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罗辑思维 >

第32章

罗辑思维-第32章

小说: 罗辑思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类会像恐龙一样灭绝吗?

    我们现在又不是上帝的宠儿,又不是宇宙的中心,我们还是猴子变的,我们的理性还如此脆弱,我们还能惨成什么样?这就是物演通论试图给出来的全新答案。

    我们先来看一个事实。达尔文当年搞出来的进化论的原理,八个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生物的演化史上一个最重要的动力,就是获取适应度。从生物的个体来看,谁最适应环境,谁就能活下来,就能把基因传承下来。如果你不能适应环境,对不起,残酷的进化剪刀会把你干掉。

    如果这成立的话,按说越后来演化出来的物种就应该越适应环境才对,但是如果你放眼到38亿年的生物演化史上,会发现不是这样。比如,最早的单细胞生物其实就是细菌。细菌一直到今天还活得好好的,而且存在度、适应度都非常高。在火山口那么高的温度中找得到细菌,在深海和冰层里面找得到细菌,在一些核爆炸的实验场里面找得到细菌,辐射度那么高,它仍然活得好好的。所以,它的适应度和存在度是最高的。

    但是,后演的物种,比如爬行动物恐龙,恐龙活了1。6亿年,最后灭亡了,越后演好像越不适应。再往后看,哺乳动物到今天是7000万~9000万年,在人类诞生之前,99%的哺乳动物都绝种了。

    人类是最后演化出来的一个生物物种,我们现在知道的历史大概是300万年。300万年前的人类物种,尼安德特人、东亚直立人全部都灭绝了。我们这一支实际上叫智人,是20万年前在非洲走出来的一支。

    如果站在38亿年的尺度上,我们什么时候会灭绝其实不好说。按照这个规律来看,没准儿灭绝得会非常非常快。不过轮不到我们这一代人,我们只是说从这个大尺度上看,好像结论和达尔文不一样,达尔文说的是越后演的物种越适应。

第32章 这个世界会好吗?(2)() 
请问,怎么解释这个矛盾呢?

    王东岳先生在物演通伦中的核心结论就是四个字:递弱代偿。什么意思呢?它有两个意思:一个叫递弱,一个叫代偿。

    什么是递弱?

    我们先说什么叫递弱。

    从138亿年的宇宙演化史来看,所有的物系都是越来越弱的。你可能会觉得,演化到现在,我们人类的能力明明是最强的,怎么能说是最弱的呢?这个弱指的不是能力,而是存在度。存在度主要看两个指标:第一个指标是在宇宙中的总质量,第二是稳定度。

    首先来看总质量。我们原来以为,宇宙就是我们看到的所有恒星系加上行星,但是现在科学家认为不是的,宇宙中占95%的都是粒子状态的所谓暗物质、暗能量,我们是看不见的。我们能看见的那部分,也是粒子一路演化而来的。

    我们都知道,最早的元素是氢。氢的结构最简单,是一个原子核的质子加上一个电子,因此它也是最早出现的一个物系。氢在宇宙中是什么位置?如果从原子的总数量来看,氢就是其他所有元素总和的100倍;如果从质量上来看,氢大概占整个宇宙元素的75%。

    我们再具体到太阳来看,太阳主要是由两个元素构成的:一个就是氢,占78%;还有一个是氦,占20%。剩下所有元素加起来还不到2%。而氢和氦之间是什么关系?氦是由氢核聚变而来的,所以氦的结构就复杂一些,有两个电子。这里其实有一个规律已经出现了:越后出现的元素,结构就越复杂,但是它的总质量在飞速地递减。现在,地球上自然存在的元素是92种,第一号是氢,第92号就是制造核弹的铀,铀的存在度非常非常之低。

    原子如此,分子更是如此。由分子编码而成的单细胞生物,在整个太阳系里面只有地壳上薄薄的一层,所以它占宇宙的总质量正在迅速地下跌。由单细胞生物构成的多细胞生物,质量跟前面的就更没法比了。

    人呢?现在人口大爆发,地球上的总人口已经有70亿。如果作为一个单独的物系来比,生物中可能只有蚂蚁的总数量比人多;如果把所有生物的总质量加起来,人这一点质量,其实是非常微小的。

    那么,总规律就出现了:越后演的物系,总质量就越低。但是,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它的稳定度越来越差。比如,暗物质、暗能量占整个宇宙的95%,到现在它依然如此,从来没有发生过变化。第92号元素铀为什么能够用来制造核弹?就是因为它的稳定度极差,在不断地进行衰变。如果把一定临界质量的铀放在一起,它马上就会爆炸,这就是核弹的原理。

    现在,人类还人工合成了108号、109号后面的元素。但是,这些元素在大自然中是不存在的,只能在实验室里做出来,而且一次性只能得到几个原子。这些原子出现之后,几毫秒之后就衰变掉了,所以稳定度非常差。

    物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高能物理,高能物理研究的对象就是微观粒子结构。为什么叫高能物理?是因为我们要把这个粒子结构打开的话,输入几十亿个电子伏特才能够做到,所以需要的能量极高。物理学上还有所谓的中能物理、低能物理。这个低能是指研究相对宏观一点的结构,比如原子核结构,只需要几百万个电子伏特,甚至是几十个电子伏特,就可以把它打开。

    分子结构的稳定度会进一步下降,比如我们吃的食盐,就是氯化钠。往水里一放,它自动就电离了。由分子编码而成的生物,稳定度就到了方生方死的程度。刚一出现,就必须靠从外界输入能量才能够维持其存在,而且存在的时间也极短。

    所有生物都会经历新陈代谢,需要从外界输入能量。高级一点的生物,就必须大量地摄入食物,所以我们的稳定度越来越差。这是138亿年宇宙所有物系,从粒子、原子、分子、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一直到像人类这样的高等生物的一个总趋势。王东岳先生把这个总趋势称之为“递弱”。

    什么是代偿?

    这一点理解起来也不困难。也就是说,人类是存在度最弱的一个物种。要说发现这个结论也不难,只要我们有相关的知识,把它拼接在一起,这就是一个明摆着的现象。但是,问题在于,如何解释这个递弱的过程,它演化的机理到底是什么?那就是“代偿”问题。

    从表面上来看,“代偿”就是代为偿还,就是父债子还。在生物学上,代偿其实是一个专有名词。当生物的某个器官的功能衰竭或者损坏之后,想修复这个器官本身不太可能,但是有一个神奇的效应,其他器官在功能上会补足这个损坏的器官,这就叫代偿。

    比如,我们都知道人有两个肾,如果割掉了一个肾,还剩一个肾,照样可以活。只不过,剩下的这个肾会长得大一点,会调动它的一些储备功能,来补足那个被割掉的肾。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代偿现象。

    比如,如果一个人在高原地带生活了很长时间,他的心脏为了供更多的氧、更多的血,就会变得肥大,这也是一个代偿现象。

    再比如,一些盲人的视觉丧失了,但是他们的听力会变得比原来更加敏锐。这就是用听觉来代偿视觉的缺损,也是一个典型的代偿现象。

    但是,代偿和复原完全是两回事。复原是回到原来的状态,比如你割掉一部分肝脏,它能迅速地长回来,这叫复原。而代偿虽然能够补足原来的一些功能,但是毕竟不能还原到原来的存在度。我们割掉一个肾,身体必然会受到损害;心脏要是在高原地区变得肥大,时间一长,机能的缺损就会越来越严重。所以,代偿是一个不得已的措施。

    代偿效应并不能补足原来器官的机能缺损,这是一个典型的医学概念。王东岳先生从医学中借用了这个概念,用于解释138亿年宇宙万物一系演化的过程,构建了一个精巧的理论体系。我们实在没有办法复述如此复杂的一个体系,只能用转述的方式,从最简单的层面给大家做一个介绍。

    万物的递弱代偿,我们可以从四个结论来加以观察。

    结论一:对外的依存条件越来越多

    第一个结论,万物的存在度在递减,于是对外界条件的依存度就越来越高。举一个例子,万物演化的起点是什么?根据宇宙大爆炸学说,是应该叫起点还是叫基点现在也在打官司,我们暂且说它是起点吧。

    起点是什么状态?它不依赖于任何外在条件,它本身甚至没有任何形状,里面没有空间、没有时间,说不清楚它是一种能量还是一种质量。所以,面对起点这个存在,我们无话可说。这有点像佛教里面“空”的概念,没有任何形状可以描述它。

    但是,一旦宇宙大爆炸开始,变成了各种各样的粒子。我们会发现它的形状越来越多样,它存在的条件变得越来越复杂。比如,刚演化出来的氢原子,需要的条件非常简单,捕捉到一个电子,就可以构成一个氢原子。但是,随着92种自然元素演化出来,需要的存在条件就越来越多了。到了分子阶段,就更多了。到了生物阶段,更多。前面讲过,生物都会新陈代谢,只有从外面输入能量才能够存在,所以它的存在条件越来越多。

    举一个我们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例子,一个全职妈妈,丈夫跑了,这个时候,她的存在度肯定很差。她要如何维持自己的存在呢?当然就需要一些条件,因为她并不能马上改善自己的存在度。比如,她必须去上班,必须有一家公司来录用她,给她发工资。但是,她去上班后,孩子怎么办呢?必须要送去托儿所。所以,一家雇用她的公司和一家肯收她的孩子的托儿所,成为她的两个依存条件。这两个依存条件,是不是跟剩下那个肾脏代偿割掉的肾脏的机能的道理很像?她不得不依靠一些外在的依存条件,反过来代偿性地补足她的存在度的下降。

    再举一个大家都能理解的例子。比如,中国很多城里人看不起乡下人,觉得城里人有本事、有文化、有素质、有知识,站在大街上随时可以认出几十种汽车的牌子,可是乡下人呢?不讲卫生又没知识,到城里来生活,连燃气灶怎么用都不知道,连地铁都不会坐。把他们扔到办公室里,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和同事打交道,所以,城里人看不起乡下人。

    可是,大家有没有反过来想一下,城里人之所以这么有本事,往往是因为存在度剧烈下降了,不得不拥有这些本事。换句话说,城里人不得不依靠更多的依存条件,才能在城市里生活下去。比如,你作为一个城里人,必须得有水、电、煤气这些基础设施吧?必须得有网络吧?没网的话,我估计很多城里人根本就没法生活。

    再从钱上来讲,乡下人靠种地获得食物,对货币的依存度远没有城里人高。在北京这样的城市,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月收入两万块钱看起来很高,可是我们算算账,两万块钱一点儿都不多,因为它的依存条件实在是太多了。就算是上班,拿着一份很高的薪水,也要依存很多人,快递小哥、送外卖的、其他同事的协作等,否则那份薪水怎么挣得出来呢?所以,条件越来越多,显得本事越来越大,可是本质是什么?是存在度越来越差。

    如果这个例子还不足以说服你,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很多城里的父母白天送孩子到学校,晚上孩子去上各种各样的课外补习班,周末他们还要学钢琴、小提琴等各种各样的才艺。我曾经问过一些家长:“你们能不能不这么折磨孩子?学那些东西干什么?”这些家长冲我直翻白眼,说:“你罗胖小时候当然可以不学,因为你的同学都没什么才艺。那时候,大家都穷,只要会考试就是好样的,不用学什么钢琴。可是现在的孩子,如果家长有能力让他学而不让他学,就是对他不负责任。你到好一点的中学或者大学去打听打听,哪个孩子没有一种才艺?哪个孩子不去上奥数班?”虽然谁都知道没用,但是为了维持孩子在这个新环境里的存在度,家长就不得不逼着孩子去获取更多的生存条件、学习更多的才艺。表面上是孩子的能力越来越强,而底牌是什么?是孩子的存在度越来越差。

    所以,我们很多时候应该倒过来理解这个世界:条件越来越多,是我们的处境越来越差的一种结果。这就是我们从“递弱代偿”原理推出来的第一个结论:万物一系演化,越演化到后来,对外在条件的依存度就越高。

    结论二:对环境的感受力越来越强

    如果你接受了这个结论,第二个结论也能马上推得出来:万物一系演化,越到后来对外界环境的感受度就必须越来越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