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罗辑思维 >

第51章

罗辑思维-第51章

小说: 罗辑思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时美国人疯掉了,从1880年到1889年,花了40亿美金在铁路建设上。那个时候的40亿美金可比今天的40亿美金的价值大得多。一共修筑了多少铁路呢?10万公里。今天中国所有通路的铁路的总里程,大概也就是10万公里,而美国人只用了10年就修出来了。

    这就是典型的泡沫。它里面有大量的重复建设,比如说从纽约到芝加哥的铁路一共修了5条。因为自由市场经济下,资本家都觉得有钱赚,你修,我也修。修来修去,到了1892年,这个泡沫就破灭了。据吴晓波老师讲,那个时候美国股市上有70%的股票都跟铁路相关。可以想见,那个大牛市以及那个大泡沫有多大。

    1892年那一场股灾,导致将近14的美国铁路公司破产,总共192家,哀鸿遍野。铁路变得不值钱了,可是铁路公司为了挽救自己的命运,还要拼命修铁路,为什么?因为他们觉得,只要我垄断了很多铁路,我就有了定价权,别人就无法在价格上跟我进行竞争。于是越修越多,在这个泥坑中越陷越深。

    结果是什么呢?当然是那一代的投机者,尤其是接到最后一棒的那些投机者血本无归。但是,美国的很多经济基础,尤其是因为铁路建成而形成的一个统一大市场,就此建立起来了。很多商业模式在欧洲没法玩,而美国人就玩出来了。

    比如说,美国在1872年前后诞生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就是邮购。给很多地方的人一张单子,让他们在上面画钩,确定要买哪些东西,然后通过邮政公司的邮包,把货寄给他们。听起来就像天猫、京东商城、亚马逊这种电子商务公司,没错,当时没有互联网,但是有低廉的铁路运价,所以这一套模式也玩得转。

    很多美国农民发现,既然铁路运价这么便宜,我们可不可以发明一种冰柜车,让牛肉、粮食、蔬菜通过低廉的铁路运输,在全国市场上跑起来?所以美国的农业又迎来了一轮大爆发,你觉得这个大爆发跟那次铁路投机的大泡沫有没有关系呢?

    其实这样的例子,近在眼前就有。熟悉互联网的人都知道,在世纪之交的时候,就是从1998年到2000年,全世界有一个科网泡沫,那也是一个投机大泡沫。当时华尔街流传着一个段子,说一个要饭的,只要立一个牌子,写上“要饭。”,就是要办一个网站要饭,马上就会有投资经理来给他投资。可见当时投资的疯狂程度。

    结果就是,纳斯达克指数在一年半的时间内涨了四倍,后来又哗啦哗啦垮掉了,很多资本家都血本无归。但是又怎样?利用这一次科网泡沫,美国人修了世界上40%的光缆。就是说,美国人修了一亿多公里的光缆。

    随着泡沫破灭,这笔资产变得不值钱了,那些投机者该回家回家,该跳楼跳楼,不管他们。但是,当这些基础设施沉淀下来之后,互联网还在往前发展,新的公司出现之后,发现基础设施居然如此之便宜。后来崛起的那些著名的公司,比如说谷歌,它们在创业的时候发现,硅谷的房价便宜,基础设施便宜,员工也便宜。这些员工都是上一轮科网泡沫培训出来的熟练工种,所以它们发展得特别顺利。你觉得这一轮疯狂的发展跟上一轮的泡沫之间能没有关系吗?

    什么样的泡沫是坏泡沫

    以上,我好像一直在为泡沫说好话,那最后我也说一点儿坏话。

    什么样的泡沫一定是坏泡沫呢?由政府主导的经济泡沫、投资泡沫,有可能就是坏泡沫。

    我之前讲的所有投机泡沫,都是基于自我意愿、自由市场经济和自由交易的。一个赌徒,他可能天生就有极强的风险偏好。这种人,不让他去投机某一个具体的商品和投资机会,就没有任何意义,他投资什么都可以。我听一个老农民说过一句话:“赌是能禁得了的吗?我们农民拿一根棒槌就能赌。”

    赌是人的天生偏好,如果它来自自我意愿,基于很多人对经济发展前途的预判,去投资一些实体产业,哪怕这个实体产业比肾都虚,比如说郁金香。到最后我们会发现,它毕竟能沉淀下来一些实体产业,就像今天的花卉市场对荷兰的作用。

    但是,如果是由政府主导的投资,因为这个钱不是政府的,是从纳税人那儿收上来的,它就有可能划一片开发区,让商人都到这儿来投资。所以在中国的房地产界才会出现一些由政府主导的“鬼城”,这些“鬼城”里的房子,很难说哪天能派上用场了。

    所以,在市场经济当中,现在的主流观点非常清楚,只要是基于自由意愿的自由交易,永远别说它一定是一个坏东西。

    04大国不能不识数

    数据是观察现代社会的一个角度

    这两年中国的学术界和互联网应用界出现了一个大名人,他叫涂子沛,因为他写了一本书,叫大数据。这本书我曾经推荐过,真的很好看,里面有大量新鲜的故事和独特的角度。我是用两天时间一口气把它看完的。

    就在我看完之后不久,我在一个论坛上遇到了这位涂先生,而且很巧,我俩就坐在一起。我像一个粉丝一样,表达了各种倾慕之情,然后就打听他接下来要写什么书,等着拜读。涂先生说,他要接着写大数据2,他想把美国历史和数据这两个概念结合起来写一本书。

    我听了他这个写作计划之后,心里是不赞同的,原因有两点。

    第一,替涂先生考虑。你好不容易在大数据这个高大上的概念上占据了意见领袖的位置,你应该往前写,写写大数据引导人类之类的话题,这样那些互联网公司才会请你去搞演讲,大学才会请你去搞讲座啊。你现在转身形去翻故纸堆,能有多大出息呢?能够形成什么样的声势呢?

    第二,大数据这个概念的出现不过是近几年的事情,如果你非要到美国历史当中找一些跟这个概念相关的事实,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多少会有一些穿凿附会。就像我们研究现代恐怖主义,有人说,我们中国早就有恐怖主义,我们春秋战国那会儿就有荆轲刺秦了。虽然说得也对,但是你不觉得有些穿凿附会,而且对这个现象本身缺乏洞察力吗?

    但是万万没想到,两年之后,涂子沛先生把这本书捧出来了,叫作数据之巅,我看完之后感觉非常震撼。这哪里是讲什么大数据?哪里是讲什么美国历史?分明是从数据这个全新的角度,替我们解释了一遍什么叫作现代文明,什么叫作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什么叫作美国式的大国崛起。

    为什么数据是观察现代社会的一个角度呢?我们先回到20世纪70年代初。

    回避对人命的计算,恰恰是对人命的轻贱

    话说1971年的时候,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推出了一款新车型,叫平托车。这种车很小,耗油量又低,卖得还特别便宜,2000美金就能买上一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福特汽车为了对抗当时德国车和日本车在美国市场上的攻势,做的一次绝地反击,是一款战略型的产品。

    平托车投放市场之后反响不错,但是所有新车型遇到的考验,可不光是什么客户满意度、价格,更重要的一个数据就是交通事故率。平托车在这方面的表现应该说是不错的,因为从1971年到1977年发生的恶性交通事故总共是500起。同时期推出的五款车,在交通事故率的表现上,平托车是第三名,正好处于中游,是交代得过去的一份答卷。

    但是平托车有一个问题,就是它的油箱设计和其他车有点不一样,其他车的油箱都是放在后轮轴承的上面,而这款车放在了后面。它的隐患就在于,一旦后车追尾,容易引发油箱的爆裂,甚至是爆燃和爆炸。

    果然,1972年,也就是这款车投放市场的第二年,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的高速公路上,出现了这么一桩事故。两个年轻人开着车,被后车追尾撞了,引发了大火,一个人当场死掉了,另外一个人被大面积烧伤。

    在交通事故当中,有一个非常残忍的逻辑,对商家来说,伤者还不如死了。人死了之后,他赔一个固定的数额就完了;一旦出现重伤,什么医药费、后半生的生活费就会没完没了,还会引发诉讼。这个活下来的年轻人就一纸诉状把福特汽车告上了法庭。

    大家都知道,在美国打这种官司通常都旷日持久,从1972年一直打到了1977年。官司还没有落幕的时候,有一个叫道一的记者发表了一篇文章,叫疯狂的平托。这篇文章和这个还没有落幕的官司,一下子把福特汽车公司推到了当时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在美国汽车历史上留下了一桩著名的公案,就是“平托车公案”。

    这篇报道到底写了些什么呢?道一通过大量调查发现,福特汽车公司不是不知道平托车的设计有毛病,工程师已经发现了这个毛病,而且把这个问题提交到公司管理层了。更可怕的是,福特汽车公司是知道的,只要多花11美金——请注意这个金额,区区11美金,就可以解决这个设计上的毛病。

    道一在文章里问道,为了省下11美金的成本,就把那么多条性命放在大火中燃烧,资本家的心是黑的吗?

    真正的黑幕还不仅于此。这11美金是怎么算出来的?道一给福特汽车公司打了一张草稿,说他们是这么算的——福特汽车公司那个阶段生产了1000多万辆汽车,如果每款车都多花11美金的话,那就是将近1。4亿美金的成本。如果不花这11美金,任由这个缺陷存在,任由引发交通事故,顶多赔多少钱呢?按照要死180个人、伤180个人、撞毁5000辆左右的轿车来计算,还不到5000万美金。拿5000万美金和1。4亿美金一比,拿大脚趾头想都知道怎么投票了吧?所以福特汽车公司的高层当时就是这么做的决策,成本收益两相对比,选择不花这11美金。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福特公司抠不抠,关键在于这背后的逻辑太可怕了。原来性命在商人眼里就是这么一个单调的数字,原来通过成本收益法这么一平衡,福特的高层就会心安理得、非常理性地做出决策,把那些人送到火海里去。这才是道一这篇文章真正的力量所在。

    大家注意下这个时间,1977年,新闻界把尼克松总统掀翻的水门事件就发生在三年前的1974年。这个时候媒体的力量是极大的,有点像中国前几年的“315”晚会,只要它一爆黑幕,一家公司就完蛋了。福特汽车公司虽然是美国汽车产业的中流砥柱,也架不住这样的黑幕爆料。

    在紧接着的1978年,印第安纳州也发生了一场一模一样的事故,一辆平托车被后车追尾,然后爆燃,死在车内的是三名花季少年。想想看,这对舆论煽风点火的作用有多大?所以福特汽车公司一下子就难以招架了。

    当然,福特汽车公司毕竟是大公司,有的是钱可以雇好律师,在法庭上也对道一这篇文章做了很多反击。比方说福特汽车公司说,我们没生产那么多汽车,你不能那么算,这款平托车从投放市场一直到现在也不过卖了几百万辆。

    但是,不管福特汽车公司在法庭上如何抗辩,这个逻辑它躲不过去。后来又曝光了一些文件,证明福特汽车公司这款平托车根本没有通过20英里碰撞实验——汽车公司必须试验当速度是20英里每小时的时候,汽车撞烂了之后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故,会不会发生油箱爆裂。刚开始是没通过的,后来福特汽车公司通过加固油箱,把这个碰撞实验勉强混过去了。

    但是后来有材料发现,只要再多花15。3美金,就可以把这款车承受碰撞的标准从20英里每小时,提高到34~38英里每小时,请问福特为什么不多花这笔钱?福特不要再在法庭上计较那些细枝末节了,这个残酷的逻辑是绕不过去的。

    在这篇报道当中,道一把最后的矛头指向了一个数字,一个在成本收益计算法当中最关键的数字:请问一条人命多少钱,这是怎么得出来的?

第51章 看不懂的中国经济(8)() 
在福特汽车公司的算法当中,一条人命值20万美金。但是把20万美金一摊开,会发现里面有些算法荒唐之极。比如说这20万美金的构成里面有一条,1万美金是为一个人临死时承受的痛苦而支付的。人命至重,人命无价,在美国这种基督教文明的国家,自杀都是不被上帝允许的,你福特公司怎么能用这么一个轻描淡写的数字,来给人命框定一个价格呢?

    道一这个指责搁在今天,那是掷地有声,公知范儿十足。当然道一还做了一些小创新,比如说他在这篇报道的结尾留了一块地方,叫“请愿信”,请所有看到这篇报道被感动、感到愤怒的读者,把这封请愿信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