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哲学史讲演录 第二卷 >

第54章

哲学史讲演录 第二卷-第54章

小说: 哲学史讲演录 第二卷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在亚里士多德②所探讨的另外许多细节中,我将只提出他关于推移和关于变化与运动的区别这几点。

    “在运动里面首先有一个推动者,再有一个被推动者、一个时间、运动的所在地;此外,有运动所要去的东西,所自来的东西。因为一切的运动都是从一物来向一物去;因为第一个被推动者,和运动所向着去的,和运动所自来的,并不相同:例如,木材、温暖、寒冷。”前边所谈的是纯粹的运动,这里所谈的乃是事物里面的运动。

    “运动是在木材里面,不是在形式里面,因为形式、场所和大小既不运动也不被推动:但”

    (依它们出

    ①同上书,第一三章。

    ②“物理学”

    ,第五卷,第一章。

…… 366

    二 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363

    现的次序)

    ,“却有被推动者、推动者和运动所向着去的东西。

    变化的名称是按照终点而不是按照起点来定的。因此,‘消。。

    灭‘乃是变为无,虽则那消灭的东西是从实有的东西开始变化的;发生则是从无到有的变化。“这个见解的意思是:变化乃是在真正实在的东西身上的运动;因此那最初的、观念性的变化,乃是本然的运动,只有那种正在成为实在的东西的运动才称为变化;这就是说,正是以终点的关系,而不是以起点的关系,才称为变化,——因为这个起点正是变化还没有实存,而仍然只是运动的地方。

    (二)此外,运动和变化的区别还有另一种形式。亚里士多德把变化区分为四种:“或是从主体变为另一个主体;或是。。。。

    从非主体变成非主体;或是从非主体变成主体;或是从主体变成非主体。第一,从非主体变为非主体的那种变化,“在作全面的分类时,虽然可以有它,但它”绝不是变化,“它纯粹是思想中的东西;”因为它不包含任何对立,“但却是臆想的东西、思想、非主体的环节,而亚里士多德所考虑的则是真实的现象。第二,”从主体到主体的变化,乃是本然的运动;“

    在那里推移着的东西仍然保持同一不变,——没有什么真实的东西变为别的东西,变化纯粹是形式上的。第三,“从非主体变为主体乃是产生。第四,从主体变为非主体乃是消灭。”

    现实化的运动(变化)和纯粹形式上的运动之间的区别,是值得注意的。

    (三)从这里他(“物理学”

    ,第四卷)转而考察芝诺关于运动和变化的辩证法——关于无限可分性——,这是上面。。。。。

    我们已谈到过的。亚里士多德提出共相来解决这问题:运动

…… 367

    463哲学史讲演录 第二卷

    和变化正是这个矛盾,正是那个自己与自己对立的共相;使运动和变化的环节得以解除的那个统一性,不是一个无。不是没有运动和变化;而却是一个具有否定性的共相,否定者本身又再被设定为肯定者,——这就是可分性。

    (四)为了反对原子及其运动,亚里士多德①。。又说道,“不可分的东西是没有运动和变化的;”他以与芝诺相反的方式来论证。

    〔芝诺从原子的不可分性来反对运动,亚里士多德从运动来反对原子。

    〕②。。芝诺说,只有简单的、不可分的存在,没有运动。亚里士多德说了同样的话来反对原子:原子是单纯的、不可分的存在,因此,原子不能有变化,要是有变化,原子的假设就绝不是真理。变化不能发生于原子本身,也不。。。。

    能从外面的冲击得来;原子本身自在自为的运动是没有真理。。。。

    性的。

    (五)变化的纯粹观念性,或者说,变化完全属于形式。。。。。。。。。。。。

    这一个规定也是重要的:“变化的东西才是感性的、可感觉的;形式和形状、习惯(习性,如像德性和邪恶)是不变化的。

    形式等出现或消失于一物之上;但出现和消失的东西并不变化。“或者说,变化的内容是不变的;变化作为变化只是在于纯粹形式上面。

    “习惯或为德性,或为邪恶。德性乃是某物实现其本性时的一种完成(ιωσι)

    、一种目的的达到;邪恶B E D E O却是此物的消灭或挫折。德性和邪恶并不是变化,它们只是

    ①“物理学”

    ,第六卷,第一○章。

    ②据米希勒本,第二版,英译本,第二卷,第一七四页增补。——译者

…… 368

    二 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563

    出现或消失。“

    ①或者说,区别成为存在和不存在的区别,——感性的区别。

    (六)第一个真实的或物理的实存的运动。从这些概念,。。。。。。。。。。。

    亚里士多德现在进而讨论实在。

    第一,“运动的第一个实体本身是不运动的;”

    ②第二,“绝对的运动是圆周运动。

    这种运动。。。。

    是不包含对立的。(一个无限的直线运动乃是一个空洞的幻像,因为运动必然是向某物,——向一个目的。)

    因为从乙向甲和从甲向乙乃是一样的;而运动是必须按照其起点和终点来考察的。“

    ③有一种看法,认为天体如果不是偶然走进了太阳的吸力范围,本来会自由地以直线向前继续运动:这是一种空洞的想法。

    亚里士多德④指出,“整个天既不是产生出来的,也不会消灭,而是永远是一个天:在永恒的时间里面,是既无开始也无终止的,正相反,它是把无限的时间包含在自己本身里面的。”

    所有其他的见解都是感性的,这些见解以为是在谈论本质的东西,但却只看见感性的表象;在这些表象里面永远存在着它们以为已经排除了的那些东西。第一,产生的发端——以前是空虚——正是那静止的、自身等同的东西;就就是说,是永恒的质料,不是产生出来的,是被设定为存在于产生之前的。第二,在产生之前没有什么东西存在(这一点他们绝对愿意承认)

    ,只有在产生时才有某种东西;这

    ①“物理学”

    ,第七卷,第三章。

    ②同上书,第八卷,第六章。

    ③同上书,第八——九章;“论天”

    ,第一卷,第四章。

    ④“论天”

    ,第二卷,第一章。

…… 369

    63哲学史讲演录 第二卷

    就是说,运动是和某物联系在一起的,——有现实的地方,才有运动;但他们不把那个空虚的、自身等同的、永恒的物质和这个“无”集合在一起。

    (七)

    “那具有这种”绝对的“圆周运动的东西,既不是重,也不是轻。因为所谓重的东西乃是向下运动的东西,所谓轻的东西乃是向上运动的东西。”

    在现在的物理学里面,天体却是具有重量的,而且本来会投奔到太阳上面,不过因为有一种别的力量影响它,才没有这样做。如上所述,“天乃是不会消灭的和不被产生的,没有增大和减小的,没有任何变化的;……天与土、火、空气和水不同;天乃是古代人所称为以太的东西,是最高的地方,在无限的时间里作永恒的运动。”

    ①但亚里士多德这种经验的罗列开始愈来愈显著了。

    (八)

    这好像就是那永恒的物质,在我们上面对天的看法。。。。。

    中,它没有被明确地规定出来,而是依然如故。

    亚里士多德②指出,“原素不是从一个物体产生出来的,而是从彼此产生的。

    因为在产生时,它们或是从一个无形的东西,或是从一个物体产生出来。如果是从一个无形的东西,则这个东西必然是那特定的形体的空虚;因为空虚正是那个直接的无形体。但原素也不能是从一个物体产生的,因为如果是这样,这个东西本身就已是一种有形的原素。“

    因此只剩下一个可能,就是原素乃是从彼此产生出来的。应该注意,亚里士多德所理解

    ①“论天”

    ,第一卷,第三章。

    ②同上书,第三卷,第六章。

…… 370

    二 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763

    的发生乃是实在的产生,而不是从普遍到个别性的推移(他根本不考虑普遍者如何本身就包含着否定者;否则普遍者就会正是绝对的质料,它的普遍性作为否定性就被设定,或者就是实在的)

    :正相反,他所说的产生乃是从一个一定的物体的产生。不是从它的根据产生,而是从它的对立物本身的产生。

    (九)

    四种原素的演绎。

    从这里,他来到原素的问题上面,。。。。。。。

    作了一种关于它们的产生的演绎。这是值得注意的。亚里士多德用下列的方式证明应该只有四种原素。他从重和轻(吸引力和离心力)出发,这两者乃是根本的规定。

    “物体在运动中或是向上,或是向下,——或是轻,或是重,并且不是在关系中(相对的)

    才如此,而却是绝对的轻和绝对的重,——前者向上往天的极限,后者向下往中心。“

    ①“在这两者中间,还有中间的、它们以外的别的东西,其相互间的关系也如它们一样。前面那一种的两端为土和火,后面这一种是空气和。。。。

    水;“

    ②。“空气和水两者一重一轻。”

    ③“水浮动于除土以外的一切东西之下,空气浮动于除火以外的一切之上。因此,现在就有了四种物质,不过是四种具有共通之点的物质;特别是因为它们乃是从彼此产生出来的,但却有其各别的存在,”

    ④——此地他没有提到那种以太。第一,应该注意,亚

    ①“论天”

    ,第四卷,第一章。

    ②同上书,第三章。

    ③同上书,第四章。

    ④同上书,第五章。

…… 371

    863哲学史讲演录 第二卷

    里士多德完全没有现在所流行的那种关于原素的概念,即以为原素必定是简单的;因此,当人们指摘我们把水、火等作为原素时,他们实在是太聪明了。存在物的这种简单性、这种简单的规定性乃是一个抽象,是没有实在的;红色,——不是什么真实的东西,——在这个意义上就是简单的,是一种抽象。可是环节必须本身就具有实在性,作为对立物的统一,它必须是可分解的。因此亚里士多德以为原素(像在我们所已见过的亚里士多德以前的哲学家那里一样)是从彼此产生出来的,却不把原素当作有不可破坏的简单性;因为简单的东西是不能有什么运动和变化的。在这里,他完全不知道由部分所构成这个贫乏的概念,他大力地反对这种概念,譬如,当他谈到阿那克萨戈拉①时。当氧被认为已不再作为氧存在于中和物里的时候,〔按指近代物理学中〕“中性”这个概念并不是被理解为作为统一性的普遍性。在这里却是一种原素到另一种原素的转化,和我们那种把火、空气等等当作只是绝对地和本身同一的物理学,是完全对立的。第二,这些根本规定并不是详尽无遗的。

    (十)

    与运动有关的实在的过程中的诸环节。

    我还要提到。。。。。。。。。。。。。。。。

    的是,亚里士多德最后转到“可感觉的物体的原理”这个问题;——这里涉及在过程中的原素,而以前只谈到它们的静止的特性。他排除开那有关视觉、嗅觉等等的诸关系,着重考察那些有关重轻的感觉,而忽视对视觉嗅觉的考察。重和轻是根本的规定,视觉嗅觉在感觉中乃是有差别的,——重

    ①“论天”

    ,第三卷,第四章。

…… 372

    二 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963

    和轻是本身就如此,视觉嗅觉则是对于他方〔按指人〕才如此。

    “热和冷,干和湿”他认为就是这些原理①。。。——为了说明在可感的关系中各原素的推移转化,他说:“四种东西,四。。。。。。。。。。。。。。

    种原素(原理)

    之间原来能够有六种关系,——但在这里,对立的东西不能够被结合,——湿不能和干结合,冷不能和热结合。因此,就得到四种关系:(1)热而干;(2)热而湿;(3)湿而冷;(4)干而冷。而这些结合就依次成为那些最初的原素;因此,火就是热而干的,空气就是热而湿的(水蒸汽)

    ,水是冷而湿的,土是冷而干的。“

    ②从这里,他就使得“原素之间的互相推移”变成如此可理解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