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哲学史讲演录 第二卷 >

第22章

哲学史讲演录 第二卷-第22章

小说: 哲学史讲演录 第二卷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148

    1。阿里斯底波541

    居勒尼人也和希腊人一样来参加这个赛会的。他的父亲是一个商人,他本人旅行到雅典,是为了商务的目的。

    ①他不满足于苏格拉底关于善和美的一般的话语(苏格拉底没有予以确定的内容)

    ,而把那反映到意识中的本质,把这个本质的最高特性,规定并了解为个体性。本质、共相、思维在他看来乃是作为个别意识而有其实在性的一面,这一方面才是人必须追求的;——因为他认为个人的快乐和享受,是理性所寻求的惟一的东西。

    在阿里斯底波那里,最重要的是他的性格,他的个性。

    他之寻求快乐,乃是作为一个有完全教养的精神,作为一个凭借思想的修养而提高到对一切特殊事物、烦恼、各种约束完全无动于中的人去进行的。当把快乐当成原则时,我们就会以为:这种人无论在肉体享乐方面或精神享乐方面,乃是一个有所依赖的人,因为享乐是与自由的原则相对立的。但是我们既不应当这样来看居勒尼派的学说,也不应当这样来对伊璧鸠鲁派的学说,整个说来,他们是有着同样的原则的。

    在这里,有两个环节是基本的:一个是那原则本身,即快乐的规定。而另一个则是:人具有一个有教养的精神,并凭借他的精神的这种教养而获得他的完全的自由,这种自由,他只有凭借教养才能获得;而他在另一方面,又只是凭借着自由而获得教养,——只有凭借着这种精神教养,他才能获得快乐。可以说,这个原则似乎是非哲学的,因为把原则放到快

    ①“第欧根尼。拉尔修”

    ,第二卷,第六五节;邓尼曼,第二册,第一○三页;布鲁克尔:“批判的哲学史”

    ,第一册,第五八四页以次。

…… 149

    641哲学史讲演录 第二卷

    乐里面,似乎是哲学的反面;但是他采取了一个转向,即把精神的教养、思想的教养当成获得快乐的唯一条件。阿里斯底波无疑是一个有最高的教养的人;他也把教养估价为最高的东西。

    因为他虽然把快乐当作原则,却从以下一点出发,即认为这只是一个对于有哲学教养的人的原则。因此阿里斯底波的原则是这样的:愉快地感觉到的东西,并不是直接认识到的,而只是通过反思、通过哲学思维而认识的。

    阿里斯底波是按照这些原则而生活的;他的生活方式和。。。。

    轶事比起他的哲学学说来,更令我们对他感到兴趣。这个原。。

    则在哲学上的发挥,属于他本人的并不多,而大多是属于他后来的追随者,如小阿里斯底波和德奥多罗,他们与另一些人属于居勒尼学派,以后又转入了伊璧鸠鲁学派。

    赫格西亚、安尼克里以后被认为是这样的一些人,他们进一步发展了这个基本原则。在这个学派内部唯一值得注意的,是人们看见愈向普遍原则的一贯性进展,因而也就愈向违反原则的不一贯性进展。

    那些讲到阿里斯底波的多方面的轶事,——一个富于机智的和洒脱的性情的那些特征,——是最为有趣的。他一生追求快乐,但是并非不用理智,而是(因此他是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的哲学家)一方面小心谨慎,谨慎是不会听从一种暂时的快乐的,因为一种更大的灾祸会从暂时的快乐中产生出来;一方面也不惊惶紧张——(哲学就在于不惊惶紧张)——,惊惶紧张是随时随地害怕不好的和可能的恶劣后果的;总之完全不依赖于事物,不固执于某个本身具有变化无常的性质的东西。有人说:“他适应各种情况,能够生活在

…… 150

    1。阿里斯底波741

    一切环境之中;“

    他无论在国王们的宫廷中,还是在窘困的情况下,都是始终如一。

    “据说柏拉图曾向他说:只有你一个人,可以穿紫袍,也可以穿破衣。——特别是”他住在“狄奥尼修家里”

    ,“很得宠爱”

    ,并且寄食于此,可是他却始终保有很大的独立性;“犬儒派的第欧根尼因此曾称他为御犬。”下面的一件事,可以向我们证明他的完全无动于中。

    “有一次狄奥尼修向他吐了一口痰,他耐心地忍受着,并且当别人因此责备他时说,渔夫们为了捕一条可怜的小鱼,不惜让海水溅在身上,我为了捕一条大鲸鱼,岂不应当忍受这一点。——他享受现在的快乐,并不为那不属于现在的快乐作过多的努力。——有一次狄奥尼修要他从三个妓女中挑选一个,他把她们三个都带走了,他说,挑选出一个来,这件事就是对于巴里斯也是危险的;可是当他把她们带到房子的前院时,他就把她们三个都放走了。”

    ①

    “他也是苏格拉底派中间第一个向他所教导的人要钱的。

    他自己也曾送钱给苏格拉底,但是苏格拉底把它退还了。——有一次有一个人想把儿子送给他教,他向这人要五十个德拉克马,这人觉得价钱太高了,认为用这笔钱可以买一个奴隶;阿里斯底波答道:你去买奴隶吧,你会得到两个奴隶的。——有一次苏格拉底问他:你怎么有那样多的钱?

    他回答道:你怎么只有那样少的钱呢?“

    他轻视钱财,——有钱与快乐中所产生的后果是违反的;他把钱都在美食上用光。

    “有一次他买了一只鹧鸠,化了五十个德拉克马”

    (值二十弗

    ①“第欧根尼。拉尔修”

    ,第二卷,第六六——六七节。

…… 151

    841哲学史讲演录 第二卷

    罗棱)。

    “当有一个人指责他这件事时,他问道:一个铜元你买不买?——买。——那么,五十个德拉克马在我看来并不比一个铜元更值钱。——以后在一次旅行中——在非洲①——他的奴隶觉得打一大笔钱太累了;当他知道了这一点时,他便说:把太多的扔了吧,能拿多少就拿多少。”

    ②

    关于教育的价值,“对于一个有教养的人与无教养的人有什么分别这个问题,他答道:一块石头不会和另一块适合,③——分别之大,正如一个人之于一块石头那样。

    这并不是完全不对;因为人是通过教育才成为人,才成为人应有的样子;这是人的第二次诞生,人通过教育才获得了他从自然具有的东西,——于是他才成为精神。在这里,我们不应当想到我们的无教养的人,因为在我们中间,无教养的人是通过整个环境,通过习惯、宗教而参与文化教养的一个源泉,这个文化源泉使他们高出那些并不生活在这样一种环境中的人之上。

    ‘那些致力于其他各种科学而忽略了哲学的人,阿里斯底波把他们比作’‘奥德赛’里面‘斐汭洛佩的求婚者’,他们诚然能得到美兰窦和其他的女郎,却得不到这位王后。“

    ④——“有一次有一个妓女向他说,她从他而怀了孕,他说:你怎知道是从我怀的孕?如果你走过荆棘丛中,你能说

    ①贺拉西:“教言”

    ,第二卷,第三章,第一○一行。

    ②“第欧根尼。拉尔修”

    ,第二卷,第六五、七二、八○节;第六六、七七节。

    ③同上书,第七二节。

    ④“第欧根尼。拉尔修”

    ,第二卷,第七九节。

…… 152

    1。阿里斯底波941

    得出是哪根刺把你刺了?“

    ①

    阿里斯底波和他的信徒们的学说是极其简单的。意识对本质的关系,他是以最表面的原始形式来了解的;而且把直接被意识到亦即直接被感觉到的本质宣布为存在。现在在真实者、有效者、自在自为地存在者和实践者、善、应为目的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区别。关于什么是理论上的真实者和什么是实践上的真实者,居勒尼派认为是由感觉来规定的。因此仔细说来这里包含着以意识对于对象的关系为原则,而不以客体本身为原则。所以居勒尼派说:在理论方面说,真实的东西即是感觉,——并不是感觉中间的那个东西,并不是。。。。

    感觉的内容,而是作为感觉的感觉本身。

    感觉不是客观的,客观的东西却在感觉之中。

    “我们不能把感觉当作一个存在的东西,也不能把存在物称为真实的东西;因此我们曾经说,感觉到一个甜的、白的东西,是以一个对象为原因,这个对象是白的、甜的”

    ②等等。

    “理论上的真实者既是感觉,实践上的真实者或目的也同样是感觉,”

    ——它的内容、实在只是感觉。

    “感觉既是目的,”那么,感觉的差异性便不是感官感觉的漠然的多,而是概念的对立的多:对行动、对否定者的关系,——作为对象的行动也是否定的;“或者是愉快的,或者是不愉快的,或者两者都不是。目的”作为目的,就其单纯本质说,在它的对立中,“也是善或恶;”——我感觉到一件东西是正当的,是因为我感觉到它是适意的,说得更好一点,

    ①同上书,第八一节。

    ②塞克斯都 恩披里可:“反数学家”

    ,第七卷,第一九一节以次。

…… 153

    051哲学史讲演录 第二卷

    是令人满足的。

    “愉快的感觉就是善,不愉快的感觉就是恶。

    因此各种感觉乃是认识的标准,并且是行为的目的,“

    ——理论上的真实者和实践上的真实者。

    “我们生活着,是由于我们遵循着关于现实和快乐的感觉;前者根据理论的直观,后者根据快感。”

    ①

    我们在这里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在这里,特别出现了两种规定,这两种规定我们在以后的哲学中到处都可发现,特别是在斯多葛派、新学园派等等那里。第一个即是规定本身,——即是标准;第二个则是对于主体的规定,对于人的规定。因此便出现了关于贤者的观念:贤者做些什么,贤者是谁等等。特别讨论这两点的,是除去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外的以后各种哲学。为什么出现这两个问题,乃是与过去的东西有联系的。善、真乃是普遍的,乃是苏格拉底的目的;普遍者仍然是被规定为本身无内容的,——兴趣现在是在于去找出内容来,给普遍者找出一个规定来。关于善等等,人们可以成年累月地喋喋不休;可是什么是善,这才是问题。

    什么是更进一步的规定?这就是标准。另一方面是:主体应当把什么当作自己的天职?现在开始出现的那种主体的兴趣是什么?居勒尼派现在把快乐设定为内容。在这里开始出现了希腊精神的逆转。当一个民族的宗教、法制、法律有效的时候,当一个民族的各个个人处在宗教和法度之中,与宗教和法度合而为一,共为一体的时候,是不发生个人自己应当做些什么的问题的。这可以说已经就在那里了,已经就在他本

    ①塞克斯都。恩披里可:“反数学家”

    ,第七卷,第一九九——二○○节。

…… 154

    2。德 奥 多 罗151

    身之中了。相反地,当这种满足不再存在的时候,当个人不再处在他的民族的伦理之中,他的实质不再在他的国家的宗教、法律上面的时候,个人就开始关注自己了;他不再发现他所期望的东西,他不再满足于现状,不再满足于他自己的现状了。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产生下面的问题:什么是个人的本质的东西呢?个人应当为了什么来教育自己,为了什么而努力呢?于是便提出了一个个人的理想;这个理想在这里就是贤人。在一种伦理的、宗教的状态中,个人发现人的天职已经存在在那里面了。他的天职就是要公正、合乎伦理、笃信宗教;这一切都已经存在于民族的宗教、法律之中。

    可是等到分歧产生了,个人就必须深入自身,就必须在自身中去寻求他的天职了。

    因此居勒尼学派的基本原则是感觉,感觉被当成真与善的标准。我们特别从晚期的居勒尼派那里,——尤其是从德奥多罗、赫格西亚和安尼克里那里,听到阿里斯底波的原则的进一步科学的发挥,直到它衰落和堕入伊璧鸠鲁主义。但是考察居勒尼派原则的进一步发展,却是特别有趣味的,因为这个发展通过事情的必然后果而完全越出了这个原则之外;——进一步的发展,真正说来乃是原则本身的扬弃。感觉是不定的个别者。可是,如果另一方面着重了这个原则中的思维、理智、精神修养,那么,通过思维的普遍性的原则,那个偶然性、个别性、单纯主观性的原则就消失不见了。

    2。德奥多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