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南北杂货 >

第44章

南北杂货-第44章

小说: 南北杂货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文钱一个。”卖梨的老汉这时候正袖着手蹲在墙角。

    他们之所以会推着一车梨子,走这远的路,跑离石县来卖梨,不过是听人说这边来了不少商贾,能卖得上好价钱,何曾想过今年这场雪,竟是下得这般早。

    “你若买得多,就按五文钱三个。”说话的是个十来岁的少年人,与那老汉应是祖孙。

    寒风携裹着雪花在这条空荡荡的街道上呼啸而过,这少年人穿得不多,却也并不似他祖父那般佝偻着身子缩在墙角,罗用目光扫过他单薄的衣物,只觉得身上一阵一阵地凉。c,。

第48章 搞活市场() 
二♂三÷文?学→网,    唐初这时候人口稀少,早年高祖皇帝建唐以后,因为世道比较太平,很自然地,也迎来了一次出生高峰,那几年出生的小孩,长到现在,基本上也就是十多岁的样子。水印广告测试   水印广告测试

    在许多人家中,十多岁的孩子,就已经是家里的重要劳动力了,若是家里的大人撑不起来的,他们甚至还要担负起顶门立户的重任。

    这一对卖梨的祖孙姓申,平夷县人士,老翁早年上过战场,受过许多煎熬苦痛,如今这副身子,基本也是残破不堪,儿子儿媳俱不是身体强健之人。

    申翁原本有两个儿子,大儿子上了战场就再没回来,为了能够保住他那小儿子,这老汉当年亲手打折了他的一条腿,就为了叫他不用上战场,虽然残了腿,但好歹小命是保住了。

    那些年,以这种方式逃避征兵徭役的人不少,大伙儿管那些让他们免于徭役的残手残脚,叫做福手福足。事实上,就算是现在,依旧还有人用这种方式来躲避对于他们来说过于繁重的赋税徭役,因为残疾人不用缴纳租庸调,也就是不课户,这种情况在全国各地都有,也不单单只是他们这里。

    罗用这会儿才第一次见到这祖孙二人,并不能知道那许多,他只是感觉墙角那老者的身形看起来过于苍凉,而那少年人眼中,也有着太多不属于这个年龄的人该有的沉重。

    “你们可有树苗要卖?”罗用见他家的梨子不错,自然就生出了想要购买梨树苗的想法,他刚得的那五顷地,大多都是坡地,种些果树倒也是合适的。

    “树苗也有,你可是要买?”那少年人听闻罗用想要购买梨树苗,面上也现出几分欣喜。最新最快更新

    “要买的。”罗用搓了搓面颊说道:“这里太冷了,我们去那秦记汤饼铺慢慢谈吧。这些梨子我都要了。”

    “……”听罗用喊他们去汤饼铺,一直缩在墙角那老翁这才抬头像这边看了过来,从他那顶破帽子底下露出一双满是戒备的浑浊眼眸。

    早年他上过战场,也去过许多地方,什么样的人间地狱都见识过,于是对人的防备心理也是很重。

    若是换了从前在外面,无端端一个人突然说要请他去汤饼铺吃东西,那他必定是不会去的,别到时候汤饼没吃着,自己却叫人给煮了。这也不是什么夸张的说辞,年景不好的时候,到处都没粮食,吃人的事情也是有的,有些个吃过了还会上瘾,那样的人,在如今这样和平的环境中,也是十分危险的存在。

    “我乃是西坡村罗三郎,老翁尽可信我。”那样的眼神,罗用也是很熟悉的。

    “哦,原是罗三郎。”那老汉点点头,面上有些恍惚,好像终于意识到眼下已经不是那个战乱的年代,秦记汤饼铺他们先前明明也去过,是个正正经经的食谱,生意还挺红火。

    三人去到那秦记汤饼铺,秦五娘见来的是罗用,还赶着驴车,连忙就让自家侄儿把驴车赶到后院牲口棚去,自己则引着罗用三人到墙边炕头上的一张矮桌。

    离石县城中的店铺,现如今大多都盘上了土炕,这秦记汤饼铺,进门就是两排大炕,左边一排右边一排,几张小桌摆放在炕头上,每张桌子旁边都陪有几个草垫子。

    “几位吃点什么?”秦五娘热情招呼道。

    “杂酱面,配羊汤,行不?”罗用拖鞋上炕,盘腿坐好,问对面祖孙二人。

    “嗯。”少年人略显拘谨,那老汉倒是淡定,就是不怎么搭理人。

    “好嘞。”秦五娘这便到后头给他们三人准备吃食去了。

    店里还有其他三四桌客人,离石县的人大多认识罗三郎,这时候就都出声和他打了招呼,罗用也是笑眯眯地跟人寒暄。

    “三郎,你可听说了?”旁边桌子上有个中年大叔往这边凑了凑。

    “甚事?”罗用问他。

    “我听人说,河南道那边也出现了做燕儿飞的。”那人忧心道。

    自从衡氏父子开始做起了燕儿飞的买卖,他们离石县比从前可是热闹多了,还有许多外地商贾来往这里,若将来这风头被河南道那帮人给抢了去,那他们这儿岂不是又要回到原来那冷冷清清的模样,见过了热闹以后,再一想起从前那光景,顿觉十分萧条。

    “可是那钱氏兄弟?”二十一世纪的山东省,这时候也属河南道,不过当地很多人还是以齐鲁自居。

    “不知。”他也就是道听途说,知道得并不详尽:“只是,自从前朝开运河之后,从河南道那边去往长安城也就有了水路,听说那边地势平坦,一马平川,不像我们这边有那许多大山小山,交通发达多了。”

    “他们做他们的,不怕。”这种事原本也是可以预料,对于一个生长在二十一世纪的人来说,竞争这种事,简直太平常了。

    这时候刚好羊汤也上来了,罗用捧起粗陶碗,小心吹凉了碗边的一些热汤,慢慢喝到嘴里,咽下去,顿觉身上的毛孔都要张开一般,果然,这大冷的天,就是要喝羊汤啊。

    “因何不怕?”罗用对面那少年这时候出声问道。

    “他那边虽也算是交通便利,但是论远近,到底还是我们这边距离长安城更近一些。”罗用又喝了一口热汤,说道:“我猜想,他们那边产的燕儿飞,将来应该还是会往江南地区去地多些。”

    “三郎此言有理啊。”店中有几人这时候便出言附和。

    “江南地区亦是富庶,那些生意叫他们抢了去,着实也是可惜。”其中一个年长些的,这时候又惋惜道。

    “也不用可惜,那都是早晚的事。”罗用笑道:“再说,就算天底下的人都上我们离石县来买燕儿飞,咱们也造不出那样多的车子,随他去吧。”

    “有道理啊。”

    “担心那些个做什么。”

    “吃饭吃饭。”众人又是一阵附和。

    “若是哪日,平夷定胡等地亦出现造此车者,你又该如何?”这时候,对面的少年又问了,这一次的问题着实也是有几分犀利。

    “这买卖一事,就好比那池子里的水,光靠堵是肯定堵不住的,就算堵得再严实,池水也有干涸的一天,你只能把池子挖大一点,多多储水,再把水源好好疏通疏通,一个水源不够,就多找几个,再者,那些流出去的水,也不是不能再流回来,如此常来常往,便不需再愁池水干涸。”

    罗用对这少年印象不错,于是便也多说了几句,他现在要做的,就是搞活离石县这个地方的经济,只有经济好了,当地人的生活才会好,这个当地人里面,当然也包括了罗用他们一家。这件事他并没有对任何人说过,却一直都在做,几乎是发自本能地在做。

    那申家少年听得了这样的一番话,顿时感觉茅塞顿开一般,定睛看向自己对面那罗三郎,分明也是和自己差不多的少年郎,怎的他就能想明白这样深的道理?对比之下,便觉得自己十分地愚昧无知。

    罗三郎:不要跟我比,我开挂了。

    就在罗三郎等人在秦记汤饼铺吃面喝汤侃大山的时候。

    长安城这边,罗用那些弟子带过来的那些羊毛毡垫子,早以被人抢购一空,后面的人没买着,于是就开始打听这东西是哪里出产的,然后便带出了离石县这样一个地方。

    早前的燕儿飞也是离石县,这回的羊毛毡垫子也是离石县,什么,你说那个羊毛袜子也是那里出产的?

    还有那去过离石县的人现身说法,说在离石县当地,这样的垫子一个只要一百文钱,那种毛绒袜子一双也只要一百文钱,颜色贵些的,那也不超过一百五。

    他们那里还有一种特别好吃的红枣鸡蛋糕,比蜜芳斋的糕点还要好吃,又松又软又甜又香,那个味儿啊,最绝的是,那一块糕竟然只要一文钱!

    蜜芳斋:……c,。

第49章 冻疮() 
二♂三÷文?学→网,    罗用不仅把那申氏祖孙的一车梨子全都买下,还付了些许定金,约定明年春天让他们运梨苗去西坡村。水印广告测试   水印广告测试

    几筐梨子堆到驴车上,便也没有了可以给他坐的地方,于是只好和五对一起走路,好在这雪下过了一阵,便也停了,只是风依旧刮着,带着呼啸而来的寒意,席卷着这一片荒芜的大地。

    同行的还有几个西坡村的村人,也都是以为这一天会是个大晴天,所以才放心进城卖豆腐的。

    因为豆腐这东西经不起颠簸,蓑衣这些人大多都是挑担出来,回去的时候也是轻松,把两个空箩筐叠起来,挂在扁担一头,往肩膀后面一挑,前面再用胳膊压着些,走起路来很是轻便。

    “这天气够冷了,应是可以做冻豆腐了。”一个村人一脸高兴地说道。

    “你家今晚可是要做?”另一人笑问。

    “今晚就做?”罗用也问,等他们这些人回到西坡村,天早都黑透了。

    “三郎莫非不知?有几位长安城来的郎君,前些日便与我等人说,要买我们村的冻豆腐。”村人说道。

    “倒也听说过。”这事罗用也是听说过的。

    “今晚先把豆腐做出来冻上,明后日再将它们放到炕上,用火炕烘干,最后制成那冻豆腐干,两块便能卖得一文钱。”村人将这最新行情告诉罗用。

    那两块豆腐所耗费的材料,连一升豆子都要不了,经他们这一加工,竟然就能卖得了一文钱,这在村人们看来,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了,今天这寒风一刮起来,大伙儿就都很高兴,这冷的天,必定是可以将豆腐冻得梆硬。

    心里急着想要回去做豆腐,脚下的步伐就不自觉地加快,好在五对体力也是不错,拉着几筐梨子,还能紧紧跟上大部队,没有落下。

    走着走着天便黑了,今天刚下过一场雪,白茫茫的雪地映着夜光,倒也并不显得十分黑暗。这荒郊野外的,别的不怕,就怕遇着野兽,一行人没再说话,只管埋头赶路,待到进了西坡村村口,大伙儿纷纷都松了一口气。

    罗用和其他村人到过别,赶着驴车上了自家院外那个小土坡,行到院门前,伸手轻拍了两下远门。

    “谁啊?”二娘的声音很快在里面响起。

    “是我啊。”罗用出声道。

    远门吱嘎一声打开,二娘裹着兔皮袄子出来帮罗用牵驴车,远门边上杂货铺里,这会儿还亮着灯,四娘五郎两人见罗用回来,便岁眼朦胧地往他这边看过来,口里还问:“阿兄,可有买着梨了?”

    “买着了,买了好多。”罗用笑道。家里这几个小的,怕是已经在家里等了一整天,就等着他带梨回来呢。

    “你怎买这样多的梨?也不怕放坏了。”二娘这时候也看清了驴车上那几筐梨子。

    “不怕,一会儿捡一些好的收起来,其他都冻上,我听人说,冻梨子也很好吃。”罗用说道。

    “当真?”二娘倒是没听人说过梨子还有这种吃法,不过这也正常,她从小到大生活在这个小村里面,见识也是很有限。

    “阿兄,这梨子冻起来可好吃?”一说到吃的,四娘就来精神了,趿着她那双旧布鞋跑院子里去看梨。

    “听说是好吃得很。”罗用说。

    “那我们要冻多少?”五郎也出来,看着那那满车的梨子,就差流哈喇子了,前两天那几个梨子他们都吃了,滋味着实很不错,比那山上的野果好吃多了,又甜又多汁。

    “可要给阿姊姊夫送去一些?”二娘问。

    “要的。”在这村里头生活,讲究的就是一个常来常往。

    “这么多梨子,你花了多少钱买来?”二娘一边心疼钱,一边搬起一筐梨子往杂货铺那边去。

    “三百二十文。”罗用也上手去搬梨子。

    那申氏祖孙开价一个梨子两文钱,若是卖得多,就算五文钱三个,罗用全都给他们包圆了,价格自然又要稍低一些,这一车梨子,总共花了三百二十文,这也是罗用没怎么跟他们讲价。

    这梨子在他们这片地方上,比那柿子枣子是要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