雪地刺痛了我的眼睛。

    一九三六年三月

第十六章 施蛰存() 
作品简析

    手选自散文集桥,是萧红唯一以自己中学生活为题材、且经过多年沉淀而写出的一篇独特的作品。它最突出的特色是意象叙事,以染衣铺女儿王亚明那双“黑手”为叙事焦点,刻画人物的身世、命运、性格的坚韧和身心受到严重摧残的过程。并揭示了那个金钱至上的罪恶社会是造成悲剧的罪魁祸首。作品语言清丽,笔调冷静,读来却让人扼腕叹息。

    施蛰存(1905—2003),原名施青萍,笔名青萍、安华、薛蕙、李万鹤、陈蔚、舍之、北山等。中国现代着名作家、文学翻译家、学者,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他的作品擅长心理刻画,有“中国现代的先驱者”、“中国现代派鼻祖”和“新感觉派大师”的头衔。出版有短篇上元灯、将军的头、李师师、梅雨之夕等,散文集灯下集、待旦录,另编译了荣誉、征服者贝莱、劫后英雄、匈牙利短篇集、波兰短篇集、外国文人日记抄等,另有学术着作唐诗百话、词学论稿、宋元词话、水经注碑录等。

    梅雨之夕

    梅雨又淙淙地降下了。

    对于雨,我倒并不觉得嫌厌,所嫌厌的是在雨中疾驰的摩托车当时对小汽车的称呼。的轮,它会溅起泥水猛力地洒上我的衣裤,甚至会连嘴里也拜受了美味。我常常在办公室里,当公事空闲的时候,凝望着窗外淡白的空中的雨丝,对同事们谈起我对于这些自私的车轮的怨苦。下雨天是不必省钱的,你可以坐车,舒服些。他们会这样善意地劝告我。但我并不曾屈就了他们的好心,我不是为了省钱,我喜欢在滴沥的雨声中撑着伞回去。我的寓所离公司是很近的,所以我散工出来,便是电车也不必坐,此外还有一个我所以不喜欢在雨天坐车的理由,那是因为我还不曾有一件雨衣,而普通在雨天的电车里,几乎全是裹着雨衣的先生们,夫人们或小姐们,在这样一间狭窄的车厢里,滚来滚去的人身上全是水,我一定会虽然带着一柄上等的伞,也不免满身淋漓地回到家里。况且尤其是在傍晚时分,街灯初上,沿着人行路用一些暂时安逸的心境去看看都市的雨景,虽然拖泥带水,也不失为一种自己的娱乐。在雾中来来往往的车辆人物,全都消失了清晰的轮廓,广阔的路上倒映着许多黄色的灯光,间或有几条警灯的红色和绿色在闪烁着行人的眼睛。雨大的时候,很近的人语声,即使声音很高,也好像在半空中了。

    人家时常举出这一端来说我太刻苦了,但他们不知道我会得从这里找出很大的乐趣来,即使偶尔有摩托车的轮溅满泥泞在我身上,我也并不会因此而改了我的习惯。说是习惯,有什么不妥呢,这样的已经有三四年了。有时也偶尔想着总得买一件雨衣来,于是可以在雨天坐车,或者即使步行,也可以免得被泥水溅着了上衣,但到如今这仍然留在心里做一种生活上的希望。

    在近来的连日的大雨里,我依然早上撑着伞上公司去,下午撑着伞回家,每天都如此。

    昨日下午,公事堆积得很多。到了四点钟,看看外面雨还是很大,便独自留下在公事房里,想索性再办了几桩,一来省得明天要更多地积起来,二来也借此避雨,等它小一些再走。这样地竟逗留到六点钟,雨早已止了。走出外面,虽然已是满街灯火,但天色却转清朗了。曳着伞,避着檐滴,缓步过去,从江西路走到四川路桥,竟走了差不多有半点钟光景。邮政局的大钟已是六点二十五分了。未走上桥,天色早已重又冥晦下来,但我并没有介意,因为晓得是傍晚的时分了,刚走到桥头,急雨骤然从乌云中漏下来,潇潇的起着繁响。看下面北四川路上和苏州河两岸行人的纷纷乱窜乱避,只觉得连自己心里也有些着急。他们在着急些什么呢?他们也一定知道这降下来的是雨,对于他们没有生命上的危险,但何以要这样急迫地躲避呢?说是为了恐怕衣裳给淋湿了,但我分明看见手中持着伞的和身上披了雨衣的人也有些脚步踉跄了。我觉得至少这是一种无意识的纷乱。但要是我不曾感觉到雨中闲行的滋味,我也是会得和这些人一样地急突地奔下桥去的。

    何必这样的奔逃呢,前路也是在下着雨,张开我的伞来的时候,我这样漫想着。不觉已走过了天潼路口。大街上浩浩荡荡地降着雨,真是一个伟观,除了间或有几辆摩托车,连续地冲破了雨仍旧钻进了雨中地疾驰过去之外,电车和人力车全不看见。我奇怪它们都躲到什么地方去了。至于人,行走着的几乎是没有,但在店铺的檐下或蔽荫下是可以一团一团地看得见,有伞的和无伞的,有雨衣的和无雨衣的,全部聚集着,用嫌厌的眼望着这奈何不得的雨。我不懂他们这些雨具是为了怎样的天气而买的。

    至于我,已经走近文监师路了。我并没什么不舒服,我有一柄好的伞,脸上绝不曾给雨水淋湿,脚上虽然觉得有些潮,但这至多是回家后换一双袜子的事。我且行且看着雨中的北四川路,觉得朦胧的颇有些诗意。但这里所说的“觉得”,其实也并不是什么具体的思绪,除了“我该得在这里转弯了”之外,心中一些也不意识着什么。

    从人行路上走出去,探头看看街上有没有往来的车辆,刚想穿过街去转入文监师路,但一辆先前并没有看见的电车已停在眼前。我止步了,依然退进到人行路上,在一支电杆边等候着这辆车的开出。在车停的时候,其实我是可以安心地对穿过去的,但我并不曾这样做。我在上海住得很久,我懂得走路的规则,我为什么不在这个可以穿过去的时候走到对街去呢,我没知道。

    我数着从头等车里下来的乘客。为什么不数三等车里下来的呢?这里并没有故意的挑选,头等座在车的前部,下来的乘客刚在我面前,所以我可以很看得清楚。第一个,穿着红皮雨衣的俄罗斯人,第二个是中年的日本妇人,她急急地下了车,撑开了手里提着的东洋粗柄雨伞,缩着头鼠窜似地绕过车前,转进文监师路去了。我认识她,她是一家果子店的女店主。第三,第四,是像宁波人似的我国商人,他们都穿着绿色的橡皮华式雨衣。第五个下来的乘客,也即是末一个了,是一位姑娘。她手里没有伞,身上也没有穿雨衣,好像是在雨停止了之后上电车的,而不幸在到目的地的时候却下着这样的大雨。我猜想她一定是从很远的地方上车的,至少应当在卡德路以上的几站罢。

    她走下车来,缩着瘦削的,但并不露骨的双肩,窘迫地走上人行路的时候,我开始注意着她的美丽了。美丽有许多方面,容颜的姣好固然是一重要素,但风仪的温雅,肢体的停匀,甚至谈吐的不俗,至少是不惹厌,这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