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罗辑思维 >

第75章

罗辑思维-第75章

小说: 罗辑思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沙堆堆成一定的规模之后,再往上去,每个点发生崩塌的概率都一样,并非堆得越高越容易崩塌。这是沙子,不是泥土,每一粒沙之间没有黏性,只有挤压的作用。

    这个实验的执行者提出了一个数字,他说每下来一粒新沙,原来沙堆内部结构的复杂度,每一秒钟提升100万倍。这就是指数级的概念了。请注意,它只是沙堆内部的复杂性,而这种复杂性跟外部的冲击力是无关的。沙堆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但是没人知道它会怎么变。

    我们现在的社会不就是这样吗?互联网把每一个人从传统的小共同体当中剥离了出来,很多公司的离职率大增,每一个年轻人都觉得,我认识好多人,我网友多得是,那么多公司都在网上招聘,我随时可以去。这就是剥离出来的一种力量。

    我们不会像我们的父辈那样,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作,在单位事事都要听领导的,争取早日当上组长、车间主任,顺着体系往上爬。现在不是了,互联网为每一个人打开了眼界,让每个人还原到沙子的状态,它不再是凝结在一起的土块,它几乎没有任何可建筑性。

    也就是说,当整个社会由这些分散的像沙粒一样的人和小组织构成的时候,沙堆实验当中呈现出来的一个逻辑,就可怕地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下一刻发生什么,你根本不可能知道。

    这本书里最让我震撼的就是这个沙堆实验。当人类那么多种因素堆积在一起,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可能是一个新的ngo组织(non…goveranizations的缩写,意为非政府组织)诞生了,可能是一个印度农民离家出走了,可能是硅谷出现了一个新的技术,可能是北京中关村两家公司合并了。就这么一颗沙粒往下一落,整个系统突然就发生了崩塌,这种可能性难道不存在吗?

    没错,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正在笼罩这个世界。就像中国的楼市,很多经济学家都说,楼市马上就要大跌了。这道理谁都懂,一个暴涨的市场,总有一天会发生大跌。可是什么时候跌?如果他敢斩钉截铁地告诉你一个具体日子,那这个人一定是骗子。这是因为楼市和刚才我们说的沙堆实验是一样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由所有消费者、楼市投资者、基金、政府、全球的政治和经济架构决定的一个沙堆,里面的复杂性一点儿不比刚才我们说的沙堆要小。它什么时候崩塌,早就在实验中被证明,是不可预测的。

    20世纪几乎所有的科学领域都出现了这样的进展,科学发展到最后,发现这个世界是不可预测的。20世纪初,海森堡就把不可测量带入了整个量子物理,后来流体动力学、信息论,包括数理逻辑里面都发现,最后否决了因果关系,否决了世界的可测量性、可理解性,很多现实才可以解释。所以,这个世界的本质没准儿就是不可预期。为什么呢?因为很多小家伙的力量,当它逐步强大之后,爆发出来的后果是可怕的。

    很多人都知道蝴蝶效应,一只蝴蝶扇动翅膀,不知道哪里就会爆发龙卷风。现在,我们的商业大组织面对着同样的不确定性。前几年,我给很多企业当危机管理顾问的时候,偶尔也管点儿公关的事,我始终坚持一个观点:企业的舆论危机是不可管理、不可预防的,只能在它发生之后随之舞蹈。但我这个观点很得罪人,因为很多公司就是靠预防危机、管理危机吃饭的,我这么一说不是砸了人家的饭碗吗?

    我跟他们抬杠的时候经常会说,当一个大组织、一个大企业处在互联网的舆论环境里时,它根本不知道哪一个对它有伤害的声音会被加速,会被强化到企业根本承受不住的地步,而且根本没法预判,他可能就是一个个人。所以如果我听到谁说“我能够管理危机”,我就会抬杠说:“那你倒回去两年,替中国红十字会把郭美美给预测出来。”到现在,也没有人可以证明郭美美跟中国红十字会有一毛钱的关系,但又如何?中国红十字会的名誉已经毁掉了。

    个人崛起的时代不像以前,恐怖分子给公安局打电话说:“我放了十万个炸弹。”公安局马上就全城排查,只要拆掉一颗炸弹,风险就少掉十万分之一,这是可以预测、可以管理的风险。可是现在呢?公安局只能安排全城人民大撤离,没有别的办法。当每一个风险都能成为郭美美级的风险,请问我们的企业还能躲到哪里去?这风险还怎么预测呢?

    这个世界是不可控制的

    不可思议的年代告诉我们的第一个坏消息是,这个世界不可预测,而第二个坏消息就更要命了——这个世界不可控制。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苏联解体。如果时光倒转,让我们回到20世纪80年代,我们跟别人说“苏联要解体”,恐怕全世界没有一个人会相信,因为那是一个看起来坚若磐石、有着坚强的控制力、拥有克格勃这样的组织的国家。它的政治结构看起来比美国还要稳固、还要强大,怎么会在短短几个月之内,呼啦啦大厦倾倒,就那么垮掉了?真的是很让人震惊,包括美国人在内。

    美国人刚开始惊呆了,然后就开香槟庆祝——冷战我们赢了。戈尔巴乔夫弄垮苏联之后,反复强调的一个政治观点就是:美国人一直说他们赢得了冷战,这是个错误。但是美国人不这么看,他们写了一大堆文章来分析,说首要的原因是美国搞星球大战计划把苏联的经济拖垮了。有没有搞错?苏联的经济是不太行,可那会儿并不是它最不行的时候,乌克兰大饥荒死了几百万人,那时候怎么没垮?而且苏联垮了之后,类苏联结构的国家,比如古巴、朝鲜,它们的经济更糟糕,怎么现在还没垮?这个原因是解释不通的。

    第二个原因,美国人搞了很多反苏的油印小册子在苏联境内进行传播。不可思议的年代的作者把这个分析告诉了俄罗斯的专家们。他们哄堂大笑,说那种油印小册子以及“美国之音”的广播,在苏联人民的生活中已经是常备品了,存在几十年了,怎么会刚好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突然就爆发了呢?这个理由说不通。

    还有人说是因为美国的“软实力”,苏联是被牛仔裤、麦当劳、摇滚乐、美国的电视剧、好莱坞电影、迪士尼轰垮的。也不能说这个分析一点儿道理也没有,持这个观点的是美国著名的战略学家奈斯比特。怎么定义软实力呢?软实力的标准定义是,能够在其他国家人民心中建立偏好的能力。你爱看我的电视剧,爱用我的文化,那时间一长,你不就喜欢上我了吗?你喜欢上我,就会厌恶现在的统治者,然后摧枯拉朽,你就到我的碗里来了。

    可是我们仔细想想,好像也不对。随便举两个例子,俾斯麦对法国文化真是崇拜到了极点,他非常喜欢巴黎,可是第一支血洗巴黎的外国军队不就是他带领的吗?抗日战争的时候,哪个日本指挥官不是用我们中国人发明的汉字写战地报告、发布命令?正是那些命令让中国陷入一片火海中。就像现在中东的恐怖分子,他的包里可能就放有麦当娜的唱片,而旁边就是招募人体炸弹的招贴。一个来自第三世界国家的学生,上午刚在美国大使馆递交了哈佛大学的入学申请,下午就可能跑到美国大使馆里扔石头。所以,美国不遗余力地加强软实力、建立偏好,与其他国家对美国的反感甚至是敌意,是并行不悖的两件事情。

    软实力在国际政治上真的起过作用吗?事实上,我们没有看到过例证。那苏联崩溃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后来,我又看到一种解释,说是苏联内部发生了崩溃,是苏联统治集团内部的精英们在苏联的后期,都希望这个政权垮台,是这种力量从内部把它撕碎的。

    高度控制,唯有惨败

    不管美国人写了多少文章,对苏联垮台的原因是怎么分析的,我们可以做出一个判断: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的崩溃没有绝对的因果关系,是不可预测的。

    美国人针对苏联制订的各种计划真的起到过作用吗?真的能够控制这件事情的发生吗?恐怕未必。为什么控制在复杂的系统是无效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对方不是死人,他就站那儿,你施以小计,他就正中你的下怀,这件事情可能发生吗?

    我们再拿美国的另外一个策略“中东和平”来说,这是美国近些年每一任总统都想留下的一座历史丰碑,可是从来没有成功过。有一个在中东斡旋的美国外交官曾开玩笑说,斡旋中东和平进程的外交官是世界上唯一终身从事的职业,因为这事儿永远没完没了。

第74章 个人崛起的力量(2)() 
为什么呢?机理其实很简单。美国先抛出了一个计划,以色列就说,我得从这个计划中再争取一部分能获得以色列人民欢呼的条件。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那边呢?民族主义者得反对这个计划。等这两种声音各自把老百姓说服之后,双方就开始把这个计划两边扯,直到把这个计划碎为止。所以在中东和平的问题上,从来没有哪个美国总统抛出的任何一份计划是能够成功的。

    这本书里还举了一个例子,就是电脑病毒。2008年的时候,一个顶级黑客发现全球的互联网有一个巨大的漏洞,他突然觉得自己陷入了一个逻辑怪圈:如果着手修补,那就得宣布一个计划,但是这就等于告诉那些特别坏的黑客,那些想去盗窃他人财产的黑客,去利用这个漏洞。可是,不说又怎么修补呢?一个想炫耀自己的技能和发现的黑客,是注定不能挽救互联网的。所以那一次互联网危机,最后是靠一帮黑客和一帮公司用极其秘密的方式,让全球互联网度过了一劫。

    再举一个例子,就是“911”。美国2001年9月11日遭受到那次大打击的三天之后,9月14日,布什总统就在国家大教堂发表演讲,演讲词写得那叫一个气壮山河。他说:“‘911’袭击是敌人用他们选择的方式,在他们选择的时间里发起的;现在,我们美国人民要用我们选择的方式,在我们认可的时间里把它结束掉!”可是这句话里包含着一种愚蠢,一种试图控制对方的愚蠢。没错,美国很强大,想打谁就打谁,把萨达姆干掉不费吹灰之力。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你结束了一个故事,但是你也亲手开启了另外一个比前面的故事更悲惨、更具灾难意味的故事。

    后来,我们在伊拉克就看到了这种情况。美国大兵长驱直入,横扫萨达姆政权,犁庭扫穴。可是接下来呢?整个伊拉克的社会系统崩溃了。这其中有一个细节,美国人当时想,我只打有生力量,只要把它打散,把萨达姆推翻就行了,基础设施咱们要尽量保住。美国人也确实用高科技手段做到了这一点。可是等整个社会系统崩溃之后发生了什么?美国人好不容易保住的基础设施,随后就被伊拉克那些溃兵、那些普通百姓在短时间内破坏得一干二净,所有的成果都丧失了。

    拿出一种园丁精神来

    系统崩溃带来的后果是美国人没想到的。美国人打利比亚,利比亚原来还有一个卡扎菲,虽然很多人嘲笑卡扎菲,说他只是一个母鸡,站在一堆蛋面前,说“这堆蛋是我的,我是他们的妈”。其实这堆蛋他一个都拿不起来,因为那是一个部族政治的国家,部族政治只是那些酋长跟卡扎菲达成的暂时协议而已。所以把卡扎菲搞掉之后,利比亚的社会崩溃,这个国家重建的难题就落在了美国人的头上。美国人一脚踩在了烂泥塘里,死活拔不出来。

    这就是追求控制的结果,结束了一个灾难,又迅速开始了另外一个灾难。在人类历史上,所有高度控制的系统,一旦遇到一个具有高度灵活的低度控制系统的时候,往往都是惨败。

    中国历史上就发生过这么一幕,解放战争中,蒋介石追求的就是中央控制。新一军、新六军派往东北的时候,全副美式装备,所有给养都由国民党的后勤部队供给,军容非常整肃,正规军嘛。蒋介石还不放心,亲自打电话指挥战斗,一直要打到团长级别。

    延安那边呢?人家不追求控制,东北野战军进东北的时候,就地征粮、就地征兵,先搞土改,然后动员百姓参军,根本没有一套发达的后勤系统,但是部队很灵活,很有战斗力。延安丢了没关系,毛主席带着大部队就那么走了。中央和各野战军之间的电报联系甚至不太通畅,没有关系,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随便打。

    这就是两个系统之间的差别,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最典型的一次战役是辽沈战役中的胡家窝棚战斗。当时,两股部队纠缠在一起,连长找不到团长,团长找不着师长。林彪一看,好,越乱越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