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思考,快与慢 >

第2章

思考,快与慢-第2章

小说: 思考,快与慢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们把相似度当成一种简单的启发手段(简单地说就是经验法则)来作艰难的判断。对这种启发性手段的依赖必然会造成其预测带有成见(系统性失误)。

还有一次,阿莫斯和我想知道我们这所大学的教授们的离婚率是多少。我们注意到这个问题立即勾起了我们脑海中的记忆,我们俩不由想起自己知道或听说的那些离了婚的教授。于是我们就凭着脑海中这些事例对这个离婚率问题作出判断。我们把这种依靠记忆作出判断的方法称为可得性法则。在一项研究中,我们让调查对象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这个问题与指定的一篇英语课文中的单词相关:

请思考字母K。

请问字母K是更多地出现在单词的首字母位置上还是第三个字母位置上?

玩拼字游戏的人都知道,想起以某个字母开头的单词要比想起它在第三个字母位置上的单词容易得多。字母表中任何一个字母都适用于此法则。因此我们料到,尽管有些字母(比如K、L、N、R、V)出现在第三个字母位置上的频率更高,但是被调查对象的回答肯定会夸大所有字母出现在单词首字母位置上的频率。这种情形再一次表明,对经验法则的依赖必然会导致人们判断时的成见。例如,我曾一度认为通奸在政客中较普遍,在医生或律师中则没那么多见,但我最近对此产生了怀疑。我甚至曾为原来的那个“事实”作出若干解释,包括权力的催情效果、出门在外受到的诱惑等。而我最终意识到,政客的过错只不过更容易被曝光而已,而医生和律师的过错却少有人报道。我的直觉印象可以完全归咎于记者对主题的选择和我对可得性法则的依赖。

阿莫斯和我用几年的时间来研究并记录在不同任务中体现的直觉思考所存在的成见,这些任务包括对事件的概率赋值、对未来进行预测、对假设进行评估,以及对频率进行预估等。在合作的第五年,我们撰文将这项研究的主要发现发表在《科学》杂志上,这份杂志的读者包括很多领域的学者。那篇文章(本书的最后附有全文)描述了直觉思考的简单快捷,列出了在启发法中表现出的大约20种成见,还包括启发法在判定中的作用。

科学史学家常指出,某一特定领域的学者在任何时候都愿意和他人分享关于本学科的观点。社会科学家也是如此。他们把一切问题都归结为人性,认为大多数关于人类特有行为的讨论都应以此为背景,这一观点几乎从未受到质疑。关于人性,20世纪70年代的社会科学家广泛接纳了两种观点。第一,人大体而言都是理性的,其想法通常也是合理的。第二,恐惧、喜爱和憎恨这样的情感能够为人们失去理智的大部分情形作出解释。我们这篇文章虽然没有直接讨论上述观点,却是对这两种观点的挑战。我们记录下正常人思考时出现的系统性失误,认为这些失误是由认知机制的构造造成的,并非由情感引起的思想腐化导致的。

这篇文章所受到的关注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而且它至今仍是社会科学著作中被引用次数最多的文章之一(2010年有300多篇学术文章参考了这篇文章)。其他学科的学者也觉得这篇文章很有用处,启发法和成见等概念被广泛应用于众多领域中,包括医学诊断、法律判决、情报分析、哲学、金融、统计学和军事战略等。

例如,学习政策的学生就曾注意到,可得性法则能解释为什么有些事人们记得很清楚,而有的却被遗忘了。人们是根据从记忆中提取信息的容易程度来估测事情的重要程度的,而这往往也与媒体报道的广泛程度有关。常被提到的话题就在脑中变得鲜活,而其他的则会慢慢被遗忘。也就是说,媒体选择报道的内容和人们脑中存在的信息不谋而合,所以专制政体对独立媒体施压的现象也不是偶然的了。因为重大事件和名人很容易引起公众的兴趣,媒体能借此煽动狂潮也就见怪不怪了。例如,在迈克尔·杰克逊死后的几周里,电视台几乎未报道别的事。相反,媒体对那些带有批评性的、不能引起公众兴趣、掀不起大波澜的事往往很少报道,比如说去年日趋下滑的教育标准,还有医疗资源的投资过剩等。(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发现自己选择的“很少报道”的例子都是受可得性限制的。我选为例子的话题经常被提到,那些同等重要却不常被提到的事我往往想不到。)

有一点我们当时并没有充分意识到,即“启发法和成见”这样的心理学概念在其他领域中也具有广泛的启发作用,这便是我们这项研究的一个附带成果:我们总是把为自己和被调查者设计的全部问题都写进文章里,这些问题可以为读者提供范例,使其认识到自己的想法是如何受认知性成见牵绊的。我希望你在读到“史蒂夫是个图书管理员”这样的问题时能有切身的体验,这样能帮助你更好地体会到相似度在引导可能性上的力量,并且能体验到我们多么容易忽略相关事实的统计。

这些实证材料的使用可为不同领域的学者(主要是哲学家和经济学家)提供一次不寻常的机会,使他们关注自己在思考时可能出现的纰漏。看到自己的纰漏,这些学者才更有可能质疑当时普遍存在的那种武断想法,即人类很理性、很有逻辑性。方法的选择很重要:如果我们只报道传统实验的结果,这篇文章就不会那么令人关注,也不会令人如此难忘了。而且,那些持怀疑态度的读者会将自己的判断失误归咎于参与这些心理学研究的大学生,认为是这些学生一贯不负责任的做法使他们不愿相信实验结果。当然,我们摒弃传统的实验方法,采用事例展示的方式,并非只为影响那些哲学家和经济学家。我们采用这种方法,是因为将事例展示出来更有思。我们很幸运,因为我们选择了正确的方法,其他各方面的选择也做对了。本书重复出现的一个主题就是,幸运在每个成功的事例中都扮演重要角色。我们总能很容易地发现,这个事例中一个小小的改变就会将伟大的成就变得平淡无奇。我们展示的这些事例也不例外。

对我们研究的反馈也不全是正面的。我们对成见予以关注的做法受到非常多的批评,反对者认为我们过分否定了人类的思维能力。与对常规科学的反应一样,有些研究者对我们的观点加以改进,有些人则另外提出了一些貌似合理的见解,但有一个观点如今是得到普遍认可的,即我们的大脑容易受系统性误差的影响。我们关于判断(能力)的研究对社会科学产生的影响远远超出我们当时的预料。

研究完判断这一论题后,我们马上将目光转向面对不确定因素时的决策过程。我们的目标是创立一种心理学理论,研究人们在简单的赌博中如何作决定。例如:投硬币时如果是正面朝上你就能得到130美元,背面朝上就输掉100美元,你愿意打这个赌吗?这些简单的选择很久以来一直被用来检验各种与决策相关的问题,例如人们如何在确定的事物和不确定的结果之间进行权衡。我们的研究方法没有变:还是花很多天设计一些选择题,而后分析我们根据直觉进行的选择是否与通过逻辑判断作出的选择一致。在作判断时,我们会观察自己做出决策时出现的系统性成见,还会对一贯违背理性选择规律的直觉性选择进行观察。在《科学》杂志刊出那篇文章5年之后,我们又发表了《前景理论:风险下的决策分析》一文,据统计,该文中提出的决策理论比我们此前对判断的研究更具影响力,该理论也为行为经济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合作过程中,阿莫斯和我经常交流思想,两个人的智慧总要胜过一个人的想法,良好的关系也使我们的工作有趣且高效,这段时光是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后来,我和阿莫斯离得远了,很难继续共同研究这一课题。我们在判断和决策制定方面的研究使我在2002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如果阿莫斯没有于1996年去世(时年59岁)的话,他应该和我一起去领这个奖。

快思考,慢思考

本书并非为展示我和阿莫斯共同合作的早期研究,过去几年里很多作者已经出色地完成了这项工作。我的主要目标是,在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最新发展的基础上展示大脑的工作机制,在这些发展中有一些内容比较重要,其中一项就是我们认为瑕瑜互见的直觉思维。

阿莫斯和我没有对直觉下准确的定义,只简单说明了判断启发法“很有用,但有时也会导致严重的系统性误差”。我们的重点放在成见上,因为在人们的大脑高速运转时研究成见非常有意思,而且成见为启发性判断提供了研究依据。我们没有自问在面对不确定因素时所有的直觉性判断是否都是通过我们研究的启发法而产生的。

不过现在我们知道事实并非如此。专家们的直觉往往很准确,这种准确性与其说是启发法在发生作用,还不如说是长期实践的结果。我们现在可以描绘一幅更加美好、更加和谐的画面,在这幅画面里,熟练和启发法皆可成为直觉性判断和决策的选择依据。心理学家加里·克莱因(Gary Klein)曾讲过一个故事:一支消防队进入一座房屋,屋子里的厨房着火了。他们刚开始用水管浇厨房,指挥官喊道:“全部撤离!”其实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在消防员全部撤离的一刹那,厨房的地板轰然塌陷。事后指挥官才回想自己曾意识到这场火并不大,但他的耳朵特别烤得慌。这些他所谓的“对危险的第六感”闪进他的脑海,虽然不知道哪里不对劲儿,但他知道情况不妙。最后大家才知道这场火灾的火源根本不是厨房,而是消防员脚下的地下室。我们都听过一些关于专家的直觉的故事:比如某位象棋大师路过街边棋局,无须驻足观看就知道“白方三步之内将杀”;又如某位医生只需一瞥便能作出全面的诊断。专家式直觉像谜一样吸引着我们,但它们不是谜。我们每个人每天都会多次表现出很强的直觉能力。大多数人在接电话时听到第一个词就能感知对方是否生气了;刚进门就能发现自己是大家谈论的对象;对细微的信号能迅速做出反应,断定旁边车道上的汽车司机正处于危险中。我们日常的直觉能力并不逊于一位经验丰富的消防员或者医生,只是无处施展罢了。

魔法不属于准确的直觉心理的范畴。也许对此有最精辟论述的人要数伟大的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了,他对多位象棋大师进行过研究,发现在练习数千个小时之后,这些大师看到的棋盘上的棋子和我们眼里的棋子是不一样的。西蒙写道:“这个棋局已经给了我们提示,根据这个提示我们可以搜寻到大脑存储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就能给出答案。直觉只不过是人们的认知而已。”看到这种说法,你也许就能感受到西蒙对神化专家直觉的做法不以为然了。一个两岁的小孩看到一只狗时会说“小狗狗”,这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因为我们已经对孩子认识事物并叫出很多事物名字这种“奇迹”习以为常了。西蒙认为灵性的直觉所创造的“奇迹”也是如此,不值得大惊小怪。如果专家在新情境中能察觉熟悉的因素,并且采取十分得体的做法来顺应这种情境,这便是正确的直觉。在喊出“小狗狗”的同时,孩子的大脑中就会出现正确的直觉性判断。

不幸的是,专业的直觉并非全部是从真实的经验中得来的。很多年前,我采访了一家大型金融公司的首席投资官,他告诉我他刚刚买了福特汽车公司上千万美元的股票。我问他是如何做出这样的决策的,他回答说他刚参加了一个车展,感觉很好。他的解是:“这还用问,他们生产的汽车太霸道了!”他非常明确地说,他相信自己的感觉,他对自己和自己的决定都很满意。我很吃惊地发现,他忽视了一个任何经济学家都会注意到的相关问题,特公司的股票最近不是走低吗?而他反而在跟着自己的直觉行事:他喜欢汽车,喜欢福特公司,也喜欢持有其股票的感觉。按照我们的理解,买入股票要谨慎,这位仁兄恐怕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关于这位投资官投资福特公司股票的问题,阿莫斯和我所研究的特定启发法恐怕是解释不了了,但现在关于启发法还有一种更宽泛的概念,这种概念能对上述行为作出更好的解释。这一宽泛的概念是一个重大进步,即情感因素在我们对直觉判断和决策的理解上发挥了比以往更大的作用。这位投资官的决策在今天可能会被视为受启发法的影响,而判断和决策是直接受好恶这样的情感所左右的,没有什么思忖和推理可言。

当碰到像走哪步棋或决定是否投资股票这样的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