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思考,快与慢 >

第33章

思考,快与慢-第33章

小说: 思考,快与慢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某个判断的主观自信并不是对这个判断正确概率的合理评估。自信是一种感觉,它能反映出某条信息和处理该信息时所体现的认知放松的一致性。由衷地承认不确定性乃明智之举,但如果有人声称自信满满,只能说明他在脑海里已经构建了一个连贯的情节,当然这个情节未必是真实的。

投资股票的技能错觉

1984年,我和阿莫斯以及我们的朋友理查德。泰勒访问了华尔街的一家公司。接待我们的是该公司的高级投资经理,他请我们来是要讨论判断偏见在投资中的作用。我对金融了解不多,都不知道要问他什么,但我还记得我们之间的一次交流。“你售出一只股票后谁会买?”他大致朝窗户那边挥了一下手,表示他希望买方会是像自己一样的人。这就奇怪了:是什么东西使得有人买有人卖呢?是什么使得卖方觉得他们知道买方一无所知的事情呢?

自那时起,我对股票市场的问题就越来越迷惑:一个重要产业在很大程度上似乎是建立在“技能错觉”的基础上的。每天都有数十亿笔股票交易,很多人会买同一只股票,而其他人则将这只股票出售给他们。一只股票一天当中有一亿多的股份转手是常有的事。大多数买方和卖方都知道他们享有相同的信息,之所以进行股票交易主要是因为他们有不同的想法。买方觉得股价太低,很有可能会升值;而卖方认为股价过高,极有可能下跌。问题在于为什么买卖双方都觉得当前的股价有问题,为什么他们认为自己比市场更了解股价?对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这种想法其实是种错觉。

总的来看,股票市场运行的标准理论是为业内所有人士所接受的。投资行业中的每个人都读过波顿·麦基尔(Burton Malkiel)的著作《漫步华尔街》(A 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麦基尔的核心理念是,一只股票的价格包含了关于公司价值和对股票前景的最佳预测的所有信息。如果有人相信某只股票的价格明天会上涨,他们今天就会买进更多该股票。而这种大量买进该股票的行为也会反过来导致股价上涨。如果市场上所有资产的标价都是正确的,就没有人能通过交易来预测会赚还是赔了。最佳价格使得聪明无处施展,但它们也会保护不聪明的人免受自身愚钝的损害。然而,我们现在知道这个理论并不完全正确。很多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一直在赔钱,连会扔飞镖的黑猩猩都能比他们做得更好。这个令人惊讶的结论是由特里·奥登(Terry Odean)首次提出来的,他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名金融学教授,也曾是我的学生。

奥登对一万名投资者的收益账目中体现出来的长达7年间的交易记录进行了研究,他分析这些投资者通过那家公司进行的每一笔交易,总共有接近16。3万笔交易。凭着这组丰富的数据,奥登便能确定为什么一位投资者会卖掉自己所持的某只股票的一些股份,随后很快又买进另外一只股票。通过这些行为,投资者透露了他(大多数投资者都是男性)对两只股票前景的明确想法:他希望自己要买的股票比自己要卖的股票走势更好。

为了确定这些想法是否能站得住脚,奥登对投资者卖掉的股票收益和买进的股票收益进行了对比,这项对比是在交易完成一年后进行的。结果明显很糟糕。平均来说,个体交易者卖掉的股份比他们买进的走势要好,而且赢利空间相当大:每年约有3。2个百分点,远远超过两种交易的执行成本。

当然这只是平均水平,记住这点很重要:有些投资人做得很好,而有些投资者则做得差得多。然而,显然对于个人投资者中的大多数人来说,冲个澡,然后什么事也不做也会比践行脑中出现的想法更好。后来,奥登和他的同事布莱德·巴布尔(BradBarber)在研究中也支持这个结论。在一篇题为“交易有损你的财富”的论文中,他们表示,总体来看,最积极的交易者往往会得到最糟糕的结果,而交易最少的投资者却赢得了最高的收益。在另一篇题为“男儿本色”的论文中,他们提到男性比女性更常按照自己无用的想法行事,而女性在投资中的收益比男性取得的收益更多。

当然,每笔交易总是会涉及第三方的某个人。一般来讲,这第三方就是金融机构和专业投资者,他们善于利用个人投资者在选择卖出哪只股票和买进哪只股票的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巴布尔和奥登的深入研究对这些错误作了解释。个人投资者常会抛售“赢利股”以保持自己的收益,“赢利股”即为买进后增值的股票,是涨是跌要看“亏损股”了。不幸的是,近期的赢利股比近期的亏损股在短期内走势更好,所以这些个人投资者卖错了股票,也买错了股票。可以预见,个人投资者都集中到那些吸引他们注意力的公司那儿去了,因为媒体在宣传那些公司。职业投资者往往会更有选择地接收消息。这些发现让我们晓得,金融专业人员所推崇的“掌握内情下赌注”的说法有一定道理。

尽管专业人员能够从业余人员身上赚到数目可观的一笔财富,但几乎鲜有哪个炒股的人拥有可以年复一年地在股市上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能力。专业投资者,包括基金经理,在一项基础能力测试中失败了,这项测试即为持久性成就。对所有技能的研究结果都表明:个体成就的差异具有一致性。其中的逻辑很简单:如果任何一年中的个体差异完全是由于运气,那么关于投资者和基金的排位就会不规律地改变,年与年之间的相关系数就为零。但是,涉及技能因素时,排位就会更稳定一些。个体差异的持久性是一种测量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就能确定高尔夫球员、汽车推销员、牙齿整形医生或者公路收费员是否拥有这种技能。

对冲基金是由经验丰富且工作努力的专业人士管理的,这些专业人士买卖股票是为了给他们的客户赢得最佳效益。然而,从50多年的研究中得来的证据还是很具决定性的:对于大多数基金管理者来说,选择股票更像是掷骰子,而不像是玩扑克。任何一年中,往往每3只对冲基金中至少有两只的表现要比整个市场的整体表现差。

更重要的是,对冲基金收益的年度相关系数非常小,也就比零稍高那么一点点。每年成功的基金差不多都是靠运气,或者说他们骰子掷得好。众多研究者有一个普遍认同的观点,那就是几乎所有炒股的人,不管他们对股票是否了解(很少人了解股票),都在玩碰运气的游戏。交易者的主观经验只不过是他们在很不确定的情况下作出的看似明智的猜测而已。然而在高效率的市场中,明智的猜测比瞎猜也准不了多少。

几年前,我得到一次非同寻常的机会,可以近距离调查金融技能中的错觉问题。我应邀到一家公司为一组投资顾问作报告,这家公司为非常富有的客户提供金融建议和其他服务。我向他们要了一些数据用于准备报告,还有一个小收获:一张电子表格中有25位匿名的财富顾问连续8年来的投资收益。每位顾问(大多数顾问都是男性)每年所得的分数直接与他的年终奖金挂钩。按照每位顾问每年的表现进行排序,并决定他们中是否一直存在技能差异,以及同一个财富顾问为他的顾客赢得的收益是否一年更比一年多,这些都是非常简单的事。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以两年为一组计算了排序的相关系数:第一年和第二年,第一年和第三年……一直到第七年和第八年。每两年会有一个相关系数,总共就会有28组相关系数。我知道其中的理论,也希望能找到能够表明技能持久性的些许论据。我仍然惊讶地发现28组关联值的平均值仅为0。01。换句话说,就是零。我们并未能发现技能差异的持久关联性。这样的结果和你在掷骰子比赛时所期待的如出一辙,却与技能比赛大相径庭。

这家公司中似乎没有人注意到这场游戏的本质,即股票玩家在操控一切。顾问们感觉自己在这份严肃的工作中是有能力的专业人士,而且他们的上级也同意这一点。在研讨会召开的前一个晚上,我和理查德。泰勒与该公司的一些主管共进晚餐,这些主管是决定年终红利多少的人。我们让他们猜猜每位顾问不同年份间的排名有什么关联。他们觉得自己似乎知道我们的意图了,笑着回答道“关联不大”或说“表现当然会有波动”。然而我们很快明白了,没有人希望平均相关系数为零。

我们向这些主管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至少在构建证券投资组合时,该公司是凭借运气得到的回报,而不是技能。这一点本应让他们感到吃惊,但却没有。他们完全没有表露出不相信我们的迹象。为什么会这样?毕竟我们已经分析了他们的业绩,虽然措辞谨慎,但他们经验老到,肯定看得出来其中的含义。大家继续安静地吃饭。

我确信我们的发现及其含义都被他们刻意掩盖了,这家公司又回到了以前的运行状态。对技能的错觉不仅是个人的失误,它还深深植入了这个产业的文化中。许多对这一基本假设提出挑战的事实,因此也威胁着人们的生计和自尊心,还远远没有为人们所接受,人类大脑还没有消化这些事实。对绩效的统计研究尤其如此,这种统计研究提供了基础比率信息,当这一信息与自己从经验中得来的印象互相冲突时,人们一般就会忽视它。

第二天早晨,我们把各项发现告知这些顾问,他们的反应都非常冷漠。他们是对复杂问题进行仔细判断的人,这种经验对他们来说比一个陌生的统计结果更深入人心。活动结束后,昨晚一起吃过饭的一位主管把我送到机场。他用一种带着戒备的口吻跟我说:“我在这个公司做得非常好,没人可以否认这一点。”我笑了笑,什么也没说。我想:“我今早已经否认这一点了。如果你的成功主要是靠运气,那你又能将多少成绩归功于自己呢?”

主观自信与专业文化为认知错觉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认知错觉比视觉错觉更顽固。缪勒,莱耶错觉虽然告诉你线段长度是相同的,但这没有改变你看线段的方式,却改变了你的行为。现在你知道不能相信自己对末端有箭头的线段长度的印象,而且你还知道在一般的缪勒,莱耶错觉中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如果有人问起线段的长度,你会说出别人告诉你的长度,而不是你将看到的错误长度。与此相反,当我和同事们在以色列军队中得知领导能力评估实验的有效性很低时,我们很理智地接受了这一事实,但这并未影响我们的感觉及此后的行动。我们在金融公司得到的反应结果更是极端。我现在相信泰勒和我传达给那些主管与投资经理的信息立即就被放到记忆中的黑暗角落里去了,因为放到那里就不会对自己产生什么危害了。

不管是业余投资者还是专业投资者,都会固执地认为他们能比市场做得更好,与自己曾经接受的经济理论背道而驰,与自己从他人对自身经历公正客观的评价中学到的东西背道而驰,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金融界中的技能错觉可以长盛不衰?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提及此前几章中的很多主题。

产生错觉最有说服力的心理学原因当然是玩股票的人拥有的都是高水平的技能。他们要查询经济数据和各种预测,查看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评估高层管理的质量,还要对竞争对手进行估量。所有这些都是严肃的工作,需要经过大量训练。当然,从事这项工作的人也有直接(且正当)的机会来运用这些技能。不幸的是,光有评估公司商业前景的技能还不足以确保在股票交易中取得成功,因为股票交易中的关键问题是关于该公司的这些信息是否已经包含在股价里了。交易者显然缺少回答这一关键问题的能力,但他们貌似又对自己的无知一无所知。通过在障碍训练场上观察新兵,我发现交易者的主观自信是一种感觉,不是一种判断。我们对认知放松和联想一致性的理解将这种主观自信深深地植入了系统1。

最后,有效性错觉和技能错觉是由一种强大的专业文化来支撑的。我们知道,在任何情况下,当身边的人都跟自己持同样的想法时,不论这种想法有多么荒唐,人们都能保持一种不可动摇的信念。如果处于金融领域中的专业文化之中,那么该领域中很大一部分人就会相信自己是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极少数人之一。这种想法不足为奇。

专家预测的准确度比不上扔飞镖的猴子

人们想当然地从对过去的解读中预测未来,总是忽视“未来是不可预知的”这一观点。正如纳西姆·塔勒布在《黑天鹅》一书中指出的那样,我们更愿意构建和相信对过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