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卖故事 >

第18章

卖故事-第18章

小说: 卖故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改造租来的旧厂房,研究降低存货量的方法,尽最大可能降低费用,为实行真正的折价销售奠定成本基础。但即便如此,山姆的目标利润依然不得不一低再低,从30%降到22%,而其他竞争对手仍维持了45%的利润。让利给消费者的做法吸引了大批顾客,正如山姆当初所想,也有不少城里人慕名而来。

如果翻看失败企业的经营案例可以发现,一旦销售额度大幅上扬同时利润被压缩,产品的质量就会随之下降。山姆也预料到了这种情况,低价的同时高质,是山姆的企业成功的根本原因。

在这样的经营策略之下,小店的生意被推向高潮,现有的规模已经难以满足越来越多顾客的需求。廉价的商品和优质的服务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顾客。此时的山姆也在生意壮大的情况下,认真思考未来。1962年,山姆·沃尔顿在阿肯色州罗杰斯城开办第一家沃尔玛百货商店。七年之后,沃尔玛百货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不过,山姆并没有就此满足,最终,他决定首先占领小镇市场,再逐渐走向全国,以形成星火燎原之势,这颇有农村包围城市的味道。事实证明,这个策略是成功的。山姆坚持即使少于五千人的小镇也照开不误,这为以后沃尔玛的扩展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而这些机会正是大型企业拱手让给沃尔玛的。

在20世纪70到80年代,全球的零售业开始流行连锁店的模式,山姆不得不思考,如何继续保持自己的优势。

价格一向是沃尔玛的优势,但是此时,如果再坚持价格优势,利润将难以得到保障。山姆决定以低价销售全国性的知名品牌,靠品牌间的互相促进效应来扩大自己的影响。而这个时候,由于店越开越多,物流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已不可忽略,山姆为此倾注的精力也越来越多。

为应对这种局面,山姆决定采用配送中心扩张领先于分店的扩张的策略,并极其慎重地选择营业区域内的最合适地点建立配送中心。虽然沃尔玛的开店数量少于同行业的其他龙头企业,但却保障了利润的增长和销售额上的傲人业绩。

此时的沃尔玛已经进入了一个企业的成熟期,许多企业在这个阶段,大多会停止创新或放慢创新的脚步,但山姆不是。为节约成本,山姆决定抛弃中间商,直接从厂家进货,这样可以将采购成本再次降低2%~6%,而节约的成本则可以让利于消费者。而这样做的另一好处是,统一订购的商品送到配送中心后,配送中心根据每个分店的需求对商品就地筛选、重新打包。这种类似网络零售商“零库存”的做法使沃尔玛每年都可节省数以百万美元计的仓储费用。

20世纪80年代初,全球“信息化”热潮兴起,但是许多零售业的从业者却并未把握住这个难得的机会,而沃尔玛与休斯公司合作,花费2400万美元建造了一颗人造卫星,并于1983年发射升空,正式启用。利用这种技术,沃尔玛各部门的业务都可迅速而畅通地运行。虽然建起目前的电脑与卫星系统前前后后共花费了6亿多美元,但其最终成就了山姆大叔的零售帝国。

有创新者就有追随者,一种商业模式要想永久地绑住顾客显然也不太可能。为了增加用户的忠诚度,实行会员制的山姆俱乐部被适时推出,会员可以享受到非会员享受不到的超低商品价格,这一招带来销售额的大幅增加。到今天,这种会员式的营销手段已是零售业的必备技术之一。

永远站在创新的顶峰,这是每个企业家的共识。无论身在哪个行业,抢占制高点和拥有行业规则制定权都是企业家的梦想,事实上山姆早已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山姆给零售业和连锁业带来的改革不计其数,当人们跟随他的脚步刚刚起步的时候,山姆已经又开始了下一步的创新。

山姆·沃尔顿是沃尔玛的灵魂,他不但亲手创造了这个企业,而且在企业将近三十年的成长岁月里,一直亲自领导企业的日常业务,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使沃尔玛创造了二战后美国零售业的最大奇迹,成为美国零售业中最有个性的公司。

用故事打造亿万身家

如果说,福特作为美国第一位百万富翁令人感佩,而世界上第一位亿万富翁——美国最著名的企业标准石油公司的创始人洛克菲勒,也同样引人艳羡。和福特相似的是,这位亿万富翁同样来自移民家族。

18世纪从德国举家移民到美国的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同为移民,却没有福特那么幸运,福特的幸运是有一个父亲对其爱好的潜在支持,而约翰不得不面对行为放荡的假药贩子父亲。父亲从事的职业使他们家庭在漫长的岁月里不得不一次次地搬迁,日子过得很不安定。

当洛克菲勒一家搬迁到俄亥俄州一个草原小镇上时,命运才终于对他露出了一丝笑颜。第二年,十五岁的约翰进了中心高中。也许是安定使他的内心归于平静,也许是此前苦难的磨炼让他学会了观察和分析事物。不过那个时候的约翰对商业还没有表现出什么兴趣,他迷恋上了音乐,甚至一度想成为音乐家。如果说这时候他与商业有何瓜葛的话,应该就是当时他与父亲的那个约定:他借给父亲一小笔钱,并收取利息。在中国人看来这有点不可思议,但在生意上约翰从不感情用事。

仅在中心高中学习一年之后,约翰·洛克菲勒不得不开始工作。为了生活,他必须找到一份全职的工作。约翰选好知名度较高的企业之后,便开始四处拜访,积极推销自己。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洛克菲勒绝对是当时的“面霸”:他不顾一再被人拒之门外,日复一日地前往这些公司,游说他们雇佣自己。他每星期用六天的时间找工作,就这样一连坚持了六个星期。同样的,如果按照现在的标准来看,约翰绝对不是个成功的人士。当时克利夫兰的人口大约为三万。洛克菲勒说,他把那些公司走了一遍之后还是没有人肯雇佣他,于是又从头开始,有些公司甚至跑了两三趟,但谁也不想雇个孩子当员工。可是洛克菲勒是那种脾气很倔的人,越是受挫,越是勇敢。对于创业者来说,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性格。

这种倔强终于为他争取到了一个机会。1855年9月26日上午,他走进一家从事农产品运输代理的休伊特…塔特尔公司,见到了这家公司的二老板亨利·塔特尔。亨利打量着洛克菲勒,当时他的确需要有人记账,但眼前这个孩子可以吗?亨利决定给他个机会,便叫洛克菲勒吃过午饭后再来。这喜悦太过突然,以至一直到了老年,他仍铭记那一刻。洛克菲勒一生都把9月26日当成“就业日”来庆祝。1855年9月开始上班时,他买了个红色小本子,在上面详细地记下自己的每一笔收入和开支。五十多年后,当他拿出它来一页一页地翻看时,睹物生情,几乎是老泪纵横。

午饭后约翰见到了大老板艾萨克·休伊特。他仔细看了约翰写的字,然后说:“留下来试试吧。”尽管约翰工作的原因是家里急需用钱,但老板让他留下工作,却只字未提工资的事情,三个月后,约翰才收到补发的微薄的薪酬。可这样苛刻的条件并未影响约翰饱满的工作热情,他每天天刚亮就跑去上班,埋头研究账本。正因为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做簿记员,所以他养成了尊重数字和事实的良好习惯,无论这数字有多小。后来公司让洛克菲勒负责付账单,他接过这项工作后,仔细核查账单,比花自己的钱还尽心。大概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洛克菲勒发现数字的使用无处不在,他的私人生活和他在公司的生活一样,也是受一笔笔账目支配的。他发现数字十分简洁、可心,便将公司里的业务准则和个人的精打细算统统以数字来概括。

如果你足够努力,机会总是适时而至。由于表现出众,1857年,十八岁的洛克菲勒当上了主任簿记员,年收入也提高到600美元。这是个好的开端,他越来越多地接触到商业的各个领域,这个时候,做生意开始成为他要积极尝试的事情。虽然初期只是面粉、火腿和猪肉生意且份额不大,但每次都有点小钱可赚。日子久了,他越来越想开设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此时,洛克菲勒的英国朋友莫利斯·克拉克想和他联手成立一家经销农产品的公司,双方一拍即合,克拉克…洛克菲勒公司如期开业,十九岁的洛克菲勒当上了老板。

不过在那时看来,从农产品经销到石油,这中间相隔何止千万里。洛克菲勒虽然后来对石油抱有极大的热忱,但创业期的克拉克公司可跟石油没有什么联系,经营业务是逐步从经营农产品转移到石油上来的。把洛克菲勒拉进石油行业的,是克拉克的朋友塞缪尔·安德鲁斯。

早在18世纪,石油就被印第安人塞尼卡部落发现并应用了,但石油的价值却长期未能得到认可,直到19世纪50年代,乔治·比斯尔组建了宾夕法尼亚石油公司,石油的价值才被世人所熟识。安德鲁斯对照明油颇有研究,但安德鲁斯此时还不是一个商人,商业是需要前期资金投入的。安德鲁斯想让克拉克当赞助人,就经常去克拉克…洛克菲勒公司的办公室转悠。克拉克却对此并不看好。克拉克不是一个敢于尝试新事物的人,所以每每安德鲁斯谈起提炼石油的事情时,克拉克都会立即打断他,万般无奈之下,安德鲁斯转而闯进洛克菲勒的办公室,告诉洛克菲勒他的想法。凑巧的是,洛克菲勒正好手上有一笔钱,他觉得这主意挺好,就动员他的伙伴克拉克共同投资4000美元,作为新建的炼油企业安德鲁斯…克拉克公司一半的周转资金。

新公司成立以后,尽管安德鲁斯有创业的梦想,但他对于经营管理却一窍不通。他们仔细研究后决定有所分工,安德鲁斯只管技术,于是,这家公司的管理只能依赖克拉克和洛克菲勒。现在看来,这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领导班子,分工明确且各司所长。

随着新公司对洛克菲勒的依赖程度增加,他开始重新审视炼油行业。不到一年的时间,炼油业务成了他们公司最赢利的行当,洛克菲勒紧紧抓住了这个好机会,一头扎进了这个行业。

事实证明,眼光决定着未来的一切。约翰的合伙人克拉克却因不看好此行业而最终导致两人分道扬镳。从志趣相投到散场,一圈绕下来,只有洛克菲勒明白石油对他的意义,对世界的意义。

或许是早年的工作经历使然,洛克菲勒十分钟情于账本,这也是许多人对他行为诟病的一个要点。在不了解的人看来,洛克菲勒注重小节,实在难成大事,可就是这种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性格,使洛克菲勒最终组建了自己的石油帝国。

1865年12月,洛克菲勒的事业出现转折,安德鲁斯公司开了第二家炼油厂,即标准炼油厂。四年后,两家工厂合并为标准石油公司,在俄亥俄州注册,由洛克菲勒任总裁。而这个时候,人们纷纷发现炼油行业是一个暴利的行业,为了抢占这种战略资源,垄断已成为业界的共识。洛克菲勒一连收购了多家炼油厂,使资源更向自己手里集中。他还涉足管道运输业,为了便于运输,洛克菲勒建立了自己的铁路网络。正当事业蒸蒸日上之时,危机出现了。1878年8月,洛克菲勒与他的伙伴安德鲁斯在股东分红问题上出现分歧。此前的工作经历和视野使洛克菲勒最不能容忍那些董事的短视行为,在他看来,所得红利应该更多地投入到再生产中去获益,而不是将之瓜分一空。如果安德鲁斯能有约翰一样的远见,世界石油史或许将以另一种面目出现,然而,有限的资料显示,安德鲁斯在生意壮大后心生安逸,认为将现有红利握在手中才是要点。合作多年的两人正式爆发了全面的战争,安德鲁斯威胁说要将公司的股票转让,洛克菲勒按照安德鲁斯的要求以100万美元买下了股票,从此便独自执掌标准石油大权。

标准石油公司开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实行全球性的垄断,而在标准石油内部,财富的垄断一如既往。这种垄断也带来了巨额的财富,洛克菲勒扬名海外。但是,洛克菲勒的野心并非就此止步,为了研究国外市场,1882年,洛克菲勒派石油商人赫伯特去远东进行为期两年的调查。在当时的亚洲地区,石油的普及率相当低,而这次调研的结果是,石油具有前所未有的渗透性。标准石油公司在远东地区做了一系列策划、营销活动。例如,标准石油公司会免费赠送油灯,再教会当地人使用煤油,油灯和灯芯的价值一度低廉,一旦消费者养成了使用的习惯,石油销路的大门就随之敞开了。

不过,这种横扫千军的市场开发却并不能一直一帆风顺地继续下去。原因在于,石油孕育的巨额财富使得各个国家纷纷开始重新考量自己脚下的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