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南北杂货 >

第255章

南北杂货-第255章

小说: 南北杂货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买卖果然能有大发展?

    有心想要投资茶叶生产,却又忧心边关的战事,今年这场仗一打起来,西域那些胡商怕就不怎么往这边来了,明后年也不知是个什么情景……

    “……收不收?”

    这一日,铺子里其他人都在后院忙活,罗大娘自己搬了一把凳子坐在铺子前面拣豆子,这时候有一个老翁过来,问她一个什么东西收不收,罗大娘一时也没听清。

    “你说的甚?”罗大娘把那一笸箩豆子放在墙根下晒着,然后拍拍手掌站了起来。

    “茶叶!我问你茶叶收不收?”那老翁大声道。

    “哎,收收,你先与我看一下。”罗大娘这回听清楚了,笑着说道。

    那老翁听闻了,便把自己手里那个篮子与他递了过去,这茶叶也是好茶叶,都是他从自家后山上摘下来的嫩叶芽子,只是不似近来那些运往西面的茶叶一般制成饼状,城中那几个听闻近来有收茶叶的铺子,皆是不肯要,倒是有一家药铺,言是与他两文钱,这老翁不肯,于是便提着篮子来到了罗大娘这里。

    罗大娘看了看这篮子里的茶叶,数量不是很多,放在不大不小的篮子里,装了半篮子,东西挺好,都是用嫩茶叶晒出来。

    “可是要换枣糕?”罗大娘问他说。

    “你与我几块?”那老翁问道。

    “今日的枣糕刚好也快卖完了。”罗大娘掀开蒸笼与他看:“就剩下这几块,你若肯换,便都与你。”

    待这老翁从罗大娘的铺子里出来,怀里便抱了一包枣糕,六个大的,另外还有一个小的。

    他家便在吴县城郊,后山便长着几棵茶树,年年春天茶叶长出来的时候,他得空便去摘些,也卖不着什么钱,攒起来拿到城里,不过也就是换个两文三文的,听闻今年茶价贵些,他这才想要多卖一点,倒是没想到,这一下子竟被他换得了这一大包枣糕回来。

    这老翁在路上走着,心里高兴,脚下的步子不禁又加快了几分。

    他那儿媳进门也有三四年了,去年刚怀上,近来肚子愈发大了,也是整日嘴馋,腹中饥饿,这几块枣糕拿回去,倒是也能与她补补。

    待到来年开春,他那孙儿约莫也能咿咿呀呀与他讨食了,到时候他再上山去采些茶叶,与孙儿换糕吃。

    :

第309章 就是去买个针() 
这几日天气好; 罗大娘便请了匠人过来,将这前院后院的略略修缮一番。

    原来的屋主建这个院子的时候; 也是下了一番本钱; 柱子房梁都用的好木材; 屋顶也是盖的瓦片,而不是像城中一些人家那样盖茅草。

    待到罗大娘她们接手的时候; 这屋顶的瓦片已经显得有些稀疏了,一些边屋也出现了漏雨的情况。

    罗大娘又买了一些瓦片添上去; 让那些拾瓦的匠人将屋顶上的瓦片重新收拾整理过一遍。

    其他倒也没有什么需要大休整的地方,只墙角的蛎灰有些剥落; 买些蛎灰回来调水补一补; 再将一些发黄脏污的墙面也抹过一遍便可。

    当地百姓常用蛎灰糊墙; 就糊在木结构外面; 并不是整间屋子都糊上; 便只沿着墙根糊出三四尺的高度; 不知是考虑到楼房的沉重,还是成本问题。

    铺过了瓦片; 抹完了蛎灰,再与那卖水泥的商贾; 买几担水泥回来,将这院里院外的地面都铺过一遍,这屋子大致便算是休整好了。

    那些个木结构基本上可以不用动; 房梁和柱子现在看起来也都还很结实,就是二楼的木地板有一些不大好的; 需要修补替换。

    这一番休整下来,白墙黑瓦的,这间铺子瞅着就比先前精神了不少。

    然后再在大门上边挂个招牌,写上《阿姊食铺》四个字,这阿姊食铺吴县分店就算是正式开张了。

    罗大娘打了两个石磨,雇了几个身强体壮的妇人,在铺子后头的院子里做起了豆腐。

    往后的日子里,每天早晨天还没亮透,便有早起的邻里端着豆子白米到她们铺子里换豆腐,也有拿丝线蚕茧过来的,这些物什罗大娘她们都收,唯一叫她们有点头疼的,便是那些个河鲜。

    常有人从河里捞了鱼虾,过来阿姊食铺换豆腐,罗大娘几人并不十分喜爱河鲜,不过她们这间铺子刚开张不多久,也不好摆着现成的买卖不做,一来二去的,竟也收了不少。

    这些个鱼虾当天若是有人要的,当天便叫他们换走了,余下的大多便充了罗大娘等人的口粮,有时候实在吃不完的,便学了那些街坊邻居的模样,将这些河鲜抹了粗盐腌一腌,挂起来晒成鱼干,至于这些鱼干要怎么吃什么时候吃,那谁知道呢。

    待到豆腐买卖上了轨道以后,罗大娘几人腾出手来,赶紧把那鱼丸给做出来,这院子里的鱼干这才停止了增长。

    吴县此地河鲜价贱,再加上当地百姓的消费水平比较有限,于是在长安城能卖到两文钱一串的鱼丸,在这里便只能卖到一文钱,只是个头比之长安城的略小。

    而且罗大娘她们还在经过多次试验之后,最大程度地调高了鱼r的比例,那真是,一口咬下去全是鱼r味儿。

    @无限好文,尽在

    除了鱼丸、豆腐、枣豆糕,她们还卖卤水,却不是长安城那般卖的红卤,而是迎合当地人较为清淡的口味,制成白卤。

    另外还有饺子等吃食,在这之后的日子里也都一样一样做出来卖。

    只不过她们这回做的饺子,倒不如叫做小笼包更合适一些,虽不是发面的,但形状基本上就是小包子了,包子皮中添加了一些玉米淀粉,还有些许糯米粉等,蒸出来晶莹剔透,那里面又有用猪骨猪皮熬出的汤汁,滋味甚是鲜美,当地人大多也都比较喜爱。

    那卤煮一串一文钱,小笼包一笼两文钱,有些人便只买半笼,也可。

    虽她们铺子中这些吃食都是以铜钱标价,但实际上收到的,往往都还是以粮食米面蚕丝蚕茧居多,城中百姓到她们铺子里换豆腐,便多用粮食,要买其他稍贵些许的吃食,便用蚕丝蚕茧。

    那丝大多也不是好丝,主要就是一些头头脑脑的,缠成一小团,不能用于织布,只能絮在衣服鞋子里面,这样的丝线又称作绵。

    待到夏秋时节,中原的商贾来他们这里收丝绢的时候,无论是最上等的丝绸,还是最下等的绵,都有人肯收,只是价钱不同而已。

    罗用目前所在的常乐县,当地经济很大程度上要依赖那些往来的胡商们。

    罗大娘在这吴县,此地虽为鱼米之乡,但是当地百姓想要富裕和发展,同样要依赖中原那些大商贾,比之常乐县更好的是,吴县不仅仅只是作为运河边上的一个城市,占有地利,他们还有自己的特产,能产上等的丝线绢帛。

    至于茶叶,眼下却是没怎么发展起来,唐初这时候士族之间兴盛的茶道,与后世很不相同,在他们煮茶的过程中,茶叶基本上就只是一味配料而已。

    在之前的江南地区,也没听说有人大规模种植茶树开辟茶园的,大抵便只是当地一些百姓采了山上的茶树叶子,拿去药铺换几个钱。

    早前河西那边传来胡商和当地牧民皆喜茶叶的消息,吴县这边也有一些富户打算要开辟茶园的,奈何去岁末河西那边的局势又有一些紧张起来,今年开春便与突厥人交战。

    西北那边一旦起了战事,不仅西域的商贾不往他们大唐这边来,就连中原的商贾,也是不肯去那边的。如此一来,这茶叶买卖,怕是要被耽搁了,眼下这时候种茶,不知又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挣钱?

    罗大娘也忧心河西那边的形势,既忧心那战火烧到常乐县,伤了罗用性命,又忧心这战事使得常乐县经济萧条,人口不能增长,罗用在当地做不出成绩,回不得长安城。

    早前罗用与她写信,言是那白酒买卖一时便能谋利,茶叶生意则能给当地带来更加长远的发展。

    现如今河西那边起了战事,粮价定是比往常高出许多,再说即便罗用有钱,也不好在这种时候买粮酿酒。还有那茶叶生意,更是不知该何去何从。

    好在二娘在那河西经营多年,眼下应也能帮着出几分力气。

    这两年罗大娘也想明白了一个道理,自家兄弟再如何能干,放在这泱泱大国之中,在那些世族大家王公大臣面前,他总归还是弱小的。

    他们罗家人既然已经从那西坡村出来了,罗用既然已经出仕,那她们就不能再一心想着过安稳日子了,上回是罗用被人排挤出京,这回是河西起了战事,下回不知又会有什么风雨在前面等着。

    不能次次都让罗用顶在他们这些人跟前,替她们挡风遮雨。

    罗大娘这两年除了生意上的经营,她也开始有意识地筛选和培养自己的手下。

    巾帼不让须眉,并不是所有女子都甘愿在柴米油盐中消磨一生,罗大娘雇佣她们,培养她们,甚至还替她们解决了许多家庭问题,为她们争取到了一定自由,在她们面前铺展开一张全新的人生画卷。

    罗大娘先前写信与罗二娘说,自己手底下很有几个好手,这其中并无夸大。

    现如今她自己带着几个人来到吴县发展新店,那长安城的买卖依旧是做得风生水起,生意红火,人心稳固,每日里挣来的钱财,即便是像马氏商行那样的大商号,看了也要眼热。

    转眼时间到了农历六月,六月中旬的时候,一批离石商贾在南方收完了今年的茶叶以后北上,在钱塘入运河,一路北上,途经吴县的时候,听闻罗大娘在吴县开了食铺,便下船去了她那铺子。

    今年开春,河西起了战事,许多商贾明知茶叶买卖有利可图,此时却不敢收,只这些离石商贾,依旧大刀阔斧地在南方各地收购茶叶。

    罗大娘在长安城经营数年,若说这些离石商贾,她可能比罗用还更加熟悉,往来也更多一些。

    马四郎与王怀金等人今年并没有南下,而是留在了常乐县,罗大娘听其他几个去过常乐县的人说了一些河西那边的事情,事无巨细,她皆是听得有滋有味,又与他们备下了许多吃食,还有从前那许家客舍的几个招牌菜,也做来与他们吃。

    这些离石商贾常年在外漂泊,难免思念故乡,这时候又吃到离石老家那边的菜肴,不禁倍感亲切。

    罗大娘言是自己这两年便在这吴县,叫他们下回经过这边,还来她这里,众人皆是欣然应下。

    临别的时候,罗大娘托他们帮自己带一个包袱去常乐县。

    那包袱里头,便是一封信件,两套衣袍,并几双绵袜,这些衣服袜子,皆是罗大娘从这条街上的铺子里买来最好的布料,絮上自家铺子里收来的那些丝绵,一针一线缝制出来。

    听闻他们这些人今年要走北边那条路,不过长安城,于是罗大娘便没有让他们给长安城的四娘等人带信。

    四娘她们留在长安城,吃穿总是不缺的,阿枝亦是个心细的,对四娘五郎他们也十分尽心,罗大娘当初在离开长安城以前,便是把那几个托付与了阿枝,另外她还见过了王当、陈七,与马家人也打过了招呼,甚至还专程去了一趟白府。

    那一日白府的男人们皆是不在,白家阿婆接待了她,老妇人宽慰她说:

    “大娘你且放心去,不说还有我们白家人,圣人爱惜你家三郎才华,令他去往那常乐县,亦有其深意,不会眼睁睁看他年幼的弟妹在长安城被人害了去。”

    送走了这些离石商贾,罗大娘依旧每日做着生意,当地若有一些时令水果成熟了,能做罐头的,她便采买回来做成一批批的罐头,放在后院那几间空屋子里。

    她却并不知晓,此时的长安城亦是十分热闹,缘是有胡商从那常乐县弄来许多细针。

    那针既精细又耐用,手掰不断,一根便只要一文钱,城中许多百姓纷纷去买。

    又有一些消息灵通的,听闻在那常乐县,这样的细针,一文钱能买三根。

    这针有长有短有粗有细,各种型号,听闻在那常乐县皆是一样的价钱。@无限好文,尽在

    一时间人人向往,有一些胆大的商贩,当即便收拾行囊往那常乐县去了,也不管河西眼下还有战事@无限好文,尽在

    ——打仗那不是高昌国那边的事情嘛,关常乐县什么事,他们就是去买个针,买完就回来了。

    作者有话要说:这两天的更新速度略慢了些,不过我也并没有很松懈,每天都还是想着码字更新的,希望大家能享受阅读的过程,不要太纠结于更新频率,爱你们么么哒。

    :

第310章 收编牧民() 
长安城的商贩们还在刚刚出发的路上; 常乐县这边却早已是人头攒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