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南北杂货 >

第242章

南北杂货-第242章

小说: 南北杂货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若是不去寻求开拓,一心只想安逸度日,那么衰弱终将成为必然,就算没有安史之乱,也会有其他乱,没有大食吐蕃高句丽,也会有其他国家。

    唐俭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

    先前在那长安城中生活,他也是有些被眼前的繁华富庶给遮了眼睛,总觉得这天底下太平了,没谁再能掀得起什么风浪了,李二当了皇帝,自己又与他闹得不甚愉快,以后那朝堂内外怕也没他什么事了,于是便整日地呼朋唤友享受生命。

    没想到这回跑到常乐县一看,罗用这小子竟然在这里开了这么大一盘棋,虽然现在棋盘上还空荡荡的没几个子儿,但是顶不住这格局够大啊!

    唐大人觉得他还年轻,他还能再干一场大的!

    作者有话要说:那什么,这两天又有点掉链子了,对不起等更的各位。

    :

第291章 收税() 
唐大人这一次来常乐县; 不仅是在口头上给罗用送了一下温暖,传达了圣人的关怀; 他还给罗用带了一个县尉过来。

    先前县丞主簿等人从长安城出发来常乐县的时候; 那个县尉就没有跟着一起来; 这回唐俭他们出发之前,圣人又问了房玄龄的意见; 亲自点了一个人。

    至于先前那个,经这一遭; 他这辈子的仕途基本上算是废了。

    这回这个县尉乃是长安城的一个商贾之家出身,家族也算有些积累; 能给皇宫供货; 搁后世那也算是比较了不起的家庭出身; 搁现在就不行了; 商贾地位低下; 天然就是要被人看不起的。

    因为家中有所积累; 家里的年轻子弟自小也都受到了比较良好的教育,大多都有读书; 只是在这个年代,商人的子女是不能参加科举的。

    实际上就算给他们参加了; 科举考试现在还是不糊名的,人家一看名字,哦; 这是个商籍出身的,一般也就没戏了。

    所以在他们这样的家族里面; 若是不想子承父业干老本行,从军便成了一条比较主要的出路。

    这个名叫郭凤来的年轻人,便是在前两年与吐谷浑那场战争中展露了头角,因他能文能武,为人忠厚,恪守本职,于是便得了房玄龄等几位大佬的青眼。

    房玄龄这个人很低调,在朝堂之中并没有多少存在感,但他正经是个管人事的,圣人对他也颇信赖,得他青眼,自然是前程无忧。

    这不,这回常乐县这边缺个人,圣人一问,房玄龄就想起这个郭凤来来了。

    常乐县县尉这个职位,对于那些好家庭出身的年轻人,自也不算什么好缺,毕竟那么偏远,离石罗三郎与世族大家的关系又比较敏感,谁去那里当官,一个弄不好,就得把自己搞得两头不是人。

    但是对于郭凤来这样的出身来说,这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离石罗三郎,对他来说就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变数,说不得,他这一次便要乘风而起了!

    郭凤来来到常乐县,头一回写回长安城的家书,足有厚厚一叠。

    这人说是常乐县县尉,其实就是皇帝安排在罗用身边的人,常乐县这个地方现在越来越敏感了,加上又是处在远离长安城的边陲之地,身为需要把握全局的帝王,往罗用身边放个人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不过这郭凤来也是个聪明人,并没有仗着这一层关系狐假虎威,面对罗用这个上官的时候也是很恭敬,比那几个县丞主簿啥的都要更加恭敬几分。@无限好文,尽在

    刚到常乐县没几日,他便把乔俊林带领的差役队伍接手了,交接过程也比较顺利,郭凤来并没有因为乔俊林是个白身就轻视他,还说自己初来乍到,之后这些时日还要请乔大郎略帮一帮他,乔俊林也很爽快,让他有事尽管来找自己。@无限好文,尽在

    这个差役队伍交出去,也就不用再每天巡城看大门了,乔俊林现在主要就是在白酒作坊那边,有时候也跟罗用一起出去跟住在城里的胡商们吃酒说话。

    近来天气转凉,眼瞅着就要入冬了,今秋要进沙漠的胡商们,这时候也都走得差不多了,剩下来的这些,大抵就是不走了。

    胡商与胡商之间的差距也是很大,做得最成功的那些,要么在长安城攀上了大靠山,要么在地方上打通了关系,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还有一些混得比较惨的,基本上就跟小贩无异。

    近来有一群胡人在常乐县城租了一个小院,也跟那些卖酒尾的城里人一般,置办了木桶扁担,每回白酒作坊那边一出酒尾,他们就去买。

    这些胡人买了白酒以后,并不在晋昌敦煌一带卖酒,他们去的是关外一些由牧民和汉民们自发形成的小集市,那样的地方很少有铜钱流通,主要就是换些羊绒羊脂,没有酒卖的时候,这些胡人就会坐在院子里拣羊绒,那一筐筐的羊绒,看得左邻右舍的常乐百姓很是羡慕。

    这个世道就是这般,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关外那些个集市,常乐本地人也是知道的,却鲜少有人敢去,听闻时有匪贼抢掠,那些地方毕竟是在长城以外,贼寇们骑马过来,一番烧杀掳掠之后,很快又骑马跑了,拦也拦不住,追也追不上,不像关内,有一条长城挡着,马匹过不来,那些贼寇只要下了马,便也没有什么可怕的,他们一般也不敢进来。

    听闻罗县令曾与人说,今年他们常乐县要修城墙,还要在城西北那片空地上建好多房屋,专门用来开设各种作坊之用。

    城里城外不少百姓近来都已经开始打听工价了,在这城里做工,安安心心挣些钱帛,总比到关外去冒险来得强。

    罗用最近实在很忙,除了各项计划要提上日程,每年秋收之后,也正是征缴税收的时节,整个县衙里头忙得团团转,能下乡的都下乡了,一天到晚也见不着一两个闲人。

    今年收成不错,这两日出去收税的队伍,每每都是满载而归,不过各个村镇也都有一些名单被报上来,都是一些交不上税的。

    面对这种情况,催*太狠肯定不行,太宽松了又怕有人学样,明后年大家就都不肯好好缴税了。

    罗用让人传话下去,家里没有正经劳动力的,今年的税收便与他们免了,若是还有劳动力却交不上税的,叫他们过些时候来城里干活,别人每日三文钱,他们每日便只得两文半,挣多少钱全部抵了税收,什么时候把税收补齐了什么时候再给他们发工钱,到时候就按正常工价算。

    之所以给这些人的工价少算半文钱,还是为了避免有人学样,你看交不上税也没什么,不仅不用挨罚,县令还给安排工作,多好的事儿啊,要不然明年咱家也不交了吧。

    真要那么弄,明年的税收就要成大问题了,别说是作为地方官府开支之用的户税,就连租庸调和地税都怕收不齐,到时候罗用这个县令也就可以回家吃自己了。

    “这……有些人怕是不肯来。”要说催缴税收,郭县尉和他手底下那些差役就是主力。

    这个活计着实不好做,一个不小心就得被人扣上一顶恶吏的帽子,那些高高在上的士族郎君们向来最是瞧不上他们这些人,却不肯去想想他们这么辛苦收缴上来的税收,维持着这个国家机器的运作,最后得利最多的人究竟是谁。

    “这段时间你们便多尽些心,若是情有可原的,该减免便减免了,总共多少户人家,因何不能按时缴税,最后都要整理出来与我过目,若是遇着一些泼皮无赖,催缴无果便都抓了吧。”

    什么地方又能少了懒汉地痞,这些人若是不能好好治理,非但要带坏了社会风气,欺负良民也是他们惯常爱做的事。

    “这……怕是有些不妥。”谭老县令今日也在衙中,听闻罗用这一番话,他便有些迟疑地开口了。

    “有何不妥?”罗用问他。

    “若是把这些人抓起来了,他们家中兴许就没了青壮。”这些人家里没了壮劳力,那就更没有人缴税了。@无限好文,尽在

    “既是没了青壮,我便与他们免税。”罗用说道。

    “……”谭老县令无言语对。活到这把岁数,当了这么多年地方官,他竟从未想过如此c作。

    说到底,都是穷闹的。罗三郎有钱,跟他不一样。

    作者有话要说:暗戳戳开了个新坑,男主视觉bg文,大家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天生一对

    :

第292章 一夜() 
“乔大郎; 这两日白酒作坊可是要出新酒?”

    这一日,乔俊林与罗用等人从城西北那片空地回来; 路上几个住在城里的胡人; 那些胡人便过来询问。

    “明日寅时能出一批。”乔俊林回答说。

    “知晓了; 多谢乔大郎。”那几个胡人听闻了,也学着汉人的模样像乔俊林拱了拱手; 然后便走了。

    “这些胡人学汉话倒是挺快。”待人都走远了,罗用笑着对乔俊林他们说道。

    前些时候见这些人; 他们还都不怎么会说汉话呢,交流全靠比划。听闻他们近来每每卖了酒尾回来; 便用一些从关外换来的羊绒; 找城里一个卖麦芽糖的小贩; 换些麦芽糖回家; 然后再用这些麦芽糖哄那些邻居家的半大小子们; 叫他们教自己说汉话。

    关于这一群卖酒尾的胡人; 罗用也听人说过他们的来历,他们的国家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国; 距离大唐并不算特别远。

    听说前两年老国王死了,新国王荒y无道; 生活奢靡无度,把这个小国的百姓都要*得没了活路。

    这些人里头有几个头脑活泛的,联系上了一个曾经去过他们国家的粟特人商队; 让这些粟特人带着他们穿越沙漠,来到了大唐。

    那个粟特人商队答应了; 他们让这些胡人帮自己的商队搬运货物,一路上只给了很少很粗糙的一点粮食,工钱一分没给,但好歹也算是做到了自己承诺过的事,把这些人待到了大唐。

    到了大唐以后,这个粟特人商队并没有在敦煌停留,他们一路往东走,打算要去凉州城,直接与那些从中原地区去到凉州城买货的中原商贾交易。

    而帮他们扛货的这些胡人在经过常乐县的时候,他们就决定了要留在这里。

    他们并不想去更遥远的地方,他们还有家人留在故乡,常乐县这个地方不错,对待他们这些贫穷的胡人也算比较友好,而且他们在这里可以挣到粮食和钱帛。

    他们中间有一些人,是打算从这边挣了钱帛带回家,去缴纳他们的家庭早已无力承担的税收,还有一些人想要把家人接到这里来生活,但是那太困难了,家里有老人有小孩,穿越沙漠对他们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事。

    寅时也就是凌晨三四点那时候,实际上,这天晚上九点来钟的时候,就有不少人裹着旧衣破被在酒坊外面排队了。

    这些胡人过来的时候,一些常乐县本地的小贩已经把屋檐下最能避风的地方给占了,于是他们只好挨着那些人寻了一处墙根窝着。

    眼下已是秋末,白日里太阳晒着,天气还不算太冷,一到晚上气温就会变得很低。

    巡夜的差役见着这些人,也并不说什么,常乐县城总共就这么大,来来去去就是这么些人,都是熟面孔了,只要确定这些人确实是在这里排队等酒尾的,宵禁这回事,其实禁得也并不很严。

    有人用陶盆在酒坊外面的围墙下燃起了火堆,一些人围在火堆旁边说话,一些人不吭不响坐得角落,还有裹着被子缩在墙根下呼呼大睡的。

    长夜漫漫,夜里的常乐县显得格外安静,冰凉的空气中透着几分清冽,并不像白日那般尘土飞扬……

    不知过了多久,酒坊里面终于有了动静,匠人们在院子里点起了火把,准备要开始蒸酒了,不多时,便有酒香飘了出来。

    小贩们闻着酒香,各自整理好自己的扁担木桶,挤挤挨挨地在酒坊大门外排好队伍。

    那一边,在豆腐作坊干活的,这会儿也都起来了,一个个都顶着清晨的寒气,三五成群地往豆腐作坊那边去了。

    前些时候罗县令又花了些钱财,将豆腐作坊扩大到原来的两倍大小,夜班也取消了,从此便只剩下早晚两班,早晨这一班,寅时便要上工,到吃午饭那时候便能下工,晚一点那一班,天亮后才上工,要一直做到傍晚才下工。

    豆腐作坊那边一开工,这座县城的夜晚大致也就结束了,不多时,城中那些蒸炊饼的炸油条的,纷纷也都起来干活了。

    还有一些食铺里的活计,早早便要在铺子里烧上热水,熬上粟米粥。

    @无限好文,尽在

    天光将亮的时候,白酒作坊这边终于开了门,有两个在作坊里面干活的小伙计出来维持秩序,让小贩们按排队先后进去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